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现行社会福利服务制度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1)

一、绪言 (2)

二、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 (2)

(一)社会福利的涵义 (2)

(二)社会福利的本质特征 (3)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3)

(一)国外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3)

(二)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3)

四、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演变历程 (4)

(一)古代福利制度 (4)

(二)近代福利制度 (5)

(三)当代福利制度 (6)

五、推进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构想 (8)

(一)实现福利机构民营化 (8)

(二)加快非盈利性福利机构建设 (8)

(三)建立政府购买制度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摘要

社会福利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根本宗旨在于促使人民群众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活力被释放,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在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转型及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普及我国社会服务福利创造了客观现实条件和环境。从一定程度上看,社会福利服务代表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品,展现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与此同时,我国也加快了社会福利服务等相关立法工作,出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为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本篇论文立足我国社会福利服务制度的特点、内容,全面回顾了这一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从社会学角度深入分析了社会福利服务制度对推进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作用,以期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福利服务制度演变社会治理

浅谈我国现行社会福利服务制度的演变

一、绪言

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延伸,不同的研究学派和理论学派处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于社会福利服务概念有着不完全的规定。按照国内各类研究学派通说认为,社会福利“是泛指解决有关‘福利’问题的各种社会方法和政策”。从这层含义看,社会福利服务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有效组成部分,不是原始就有的,而是根据客观形势变化和人民群众诉求相关的一种制度,其目的在于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制度日趋完善和健全,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引入新的元素,结出了丰硕的、契合客观实际发展的制度成果,为经济社会的监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福利服务属于特定领域,常由民政部门主管,主要职责是为社会全员,尤其是特殊人群如老弱病残等提供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而从实践层面看,制度落实也落在了以民主部门为主体的部门肩上,作为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确保各项制度保质保量的落实。由于社会福利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兜底性,所以对降低低收入人群的风险、提高福利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关于社会福利服务一系列制度、政策的出台,又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对于我国民政事业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的构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篇论文在开展社会福利服务制度研究时,重点对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的概念进行分析,对其发展和改革成果进行梳理,从而对我国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进行探讨。

二、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

(一)社会福利的涵义

社会福利的内涵及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但是从本质而言,社会福利在漫长的实践发展中实现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的演变过程,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时期均有不同的表现。时至今日,社会福利服务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再国内,都呈

现出种类繁多、保障效果明显等共性特点。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客观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学角度看,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制度都是经济、社会演变和发展的结果,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对某些社会大众的利益诉求进行规范和约定,也就是说,社会福利服务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二)社会福利的本质特征

对于社会福利服务制度的本质特征研究,需要从其内容分析。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而对这些活动的分析,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出具有群体脆弱性、福利性和服务型的三大特点。其一,脆弱群体优先,社会福利服务的对象永远是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比如老人、残疾人等,他们有着鲜明的、有别于其他正常人一样的利益诉求,需要来自社会的保护和满足,比如日常照料、就业、教育等。其二,福利性,老年人、残疾人等由于缺少必要的获取财富和收入的渠道,所以需要政府通过一些公益途径基于他们必要的帮扶,进而改变他们落后的状况,从这方面看,社会福利服务具有福利性。其三,服务性,社会福利服务制度出台的初衷是满足不同年龄段弱势群体的不同社会需求,是公益活动的一种。社会福利的对象是个人,也是社会化的人,因此福利的提供必需针对不同人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解决相关问题。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任何一种制度的出台和完善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同样的,社会福利服务制度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制度的完善和演变也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对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国外和国内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国外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开始以立法形式对贫民实施救济。18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分工专业化的进程加快,随之带来了贫穷、伤残、失业、犯罪等日益严重的社会弊病,劳资冲突等社会矛盾大大加剧。家庭、私人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已无力解决与日俱增的社会问题和福利需求。19世纪初叶,空想社会主义者C.H.de 圣西门、C.傅立叶、R.欧文设计并亲自实践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方案,试图建立平等、幸福、

和谐的理想社会,提出了改善劳工待遇、增进社会福利、消灭贫穷的主张。英国于1869年和1884年先后建立了“慈善机关联合会”和托因比服务所;1886年美国建立了邻里协会。这些慈善团体和社区睦邻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慈善事业开始向社会化、制度化发展,社会福利开始被列入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范畴。此后,逐渐形成国家应保障最低国民生活水平的福利观念。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使国家干预社会福利。政府开始介入对贫穷、失业、疾病等问题的处置,以广泛的社会福利规划和措施提供基本经济保障和社会服务,成为近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石。

(二)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社会帮扶和公益伦理理论是我国社会福利服务制度的最根本思想基础,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早已形成扶贫济困、敬老助残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先秦儒家提出了“使老有所终”、“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等思想和主张,对中国福利思想的产生有积极影响。清朝末年发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宣扬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民权的进步思想,西方的福利思想和福利主张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把实现社会福利制度的理想通过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革命实践表现出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设置了内务部,掌管赈灾、救贫、慈善等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工作。政府、私人和外国教会办的救济福利事业,带有恩赐观点和人道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国民党统治地区领导了广大工农运动,促进了劳动保护、劳动保险、救助贫困、保护妇女儿童等方面的福利思想的发展。在革命根据地则形成了一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的福利思想。

四、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演变历程

(一)古代福利制度

古代中国有着丰富的福利、救济制度和惯例,这些制度和惯例构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或行政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为民父母行政"。在社会福利方面所体现的国家与百姓的关系或官民关系,就典型地体现了"为民父母行政"的特征。中国古代的福利救济制度及惯例,一般说来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天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