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的隐性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课程融合路径探究——以嘉兴地区为例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
[1]”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铭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弘扬先进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嘉兴拥有世界级非遗保护2项,国家级非遗13项,省级非遗60项,市级非遗140项,已建成较为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当地非遗项目,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宣作用,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因此,本文以嘉兴非遗项目为例,探索非遗项目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更好地促进高职英语开展课堂革命,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让高职英语教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一、非遗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必要性1.课程发展需要非遗融入高职英语课程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温度。
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限选课程,覆盖面广,跨度长,影响大,这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另外,英语学科本身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赋予英语学科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还要传播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多数现存英语教材中英美文化相关知识占比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涉及少,致使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华文化“缺席”现象,学生无法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也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这俨然成了学生知识架构中的“短板”。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英语学科要建设为一门思政教育的隐性课程,依据现有英语教学内容和资源渗入相关思政元素,并建设课堂内外全线贯穿的体验式育人模式[2]。
鉴于高职学生的学情,理论化的传统文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发挥英语的应用性,而非遗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是以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文化,传播形式生活化,契合高职学生的“动态”学习方式。
隐性课程文献综述
隐性课程研究文献综述学院:教育学部姓名:陈煌年级:2013学号:2013010001摘要:本文对隐性课程这一概念出现以来的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梳理,对隐性课程研究做一个文献综述,更好地了解隐性课程的起源,内涵,研究现状和主要问题及研究趋势。
关键词:隐性课程文献综述从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明确提出“隐性课程”一开始,隐性课程的研究已走过了40多个年头,隐性课程已成为教育研究中一个公认的术语,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始于80年代,有关研究非常丰富。
国外有些学者甚至认为,隐性课程研究是“继泰勒(R.W.Tyler)领导的早期科学化课程编制运动和布鲁纳(J.S.Bruner)领导的学科结构运动之后课程领域的又一次革命”(田慧生,1988)隐性课程不仅成了课程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在教育实践中引起了广泛注意。
所以,对隐性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其研究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一)隐性课程的由来英国课程专家巴罗曾说过,隐性课程“从柏拉图时期开始就有记载”。
隐性课程的思想在本世纪初杜威(J.Deway)和克伯屈(W.Kilpatrick)的著作中已经出现。
杜威认为,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这就是他所谓的“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
这种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比语文、历史、地理等正式学科的学习更加重要,对未来生活具有根本性的价值。
杜威的弟子,“设计教学法”之父克伯屈阐发了杜威的思想,提出“附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既间接学习)是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的习得,它是逐步为学生获得的,一经获得,就将持久地保存下去,并影响人的一生。
杜威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思想,实际上已经触及了隐性课程的问题,这为后来隐性课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学者对隐性课程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中代表人物首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菲利普·W·杰克逊(P.W.Jackson)。
隐性课程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
隐性课程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发表时间:2011-03-16T11:53:02.123Z 来源:《中国校园导刊》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张丽娜[导读] 课程的一个下位概念,其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初杜威和克伯屈的著作中已经出现。
【摘要】: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等情意道德领域的非学术经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来已受到有关学者、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首先从静态、动态两个角度解释隐性课程的内涵,接着从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三个方面论述了隐性课程的内容,最后指出隐性课程作为一把双刃剑,应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显性课程隐性课程非学术经验一,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作为课程的一个下位概念,其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初杜威和克伯屈的著作中已经出现。
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学生在学校里不仅接受读写算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情感、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成长,这后一方面是经由非学术途径潜移默化地和间接地传递给学生。
杰克逊将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
此后,隐性课程成为课程领域里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不少专家、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探讨隐性课程:道德教育理论家认为隐性课程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课程理论家则认为,隐性课程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Vallance认为,隐性课程一词,是指学校教育的非学术结果,这些结果不但重要而且系统地发生,但未明示于各级公立学校的教育理论或原理中。
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教授Martin说:隐性课程是学校或学校之外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某些结果或副产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但未公开宣称为有意产生的学习状态。
我国学者刘佛年认为:隐性课程既不是课内学科,也不是课外活动,而是“第三类课程”,即校园文化建设。
隐性教学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新方法
且 获 得 了 态 度 、 机 、 值 和 其 他 心 理 的 成 长 。 那 动 价
么 , 些价 值 、 度 、 机 是经 由非 学术 途 径 潜 在 地 、 这 态 动 间 接 地 传 递 给 学 生 的 。 杰 克 逊 将 这 种 “ 正 式 ” 文 非 的
化 传 递 称 为 隐 性 课 程 。 其 后 , 程 领 域 里 先 后 出 现 课
门 新 课 程 。 如 何 提 高 《 要 》 的 实 效 性 , 系 到 此 纲 课 关 次政治 理论课 改 革 的成 功与 否 。实践 证 明在课 程 体 系 和 内 容 既定 的 情 况 下 , 行 教 学 方 法 与 手 段 的 创 进
新 与 改 革 是 非 常 必 要 的 。 一 种 新 的 教 学 方 法 — — 隐
性 课 程 ” Hi d n c r i u u ) 研 究 他 认 为 : 生 ( d e u rc l m 的 学
政 治 理 论 课 难 以 走 出实 效 性 不 高 的 困境 下 , 施 隐 实
性 教学 法是 一种 必然 选择 。
在 学 校 生 活 中 不 仅 接 受 了 读 、 、 等 文 化 知 i, 而 写 算 P,
隐 性 教 育 是 相 对 于 显 性 教 育 而 言 的 。显 性 教 育 是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采 用 的 一 种 传 统 的 常 用 的 教 学 方
默化 地 受到 熏 陶的润 物细无 声式 的 隐性教学 法 。
二 、 纲 要 》 实施 隐 性 教 学 法 这 正 是 我 们 在 《 要 》 的 改 革 中 深 ”3 ] 纲 课 采 用 的 以 生 动 活 泼 、 闻乐 见 的 形 式 迂 回 、 透 在 学 喜 渗 生 的 日常 生 活 中 , 学 生 不 知 不 觉 中 耳 濡 目染 、 移 使 潜
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万盛经开区和平小学周乐江付汝刚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中华诗词大会》的播出,武亦姝等诗词高手纷纷走红,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议,舆论普遍认为要强化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不是“要”或“不要”的选择题,而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正式发行,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开启了一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新路。
不过,传统文化进课堂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认为,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科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渗透模式与单一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要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同地区或学校应当根据各自的地区特色、办学条件、教育对象,充分结合两种模式,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如今,中小学各门学科课程中都适量增加了相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社会课程有对古代民俗文化、古桥建筑知识的介绍; 历史课也包含古代钱币、古代名物、历史人物的内容; 音乐课程涉及中国戏剧、古典舞蹈、民族服装; 美术课程有国画、陶艺、刺绣; 体育课程有中国武术等; 数学课程也渗透了中国古代朴素的数学思维。
这些教育资源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是潜隐性的,需要发掘、统整,并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
例如,将经典诵读有机地整合到语文课堂中去,将传统文化内容编成歌谣、短剧整合到音乐课堂中去,将传统的舞狮子、赛龙舟等传统曲艺活动有机地融入体育课堂,将古老的面具、画脸谱与现代化妆舞会结合融入美术课堂,等等。
只要我们确立自觉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就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2.开发隐性课程资源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进入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视野,被很多地区、学校纳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规划之中,要求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因此,无论采用单一学科还是渗透课程组织模式,都必然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显性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学校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学校课程作者:郑蔚青张杰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年第03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学校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学校秉承“敬业、务本、质朴、诚信”的校风,依据“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有担当的人”的育人目标,确立了课程建设整体目标:立足本校,放眼未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
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融入课堂、融入学生活动,培养人格健全、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素质全面,有担当、肯担当、能担当、会担当的优秀人才。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我们梳理学校的历史发展与办学特色,从课程建设整体目标出发,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生命成长,逐步构建“人文奠基,科技领航”课程体系框架,这一框架包含:一个目标——培养有担当的人;两类课程群——“奠基课程群”和“领航课程群”,其中,“奠基课程群”更加侧重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人文、科学、艺术素养的提升以及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塑造,“领航课程群”则是在“奠基”课程的基础上,依托学校已有的精品、特色课程以及在大学和科研团体支持下开设的课程群落,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层面实施——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个性化探究课程;四大领域——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欣赏、健康与生活。
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例如,通过“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活动以及国防教育、革命史教育、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课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祖国繁荣是我们的光荣,祖国衰落是我们的耻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起民族自信。
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例如,通过生涯规划课程,学生们不仅能清晰地认识自我,并且逐渐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进而更加关心社会、尊重自然。
隐性课程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隐性课程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两者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多重育人功能,努力造就品德优良、学有所长、勇于创新的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是时代赋予现代大学的光荣使命。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与功能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
《教育大辞典》对其的定义是:隐性课程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它不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可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
它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纪)等。
可见,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有意或无意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性经验。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载体,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通过其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养成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显性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道德认知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道德行为问题,有时甚至可能被学生认为是空洞的说教,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显性课程的德育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隐性课程作为德育活动的另一条途径,在学生品德养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隐性课程对学生道德行为起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
优雅文明的校园,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举止优雅的师表形象,民主、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环境,因此,可以通过暗示、舆论、模仿、从众等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让他们自觉感受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
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首先回顾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阐述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优势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取得的实际成效。
本文将总结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其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广阔前景。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化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态,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化,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隐性教育强调学生在非正式、非结构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隐性课程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突破了传统显性教育的局限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心理学理论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
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心理学理论指出,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引导和塑造。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心理体验和学习机会,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社会学理论也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视角。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大教育观视野下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校 的 自 我建设 , 形成学校 自我 的物质个 性O 总之 , I 良 好的学校物质环境, 以其 “ 润物细无声” 的功能, 每时 l
各种教育 因素 ( 学校 、 家庭 、 社会 因素 ) 的总和 。本 文 教风 、 学风 的整体反 映和最直 观的反映 , 对学 生今后
从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来构建隐 I 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际上 , 师生关系本身 性课程的主体框架, 并对隐性课程的全新体系作了一 i 就蕴涵着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具有潜在的课程开发
规范或态度。 风、 学风 等等 , 些都会对学生产 生一种潜移默化 的 这 不管如何定义隐性课程 ,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都 揭 I 响。 影
示了 “ 隐性课程” 的内涵, 即那些难以预期的, 伴随着 【 显性课程而随机出现的,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 l
3改善师生关系, . 优化人际环境 良 好的师生关系, 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 校风、
些尝试性 的探讨 。
一
} 价值 ; 而且 , 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关 系到教育教 学的效
、
构建和谐 校园 , 优化学校环境
j 在实施素质教育 、 果。 创新教育 的今天 , 教师应主动 自
和谐校园是文明、 向上、 创新的校园, 是宽松 、 I 协 觉地改变传统的角色, 成为引导者、 指导者、 激发者 , 调、 包容的校园, 也是师生工作和学习的乐园、 生活的 I 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着潜移默 化的 作用。 为此, 学校 l 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 参与意识, 并且双向 服务, 互惠 应对整个校园精心设计, 巧妙安排, 使学校的每一个 f 互利, 学校服务于 社区, 依赖于 社区 学校, 在促进地 旨
学校音乐教育隐性课程探究——以校园文化为立足点
的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杰克逊正式提 出来 的。是相对于显 性课程 以暗示 、间接 的方式影 响学 生身心发展和培养其个性
树立其爱音 乐、爱生活的终身愿望。
二 、音乐隐性课程的特征
有 目的、有计 划、以学术性为 目标的课程 安排 与实施称
5 目的 的 娱 乐 性 、
“ 夫乐者乐也 ,人情 之所 以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 乐” ,音
乐本 身 就 是 具 有使 人 愉悦 的 属 性 。音 乐 隐性 课 程 主 要 是 在 紧
张 的学 习后 的课 外活动 中 , 以其愉悦性则更加贴切学生 的 所 生活。音乐隐性课 程的内容是通过以渲染、暗示的 方式传达 给学生 的,相 对于 显性课程有 目的、有计划的方式来说更能 让学生 寓于轻松 的环境之 中。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学生 心智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 中 可 看 出 ,校 园 文 化 就 是 音 乐 隐 形 课 程 的主 要载 体 ,
与 问题 [ . 科 学 教 育 出版 社 , 1 9 .o M] 96/ 音 乐隐 形 课 程 , 是 除 了音 乐课 程 之 外 的其 他 影 响学 生 就
物 质 经 济 条 件 的 发展 不 无 很 大 关 系 ,经 济 好 的地 区 ,其 硬 件
设施 比如 多媒体 、校 园广播等都对 隐性课程 的开 展提供 了很 大 的便利 ,也因此它的音乐隐性课程 的内容会宽 泛一 些 ,相
而音乐隐性课程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 中蕴含着丰 其
富的音乐资源和信息。 隐 性 课 程 与 显 性 课 程 相 对 、同 时也 相 互 结 合 共 同构 成 了 学 校 课 程 的整 体 。 隐性 课 程 ,是 上 个 世 纪 6 0年 代 美 国著 名
【隐形课程名词解释】试析隐形课程下大学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论文
【隐形课程名词解释】试析隐形课程下大学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论文论文摘要:素质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的重心,音乐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文章从隐性课程开发的角度,分析了隐性课程对于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提出实践中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隐性课程大学阶段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即课表中有课程规定的一部分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又类同隐蔽课程(hidden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curriculum)等,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
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一、隐形课程的发生及实施中应把握的要点两种课程类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其中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1.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2.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
4.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
5.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基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四点:1.能够广泛地深入学生中间。
2.控制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活动。
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保持目标一致。
4.具有优化育人环境及氛围的作用。
音乐素质教育是大素质教育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类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思政“金课”的大格局
第7期2019年7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7July 2019[收稿日期]2019-04-18[基金项目]乐山师范学院教改项目“中学政治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人才培养与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G2018-1-39)。
[作者简介]张茂一(1982-),男,四川阆中人,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与基层治理。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思政“金课”的大格局张茂一1,2(1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2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207) [摘 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格局总览,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智慧的宝贵传承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两者的统一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克服教育主体的“各自为阵”、各教育时段上的“虚化弱化”、教育介体的“开发不足”、教育环体的“信息脱节”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在坚持以思政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基础上,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关照、全课程开发、全方位协同的新时代思政“金课”大格局。
[关键词]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三全育人;思政“金课”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7-0140-06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9 07 02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的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的思政“金课”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做到“八个统一”,对新时代思政教师与思政课程做了总领性要求。
“八个统一”既是对以往思政理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经验总结,也是立足问题意识,推动思政课程进一步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向。
“八个统一”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其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作为“八个统一”的最后一个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格局总览,着力于将组织性、系统性的常规思政课堂教育与灵活性、隐蔽性的渗透式教育相结合,这种结合就是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
基于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基于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随着“双减”的实施,以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政策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推向了话题中心。
而随着不同的艺术科目纳入必考,素质教育也从“非刚需”走向了“刚需”,成为综合评价中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家长们必须重视的一环。
教育和树人必须要谈孩子的核心素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是他们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一种素养。
教育它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行为,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初心,反思教育的根本目标。
很多时候,孩子们缺的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就说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了。
作为父母,不仅要让孩子成才,还要让他们成人,成为真正的“人才”!孩子的童年只有⼀次,评价人生的方式绝不仅仅是赢在起跑线,能够跑完马拉松的才是高手。
而减负减不掉孩子的成长,成长是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的⼀场修行。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
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
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关健之处。
“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
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
过去我们的教学状态是: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素质轻素养、重技巧轻通法、重效率轻效益。
班级文化——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
体 的表 现 形 式 ,隐性 课 程 是 班 级 文 化 普 遍 意 义 上 的一
个上 位 概念 。
二 、班级 文 化 的 隐性道 德 价值
( ) 发 展 道 德 认 知 一
健 康 的 班 级 文 化 能 够 以 健 康 、优 良 的班 风影 响 班 集 体 的 每 位 成 员 ,促 使 学 生 确 立端 正 的学 习 动机 、形
必 须 学 习适 当 的角 色 ,通 过 角 色 学 习 进 入 社 会 ,获 得
一
提 高等 ,发 展积 极 的道 德认 知 。
■
( 二) 升 华道 德 情 感 健 康 的 班 级 文 化 具 有 凝 聚 和感 染 的 功 能 ,能 有 效 地 协 调 班 集 体 成 员 的人 际 关 系 ,形 成 团结 、友 善 、健
■
能 力 。社 会 是 一 个 教 育 检 验 的大 平 台 ,同时 也 是 生 存
[ ]马 克思 恩 格 斯 选 集 ( 1卷 ) [ 1 第 M]. 京 :人 民 出 北
版 社 . 1 9 . 7 956 .
教 育 的 大 熔 炉 ,社 会 也 应 该 注 重 大 学 生 这 方 面 的培 养 与 塑 造 , 以便 大 学 生 能 够 更 好 地 适 应 社 会 ,为 社 会 做
班 级 文 化 是 一 种 隐 性 课 程 ,也 有 三 种 表 现 形 式 。 班 级 物 质 文 化 包 括 班 级 的 桌 椅 板 凳 、班 级 的 各 种设 备
仪 器 等 。班 级 制 度 文 化 包 括 班 级 的 各 种 制 度 与 纪 律 要 求 等 。班 级 精 神 文 化 包 括 班 级 的 励 志 名 言 警 句 、班 风
这 样 ,班 级 文 化 才 能 真 正 解 放 自 己 ,从 教 育 权 力 的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通关题库(附答案)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通关题库(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哪一种学习策略会实现在学生看来与高分相关的任何目标()A.再认策略B.意义策略C.目标策略D.组织策略【答案】 D2、下列决策模式中,()不属于高校组织决策模式。
A.行政主导模式B.党政主导模式C.学术主导模式D.双重结合模式【答案】 B3、隐性课程不包括()。
A.学校组织方式B.校园人际关系C.教师教辅资料D.学生班级学风【答案】 C4、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个怎样的过程()A.自然发展的过程B.被动发展的过程C.自主建构的过程D.被动生成的过程【答案】 C5、根据比格斯的研究,学习动机可分为三种类型:工具性动机、内在动机和成就动机,这三种动机分别对应于哪三种学习策略()A.再认策略、意义策略和组织策略B.意义策略、组织策略和再认策略C.再认策略、组织策略和意义策略D.意义策略、组织策略和目标策略【答案】 A6、维持和巩固高校师生道德关系是靠()。
A.成就感和义务感B.责任感和义务感C.是非感和义务感D.亲近感和责任感【答案】 B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
A.学士、硕士、博士三级B.硕士、博士、博士后三级C.协士、学士、硕士三级D.协士、学士、硕士、博士四级【答案】 A8、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场所多样化和()。
A.高关联化B.综合化C.短学程化D.融合化【答案】 C9、主张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A.行为主义学习论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答案】 D10、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或影响逐渐加强出现于()。
A.古希腊B.古罗马C.中世纪D.现代国家兴起之后【答案】 D11、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A.大众化和普及化B.民主化和终身化C.国际化和全球化D.上述三种趋势【答案】 D1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承担的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贯彻规章制度、组织各种活动、协调人际关系、检查与评价等职责,反映了教师所扮演的()的职业角色。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的教育社会学意义一、“隐性课程”术语的提出我们通常的学校课程,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也称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或manifest curriculum)、常规课程(regular curriculum)或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
相对于这些教学课程,学生们还体验了一种非正式的、没有或较少事先策划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
事实上,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通过特殊过程来内化社会规范,先是在学校这个较小的社会中经过有效的培训,再到真正的社会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因此,教师和管理者与学生的互动有助于学生态度和理念的形成。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隐性课程(也称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即hidden curriculum、latent curriculum或implicit curriculum)的概念在课程研究中曾出在中心和显著的地位。
该术语最初由杰克逊(P. Jackson)使用。
杰克逊在他的《教室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s)》(1968)中首先使用了潜在课程一词。
他分析了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从而构成了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由规则、法规和常规构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并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的。
该术语所提供的新的视点超越了传统的对行为对象、涵盖内容、保持秩序、提高考试成绩等的关注。
同时,隐性课程也提出了一些难题,包括如何知晓、证明和理解被掩盖的力量的存在。
布卢姆(B. Bloom)在《教育的无知(Innocence in Education)》(1972)一书中使用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着这对概念,并说历来的课程研究忽视了隐性课程。
布卢姆认为,隐性课程的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有关,也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
试论隐性德育课程
一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专家经过研究逐渐认识到,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从教师教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学校的气氛中受到影响。
有计划、有意识的课堂教学有时会产生与之相反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课程内容无形受到社会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过滤;学校规范、课堂纪律也渗透或折射出价值观、道德观的要求。
人们认为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
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 room)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概念。
杰克逊运用隐性课程概念揭示与探讨了学校中的守则、常规与章程的作用,并指出学校生活中的群体、表扬与权威这三个特征对于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与支配作用 [1]。
由于隐性课程“不仅展现了班级课程中以前未认可的成分,而且还由于它提醒我们注意了过去学校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未被发现的方式”[2],因此,“隐性课程”成为课程领域中新崛起的研究课题,课程理论家、教育哲学家等纷纷撰文论述,并出现了大量与隐性课程相类似的术语,如隐含课程(implicit curriculum)、内隐课程(covert curriculum)、无形课程(inrisible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t curriculum)、非正式课程(imformal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unofficalcurriculum)等等。
问题与争论掀起了隐性课程研究的热潮。
1977年以后,隐性课程理论形成了三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派别,即结构—功能论,现象—注释学及社会批判理论,它们对隐性课程的定义、结构、功能均在自己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上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杰克逊在提出隐性课程概念时说,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它心理的成长。
高校“课程思政”理论建设与实践研
71“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尝试,是“大思政”教学理念、学科德育理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我们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到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注重在授业中传道,在教书中育人。
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以知识为载体来引领价值、创造价值,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书育人效果。
我校同样把“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进课堂教育当中。
例如: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中,教师根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特点,对其教授的内容通过剖析、组织及梳理并发现挖掘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效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党情和民情作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当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形势,国家对康复学科政策、康复医院数量、诊疗人次等,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党情和民情,将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入进课程,潜移默化地坚定了高校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意识认同和社会情感认同。
二、加强医学人文素养以及医患沟通提升医学人文素养是加强医院文化的必要性,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医院的需要。
从医院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来看,医疗人际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也频繁发生,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因此,提高医学人文素养,强化医院文化内涵变得刻不容缓。
三、树立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康复治疗学是通过涵盖各类康复活动,处理好各种康复疾病情况的一种康复诊疗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势头,人们都在追求高质量生活。
身体康复医学强调通过综合医疗手段对残疾人和技能残疾人进行教育和再教育。
另外,该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使整个社会摆脱了歧视。
以《人体运动学》课程为例,在学习人体运动学训练第一章运动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当下社会视觉健康的重视以及对视觉康复训练创新的引入,以青少年视觉训练康复为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及创新,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简述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
林泉君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隐性课程作为非正式课程,对学生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表现在非知识层面的内容。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更加突出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隐性课程对其影响也会在这方面得到加强。
明确隐性课程对高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有序引导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隐性课程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更有内涵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2-000444-01一、隐性课程的含义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里,围绕培养目标要求预先编制、设置好的一系列课程,称为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或manifest curriculum)。
这些课程根据学生发展和专业体系分阶段实施,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是学校教育付诸实践的主要依据。
除了这些课程以外,学生也在被动或主动接受一种非正式的、不参与教学安排的课程,这些课程这种课程以“隐性”的形式,使得身在其中的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影响学生各方面品质的发展,转化为其内在品质和规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它是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人才的教育,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相对在文化基础和理论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其隐性课程的教育意义也相对在一些方面体现出来,如项目环境、技能环境等,使得高职教育的特性能更好的体现,培养的学生更具有职业技能的掌控能力。
二、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隐性课程作为非正式的课程形式,对学生的成长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渗透于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融合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一般情况下,隐性课程主要分布在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里面,包括现实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层面。
其中现实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建筑设施、生活设施、教育设备、文化设施等,如学校的景观设计,班级布置,校园体育硬件设施,教学辅助设施,校徽校服等,它们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的物质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的隐性课程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弘扬仁义精神,尤其重视礼、诚信等道德教育,是中国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核心价值观念、精神文化、优良道德传统的总和;隐性课程的设计和价值导向要以中国优良传统为基础并兼顾发展中的现代化大学建设为大背景联系实际;隐性课程的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则能更好地促进当代大学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隐性课程内在统一
隐性课程作为当今现代课程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隐性课程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得到了肯定,隐性课程到底是什么,如何更好地设计隐性课程,就不得不被人们广泛关注。
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如何审时度势地设计隐性课程,以什么为标准制定隐性课程则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隐性课程内在精神的匹配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华夏子孙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胜枚举,这些文化已经渗透在为此安身立命的中华民族的
骨髓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立足之根本,它的内容博大而精深,通常意义上指以老子道德文化为一个基本分支,以庄子、墨子思想为补充的儒家思想大融为另一分支,这两个分支相互交融兼容并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们讲文化,就是要以文教化,在任何时代背景下,教育都承载了一定的政治色彩。
“没有价值或意义导向的文化与隐性课程都是不存在的,隐性课程的文化是一种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的文化形态,隐性课程的文化不是‘课程+文化’或‘文化+课程’的简单组合,从文化变迁角度而言,隐性课程的文化复杂性不言而喻。
”[1]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由此可见,通过文化传承影响和教化人既要有内容又要有载体。
我们认为隐性课程的合理化设计就很好地充当了这一角色。
二、隐性课程在我国的发展
隐性课程是一种课程,属于课程论体系,明显晚于显性课程出现的时间,一般认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种说法是美国教育家杰克逊与1968年在《课堂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另一种说法是奥弗利1970年在《自发课程及其对儿童的影响》(The Unstudied Curriculum:Its Impact on Children)一书中提到的。
张显东先生在《论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一文中提到,1972年,布鲁姆在《教
育学的无知》一书中使用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一对概念,并指出历来的课程研究都忽视了隐性课程[2]。
在我国,真正把隐性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1987年吴也显先生发表的《浅课程初探》是我国较早涉猎隐性课程的一篇文章,但是,有人认为,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引进这一教育学名词,该名词已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概念[3]。
然而,无论这一概念是什么时候被正式提出的,它的思想内涵早已存在我国教育史中,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老马识途”,等等,这种隐性教育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里数不胜数、比比皆是,鲜明而确切地彰显出我国隐性教育的历史悠远。
三、隐性课程的价值定位
隐性课程往往并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常常是内隐的,具有暗示性、间接性、随意性、多样性、互动性、持久性等。
正因为隐性课程具有这些特性,才应该以多种形式设计隐性课程发挥它的多种教育作用。
隐性课程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主要表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校舍建设等)、文化情境(校园文化等)和人际情境(师生同学关系等)。
对隐性课程的态度则分为不同的声音,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大力研究和发展隐性课程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隐性课程只是一种
虚无缥缈的说辞,并不能与学生的成长挂上等号。
但是无论怎样,我们是赞成并欣喜于存在不同声音的,但是,隐性课程说到底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尤其是优秀的具有闪亮点的道德的发掘和培养。
古训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就会发现拥有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比单单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
既然隐性课程是产生客观影响的,我们就应该好好地加以利用,达到设定的教育目的。
所以,隐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就显得迫不及待和意义非凡。
(一)隐性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完善人格的社会人为导向。
隐性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完善人格的社会人为导向,这就又回归到教育的本源这一问题。
教育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并且运用了很多方式方法,而隐性课程就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课程的设定体现教育的价值定位,这就对什么是教育提出了亘古不变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教育,关于这一问题,古今中外的无数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观点,在这里不一一罗列。
但是,在不同的时代教育具有历史性,在当代中国,只培养会读书、读死书的大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安身立命的机会,我们要更注重培养具有人格魅力的,弘扬真善的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同时具有实践能力的,能在理论指导下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而并
非只有理论知识的大学生。
即所谓的社会人,不仅以自身发展为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隐性课程的建设应和大学具体特色相结合。
大学的不同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大学理念和文化不同,隐性课程建设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文化和理念。
著名教育学家张楚廷先生评价大学隐性文化道:“一所历史悠久、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学校,是经过历史沉淀、文化砌构,形成自己隐性人文精神……学校与学校之间论常规课程、教学计划,几乎是没有差别的。
但是,论隐性课程(隐性文化),学校与学校的差别可能很大。
某些学校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其高质量的隐性课程。
”[4]
大学隐性课程设计要立足于本校现实和历史,既要注重客观教育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个性,提高大学软实力。
理念和实际相结合,培养爱学奋进的精神,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受到优秀的文化熏陶,能切实培养学生自学自强自律的能力,让学生在学校期间感受到人文情怀。
同时,不能放松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
总之,要致力于培养具有知识和能力、技能和情怀的全方位人才。
四、当代我国大学隐性课程的开发
大学隐性课程如此重要,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由谁建设?作为一所学校的大家长,校长毋庸置疑是重要人物,整个学校的校风校纪建设校长起到关键作用。
至于具体措施,
大多数学校都能从校园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对学校的物质进行整体的设计,不要重复建设以避免造成浪费。
优美的环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产生获取知识的更强烈的原动力,每个人都喜欢追求美的东西,身处优美且“高尚”的环境中,对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情感品德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一直都是大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教师高尚的人文关怀,过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蔼可亲平等对待学生的态度,都体现着教师的高素质和学校的高水平。
建立和发展新型的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亮点。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5]
(三)建立完善的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校园观念文化。
观念文化是指精神和文化两个层面的完整结合,是隐性课程的具体体现。
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它体现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点”,是学校的”校魂”[6]。
要加强对
学生个人成长的关注,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包括学生心理成长的建设、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的建设。
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
总之,隐性课程的研究十分必要和有意义,它符合当前我国新课改的价值理念的同时也具有充足的实践指导意义。
在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指导下,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隐性课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志成,柏维春.隐性课程的价值文化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35-37.
[2]张显东.论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07-109.
[3]陆为群.高校隐性课程与学校建设研究评述[J].河南社会科学,2007(11):132.
[4]张楚廷.论教学环境与课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1):104.
[5]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06-15.
[6]龚海泉.当代大学德育史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