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整理篇)
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
![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8daf3f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e.png)
留侯论1.重点词语⑴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隐约)·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副词,实在)·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⑿非有平生之素(名词,早有的交情)·⒀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2.一词多义⑴过①超过,超越。
例:必有过人之节·②错。
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⑵见①同“现”,动词,显露、表现。
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②介词,被。
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⑶其①代词,他,他的。
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
例:彼其能有所忍·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
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例:非子房其谁全之?·3.古今异义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⑶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⑷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⑸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4.词类活用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⑶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学生版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ef60b8b90d6c85ed3ac682.png)
《留侯论》一、文本要点第一节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 )人之节.( )。
人情..( )有所不能忍者,匹夫..( )见.( )辱,拔剑而.( ).起,挺身而.( )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 )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 ) 者甚大,而其( )志甚远也。
译文:第二节夫子房受书于.( )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 )之?观其所以....( )微.( )见.( )其意者,皆圣贤( )相与..( )鬼物,亦已..( )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过.( )矣。
且其( ) 意不在书。
译文:第三节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一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译文:第四节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 ) 牵羊以逆( )。
庄王曰:“其君能下( )人,必能信用( )其民矣。
”遂舍( )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臣妾( )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 )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 )子房才有余,而忧( )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 )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 )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 )之役,油然( )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也。
译文:第五节观夫高祖之.( )所以..( )胜,而( )项籍之( )所以( )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 )矣。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76762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5.png)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留侯论》作者: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e72a81a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e.png)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留侯论文言文原文留侯论作者: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671d5e366c175f0e7cd137bd.png)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留侯论》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留侯论》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整理版完善版)
![留侯论(整理版完善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f3c63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f.png)
❖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 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 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 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 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 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 9篇。
❖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 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 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 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 第一段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用一个“字〞概括?
❖ 忍!!!
❖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通过 “匹夫〞和“大勇者〞形成比照阐述“忍〞与 “勇〞的关系。
研读课文第二节
❖ 乘:利用〔时机〕
❖ 逞于一击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逞〞
第二段翻译
❖ 张良在圯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兵书,这件事 确实太荒唐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 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看老 人用来略微显露他心思的言语,都是圣人、 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可是世人不明白,把 圯上老人看作鬼怪,也太错了。而且老人的 用意就不是向张良授书。
❖ 第二段主要写子房得忍。先写圯上老人 授书,而又意不在书,在于教子房能忍, 文笔曲折,富于研究变化。“且意不在 书〞承上启下。一、总结上文;二、引 出下一层更高的议论。
留侯张良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 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 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 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 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 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 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 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创作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f82475d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1e.png)
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创作背景《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的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留侯论》原文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知识整理
![留侯论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5da5649f61fb7360b4c65dc.png)
5.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使……折服 6.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只 7.然后可以就大事 成就
精品课件
8彼其能有所忍也 如果 9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迎接 10且夫有报人之志 报仇 11项籍唯不能忍 因为
精品课件
12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疲困 13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竟然 14不称其志气 相当、符合
精品课件
3一词多义
过人之节
超过,超越
亦已过矣 匹夫见辱
错 平民百姓,指一般人
以匹夫之力 独夫,一个人(多指逞勇无谋之人)
匹夫见辱 被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表现
精品课件
其事甚怪
奇怪
油然而不怪者 以……为怪异,感到怪异,意动用法
非子房其谁全之
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
《留侯论》知识整理
精品课件
1正字音
• 圯上受书
• 刀锯鼎镬
•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 挟持
• 鲜腆而深折之
• 孺子
• 欲自王
• 称其志气
精品课件
2.指出以下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必有过人之节 气度节操
2.皆圣贤 相与 警戒之义 相互 告诫 3.而世之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太 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正
下:居于……之下; 信:使……信服;用:使用(为他所用)。
精品课件
5词类活用
1.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 臣妾:名词作动词,臣服。
2.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惊:使……受惊扰;怒:使……恼怒。
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作动词,立王,称王
4.非子房其谁全之
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
![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9e6aa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c.png)
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在当今社会,知识整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学习的内容,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
留侯论文以此为出发点,旨在探讨知识整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知识整理的意义、常见的知识整理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知识整理习惯。
一、知识整理的意义知识整理是将散乱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体系进行分类、组织和总结,使其更易于获取和运用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它还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全面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知识整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庞大而杂乱,如果没有一种有效的整理方法,我们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通过整理,我们可以将信息分类、归纳和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信息,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二、常见的知识整理方法和技巧1. 笔记整理法:将重要的知识点和观点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进行分类和组织。
可以使用标注、编号、颜色等方式来突出重点和关联。
2. 思维导图:通过画图的方式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关联,形成一个分支结构。
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来表示不同的内容和关系。
3. 课堂笔记整理法:利用课堂笔记和教材,将知识点和例题归纳整理。
可以使用标题、关键词、箭头等方式来表示内容之间的关系。
4. 数字化整理:使用电子工具如Evernote、OneNote等软件,将知识点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分类。
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和编辑,方便管理和共享。
5. 反复复习和总结:通过反复复习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通过做题、讨论等方式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并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补充和理解。
三、培养良好的知识整理习惯1. 养成记录和整理的习惯:无论是听讲座、阅读书籍还是上课,都应该养成记录和整理的习惯。
(完整版)留侯论等四篇文言文翻译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完整版)留侯论等四篇文言文翻译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066d87c50e2524de4187e1b.png)
②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⑶其 ①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
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 · 3.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人之常情) ··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怀有的抱负) ·· ⑶其身之可爱 (值得爱惜) ·· ⑷其君能下人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 (使……信服,为……所用)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 · 5.固定短语 ⑴所以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 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①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②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⑵以为 ①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②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6.重点语句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4]
《黄州快哉亭记》文言现象整理 一. 通假字: 风云开阖:“阖”通“合”,闭合。
二. 古今异义: 1、 江出西陵:长江 2、 其流奔放肆大:一泻千里 3、 其势益 张:更加;盛大 4、 至于赤壁之下:到了 5、 波流浸灌:水势浩大 6、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就着 7、 今乃得 玩之几席之上:能够;欣赏 8、 西望武昌诸山:一带 9、 皆可指数:用手指点 10、其流风遗迹:影响 11、有风飒然至者:吹来 12、玉之言盖有讽焉:讽谏 13、使其中不自得:他的内心 14、将何往而非病?:感到忧愁 15、使其中坦然:他的内心 16、窃 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利用;办理公务;空闲时间 17、渔夫樵夫之舍: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d12ed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1.png)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留侯论》作者: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a466809f195f312b3169a5c1.png)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教师版)一、文本要点第一节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 超过 )人之节.( 气度、度量 )。
人情..( 人之常情 )有所不能忍者,匹夫..( 一般人 )见.(表被动 )辱,拔剑而.(连词,表承接。
).起,挺身而.(连词,表承接。
)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 同“猝”,突然。
)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 ( 抱负 ) 者甚大,而其.( 他的 )志甚远也。
译文: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件,是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为抱负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第二节夫子房受书于.( 在 )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考验 )之?观其所以..(用来……的 )微.(略微 )见.(同“现”,表现 )其意者,皆圣贤..(互相 )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贤人 )相与以为..( 把……看作 )鬼物,亦已过.( 错 )矣。
且其( 代词,代老人 ) 意不在书。
译文:张良在圯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兵书(状语后置),这件事确实很怪诞。
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看老人用来略微显露他心思的言语,都是圣人、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
可是世人不明白,把圯上老人看作鬼怪,也太错了。
而且老人的用意就不是向张良授书。
第三节当韩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亡,秦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方.(正)盛也,以(用)刀锯鼎镬....(泛指各种酷刑)待天下之士,其.(那些)平居..(住在家里)无罪夷灭者,不可胜.(尽)数,虽.(即使)有贲、育,无所..(无法)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利用)。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一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留侯论
![留侯论](https://img.taocdn.com/s3/m/6293ed8d83d049649b66588f.png)
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①本文为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
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是“汉初三杰”之一,辅刘邦定天下,封为留侯。
《留侯论》知识素材整理公开课
![《留侯论》知识素材整理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1ba6471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2.png)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
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
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
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
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
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a1e7cc8aa00b52acfc7cae4.png)
五、《留侯论》1、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译文: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2、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卒然:突然无故:没有原因译文: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
3、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所以:用来、、、、的根据、方式等译文: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4、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平居:平日夷灭:灭族译文: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5、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倨傲:傲慢鲜腆:少善。
谓对地位低的人无谦爱之意译文: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
6、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译文: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
7、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卒然:突然相遇于草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译文: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8、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所以:表原因译文: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9、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弊:疲困译文: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
10、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王:称王见:显露译文: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11、非子房其谁全之?全:成全译文: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12、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所以:表原因译文: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六、《上枢密韩太尉书》1、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èn)其气之小大。
称:符合译文: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
2、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àn)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中:内心溢:溢露见:显露译文: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留侯论
![留侯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99a4dcc1c708a1294a440e.png)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 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 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故 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制定谋杀行动计划,找 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 锤。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 但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于是指挥大 力士向最豪华的车冲去,杀死了主驾 。大力士 被击毙,张良趁乱逃走。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 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 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 “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 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 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 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 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 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 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 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 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 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 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因为他的身体宝贵,死在盗贼之手不值得。
9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
突然在野外相遇,却命令他做仆人、婢妾的事情,而张良却油然而生敬意,又不责怪老人,
5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观察汉高祖刘邦所以取胜、而项羽所以失败的原因, 就在于能够忍耐或不能忍耐。
6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因为他抱负很大 ,目标高远啊。
7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真是把事情看错了 8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 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 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 何误时 张良题跋坐像?五日后再来!”说罢离 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 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 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 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 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 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 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 “圯上老人”。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篇]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e6c7c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1.png)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篇]第一篇:《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留侯论》作者: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留侯论》
![《留侯论》](https://img.taocdn.com/s3/m/d2b9c054cf84b9d528ea7ac5.png)
• •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 告诫的意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 且其意不在书。 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 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 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 •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 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 的信任和效力。" • 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 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 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 •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 强而已。
•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 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 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 •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 • 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 谁能成全他? •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不称其志气。 •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 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 称。 •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 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连词,表承接
匹夫见辱
表被动
研习第二段
主要写子房得忍。先写圯上老人授 书,而又意不在书,在于教子房能忍, 文笔曲折,富于研究变化。“且意不 在书”承上启下。一、总结上文;二、 引出下一层更高的议论。
注意词义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 之义。
所以:用来……的 见:通“现”,表现 圣贤:形容词做名词:圣人、贤人 相与:互相
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 英布等人,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以使他 效力,反对复立六国的主张,主张追击项 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 汉战争中的胜利,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 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西汉建立 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高祖欲废太子, 由于张良力谏乃止。高祖死后八年,张良 也因长期为病所困而卒。
称王
非子房其谁全之
保全(反诘句)
以为子房魁梧奇伟
认为
其状貌乃如夫人女子
却
不称其志气
相当,符合;志向和气度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的原因
小结
六段文字,连坠成文,结构严密,而文笔 曲折,滔滔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正如王 遵若所说:“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 尽文家操纵之妙。”
本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成熟、不全面, 甚至错误的地方,如把刘项成败的关键说成 是“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 要甚至唯一特点,而这特点经老人一次指教 即能形成等等,都带有片面性,这是时代的 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总结课文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 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 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 论,逐步深化。
寒山 拾得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 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 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他们之间的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领 受的,试看下面这则记载在古尊宿语录中的问答:
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 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 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 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 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 子房教之也。”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 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忍小忿(忿fen怒)而就 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 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zi)肆、雄辩有 力的特色。
文章层次: 一(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 通过“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 述“忍”与“勇”的关系。
2、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 伯、勾践、秦皇、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 么作用?
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①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 的鲁莽不忍; ②第四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 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 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③第四段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 五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能忍。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养,励精图治, 最终得以:“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成 就一番霸业。忍对于勾践来说是一种生存之道;蔺相 如几让廉颇,最终让廉颇幡然醒悟,负荆请罪,成就 一段千古佳话。忍的是一种气度和大格局观。
楚汉之争时,项羽活捉刘邦父亲,隔河对峙, 项羽用“烹杀刘邦之父”来威胁他,奈何刘 邦却言:吾与若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 吾翁即汝翁。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反观项羽,兵败之后,逃至乌江,这时乌江 亭长劝项羽赶快乘船渡江,以图东山再起, 报仇雪恨。奈何项羽却以无颜再回江东为由, 拔剑自刎,饮恨败北,最终那一腔“力拔山 兮气盖世”的豪情热血化作历史的一把冷汗, 让诗人杜牧临乌江发出:“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极力惋惜,留后人唏嘘 不已。成王败寇,忍对于刘邦项羽来说更是 一种权谋与韬略;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
浅谈中国“忍”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坚忍力的民族,隐忍谦 让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美德。儒家的内圣、 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都具有“忍”的内涵。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所忍才 能有所成。《尚书》中周成王告诫君陈说: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孔子 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无所争”; 老子的“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以及 佛教的“六度万行,忍为第一”等等讲的都是 “忍”之道。
研习第五段
写留侯用“忍”: (1)项羽与刘邦形成对比; (2)分别从军事和政治意义上 具体论证“忍”。
研习第六段
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 写不能以貌取人。末段虽说是又 出一意,但与“忍”字能相关, 并不离题。
注意词义
项籍唯不能忍
Hale Waihona Puke 正因为,只因为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疲困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留 侯 论
解释成语——“运筹帷幄”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 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 划、指挥。
刘邦论“楚汉争霸”
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 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论镇服国家,安 抚百姓,源源不断地运用粮草,我不如萧何; 论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是当今的豪杰,我能把他们争求过 来,委以重任,而项羽只是一个谋士范增, 尚且疑忌不用,所以才为我所灭。”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 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 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 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 过几年,你且看他。”
“忍之忍之再忍之,忍到忍无 可忍之时再忍一次,当能绝路 逢生,转祸为福”
品味警句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
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
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
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
其志甚远也。
(《留候
论》)
书后习题明确
1、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 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 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 者的独到见解?
忍在传统意义上被看作是一种美德,意味着内心坚毅 而决绝,即能忍人所不能忍,这是一种极高的修养和 境界。翻看开尘封的历史,关于“忍”的典故不胜枚 举。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道:故天将降大 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 不能。
(《增广贤文》)
一“忍”成名: 韩信胯下之辱 张良圯上拾履 娄师德唾面自干
娄师德唾面自干
娄师德,字宗仁,唐代人,他官至同平章事, 一生为将相30多年,稳而不倒。其诀窍是能忍受 任何侮辱而不动声色。
有一次,他弟弟被派去做代州刺史,临行时来 向娄师德辞行。他便问弟弟:“你我受国家的恩 宠太多,显荣太过,很容易招惹别人的妒忌,你 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呢?”
二(2-4)写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 人教“忍”。
三(5)写留侯用“忍”。
四(6)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
研习第一段
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通 过“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 述“忍”与“勇”的关系。
注意词义
必有过人之节
超越
必有过人之节
气度、节操
卒然临之而不惊 此其挟持者甚大
通“猝”,突 抱然负(古今异义)
毫无节制、无条件性的忍,要求子民忍受 人世间一切苦难与不公,形成一种胆小怕事, 忍气吞声,独善其身的国民劣根性特征。没有 血性,决不犯上作乱,死也不抗争,“反抗也 是死,何必反抗”?谁也不会因忍无可忍“去 闯祸”,忍字头上一把刀,刀是根本用不着出 鞘的,在“以强凌弱”的、“残忍”的恶势力 与官府面前,成了任人宰割的可怜虫。自我保 护能力的缺失,助长了恶势力的毫无顾忌与官 府的肆无忌惮,如此,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 冷漠、懦弱的性格,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卑微、 渺小意识。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 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张良简介
张良(?─前189),字子房,韩国贵族 之后。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变卖家财, 寻求刺客,制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在博 浪沙与力士刺杀秦始皇,未遂,逃往下邳 pī(今江苏睢宁西北)藏匿。据说在此遇 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秦末参加反 秦义军,先在刘邦军中为将,随刘邦先后 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贪恋富 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刘 邦被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 栈道,以使项羽不疑。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 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 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 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 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 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黄石公)授书教 “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 “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 “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 即“用忍”。
“忍字头上一把刀”,超出忍的限度, 刀即出鞘,无好人放屁他· 限度的忍是一种修养,限度的忍是一种 怯懦 。
忍字头上一把刀,说明忍是意志坚定的 表现,而不是丧失意志的懦弱表现。本 来是具有崇高精神的修养状态,变成浑 浑噩噩,逆来顺受,无可无不可;本是 富有牺牲的精神状态,会变成充满心机 的谋略。”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 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指出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 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 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 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 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