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文基础教育布局规划--文本6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加编制人员
潍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分管院长:李升
总工:徐先建李志辉
编制人员:王洪翔徐先建刘敏
董文科阮祯王蕾
孔令利潘龙星孙乐奎文区教育局
局长:刘永平
副局长:张荣、王志波
参加编制人员:王长彦、谭晓升、张磊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加快构建中小学建设与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格局,优化整合教育用地资源,调整、完善教育设施布局结构,指导中小学的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实现中小学教育用地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切实解决奎文区中小学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扩大优质教育规模,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奎文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辐射带动全市教育全面提升,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特编制本次《奎文区基础教育布局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潍坊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4、《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
5、国标(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6、《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7、《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
8、潍坊市中小学校设学标准的有关规定;
9、国家及地方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
第3条规划目的
1、科学合理地规划调整奎文区中小学空间布局和规模,整合城区中小学教育的有形与无形资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促进城市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2、适应城市规模的发展和城市化要求,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本着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3、通过对现状城区办学条件和生源的分析,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提出近、远期的基础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和实施步骤。
4、根据学校的用地现状及用地条件,控制好布点学校的发展预留用地范围,以便在条件成熟时,改善学校的用地状况,使其既能满足当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又能适应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需求。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 2008年——2020年
其中:近期: 2008年——2012年
远期: 2013年——2020年
第5条规划范围
奎文区辖区,用地规模为71平方公里。
第6条规划对象
本次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对象为奎文辖区内的初中和小学。
第7条规划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
2、坚持小学均衡布点、就近入学的原则。
3、坚持初中均衡布点和规模办学并重的原则。
4、坚持积极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原则。
第8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提高市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方针;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工作重点。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努力创造一流的教育发展环境、一流的教育创新基地、一流的人才储备、一流的教育体系。
通过奎文基础教育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布局合理、建设达标、发展均衡、群众满意”的规划目标。
第9条与《潍坊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中奎文区部分内容的差异本规划是在《潍坊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指导下完成,是该规划实施的补充完善和延伸,其内容更加详细,措施更加具体,具有更强的实施指导作用,与该规划中奎文区的有关内容相比,本规划在学校的数量和具体位置上有所变化,具体为:小学,扩建小学增加了茂子庄小学、廿里堡小学、北宫大街小学和潍州路小学共四处;新建小学增加了钢城学校小学部、南苑学校小学部、潍坊十中小学部、院校街小学、文化路小学和鸢都湖小学共六处;撤销小学中增加了实阶小学;中学:扩建中学增加了南苑学校初中部;新建中学增加了钢城学校初中部和西平路学校初中部两处。
另外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扩建学校和新建学校的用地规模和具体位置上也做了部分调整,使整个规划更具有灵活性和可实施性。
第二章奎文区中小学布局的基本对策
第10条规划基本对策
为解决目前普通存在的择校、大班额、生均用地偏小等实际问题,切实为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和谐、优质的教育空间和环境,规划中把学校分为三类:保留调整学校、扩建迁建学校和新建学校,并在学校的用地、规模、服务半径和班额等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
通过建、扩、迁、并、撤等措施,实现教育用地的整合,使大多数学校都成为规范化标准学校。
1、保留调整学校:
对目前严重超额的学校,如学校周边地区已改造完毕,且已无扩展用地,一方面要通过重新划分教育片区缩小其生源范围,将生源分流到周边具有发展空间的学校,同时调整学校内部功能,尽量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空间和环境。
另一方面,对其周边有发展空间的学校可适当扩大服务范围,小学为500-1000米,中学为1000-2000米,同时对学校用地扩大用地规模,增加建筑面积,满足生源需求。
2、扩建、迁建学校:
对学校周边尚未改造完毕,有扩展空间的学校,要根据周边学校情况和服务半径内居住人口的规模,确定学生数量和学校用地规模,为学校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对需要迁建的学校,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设计中控制的规模进行建设。
3、新建学校:
对于规划城市新区和尚未进行城市改造的地块,要充分利用退城进园、旧村改造等有利时机,依据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居住用地规模,合理预测
规划范围内人口情况,严格按照规范标准配建规模适当的中小学校,并为远期发展预留空间。
第11条规划目标
1、班额:远期小学班额控制在45人以内,初中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达到国家规定的班额标准。
近期考虑最大限度缓解部分现状学校大班额现象,小学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中学班额控制在55人以内,对于近期新建学校,则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建设。
2、学校规模:控制规模过大或过小型学校的规划建设,参考其它城市的相关标准,小学以12个班为一基本单位,新建小学规模以1—4个单位为宜;中学以6个班为一基本单位,新建中学规模以2—8个单位为宜。
3、用地指标:新建扩建学校用地指标分两级标准控制。
现状建成区内新建扩建用地比较紧张的学校按照一级用地指标控制;城市新区内新建学校及建成区内用地相对宽松的学校按照二级用地指标控制。
一级:小学不低于15平方米/人;初中不低于20平方米/人。
二级:小学不低于20平方米/人;初中不低于25平方米/人。
旧城区改造建设的中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受条件限制,确实无扩建空间的学校,主要通过调整学片、压缩办学规模逐步达到一级用地指标。
4、小学用地达不到1.5公顷的,按1.5公顷控制;初中达不到2.5公顷的,按2.5公顷控制。
5、服务半径:根据居住区分布情况,学校服务半径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小学控制在500-1000米左右,中学控制在1000-2000米左右。
第三章中小学生数量预测
第12条规划区人口规模
根据《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人口预测,到2020年,潍坊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有城市人口175万人,居住用地49.28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28.2㎡。
根据各密度区的人均用地指标和奎文所占的比例,到2020年,奎文区范围内城市人口为46万人。
第13条规划密度分区及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确定
根据《潍坊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预测三个密度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密度一区:辖区范围内,南至健康街,北至北宫街,人均居住用地24.0㎡/人;密度二区:南起胶济铁路和宝通街,北至玉清街,人均居住用地26.7㎡/人;密度三区:为城区范围内其它区域,人均居住用地30.2㎡/人
第14条奎文区中小学生千人指标及数量
依据潍坊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初中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同时高中段教育普及率也达到100%,其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生数量比例为6:4,则普通高中千人指标将是初中的3/5。
因此确定奎文区中小学生千人指标为:每千人中有小学生约70人,初中生约35人,普通高中生约21人,由此可推算出奎文城区2020年小学生数量为32200人,初中生为16100人。
充分考虑城市用地功能调整及城市边缘人口和城区内流动人口的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在远期范围内的对各区人口数量的影响,规划区内中小学生数量在预测数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5%-15%的学位,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第四章潍坊市区初中小学远期布局规划
第15条规划学校分类
规划对辖区内学校分为三类:一是保留调整学校,在建成区内,鉴于城市用地的紧张,无特殊原因,尽量保留现有的学校用地,对人口密集、无扩展用地且服务范围不相冲突的学校,规划中予以保留,并逐步进行内部功能调整,分散生源,力争在远期达到规范化学校。
二是迁建、扩建学校,结合城市改造,按照具体地段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对涉及到的学校进行迁建;对周围有发展用地的学校进行扩建,扩建的学校尽量达到规范化学校用地标准;三是新建学校,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该地段居住人口的分布密度,推算出就学人口,严格按规范化学校标准控制用地,并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第16条奎文区初中小学远期布局规划
根据预测,规划到2020年,规划38处小学,12处初中。
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8处。
其中保留调整的小学9所,初中2所,迁建、扩建的小学14所。
初中6所,新建的小学15所,初中4所。
取消小学4所(实阶小学、梨园小学、向阳小学、后车小学),合并小学一所(育华小学),取消中学2所(十四中、民生街学校初中部),合并中学2所(奎文试验中学、潍坊第十一中学)。
小学规划:规划9处现状小学维持原有用地,在原址适当发展。
迁建、扩建14处现状用地比较紧张的小学,新建15处小学,包括8处9年制学校。
保留:1、市实验小学规划到2020年,学校班数调整为30班,班额45人,在校生1350人,生均用地22.15平方米, 学校用地规模不再扩大。
生源向院校街小学分散。
2、民生街学校规划到2020年,学校班数调整为18班,班额45人,在校生810人,生均用地15.31平方米, 学校用地规模不再扩大。
生源向潍坊市实验小学分散。
3、早春园小学规划到2020年,学校班数调整为18班,班额45人,在校生810人,生均用地10.62平方米, 学校用地规模不再扩大。
生源向中新双语学校和潍坊十中小学部分散。
4、樱园小学规划到2020年,学校班数调整为18班,班额45人,在校生810人,生均用地11.1平方米,学校用地规模不再扩大。
生源向樱桃园小学分散。
5、先锋小学规划到2020年,学校班数增加到24班,班额45人,在校生1080人,生均用地12.5平方米,学校用地规模不再扩大。
6、中新双语学校规划到2020年,学校班数增加到48班,班额40人,在校生1920人,生均用地12.5平方米, 学校用地规模不再扩大。
7、奎文区实验小学规划到2020年,学校班数调整为24班,班额45人,在校生1080人,生均用地10.93平方米, 学校用地规模不再扩大。
生源向潍坊市实验小学分散。
8、金宝双语小学规划到2020年,学校班数增加到30班,班额45人,在校生1350人,生均用地15.63平方米, 学校用地规模不再扩大。
9、日向友好小学规划到2020年,学校班数减少到30班,班额45人,在校生1350人,生均用地12.1平方米。
迁建、扩建:
1、胜利东小学
规划到2020年,学校用地面积2.43亩,班数增加到36班,班额45人,在校生1620人,生均用地15平方米。
2、幸福街小学
规划到2020年,学校用地面积2.43亩,班数增加到36班,班额45人,在校生1620人,生均用地15平方米。
生源向四平路小学和樱桃园小学分散。
3、樱桃园小学
规划到2012年,学校用地可达1.67公顷,班数增加到24班,班额45人,在校生1080人,生均用地15.5平方米。
4、庄家小学
规划到2020年,学校班数30班,班额45人,在校生1350人,生均用地19.8平方米。
5、立新小学
学校随旧村改造新建,总用地1.54公顷,规划到2020年,学校班数18班,班额45人,在校生810人,生均用地19平方米。
6、宏伟小学
学校随旧村改造新建,总用地1.9公顷,规划到2020年,总班数24班,班额45人,在校生1080人,生均用地17.6平方米。
7、育才学校小学部
规划到2012年,学校用地面积3.15公顷,其中小学用地为1.62公顷,小学班数24班,班额45人,在校小学生1080人,生均用地15平方米。
生源向中新双语学校和卧龙街小学散。
8、育英学校小学部
规划到2012年,学校占地1.58公顷,其中小学部占地0.77公顷班数小学部12班,班额45人,在校小学生540人,生均用地14.26平方米。
9、茂子庄小学
学校随茂子庄城中村改造进行迁建,规划总用地40亩,到2020年,学校班数24班,班额45人,在校生1080人,生均用地24.7平方米。
10、廿里堡小学
学校随廿里堡城中村改造进行迁建,规划总用地2.8公顷,学校班数36班,班额45人,在校生1620人,生均用地17.2平方米。
11、北宫大街小学
规划到2020年,学校用地可达0.77公顷,班数调整为12班,班额45人,在校生540人,生均用地14.3平方米。
生源向卧龙街小学分散。
12、潍州路小学
规划到2020年,学校班数变为18班,班额45人,在校生810人,生均用地15.1平方米。
13、南苑学校南分校
远期随村庄改造规划进行扩建,总用地2.5公顷,设36班,班额按40人计算,可安置学生1440人,人均用地为17.4平方米。
14、育华学校小学部
用地位于庄检路以东,龙泉街以北,属潍坊十一中原用地,并加以扩展,其中小学用地4.5公顷,可设置小学48班,初小学每班按45人计算,可安置2160人,小学生均用地为20.8平方米。
新建:
1、丁家小学
根据丁家城中村改造规划,学校用地位于丁家村内,规划总用地为3.7公顷,设置36班小学,每班45人,可安置1620人,生均用地达22.84平方米。
2、孙家小学
根据孙家城中村改造规划,学校用地位于孙家村用地范围内,学校用地为2.6公顷,可设置30班小学,每班40人,可安置1200人,生均用地达21.67平方米。
3、则儿庄小学
根据则儿庄城中村改造规划,学校位于四平路以西,玉清街以北,规划用地为3.0公顷,可设置30班小学,每班45人,可安置1350人,生均用地达22.2平方米。
4、卧龙街小学
位于卧龙街以南,鸢飞路以西,利用潍柴华丰有限公司退城进园后空出的土地进行建设,学校用地为3.5公顷,设置36班小学,每班45人,可安置1620人,生均用地达21.6平方米。
5、西河西小学
位于西河西村内,根据西河西城中村用地规划规划,学校用地为2.6公顷,可设置24班小学,每班45人,可安置1080人,生均用地达24.07平方米。
6、董家学校小学部
位于董家村内,随着旧村的改造进行建设,共占地4.9公顷,小学部分占地2.2公顷,设置小学24班,每班按45人计算,可安置1080人,生均用地为20.4平方米。
7、九龙山学校小学部
位于北海路以西,宝通街以北,总用地5.0公顷,其中小学用地2.16公顷,可设置小学24班,小学每班按45人计算,可安置1080人,小学生人均用地为20平方米。
8、四平路学校小学部
位于四平路以东,胜利街与健康街之间,随着潍坊柴油机厂退城进园后进行建设,总用地5.2公顷,其中小学用地2.2公顷,可设置小学24班,小学每班按45人计算,可安置1080人,小学生均用地为20.4平方米。
9、范家小学
位于范家村内,随着奎文城市经济开发区规划和范家村旧村改造进行建设,规划总用地5.4公顷,小学用地2.2公顷,可设置小学24班,每班按45人计算,可安置1080人,小学生均用地为20.4平方米。
10、钢城学校小学部
位于潍安路以西,潍胶路以南,总用地8.0公顷,其中小学用地4.32公顷,可设置小学48班,小学每班按45人计算,可安置2160人,小学生均用地为20平方米。
11、南苑学校小学部
建于1996年,位于机场路以西,民航街以南,现状用地4公顷,建筑面积4197平方米,教职工42人(以上数据均含初中部),小学生人数323人,共8班,平均班额41人,随着奎文城市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南苑学校进行迁建,规划总用地5.4公顷,其中小学用地2.4公顷,可设置小学30班,小学每班按40人计算,可安置1200人,小学生均用地为20平方米。
12、潍坊十中小学部
1964年建校,位于奎文区鸢飞路831号,占地面积1.9公顷,建筑面积11057平方米。
现有初中在校学生996人,23班。
在校教职员工146人。
生均用地19.1平方米。
学校东侧为居民区,西邻鸢飞路,南侧为大虞街办和荣祥花园,北侧为十中街。
学校东侧0.7公顷用地可作为小学部建设用地。
规划到2020年,学校用地2.6公顷,其中小学用地规模为0.8公顷,小学班数12班,班额45人,可容纳540名小学生,生均用地15平方米。
13、胜利东第二小学
位于胜利东街以北,文化路以东,利用潍坊艺校搬迁后的用地远期进行建设,规划总用地1.4公顷,可设置小学18班,每班按45人计算,可安置810人,生均用地为17.2平方米。
14、文化路小学
位于文化路以西,健康街以南,利用潍坊第六棉纺厂退城进园后的土地进行建设,学校建成后,可极大的缓解胜利东小学和樱桃园小学的就学压力,学校规划总用地2.45公顷,可设置小学36班,每班按45人计算,可安置1620人,生均用地为15平方米。
15、鸢都湖小学
位于宝通街以北,鸢都湖以东,北王尔庄村用地范围内,规划总用地1.2公顷,可设置小学18班,每班按45人计算,可安置810人,生均用地为15平方米。
初中规划:撤并民生街学校初中部、奎文试验中学、潍坊十四中、潍坊十一中。
保留调整2处,扩建6处,新建4处。
保留:
1、潍坊第十三中学规划到2020年,学校内部调整后,班数可达18班,班额50人,在校生900人,生均用地26.33平方米.
2、广文中学规划到2020年,学校班数调整为72班,班额50人,在校生3600人,生均用地19.64平方米
迁建、扩建:
1、潍坊十中
学校东侧0.7公顷用地可作为学校扩建用地。
规划到2020年,学校用地规模为2.6公顷,其中初中班数18班,班额50人,在校初中生900人,生均用地20平方米。
2、新华中学
学校东侧为新华幼儿园,西邻新华甲巷,南侧为潍坊学院宿舍,北邻民生街。
学校近期与奎文区实验中学用地合并。
规划到2012年,学校占地6.55公顷,班数60班,班额50人,在校生3000人,生均用地21.8平方米。
3、育才学校初中部
学校北的潍坊拖拉机厂退城进园后有20亩地可用作扩建用地。
规划到2012年,学校用地面积3.15公顷,初中部占地1.53公顷,初中班数24班,班额45人,在校生1080人,生均用地14.2平方米。
4、育英学校
学校东侧有0.67公顷可征用为学校建设用地。
规划到2012年,学校占地1.58公顷,其中初中部占地0.77公顷,班数8班,班额50人,在校初中生400人,生均用地19.25平方米。
5、南苑学校初中部
机场路以西,民航街以南,总用地5.4公顷,初中用地3.0公顷,可设置初中24班,每班按50人计算,可安置1200人,.生均用地为25平方米。
6、育华学校初中部
位于庄检路以东,龙泉街以北,初中用地4.5公顷,可设置初中36班,每班按50人计算,可安置1800人,小学生均用地为25平方米。
新建:
1、董家学校初中部
位于董家村内,随着旧村的改造进行建设,共占地4.9公顷,其中初中部分用地2.7公顷,可设置24班,每班均按50人计算,可安置1200人,生均用地为22.5平方米。
2、九龙山学校初中部
位于北海路以西,宝通街以北,总用地5.0公顷,其中初中用地2.84公顷,可设置初中24班,每班按50人计算,可安置1200人,学生均用地为23.7平方米。
3、四平路学校初中部
位于四平路以东,胜利街与健康街之间,总用地5.2公顷,其中初中用地3.0公顷,可设置初中24班,每班按50人计算,可安置1200人,小学生均用地为25平方米。
4、钢城学校初中部
位于潍安路以西,潍胶路以南,总用地8.0公顷,初中用地3.68公顷,可设置初中30班,每班按50人计算,可安置1500人,生均用地为24.5平方米。
第五章市区初中小学布局近期建设规划
第17条近期布局规划指导思想
1、近期规划作为远期的过渡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远期规划奠定牢固的基础,在布置上应保持阶段的完整性和发展的连续性。
2、近期建设项目的确定,首先应该满足规划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城市的中小学布局规划实施打下良好的开端,同时,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阶段能相互衔接,配合协调,布局应力求紧凑、合理、经济、方便,并保持最大限度的永久性。
3、加强预见性。
规划布局留有足够的弹性。
特别是对城市发展、政策措施的修正和变更,规划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和相应措施,使规划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情况下都相对合理。
4、在远期布局指导下,统筹安排近期各项实施项目,确定分期建设步骤,符合长远发展规划的需要。
第18条近期建设规划的年限
近期建设年限为2008——2012年
第19条中小学生数量预测
依据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人口增长速率预测,2012年奎文区人口为40万人,由此可以预测2012年中小学生数量。
其中小学生:28000人,初中生:14000人。
实际规划小学生29300人,初中生14900人。
第20条近期建设规划的需求分析
1、城市居住用地急剧增长,城市人口短期内迅速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奎文区新建、在建、筹建住宅小区60多个,未来几年预计这些小区将新增住户2余万户,新增人口6多万人。
2、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根据调查统计,现在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4000人左右,占在校生总数的4.6%,随着市区经济和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个比例将不断提高,会对市区中小学校造成一定压力。
3、解决大班额问题。
规划范围内现有小学生32614人,最大班额83人,平均班额56人,每班比国家规定班额每班多11人。
综合分析以上几个因素,未来五年,奎文区要解决中小学生就近入学、大班额等问题,需要扩建、新建中小学校。
第21条近期建设规划
为满足近期需要,奎文区统筹规划共新建中小学校6处,扩建中小学校8处。
其中小学:扩建胜利东小学、幸福街小学、育才学校小学部、育英学校小学部。
新建:潍坊十一中小学部、九龙山学校小学部、庄家小学、孙家小学。
初中:扩建育才学校初中部、新华中学、潍坊十中初中部、育英学校初中部。
新建九龙山学校初中部、潍坊十一中初中部。
第六章市区中小学建设用地规划及控制要求第22条普通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要点
学校校园的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并根据需要适当预留发展余地。
教职工住宅用地应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不应在校园内安排。
1、校园总平面设计宜按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勤工俭学区、绿化区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合理布局。
各区之间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2、教学、图书、实验楼应布置在安静的部位并保证有良好的建筑朝向。
3、办公部分应安排在对外联系便捷,对内管理方便的部位。
4、校园、校舍应整体性强,建筑之间的组合应紧凑、集中,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要力求体现教育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5、校园内各建筑之间、校内建筑与校外相临建筑之间的间距应符合城市规划、卫生防护、日照、防火等有关规定。
6、中小学校的教学、办公用房宜设计成多层建筑。
小学的普通教室宜在四层以下,不宜超过四层;中学的普通教室宜在五层以下,不宜超过五层。
其他教学、办公用房可根据使用要求设计。
7、体育活动场地与教学楼应有合理的间隔,并应联系便利。
运动场地长轴宜为南北朝向,内设有环形跑道的田径场地、球类场地,有条件的可设游泳池。
8、生活服务及勤工俭学用房,为保障其对外联系方便及不干扰校内的正常活动,应设有独立的出入口,能自成一区,与教学用房有一定距离。
9、应充分利用和保留学校用地原有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校园绿化、美化应结合建筑景观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以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
10、校园内主要交通道路应根据学校人流、车流、消防要求布置,道路系统应简明、直接,在正常情况下人流通行顺畅,在紧急情况下应保证人流疏散安全。
第23条校内体育运动场的设置原则
学校体育活动场地,主要是用于学生上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活动时间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成片场地。
1、应根据学校规模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环形跑道运动场和适量的球类场地。
2、应根据学校规模满足同时上体育课班数所需的活动场地。
3、应满足全校师生同时做课间操所需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