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消化系统疾病_影像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系统疾病
重点内容
胃 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ritis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肿瘤 胃癌
Gastric carcinoma
食道癌 Esophageal carcinoma
大肠癌
Colorectal carcinoma
胃肠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重量↓(600~800g), 质柔软,被膜皱缩。 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 (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
镜下: 大片坏死, 肝窦扩张充血, 肝小叶和汇管 区大量炎细胞 浸润, 再生不明显
(2)临床表现 ① 肝细胞性黄疸 ② 出血倾向 ③ 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 ④ 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
(3)结局 ① 死亡率高:>70% ② 渡过急性期→亚急性重型
基本病变小结
变质
渗出
变性 (1)胞浆疏松化 (2)气球样变 (3)脂肪变 (4)嗜酸性变 坏死 (1)嗜酸性坏死
渗出细胞: LC、MC为主 少量P、N 渗出部位: 汇管区 小叶内坏死区
(2)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
(3)碎片状坏死
(Piecemeal necrosis )
(4)桥接坏死
4.结局: (1)痊愈:大多数;半年至一年可恢复 (2)转为慢性肝炎:少部分;
丙型:50%-60%、乙型:5%-10% (3)恶化为重型肝炎:极少数 (4)病毒携带者
病毒性肝炎所致的黄疸 和茶色尿液
(二)慢性(普通型)肝炎
变性
坏死
纤维组织 增生
炎细胞 浸润
轻 型
广泛
点状坏死
少量
汇管区
中 型
广泛
内窥镜检查可 见胃底部后壁
溃疡形成
钡餐检查显示胃小弯侧的溃疡周围的粘膜 皱襞呈放射状。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 胃液的自我消化作用: 胃酸和胃蛋白酶 (直接原因)
2. 粘膜的抗损伤能力↓:HP感染 3.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精神紧张,迷走N功能紊乱 4. 遗传因素:一些家族有高发趋势,“O”血的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一)概述
1.以胃、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 的一种常见病
2.男:女为 2-4:1;青壮年多见 3.慢性经过,反复发作 4.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前者占70%,
后者占25%,复合性溃疡占25%) 5.临床表现:上腹部长期性、周期性、节律
性的疼痛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经过多次失败之后,1982年4月,Marshall终于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 种细菌。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Marshall和另一位医生Morris 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大病一场。
基于这些结果,Marshall和Warren提出幽门螺杆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1984 年4月5号,他们的成果发表于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上。
肝内血液循环途径 门V(功能血管) 肝A(营养血管)
门V→左、右支→肝叶V→肝段V→小叶间V→终末门微V 肝A→左、右支→肝叶A→肝段A→小叶间A→终末肝微A
→肝血窦(混合血)→中央V→小叶下 V→肝V→下腔V→右心房
二、概 述
1.概念: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 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 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同上 同上 肠道 输血 注射
不转为慢性,偶可 爆发
最常见
易转为慢性,其中 20%发展为肝硬化
不单独致病 急性发作,孕妇感 染易肝衰竭死亡
病变不明显
4.肝细胞损伤机制
5.各种临床病理类型及形成机制
免疫功能 病毒量 肝损伤 肝炎类型
功能正常 多

急性普通型
功能增强 多
多 急性重型
功能不足 多

功能缺陷 病毒与宿主 无 (免疫耐受)共存
A.点状坏死 B.碎片状坏死或桥接坏死 C.大片坏死 D.大片肝细胞坏死并肝细 胞结节状再生
1.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镜下见 2.慢性中度病毒性肝炎镜下见 3.急性重型肝炎镜下见 4.亚急性重型肝炎镜下见 答案:A|B|C|D
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
一、概念 常见慢性肝病,由多种原因引起,肝C 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 (肝纤维化)、肝C结节状再生→反复 交错→肝小叶结构及血液循环改建→ 肝脏变形、变硬→肝硬化。
胃溃疡病
(2)镜下:
peptic ulcer disease
溃疡底部由表面向深层分四层:
炎性渗出层
坏死组织
肉芽组织
瘢痕组织:增殖性小动脉炎
创伤性神经瘤
溃疡边粘膜肌层与肌层愈着
(四)结局及合并症
1.痊愈:肉芽组织,粘膜上皮。 2.出血:1/3,大便潜血或呕血、黑便 3.穿孔:5%,多见于十二指肠前壁溃疡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或慢性局限性腹膜炎 4.幽门梗阻:2%-3%,水肿、痉挛、瘢
中度碎片状坏 死、桥接坏死
纤维间隔形成 但小叶结构大 部保存
明显
重 型
广泛
重度碎片状坏死 大范围桥接坏死
纤维间隔分割 肝小叶
大量
轻 度 慢 性 肝 炎
中度慢性肝炎
重 度 慢 性 肝 炎
临床表现坏死→重型肝炎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发展迅猛,病死率高。 (1)病变: 大体:肝体积↓↓——左叶,
神经内分泌失调
精神因素(紧张、忧虑、激动等)引起皮层功能紊乱
↓ 皮层下中枢功能紊乱


迷走神经功能失调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



兴奋性↑ 兴奋性↓
皮质激素分泌↑
神经 支配
作用
血管 痉挛
食物 胃蠕动↓ 滞留
胃泌素 缺血, 胃泌素 分泌↑ 抵抗力↓ 分泌↑
脑相
胃相
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
促进
胃蛋白酶 HCl↑
炎 重型 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一)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 1.类型:黄疸型;无黄疸型
2.病变 大体:体积↑、包膜紧张 镜下:(1)广泛的肝细胞变性: 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 (2)散在点状坏死 (3)偶见嗜酸性坏死
3.临床表现: (1)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 (2)黄疸 (3)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 (4)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等
GIST)
肝癌
Carcinoma of the liver
肝 肝炎
Hepatitis
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
消 化 系 统
消化系统解剖组织结构复习
1.消化系统组成 (1)消化管: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
※消化管壁共同的结构特点 ①粘膜 ②粘膜下层 ③肌层 ④外膜
(2)消化腺: 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胆)、胰 小消化腺:唇腺、胃腺、肠腺
病理生物学新进展:幽门螺杆菌的发现
1979年,病理学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 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 关系。
1981年,消化科临床医生Marshall与Warren合作,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 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证明这种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还存在 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
(2)碎片状坏死: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 胞的灶性坏死,常见于慢性肝炎
(3)桥接坏死: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中央 静脉之间或两个汇管区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 死带,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4)大片坏死: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肝细 胞坏死,常见于重型肝炎
3.炎细胞浸润 炎细胞类型:LC、单核C,浆C,N等 部位:汇管区或小叶内坏死区。 4.再生与增生 (1)肝实质C再生、胆小管的增生 (2)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3)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发病率高于其它血型的1.5~2.0倍。
Helicobacter.pylori 幽门螺杆菌
3.5×0.5um大小 微弯曲棒状
革兰氏阴性杆菌
1983年被发现,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寄生在胃上皮细胞表面粘液层里。
幽门螺杆菌 W-S染
2.幽门螺杆菌(HP)
1983 Warren 和Marshall分离出“unidentified curved bacilli”
(3)嗜酸性变:累及单个/几个肝C。肝C胞浆→脱 水浓缩→嗜酸性↑;核浓缩→消失。
结局:嗜酸性变→嗜酸性坏死(嗜酸性小体)
嗜酸性小体
(4)毛玻璃样肝细胞:多见于HbsAg携带及慢性肝炎 患者的肝组织。镜下:肝细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 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
2.肝细胞溶解性坏死 类型:(1)点状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三)病理变化
1.发生部位: 胃溃疡:胃小弯近幽门侧,胃窦部多见 十二指肠溃疡:球部的前壁或后壁多见 2.病变: (1)肉眼:单个,圆形、椭圆形,漏斗状,深浅
不一,边缘整齐,底部平坦,周围粘膜皱襞呈轮 辐状向溃疡处集中 胃溃疡:φ<2.5cm , 十二指肠溃疡:φ<1cm。
peptic ulcer disease
慢性肝炎 病毒携带者
三、基本病理变化 1.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 2.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 3.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1.肝细胞变性 (1)水样变性: 因肝细胞受损后细 胞内钠水增多 镜下:胞浆疏松化
气球样变 结局:水样变→气 球样变→溶解性坏死
(2)脂肪变: 肝细胞内出现 大量脂肪空泡, 可呈小泡性或 大泡性。 丙型肝炎脂肪 变常见,其它 类型肝炎脂肪 变少见。
2.亚急性重型肝炎 (1)病变:
大体:肝缩小,被膜皱缩,呈黄绿色 (亚急性黄色肝萎缩)
镜下:大范围肝细胞坏死+肝细胞结节 状再生
(2)结局: ①停止发展 ②坏死后性肝硬化 ③继续发展→肝功能衰竭→死亡
镜下:大片坏死+结节状再生
结局:
急普肝
重症肝炎
痊愈 轻慢肝 中慢肝 重慢肝 肝硬化 肝性脑病
练习:
通过诱导细胞因子产生,引起炎症反应; 对粘膜上皮直接损伤
尿素酶, 水解尿素产生氨和CO2:中和胃酸,有利生存 蛋白酶、磷酸酯酶:破坏蛋白多糖-磷脂复合物,破坏粘
膜屏障。 促进胃酸分泌,破坏十二指肠碳酸氢盐产生:破坏粘膜 引起免疫反应:作用不清 血小板激活因子促进毛细血管血栓形成:影响血供 细菌抗原吸引炎细胞:引起炎症、损伤细胞 空泡毒素:破坏粘膜
2.病原体:HAV、HBV、HCV、HDV、 HEV、HGV.
3.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HAV(儿童)、HEV:消化道 HBV、HCV、HDV 、HGV:密切接触,血道
病毒 甲型肝炎 HAV
乙型肝炎 HBV
丙型肝炎 HCV 丁型肝炎 HDV 戊型肝炎 HEV 庚型肝炎 HGV
传染途径
临床表现
肠道 密切接触 输血 注射
胃的大体结构
Cadiac 贲门
Fundus 胃底
Corpus 胃体
Pyloru s幽门
Antrum 胃窦
构胃 壁 的 组 织 结
胃小凹 上皮
胃小区
胃底部结构模式图
表面粘液细胞 胃小凹
颈粘液细胞 壁细胞 主细胞
胃小凹开口
胃上皮和胃底腺结构模式图
固有腺: 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 胃底腺 主细胞、壁细胞、 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 主细胞 胃酶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 泌酸细胞,分泌盐酸 和内因子
(bridging necrosis)
(5)亚大块坏死和大块坏死
增生
间质反应性增生 (1)Kupffer细胞
增生肥大 (2)肝星状细胞 (贮脂细胞Ito cell) (3)成纤维细胞增生 肝实质细胞再生
四、临床病理类型
黄疸型 急 性 无黄疸型
病 普通型
轻型慢性肝炎
毒 性 肝
慢 性
中型慢性肝炎
重型慢性肝炎
HP在各种胃病中的检出率
慢性胃炎
53%~95%
胃溃疡病
60%~100%,平均84%
十二指肠溃疡 90%~100%,平均95%
胃癌
43%~78%
胃淋巴瘤
90%以上
(尤其是MALT)
病理生物学新进展:幽门螺杆菌的发现
发现人: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由此二人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4 Langenberg et al命名为“campylobacterlike organism,CLO”
1988 Thompson et al发现其16srRNA序列分析 相似于“Wolinella属”
1989 Goodwin et al 发现5个分类学特征,命名 “Hp”
HP对胃粘膜的破坏作用
痕收缩→幽门狭窄。 5.癌变:1%,见于胃溃疡病。
瘢痕愈合
胃溃疡合并出血
溃疡穿孔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单文姣 长沙医学院
一、肝脏组织复习 几个重要概念 1.肝小叶 3.肝索 5.界板 7.肝门管区
2.肝板 4.肝窦 6.胆小管
正常肝小叶结构及血流分布
正常肝小叶结构模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