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的合成途径研究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cb9d94b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d.png)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青蒿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疟药物,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
它的生物合成途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酶的参与和多个中间产物的转化。
本文将介绍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对每个步骤进行详细解析。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伯氨基酸途径和萜类化合物途径。
首先,我们来看伯氨基酸途径。
在伯氨基酸途径中,首先是由天冬氨酸合成伯氨基酸。
天冬氨酸通过酮戊二酸和酮戊二酸激酶的作用,转化为伯氨基酸。
接下来,伯氨基酸通过伯氨基酸氨基转移酶的作用,与天冬氨酸结合,形成丙氨酸。
丙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后转化为伯氨基酸。
在伯氨基酸途径的第二个步骤中,伯氨基酸通过伯氨基酸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酮戊二酸。
酮戊二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形成丙二酸。
丙二酸是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
接下来,我们来看萜类化合物途径。
在萜类化合物途径中,首先是由丙二酸合成异戊二烯二酸。
丙二酸通过异戊二烯二酸合成酶的作用,转化为异戊二烯二酸。
异戊二烯二酸是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另一个重要中间产物。
在萜类化合物途径的第二个步骤中,异戊二烯二酸通过异戊二烯二酸环化酶的作用,转化为环氧酮。
环氧酮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后形成萜类化合物。
在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中,最后一个步骤是由萜类化合物合成青蒿素。
萜类化合物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形成青蒿素。
青蒿素是一种复杂的天然产物,具有强大的抗疟作用。
总结起来,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可以分为伯氨基酸途径和萜类化合物途径两个阶段。
在伯氨基酸途径中,天冬氨酸通过多个酶的催化作用,转化为伯氨基酸。
在萜类化合物途径中,丙二酸经过多个酶的催化作用,最终转化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对于了解和研究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抗疟药物。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0546b2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b.png)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青蒿素,是一种来自植物青蒿中的天然产物,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首次从中提取出青蒿素,为疟疾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随着近年来药物研究的深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青蒿素的药效作用是由其含有的内酯环、大环和过渡金属等多种结构单元共同作用所致。
由于青蒿素的天然来源极为有限,因此合成青蒿素类化合物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合成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1 外消旋青蒿素的不对称合成研究外消旋青蒿素是一种含有两个手性中心的化合物,如何实现其对映异构体的选择合成是一个难点。
研究表明,通过使用手性催化剂或手性辅助剂等手段,可以实现对青蒿素对映异构体的选择合成。
例如,有学者使用氨基醇作为手性辅助剂,在对应的氧化反应中合成了具有高对映选择性的青蒿素衍生物。
1.2 单端基的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单端基的青蒿素衍生物通常指在中环上引入一个含有反式-亲核芳香取代反应活性的单端基基团。
其主要药理作用也是通过识别阴性药物靶标来发挥作用。
近年来,研究显示,使用磺酰胺基团或其他亲核基团可以有效引入单端基,实现对青蒿素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不仅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还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艾滋病、癌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青蒿素类化合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2.1 抗癌作用青蒿素类化合物在抗癌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非常广泛。
研究表明,青蒿素类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效应,可以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此外,青蒿素类化合物还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调节基因表达和代谢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
2.2 免疫抗病毒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治疗艾滋病等病毒感染方面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有关青蒿素近年研究综述
![有关青蒿素近年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cf79d9e51e79b896802268d.png)
有关青蒿素近年研究综述【摘要】:青蒿素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得到国际承认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疟新药。
因此在我国的研究领域占有很特别的地位。
近些年,随着青蒿素的发现,国内外的各个研究组织分别对其及其衍生物,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与实验。
本文便是对有关青蒿素的分离提取,合成制备,作用用途等方面的研究作简要说明。
【关键词】:青蒿素,提取,制备。
【正文】青蒿素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得到国际承认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疟新药。
因此在我国的研究领域占有很特别的地位。
青蒿入药最先现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方书》上,大约是在公元前168年左右。
后发现在《神农本草经》、《大观本草》、《本草纲目》等均有记录。
青蒿素最先是于1972年在研究青蒿治疗疟疾等病特性时从青蒿中分离出来的活性物资。
近些年,随着青蒿素的发现,国内外的各个研究组织分别对其及其衍生物,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与实验。
现便对有关青蒿素的分离提取,合成制备,作用用途等方面的研究作简要说明。
1、青蒿素的理化性质简要介绍青蒿素的分子式是C5H22O5,有7个手性中心,分子量为282.34,化学名称为(3R,5As,6R,8As,9R,12S,12aS)八氢-3,6,9-三甲基-3,12-桥氧-12H-吡喃{4,3-J}-1,2-苯并二塞平-10-酮。
它是一种无色针状晶体,熔点为156~157`C。
它是一种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菇内酯。
所以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其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它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和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
2、青蒿素的分离提取与合成制备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从各个方面萌生出了各种制备青蒿素的方法,以下简要介绍一下获得青蒿素的传统与新型方法。
2.1分离提取方法2.2.1传统提取方法所谓提取对象主要是针对天然药用成分比如青蒿等植物。
一般是用试剂以浸渍,渗滤,煎煮等方法对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抽提。
青蒿素的合成途径研究(毕业论文doc)
![青蒿素的合成途径研究(毕业论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3be5669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5.png)
青蒿素的合成途径研究(毕业论文doc)青蒿素是一种来源于青蒿植物的天然药物,因其对疟疾的治疗效果而闻名于世然而,在制备青蒿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青蒿植物,并且良好的品质和产量等方面的限制也制约若青葛系的生产。
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探索人工合成青蒿素的方法,并逐渐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一、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和生物合成途径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含氧的类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15H2205。
它的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其中一个来自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部分,另一个则来自异氰酸烯酷(Isocyanateester)的反应。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非常特殊,具有类似过氧化物的活性,因此它有着非常强大的抗疟作用。
青蒿素的原生合成途径非常复杂,需要包括类合成酶和脱氧基替换酶等多个酶催化的反应。
在合成过程中,爆发性的活性氧化物质也会被产生出来,这些物质也被认为是青蒿素具有抗菌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青蒿素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采用不同的方法尝试人工合成青蒿素的新途径。
1.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目前带用的一种人工合成市高素的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在现有的化学合成技术框架下,找到尽可能多的可能性,从而建立一种可行的青高素合成方买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化学合成方面取得了不俗的进展。
他们推崇生成青蒿素目标分子的方法,无论是底物催化还是金属催化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目前,化学合成法已经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合成青蒿素,并有望实现工业化生产。
2.光合成法光合成法是一种将人工化学合成技术与光催化技术相结合来合成青蒿素的新方法。
光合成法相对于化学合成法更加环保,而且还可以削减合成青蒿素的产生成本目前,光合成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来提高其效率和稳定性。
3.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法是指通过生物过程来实现合成青蒿素。
这种方法与化学合成法不同,不需要大量的有机化学试剂,更加环保;与光合成法不同,不需要复杂的光催化反应条件,更加稳定。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cf5bf0faef8941ea66e05ec.png)
循环使用ꎬ萃取相用活性炭脱色ꎬ过滤ꎬ回收溶剂ꎬ然后得到浓
溶液ꎬ再冷却结晶得到青蒿素粗晶物ꎬ再用乙醇重结晶得到青
蒿素成品ꎮ 此方法有收率较高ꎬ 成本较低ꎬ 步骤较少ꎬ 操作简
单ꎬ安全等优点ꎮ 溶剂汽油法:取一定量的青蒿枝叶干粉ꎬ用 8
86
山 东 化 工
SHANDONG CHEMICAL INDUSTRY
2019 年第 48 卷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
于德鑫ꎬ刘乃仲ꎬ何 帅ꎬ石 敏ꎬ张艳芬 ∗
( 菏泽学院ꎬ山东 菏泽 274015)
摘要: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ꎬ将中药青蒿素推向了世界ꎮ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疟疾
早在 1983 年国外的化学家 Hofheinz W 等 2 通过化学研究
发现了青蒿素的化学合成方法ꎬ以( - ) - 2 - 异薄勒醇为原料ꎬ
利用光氧化反应引进氧基得到中间体ꎬ再经过环合反应合成了
最终产物ꎮ 合成倍半萜内酯ꎬ主要有两个限速步骤:倍半萜母
核的折叠和环化ꎻ含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的形成程ꎮ 1986 年ꎬ
inhibitory effect on tumor and many other diseases. In this paperꎬthe discoveryꎬsynthesisꎬ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emisinin
were reviewedꎬto develop for its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生产ꎬ此类方法明显增加了青蒿素植物的有效利用率ꎮ 碱水提
取酸沉淀法:取一定量的青蒿枝叶干粉加入乙醇搅拌浸提ꎬ得
青蒿素研究进展
![青蒿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ac9cd8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2.png)
青蒿素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青蒿素,源自中国传统草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自20世纪7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已成为全球抗击疟疾的重要武器。
由于其独特的抗疟效果和相对较低的副作用,青蒿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疟疾疫情严重的地区。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应用的广泛,青蒿素的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青蒿素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提取工艺、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以期为青蒿素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提取工艺方面,本文介绍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纯化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提取方法、现代提取技术以及新型提取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进步为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作用机制方面,本文综述了青蒿素抗疟作用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以及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青蒿素的抗疟机理,还为开发新型抗疟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临床应用方面,本文总结了青蒿素在疟疾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适应症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还探讨了青蒿素在其他疾病领域的应用潜力,如抗肿瘤、抗炎等。
在面临的挑战方面,本文分析了青蒿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包括资源短缺、耐药性、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青蒿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推动青蒿素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我们相信青蒿素将在全球抗击疟疾和其他疾病的战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青蒿素的来源与提取青蒿素,这一在全球范围内广受瞩目的药物,其来源与提取过程充满了科学与探索的魅力。
它来源于菊科植物青蒿,这是一种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广泛分布的植物。
自古以来,青蒿便在中医理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青蒿素的提取和发现,则是现代科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最新】青蒿素生物合成
![【最新】青蒿素生物合成](https://img.taocdn.com/s3/m/90cacbf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62.png)
【最新】青蒿素生物合成
青蒿素存在于中草药青蒿的花叶中,茎中不含有,是一种含量非常低的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非常复杂。
现已知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一是通过对控制青蒿素合成的关键酶进行调控,添加生物合成的前体来增加青蒿素的含量;
二是激活关键酶控制的基因,大幅度增加青蒿素的含量;
三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变关键基因,以增强它们所控制酶的作用效率。
生物合成过程中,青蒿素的含量受光照、外源激素、芽分化等生理生态因子的影响很大,温度对于生物合成也有极大影响,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青蒿幼苗在40℃条件下,处理36h后,青蒿素的质量分数提高到最大为68%。
除青蒿之外,其它植物也可以合成青蒿素,2011年研究人员从烟草中合成青蒿素。
此方法与传统化学方法相比,所用的化学试剂大大减少,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且该生物合成方法的受体为烟草,在中国较为广泛,因此原料来源较为丰富,但不足的是用烟草合成青蒿素过程中的某些反应基质并不清楚,还有待开发,但该合成方法仍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将一个青蒿基因植入大肠杆菌,改造后的大肠杆菌制造出一种中间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经过数步处理就能成为青蒿素的原料——青蒿酸。
把一种特殊的酶植入酵母后,酵母把前面提到的中间化合
物改造成了青蒿酸。
通过微生物工业生产青蒿素的技术链条已经基本成形。
这意味着青蒿素的价格将下降90%。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与利用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与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97a48f2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2.png)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与利用青蒿素作为一种有效的抗疟疾化合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青蒿素的制造方式一直是通过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得到,这种方式存在着提取过程繁琐、污染严重以及生产不稳定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对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深入研究,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开发新型青蒿素生产工艺已成为一个热门研究课题。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青蒿素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色氨酸代谢和单萜生物合成。
在色氨酸代谢途径中,色氨酸首先被转化成柿酮酸,然后通过多个酸碱催化步骤被合成成前体化合物——艾蒿酮。
接着,在单萜类合成途径中,艾蒿酮通过多个较为复杂的转化步骤被合成成青蒿素。
其中,青蒿素是由一种名为环氧化青蒿烯(EPO)的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得到的。
整个过程需要涉及大量的酶催化和多个转化步骤,每个步骤都通过不同的基因控制。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青蒿提取法,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具有多个显著的优势。
首先,基于生物合成的技术可以极大的改善青蒿素的纯度,从而提高其药效,减少其与其他药品的相互作用。
其次,生物合成法可以提供更广泛和稳定的青蒿素来源,在抗击疟疾这个全球性社会问题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生物合成技术可以使得制药过程更加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药成本。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挑战然而,在实际的开发和应用中,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最大的难点莫过于如何实现此复杂的合成途径中各步骤相关酶的表达、调控和优化。
此外,由于存在多个酶所参与,每个酶的表达和稳定性都需要令人担忧。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应用前景尽管存在很多挑战,但面对疟疾这个极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与应用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可以为其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更高效、低成本的方式生产青蒿素制剂,为控制和治疗疟疾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综上,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与利用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青蒿素的合成路线
![青蒿素的合成路线](https://img.taocdn.com/s3/m/967a373b5901020207409cd7.png)
课题名称青蒿素的合成学生姓名学号一、前言 (3)二、路线设计(逆合成分析) (4)1、逆合成分析一: (4)2、逆合成分析二: (4)3、逆合成分析三: (4)4、逆合成分析四: (5)三、合成路线分析选择 (6)1、路线一 (6)2、路线二 (6)3、路线三 (7)4、路线四 (8)四、合成步骤 (9)五、总结 (11)六、参考文献 (12)青蒿素是我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药用植物黄花蒿中分离得到的抗疟有效成分,是含内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药物,由于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近年来发现青蒿素除具有抗疟作用外,还有多种其他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细菌脓毒症、放疗增敏、抗菌增敏、抗肿瘤等作用。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目前药用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即植物黄花蒿的叶和花蕾中分离获得的,由于青蒿的采购、收获,直至工厂加工提取,环节较多,费时费力,而且不同采集地和不同采集期青蒿品质有很大差别。
同时,大量采集自然资源,必然会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导致资源枯竭。
因此对青蒿素进行化学全合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目前,青蒿素化学合成有全合成和半合成2种,全合成的原料主要是廉价易得的香茅醛(citronellal)、柠檬烯(isolimonene)、薄荷酮( pulegone)、β-蒎烯(β-pinene)、异胡薄荷醇(isopulegol)等,半合成原料主要是青蒿酸。
全合成原料:半合成原料:二、路线设计(逆合成分析)1、逆合成分析一:此路线是以香茅醛为原料进行合成青蒿素。
2、逆合成分析二:此路线是以异胡薄荷醇为原料进行合成青蒿素。
3、逆合成分析三:此路线是以环己烯酮为原料进行合成青蒿素。
4、逆合成分析四:此路线是以青蒿酸为原料半合成法来合成青蒿素。
三、合成路线分析选择1、路线一此方法是2010年Yadav等以香茅醛为原料的全合成路线,该路线通过脯氨酸衍生物和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共催化的香茅醛和甲基乙烯基甲酮( MVK)的1,4 -不对称加成合成中间体2,随后经分子内羟醛缩合可得到不饱和醛酮中间体3。
青蒿素的合成与抗疟作用研究
![青蒿素的合成与抗疟作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9f865f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a.png)
青蒿素的合成与抗疟作用研究青蒿素(artemisinin)作为一种目前世界上治疟黄素药物中使用的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的化学合成方法和药理作用一直备受科研工作者各界关注。
本文将对青蒿素的化学合成和抗疟作用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青蒿素的化学合成青蒿素几乎完全由草木青蒿提取而来,但自然界土壤有大量的难溶有机物和金属离子会与青蒿素结合,降低其含量和活性,因此微生物发酵和化学合成技术成为了青蒿素大规模生产和开发的热门方向。
青蒿素的化学合成主要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在溶剂中加入臭氧分子,通过不同反应介质的氧化来获得2种单质:环氧化物和氧杂环己烷二酮。
第二步是在这两者基础上,通过不同硝酸盐或者亚硝基配体来进行多步反应,并将各组分经过不同的处理或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青蒿素。
青蒿素的化学合成过程中,各步骤反应的优化和程序的稳定都会影响到合成产物的选择和青蒿素的纯度,因此探究青蒿素的化学合成方法的优化及合成机理,将促进其在商业尺度上的大规模生产,有利于治疟药物和其他药物的发展。
二、青蒿素的抗疟作用青蒿素的抗疟作用是由其所含的内酯、环状亚胺及其他化合物协同作用所致,并且青蒿素能够快速杀灭疟原虫,且容易穿过细胞膜。
此外,青蒿素还可以控制寄生物繁殖和防止疟原虫发展抵抗性。
青蒿素的抗疟作用远不止于此,它还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医学作用。
例如,青蒿素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与顺式DNA和受损的羧基酶结合,阻止癌细胞的进一步生长和繁殖,从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近年来,青蒿素的抗疟作用也在不断进步。
研究者特别发展出了各种新型青蒿素的合成方法,包括对青蒿素的分子结构进行修饰以提高其效能、提高药物代谢能力等等。
这些改进都有望促进青蒿素的抗疟力和医学价值进一步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世界广大患者的健康需求。
结论青蒿素是一种抗疟药物,具有广泛的医学作用。
青蒿素的化学合成和抗疟作用研究是医学和生物制药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一场医学研究的赛场。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86b8c02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1.png)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青蒿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疟药物,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
然而,许多人对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并不熟悉。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
一、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青蒿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由多种化学物质经过多步酶催化转化而来。
在青蒿素的合成中,最重要的当属艾滋病疗法药物的前体物质艾洛菲莫的生物合成。
艾洛菲莫最初是由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合成,经过一系列酶的催化反应后转化为青蒿酸。
青蒿酸在自身广泛存在的CYP家族酶的帮助下,转化为青蒿素,并被细胞返回到青蒿素的细胞数中储存起来。
在体内,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日夜节律以及病原体的侵袭等。
二、青蒿素的代谢途径青蒿素代谢途径主要包括肝脏代谢和肠道代谢两个过程。
青蒿素在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中被CYP450酶家族代谢。
这些酶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将青蒿素代谢成更易于排泄的代谢产物。
另外,肠道微生物群中的某些细菌也可以通过羟化和磺酸化等反应来代谢青蒿素。
这些代谢产物通过肝脏和肾脏进入血液循环并排出体外。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蒿素的代谢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些代谢酶的物种差异。
例如,在人体中,青蒿素主要被CYP450酶家族代谢,而在老鼠和犬中,则主要依赖于UDP-葡糖醛酸转移酶代谢。
这些差异可能与物种的代谢酶谱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青蒿素的作用机制青蒿素最初用于治疗疟疾,后经发现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生物活性。
青蒿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到靶向线粒体、膜和蛋白质等多个生物过程。
青蒿素可以通过与铁离子结合并进入细胞内,与线粒体蛋白质作用从而杀死寄生生物。
同时,青蒿素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细胞的功能状态。
此外,青蒿素还可以阻断DNA复制、RNA转录以及蛋白质合成等生物过程,从而发挥药物的效果。
总之,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
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蒿素的化学特性和药理学作用,从而更加有效地应用这种药物来治疗疟疾和其他疾病。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调控研究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调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112d5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9.png)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调控研究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抗疟药物之一,由于其广泛的药效和低毒性,被认为是未来抗疟药物开发的主要方向。
在生产青蒿素的过程中,生物合成途径是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围绕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物调控进行讨论。
一、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色胺酸途径,第二阶段是梗菜酸途径。
1.色胺酸途径色胺酸途径是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第一步,通过此途径可以合成青蒿素前体物质伪黄酮。
首先,色胺酸被转化为4-羟基苯丙酮,接着通过多个反应步骤最终形成伪黄酮。
该途径最后产生的伪黄酮是所有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前体化合物。
2. 梗菜酸途径梗菜酸途径是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第二步,通过该途径可以完成青蒿素的合成。
伪黄酮在梗菜酸途径下,在时相和空相条件下经过多个反应步骤,最终形成青蒿素。
这些反应的主要环节包括:将伪黄酮转化为芳香化二萜中间体、通过氧化、格氏反应和裂环药物催化剂的作用逐步合成青蒿素。
二、青蒿素合成途径中的生物调控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一般的生物代谢途径不同,它的合成受到多位调控因子的作用,包括转录因子、底物供应和环境因素等。
1. 上机体调控植物体内的青蒿素含量及生物合成途径的活性受到多个上机体调控因素的调控。
其中包括转录因子和激素信号通路调控。
转录因子在生物合成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如MYC2、MYB、WRKY等转录因子等,在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激活生物合成途径以促进青蒿素合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激素信号传导通路也在和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之间起到调控作用,激素到达植物的细胞内后会发生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反应,使得激素的作用发生变化,如茉莉酸、赤霉素等则参与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
2. 下机体调控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的下机体调控主要包括受骨髓样调节子调控和底物供应控制。
与植物自身的调控相比,下机体菌株对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具有更为直接和明显的影响作用。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820147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c.png)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从中草药青蒿(Artemisia annua)中提取出来的天然产物,具有强大的抗疟疾活性。
它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发展历程。
一、发现青蒿素的历史青蒿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传统医学用于治疗疟疾。
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才被西方科学家重新发现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71年,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的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开始研究青蒿的抗疟疾活性。
他们通过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并进行大量的实验,最终成功地从青蒿中分离出了青蒿素。
屠呦呦等科学家的发现为疟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并为青蒿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青蒿素的发展历程1. 青蒿素的药理研究青蒿素的药理研究是青蒿素发展的重要一步。
科学家们发现青蒿素通过抑制疟原虫的生物合成过程,从而对疟原虫产生毒性作用。
此外,青蒿素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这些研究结果为青蒿素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青蒿素的临床应用青蒿素的临床应用是青蒿素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79年,中国开始在临床上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
随后,青蒿素逐渐被推广到其他疟疾高发地区,如东南亚、非洲等地。
临床试验表明,青蒿素具有快速有效的抗疟疾作用,且对疟原虫的耐药性较低。
这使得青蒿素成为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3. 青蒿素的制剂研究青蒿素的制剂研究是为了提高其药物效果和治疗便利性。
科学家们通过改进青蒿素的制备方法和剂型,开发出了多种青蒿素制剂,如青蒿素片剂、青蒿素注射液等。
这些制剂具有更好的药物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可以更方便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4. 青蒿素的合成研究青蒿素的合成研究是为了解决青蒿素的供应问题。
由于青蒿素的天然来源有限,科学家们开始尝试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来生产青蒿素。
他们成功地合成了青蒿素的结构类似物,并通过改进合成路线和工艺条件,提高了合成青蒿素的产率和纯度。
青蒿素-合成生物学_青蒿素在合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青蒿素-合成生物学_青蒿素在合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15d1c03866fb84ae45c8d38.png)
优化措施: 增加基因的拷贝数、启动子修饰、密码子优化、基因替换、增加辅酶数量、优 化或平衡多基因控制的代谢途径
1.Wu W, Yuan M, Zhang Q, et al. Chemotype-dependent metabolic response to methyl jasmonate elicitation in Artemisia annua [J]. Planta Med, 2011, 77: 1048−1053.
3.3提高底物利用效率
提高青蒿素生物合成特异途径中的途径酶效率, 主要通过 两种方式:提高单个基因效率和优化平衡整条途径来实现 这个目的。 对于单个基因效率的 提高, : 主要采取增加基因拷 贝数、密码子优化、 强启动子调控和融合 基因等方式。
对于代谢途径的平衡优化: 主要采用一种基于全局的数学 算法和生物信息分析, 如代谢 流控制分析。相对于单个基因 效率的提高, 整条代途径的平 衡优化显得更为困难和复杂, 对最终产物产量的影响也是最 深刻和直接的。
青蒿素在合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CONTENTS
简介:青蒿素与合成生物学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主要包括四大步骤 提高工程菌中目的产物产量的措施 工业化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Part1 : 简介:青蒿素与合成生物学
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中国科学家于 20 世纪 70年代从传统中草药青蒿或称 黄花蒿中分离提纯的抗疟有效单体, 其化学本质是含“过氧桥”结构(1,2,4-三噁 烷环)的倍半萜内酯。
3.1通过“开源”方式增加前体供应
青蒿素是 一种Βιβλιοθήκη 半 萜, 其生物 合成包括 两部分。
上游部分 (top pathway) 主 要指倍半萜共同前体 法尼基 焦磷酸(FPP) 的形成。通过 MEP 和MVA 两条途径形成的 FPP 池可以为下游各种半萜以 及甾提供前体物质。
青蒿素的合成及其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青蒿素的合成及其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3a70a2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3.png)
青蒿素的合成及其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研究青蒿素是一种从青蒿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抗疟药物,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疟疾治疗。
由于青蒿素的良好药效和广泛的应用需求,合成青蒿素成为了合成有机化合物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同时,在研究合成青蒿素的过程中,也为其他药物的合成提供了启示和帮助,对药物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青蒿素的合成方法青蒿素在自然界中只存在于青蒿植物中,但由于其药效卓著和广泛的应用需求,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于青蒿素的合成方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掘出多种合成途径。
1.木本甾醇途径该途径是指通过木本甾醇的环氧化反应、还原和重排,得到青蒿素的合成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多种有机合成试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较长,但是可以得到高产率的青蒿素产物。
2.环氧化合物途径该途径可以通过一系列环氧化和还原反应,从绿原酸等合成物中得到青蒿素。
该方法具有反应步骤简单、温度较低、产率较高等优点,逐渐成为了青蒿素合成的主要途径。
3.方酸酐反应法该方法利用马来酸的含有羰基的特点,通过酸催化加成、脱水、还原等反应步骤完成了青蒿素的合成。
该方法的步骤简单、反应少、易于控制,并且能够得到较高的产率,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青蒿素合成途径。
二、青蒿素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1.治疗疟疾青蒿素是一种良好的抗疟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疟疾治疗中。
其使用可以明显减轻病人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疟疾相关的死亡率。
2.治疗其他疾病青蒿素的抗菌、抗病毒和抗癌等作用,也为其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据研究,青蒿素在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治疗中也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
3.预防疟疾青蒿素的抗疟作用不仅体现在治疗上,还可以在疟疾预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在疫区居民中,给予一定剂量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预防疟疾的发生。
4.其他应用青蒿素还具有抗炎、解热等作用,可以用于风湿病等疾病的治疗;另外,青蒿素还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脏病等作用。
三、结语青蒿素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利大于弊,其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已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物。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e1a98f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9.png)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1.引言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从青蒿(Artemisia annua)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抗疟疾活性。
它以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优异的药理特性在医药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青蒿素的合成方法及其在药物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2.青蒿素的合成2.1 生物合成青蒿素作为一种自然产物,其生物合成机制备受关注。
在青蒿植物中,青蒿素的合成主要通过青蒿素合成酶(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Enzyme)催化一系列反应而完成。
近年来,通过对青蒿素合成途径的研究,人们对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2 化学合成除了生物合成外,人工合成也是青蒿素的重要合成途径。
在化学合成领域,不断有新的工艺和方法被开发出来,使得青蒿素的合成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其中,以鲁特维(Lourteig)法和威廉森(Williamson)合成法为代表的合成方法成为了青蒿素的主要制备途径。
3.青蒿素的应用3.1 抗疟疾活性作为一种天然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展现出了广谱和强效的抗疟疾活性。
青蒿素通过与疟原虫的铁离子相互作用,抑制其生命周期,进而消除感染。
该药物对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抗癌活性除了抗疟疾作用外,青蒿素也显示出潜在的抗癌活性。
研究表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肿瘤细胞中可以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这些发现为青蒿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3.3 其他应用除了抗疟疾和抗癌活性外,青蒿素还具有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菌和抗炎等作用。
它在临床医学中也被应用于治疗其他疾病,例如肝炎、天花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方向。
4.青蒿素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青蒿素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具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其化学结构复杂,合成难度较高。
其次,由于广泛的使用,青蒿素抗药性的出现令人担忧。
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
![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https://img.taocdn.com/s3/m/d19c00c1b9f3f90f76c61bb5.png)
青蒿素的合成与研究进展摘要: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之一,存在活性好、毒副作用小、市场需求大、来源窄等特点。
目前,青蒿素的获取途径主要有直接从青蒿中提取、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
本综述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的发展特点及合成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青蒿素;合成方法;研究进展青蒿素是中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中药黄花蒿( Artem isia annua L1 )中分离得到的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药物, 对恶性疟、间日疟都有效, 可用于凶险型疟疾的抢救和抗氯喹病例的治疗。
青蒿素还具有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性的用1;具有影响人体白血病U937细胞的凋亡及分化的作用2;还具有部分逆转MCF-7/ARD细胞耐药性作用3;还具有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的作用4;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5等。
除此之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生物抗炎免疫作用、生物抗肿瘤作用、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等。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具有快速、高效、和低毒副作用的特征。
6。
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屠呦呦先后被授予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和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1 青蒿素的理化性质及来源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 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33。
是一种含有过氧桥结构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有一个包括过氧化物在内的1,2,4-三烷结构单元,它的分子中还包括7个手性中心,合成难度很大。
中国科学院有机所经过研究,解决了架设过氧桥难题,在1983年完成了青蒿素的全合成。
青蒿素也有一些缺点, 如在水和油中的溶解度比较小, 不能制成针剂使用等。
2 青蒿中提取青蒿素青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治疗疟疾方面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使用安全等特点。
目前主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提取法、超声波萃取法、微波萃取法、其他萃取法等。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总流程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总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0715565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5.png)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总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疾药物,其生物合成途径涉及多个步骤和多种生物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蒿素的合成途径研究院系:化工学院专业:09级制药工程2班学好:2009650807姓名:曾慧敏目录1、概述 (3)2、基本性质 (3)3、提取工艺 (4)4、合成途径 (4)(1)半合成 (4)(2)全合成 (6)(3)生物合成 (7)(4)衍生物 (7)5、研究现状 (8)6、市场需求 (10)概述青蒿素类抗疟药,是我国用举国之力研制成功的全球唯一的治疗疟疾特效药,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世界卫生组织曾专门向该药的研制人员致敬;中国领导人访问非洲时,经常特意把它带过去。
2006年11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承诺:今后3年内,中国向非洲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款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类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中心。
防治疟疾的青蒿素类药品,已成为中国发展外交、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推手。
有资料显示,江苏高邮县一直有使用青蒿治疟疾的做法。
双氢青蒿素发明人李英回忆称,1958年高邮就有用青蒿汆汤治疗疟疾的记录,在1969年,当地农村医生和群众还利用当地青蒿开展疟疾的群防群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于1969年开始抗疟药研究。
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10月取得中药青蒿素筛选的成功。
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青蒿素”国际会议上,中国《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一类新药证书,双氢青蒿素也获一类新药证书。
这些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2011年9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基本性质通用名称:青蒿素英文名称:Artemisinin分子式:C15H22O5;分子量:282.33理化性质:无色针状晶体,味苦,在丙酮、、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156-157℃。
药动学:青蒿素青篙素是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
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提示青篙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
可能是青篙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提取工艺提取分离青蒿素的方法有多种,适合中型生产的工艺流程如下:青蒿叶70%乙醇浸出浸提液活性炭脱色,减压浓缩至1∕5浸膏上清液 70%EtOH溶解、浓缩静置析晶、滤过粗晶Ⅰ母液重结晶加石灰乳净化,滤过青蒿素滤液沉淀加乙酸调pH6-7,减压浓缩、静置析晶、滤过粗晶(与粗晶Ⅰ合并)母液(弃去)青蒿素的合成途径(一)半合成路线从青蒿酸为原料出发,经过五步反应得到青蒿素,总得率约为35~50%。
①:青蒿酸在重氮甲烷/碘甲烷/酸催化下与甲醇反应,再在氯化镍存在的条件下,被硼氢化钠选择性还原得到二氢青蒿酸甲酯;②:二氢青蒿酸甲酯在四氢呋喃或乙醚溶液中用氢化铝锂还原成青蒿醇;③:青蒿醇在甲醇/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溶液中被臭氧氧化后得到过氧化物,抽干后再在二甲苯中用对甲苯磺酸处理得到环状烯醚;④:环状烯醚溶解于溶剂中,在光敏剂玫瑰红/亚甲基蓝/竹红菌素等存在下进行光氧化合生成二氧四环中间体,再用酸处理得到脱羧青蒿素;⑤:脱羧青蒿素在四氧化钌氧化体系或铬酸类氧化剂的作用下氧化得到青蒿素。
(二)全合成路线:可由多种路线对青蒿素进行全合成。
如Schmil等1983年报道了一条应用关键化合物烯醇醚在低温下的光氧化反应引进过氧基的全合成路线,反应以(-)-2-异薄荷醇为原料,保留原料中的六元环,环上三条侧链烷基化,形成中间体,最后环合成含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
许杏祥等于1986年报道了青蒿素的化学合成途径,其合成以R-(+)-2香草醛为原料,经十四步合成青蒿素。
1、化学合成途径Schmil等,1983年报道了一条应用关键化合物5(肛H)低温下的光氧化反应引进过氧基的全合成路线,反应以(-)-2-异薄勒醇为原料,保留原料中的六元环,环上三条侧链烷基化,形成中间体,最后环合成含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
许杏祥等于1983年最先研究了从青蒿酸到青蒿素的半合成;并于1986年报道了青蒿素的化学合成途径,其合成以R-(+)-2香草醛为原料,经十四步合成青蒿素。
2、植物组织培养合成青蒿素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来生产青蒿素是目前青蒿素研究的一大热点,可能成为大规模生产青蒿素的重要手段。
中科院化冶所、植物所等利用发根农杆菌诱导出青蒿素含量较高的黄花蒿发根。
植物组织培养生产青蒿素的研究工作者已经在青蒿愈伤组织,悬浮细胞、芽和毛状根等培养体系中进行了青蒿素合成的探索。
青蒿素等倍半萜类的生物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途径属于植物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可分为三大步:由乙酸形成FPP,合成倍半萜,再内酯化形成青蒿素。
:FPP→4,11-二烯倍半萜→青蒿酸→二氢青蒿酸→二氧青蒿酸过氧化物→青蒿素。
目前在青蒿芽、青蒿毛状根和青蒿发根农杆菌等培养体系中进行的青蒿素合成技术极有可能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三)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四)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素由于存在近期复燃性高、在油中和水中的溶解度低以及难以制成合适的剂型等不足,需对其结构进行改造,以期在保持青蒿素优良药理作用基础上开发新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药效。
而合成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双氧青蒿素等克服了青蒿素复燃率高的弊病。
青蒿素经以下反应可分别制得多种衍生物:①在BF3-EtO2催化下,生成烷化还原青蒿素,如蒿甲醚、蒿乙醚;⑥在吡啶中用酸酐或酰氯做成酰化还原青蒿素,如青蒿琥珀酰酯;⑨在吡啶中与氯甲酸作用生成甲酰化还原青蒿素。
①蒿甲醚(蒿甲醚的化学名称为12-B-甲基二氢青蒿素(C16H25O5=298.38),其结构见图2。
其抗疟作用为青蒿素的10至20倍,目前其开发成功的剂型蒿甲醚注射液为主要含蒿甲醚的无色或淡黄色澄清灭菌油溶液。
②蒿乙醚(蒿乙醚(C17H27O5=311.40)的抗疟作用稍逊于蒿甲醚。
且蒿乙醚的生产不如蒿甲醚更经济实用。
蒿甲醚及蒿乙醚的结构式③双氢青蒿素比青蒿素有更强的抗疟作用,它由青蒿素经硼氢化钾还原而获得双氢青蒿素的化学合成途径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来生产青蒿素,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一步提高青蒿素含量,是目前青蒿素研究的方向之一。
而将青蒿素用于抗肿瘤也是未来青蒿素研究的重点之一。
青蒿素的研究现状青蒿药物作为抗疟的明星药物,已经逐步得到全世界的认同。
更重要的是,随着科研工作者对青蒿药物抗疟的作用机理逐步清楚后,还开辟出新的应用领域。
桂林制药与浙江医科大学寄生虫研究所完成了青蒿琥酯抗血吸虫病的研究,将其作为预防血吸虫病的药物。
此外青蒿素也存在抗肿瘤活性。
从机理上讲,疟原虫和肿瘤细胞都含有较高的铁成分,而青蒿素可以结合铁元素,产生自由基,破坏细胞膜。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Lai研究员及Singh副研究员发现,青蒿素对杀死肿瘤细胞不仅效果明显,而且选择性强。
它对癌细胞有高度毒性,而对正常乳腺细胞仅有轻度影响。
最近,华盛顿大学和华立集团合作,目的是开发青蒿素抗癌药物,这将为青蒿素带来更为巨大的应用潜力。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膜是青蒿素攻击的主要靶点。
青蒿素既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也可以使细胞“胀亡”。
肿瘤细胞膜遭到破坏后,其通透性就随之发生改变,一方面细胞外大量的钙离子会进入细胞内,诱导细胞程序化死亡,即“凋亡”。
另一方面细胞膜通透性的增加导致细胞内的渗透压发生变化,细胞吸收大量水分发生膨胀直至死亡,即“胀亡”。
有研究表明,青蒿素能促进Bcl-2(一种抑制凋亡的基因)表达下调和Bax(一种促进凋亡的基因)表达上调,从而诱导凋亡。
另外,青蒿素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细胞内的铁有关,这一机制与青蒿素的抗疟作用机制极其相似。
铁是与细胞增殖相关的重要金属离子之一,在疟原虫、肿瘤细胞中的含量较正常细胞高,且肿瘤细胞铁离子的吸收与肿瘤细胞增殖呈正相关。
实验研究发现,青蒿素可以与铁反应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而自由基可以破坏肿瘤细胞膜即导致细胞内物质外漏,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因此外源性的铁也可以通过“凋亡”和“胀亡”两种途径增加青蒿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例如铁传递蛋白与青蒿素能协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青蒿素能与其他药物协同治疗肿瘤。
由于常规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也具有毒性,病人常常耐受差。
化疗失败是导致肿瘤转移和复发的重要因素。
青蒿素联合其他化疗药物治疗肿瘤可以达到更佳效果。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青蒿素与5-氟尿嘧啶、吡柔比星、阿霉素等化疗药物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青蒿素杀死肿瘤细胞同时还可以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状形成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通过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从而大大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青蒿素衍生物联合放射治疗对肿瘤细胞具有更大的杀伤力。
最近,韩国的研究人员将神经胶质瘤细胞用双氢青蒿素预处理后,再给予放疗,发现这种抗疟药可增加放射敏感性,肿瘤细胞数可减少80%,但对乳腺癌细胞、宫颈癌细胞和肝癌细胞的作用较弱。
青蒿素对放疗的增敏作用可以减少放疗剂量和放疗副反应。
青蒿素是天然的植物提取物,虽然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轻微影响,但毕竟不像细胞毒性药物那样有很强的副作用。
同时,中国是青蒿素的最大生产地。
青蒿素价格适中,可以使大多数患者受益。
从国家的角度考虑,青蒿素产业国际化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在每年10亿美元左右的潜在市场价值。
更重要的是,由于青蒿素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之一,其在国际医药领域的地位对我国其他医药产品,尤其是中药有着不可忽视的带动作用,以青蒿素产业为先导极有可能带动中药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我国医药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应用研究、蒿草种植、原料提取一直到青蒿素制剂的生产和销售,我国正着手推进青蒿素产业化的进程,扶持青蒿素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青蒿素具有水溶性差、热稳定性差的缺点,影响其应用效果。
制成片剂因其难溶性,生物利用度低,且体内代谢快。
而纳米青蒿素的水溶性好,制成针剂后可进行静脉注射,将极大地提高药效,减少用药量,扩大应用范围。
青蒿素问世后,专利权就被外国公司买去,我国只能作为原料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