作物栽培学农学、农艺01级第一学期A卷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农艺01级第一学期A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同伸关系: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2.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地点配置。

3.光补偿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平衡,表观光合速率等于零,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

4.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

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5.生殖生长:作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6.生育期: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为单位)。

一般以籽实为播种材料又以新的籽实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其生育期是指籽实播种后从出苗开始到成熟所经历的总天数;以营养器官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则是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之间的总天数;需要育苗移栽的作物,通常将生育期分为秧田期和大田期。

7.反馈:在群体中个体的生长发育变化,引起群体内部环境的改变,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个体生长发育的反复过程叫做“反馈”。

8.间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季节成行间隔种植,称为间作。

若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多行一组形成带状间隔种植,称为带状间作。

9.生物产量:作物一生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含有一定水分),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的总收获量。

10.基肥:在土壤耕翻前均匀撒施,耕翻入土,使土肥相融,供作物整个生长期间所需养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与叶片有关的几个生理指标是LAI、__光合势__和__净同化率__。

2.作物栽培学是研究__环境__、作物及__措施__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

3.作物栽培学中将作物分为粮食作物、__经济作物__、__饲料绿肥作物__。

4.试写出一篇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农学论文的名称__上农篇(任地篇)(辨土篇)(审时篇)__,该篇提出__重农理论和政策(利用土地的原则)(强调根据土壤性质进行耕作)(讨论耕作及时与否对作物的影响)__。

5.春小麦比冬小麦少两个生育时期,分别为__越冬期__和__返青期__。

6.目前作物的收获方法主要有__刈割法__、__摘取法__和掘取法。

7.经济作物包括__纤维作物__、__油料作物__、__糖料作物__和其他作物。

8.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__.胚的后熟__、__硬实结构__和__种子内含有某种发芽抑制物质__。

9.根系的三种趋性是向水性、__向肥性__和向氧性。

10.以茎秆、叶片为产品的收获期为__工艺成熟期__。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 适用于制作饼干的糕点的是(D)。

A.:强筋小麦B:软质小麦C:中筋小麦D:弱筋小麦
2. 光照强度与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呈(B)。

A:正相关B:负相关C:无关系D:相一致
3. 运城的大豆品种引到太谷种植,其生育期(A)。

A:延长B:缩短C:不变D:有的品种延长,有的品种缩短
4. 在前茬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其它作物的种植方式,叫(C)。

A:间作B:复种C:套种D:混作
5. 根据小麦分蘖发生规律,在正常条件下,当小麦III蘖出现时,其主茎叶龄应为(B)。

A:5 B:6 C:7 D:8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中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前字母写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不选或选错均不给分,共10分)
1.自花授粉作物有(ABF)
A:小麦B:大豆C:高粱
D:棉花E:玉米F:花生
2.长日照作物有(A)
A :小麦B:大豆C:玉米D:棉花E:高粱
3.符合麦类作物特征特性的有(AC)
A:籽粒腹部有纵沟B:茎通常为髓所充实
C:有冬性及春性类型D:对温度要求较高
4.喜氮作物有(ADE)。

A:小麦B:油菜C:糖料D:玉米E:高粱
5.下列属于表土耕作的措施有(ABDE)。

A:耙地B:耱地C:少耕D:镇压E:做畦
五、简答题(34分)
1.简述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特点和栽培技术要点。

(4.5分)
主要特点:该群体结构特点是苗少,单株蘖多而群体分蘖高峰低稳,适合于栽培条件好,冬季水热条件好的麦区(1.5分);
栽培技术要点:以最大限度提高分蘖成穗为指导,充分发挥品种个体遗传生产潜力,达到高产(1分);要求选用分蘖力强、成穗率高、适宜早播、越冬性好的品种(1分);苗期要具有良好的水热肥条件和适宜的配套耕作制度(0.5分);对整地、播种技术、防病虫、水肥投入条件及栽培技术要求较高(0.5分)。

2.简述冬小麦三大生长阶段与器官建成的关系及栽培技术主攻的方向。

(6分)
①第一个阶段为营养生长阶段,指从播种——返青;器官建成以根、叶、分蘖为主;栽培技术主攻方向为保基本苗,促进分蘖,主攻成穗数(2分)。

②第二个阶段为并进阶段,指从返青——抽穗,是春季管理的关键阶段;器官建成为根、叶、分蘖、秆和幼穗;栽培技术主攻方向为壮秆促进幼穗分化,主攻穗粒数(2分)。

③第三个阶段为生殖生长阶段,指从抽穗——成熟;器官建成以籽粒形成为主;栽培技术主攻方向为保叶,主攻粒重(2分)。

3.什么是小麦的分蘖节?小麦分蘖节的作用有那些?(6分)
分蘖节并非一个节,而是由很多节、叶原始体、分蘖、腋芽及其生长点密集在一起,形成膨大的节群(1分)。

作用:①产生分蘖并形成分蘖穗,构成产量的一部分(1分);
②产生近根叶及次生根群(1分);
③调节群体,补充由于主茎受害后造成的穗数亏缺(1分);
④冬前积累贮藏糖类等营养物质,保护麦苗安全越冬(1分);
⑤分蘖节内复杂的疏导组织。

成为联系根系与地上分蘖位,进行水分和营养运输的枢纽(1分)。

4.复种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4分)
复种是指一年内在同一土地上种收两季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1分)。

作用:①可以提高复种指数,扩大播种面积,充分利用土地、光、热等自然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分);
②可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地面覆盖,减少径流冲刷,保持水土(1分);
③有利于解决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绿肥和饲料作物争地矛盾,有利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全面发展,农牧结合(1分)。

5.山西高产小麦一般应该保证那五水的灌溉?其作用各是什么?(5分)
①底墒水(0.5分):是保证苗全苗壮的重要措施(0.5分);
②冬水(0.5分):有利于小麦抗寒正常越冬,并对早春正常返青和生长起积极作用(0.5分);
③起身水(0.5分):能起到提高分蘖成穗率和促进成大穗的作用(0.5分);
④孕穗抽穗水(0.5分):此期正值小麦需水临界期,罐好此水能提高穗粒数并为粒重打下基础(0. 5分);
⑤灌浆水(0.5分):能起到养根和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灌浆减轻干热风危害、增加粒重的作用(0.5分)。

6.连作有那些危害?(2.5分)
①连作导致某些土壤感染的病虫害严重发生(0.5分)。

②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滋生(0.5分)。

③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施肥效果降低(0.5分)。

④片面消耗土壤内某些易缺营养元素,限制产量提高(0.5分)。

⑤在土壤内累积因连作而产生的有毒物质等(0.5分)。

7. 杂草的主要危害表现在那些方面?(2分)
①与作物争光、争水、争肥和争空间(0.5分)。

②一些杂草是病菌害虫的中间寄主和越冬场所(0.5分)。

③影响人畜健康(0.5分)。

④增加管理用工和生产成本(0.5分)。

8.简述小麦穗分化过程包括那几个时期?(4分)
生长锥伸长期(0.5分)、单棱期(0.5分)、二棱期(0.5分)、颖片原基分化期(0.5分)、小花原基分化期(0.5分)、雌雄蕊原基分化期(0.5分)、药隔形成期(0.5分)、四分体形成期(0.5分)。

六、论述题(共16分。

注意:2、3小题任选1题解答)
1.什么叫作物的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这三性在作物引种、栽培和育种上有何意义?(9分)
一些二年生作物,如冬小麦、冬黑麦、冬油菜等,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

这段低温诱导也称为春化,即作物的感温性(1分);
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1分);
作物的生殖生长是在营养生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向发育转变必须有一定的营养生长作为物质基础。

因此,即使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也必须有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花芽)分化。

由于作物的感温和感光是在作物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后才有反应的,这一特性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1分)。

意义:①在引种上的应用:不同地区的温光生态条件不同,在相互引种时必须考虑品种的温光反应特性。

一般来说,短日照作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引种时,往往出现营养生长期延长,开花结实推迟的现象。

短日照作物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引种时,则出现营养生长期缩短、开花结实提前的现象。

长日照作物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引种后的表现恰好与短日照作物相反。

由南向北引种时,营养生长缩短、开花结实提前;由北向南引种时则营养生长延长、开花结实延迟。

总的说来,凡从相同纬度或温光生态条件相近的地区引种易于成功(2分)。

②在栽培上的应用:在栽培实践中,常根据作物光周期反应调整播期。

例如,短日照作物
水稻,从春到夏分期播种,结果播种越晚,营养生长期越短,抽穗越快。

又如强冬性小麦可以适当早播,在秋季高温短日照下不会过早穗分化,而有利于保证足够的营养生长期和提早成熟。

作物的品种搭配、播种期的安排等,均需考虑作物品种的温光反应特性(2分)。

③在育种上的应用:在制定作物育种目标时,要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提出明确的温光反应特性。

在杂交育种(或制种)时,为了使两亲本花期相遇,可根据亲本的温光反应特性调节播种期。

为了缩短育种进程或加速种子繁殖,育种工作者应根据育种材料的温光反应特性决定其是否进行冬繁或夏繁。

此外,在我国春小麦和春油菜区若需以冬性小麦和冬性冬油菜为杂交亲本时,则首先应对冬性亲本进行春化处理,使其在春小麦和春油菜区能正常开花,进行杂交(2分)。

2.何为源、库、流?试述它们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

(7分)
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

就作物群体而言,则是指群体的叶面积及其光合能力(0. 5分);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0.5分);流是指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0.5分)。

源、流、库是决定作物产量的3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
①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

作物在正常生长情况下,源与库的大小和强度是协调的,否则,若有较多的同化物而无较大的贮存库,或者有较大的贮存库而无较多的同化物,均不能高产(1.5分);库对源的大小和活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0.5分)。

②从库、源与流的关系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

通常,同化物的运输是由各生长部位的相对库容量决定的,要使同化物更多地转运到穗器官,必须增加穗的相对需求量(拉力)(1分)。

③源、流、库与产量源、流、库在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

一般说来,在实际生产中,除非发生茎秆倒伏或遭受病虫危害等特殊情况,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

但是,流是否畅通直接影响同化物的转运速度和转运量,也影响光合速率,最终影响经济产量。

源、库的发展及其平衡状况往往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1分)。

④一般说来,在产量水平较低时,源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

同时,单位面积穗数少,库容小,也是造成低产的原因。

增产的途径是增源与扩库同步进行,重点放在增加叶面积和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上。

但是,当叶面积达到一定水平,继续增穗会使叶面积超出适宜范围,此时,增源的重点应及时转向提高光合速率或适当延长光合时间两方面,扩库的重点则应由增穗转向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只有当作物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达到源足、库大、流畅的要求时,才可能获得高产(1.5分)。

3.试述田间CO2浓度变化规律和CO2浓度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7分)
①周年变化规律。

一年之内,在田间有作物生长的季节,由于光合作用固定CO2数量增加,空气中的CO2浓度较低,而非生长季节,CO2浓度较高(1分)。

②周日变化规律。

在一天之内,作物群体内CO2浓度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午夜和凌晨,群体内CO2浓度很高,这是由于在此期间CO2有补充而无消耗的缘故。

清晨日出之后,光合作用逐渐加强,浓度逐渐下降;接近中午,光合作用旺盛,CO2浓度降至最低值;傍晚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CO2浓度又复上升(1分)。

③田间群体内的CO2浓度变化。

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CO2不但来自群体以上空间,而且也来自群体下部,其中包括土壤表面枯枝落叶分解、土壤中活着的根和微生物呼吸、已死的根系和有机质腐烂等释放出来的CO2。

据估计、群体下部供应的CO2约占供应总量的20%(1分)。

④CO2浓度的垂直分布。

在作物群体内部,接近地面的CO2浓度经常是比较高的。

在一天之中,午夜和凌晨,越接近地表面,CO2浓度越高。

白天,由于光合作用消耗,群体上部和中部的CO2浓度较小,下部稍大一些(1分)。

提高CO2浓度可以促使某些作物增加产量。

不同作物对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不同的,比如C3作物(大豆)对高浓度二氧化碳的反应比C4作物(玉米)要好一些,C3比C4作物对CO2浓度增加
的反应更为敏感。

但是,空气中的CO2浓度并非越高越好。

当CO2浓度增高到一定的限度时(譬如,对小麦来说,CO2浓度达到0.12%时),光合速率即开始下降(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