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十年西宁市人口发展历程
——西宁解放六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09年,共和国迎来了她辉煌的60华诞,共和国的人口超过了13亿。而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人口也达到217.79万人。西宁解放60年来,在国家人口与计生政策的指导下,西宁市在人口与计生及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构成得到改善。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构建和谐平安西宁创造了较为有利的人口环境。
一、建国以来西宁市人口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西宁市总人口为52.03万人(包括湟中县、湟源县,下同),到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17.79万人,60年间平均每年净增人口2.81万人,年均增长2.46%。60年来,西宁市人口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59年)高出生、高死亡、净迁入量大
解放前,落后的经济、低下的生产力、匮乏的粮食以及恶劣的气候条件严重制约着西宁的人口发展。解放后,西宁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种情况,从1949年开始,国家先后派遣大批军队、外省干部支援青海及西宁建设,并从全国分配一部分学生来宁工作。从1956年开始,国家又从上海等大中城市搬迁一部分企业落户西宁,这是西宁市第一个人口高增长时期。在全市人口高机械增长的同时,人口的自然增长也达到了历史高峰。特别是1954年全市出生率、死亡率分别达到60.04‰和15.55‰。总人口由1949年的52.03万人增至1959年的98.34万人,十年间净增人口46.31万人,平均每年净增4.63万人,年均增长6.57%。这一时期的人口发展特点是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净迁入量大。
第二阶段:(1960年——1962年)高死亡、低出生、负增长
这是解放以来西宁唯一的一次人口负增长的特殊时期。由于自然灾害及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人口自然增长急剧减少,加之这一时期国家大量精简职工,动员城市人口上山下乡,人口机械增长也呈现负值。人口总数由1960年的97.73万人减少至1962年的77.04万人,三年间人口净减少20.69万人,年平均减少6.9万人;三年内西宁市出生人口5.54万人,年平均出生率仅为20.7‰;而三年内死亡人口为5.89万人,年
平均死亡率高达22.02 ‰,自然增长率为-1.32‰,这一阶段的人口发展特点是高死亡、低出生、负增长。
第三阶段(1963年——1974年)人口增长处于盲目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西宁市的国民经济发展较快,一是沿海地区一批企业内迁来宁,推动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二是三年自然灾害已过,人民生活好转,补偿性生育欲望较高;三是人们对人口与环境、资源及国家建设的关系尚未充分认识,人口增长处于盲目发展阶段,是西宁市的第二个人口自然增长高峰期。全市总人口由1963年的80.32万人增至1974年的128.7万人,11年间净增48.38万人,年均增加4.4万人,年均增长4.38%;11年间共出生人口51.59万人,年平均出生4.69万人。
第四阶段(1975年——2000年)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人口控制取得初步成效
进入70年代,国家开始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政策逐步得到贯彻执行,西宁市成立了计划生育管理机构,人口增长由无政府状态走上了计划管理的轨道,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严格管理,人口流动受到极大限制,人口进入缓慢增长阶段。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生育工作第一次被提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人口失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出生率趋于平稳,增幅呈回落趋势。1990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颁布
实施后,形成了各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计划生育工作的大气候,人口控制工作有了新的突破。25年间,人口净增66.03万人,年均增加2.64万人,年均增长1.64%,全市人口出生率由1975年的29.3‰下降到2000年的14.04‰,自然增长率由21.64‰下降到8.51‰,控制人口增长取得初步成效。
第五阶段(2001年——2008年)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化人口生产
这一阶段是西宁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时期,计划生育工作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口控制工作纳入了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我市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人口增长进入稳定的低速增长时期。人口出生率由2001年的16.19‰下降到2008年的10.86‰,死亡率由5.51‰下降到4.25‰,自然增长率由10.68‰下降到6.61‰;总人口年均增加2.51万人,年均增长1.21%。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化人口再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二、建国以来西宁市人口发展特点
(一)人口年龄结构优化,社会抚养比降低
60年来,西宁市人口年龄构成受不同时期生育水平、死亡水平以及人口迁移规模的影响,具有不同特征。从变动趋势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年——1964年,
人口年龄构成向成年型方向发展,少年儿童人口系数(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3年的35.92%下降到1964年的34.45%,社会总抚养比(14岁及14岁以下与65岁及65岁以上非劳动年龄人口之和占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由63%下降到57.53%;第二阶段1964年——1982年,年龄结构朝年轻型逆转,少年儿童人口系数回升到38.03%,社会总抚养比为67.64%;第三阶段1982年——2000年,又向成年型过渡和发展,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少年儿童系数为26.55%,至2000年西宁市人口年龄构成已完全进入成年型阶段,并初现老龄化趋势。全市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为22.61%,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6%,总抚养比为38.26%。第四阶段为2000年——2008年,西宁市人口年龄构成已初步进入老龄化阶段,少年儿童系数为18.17%,老年人口系数为8.57%,老少比为21.18%,社会总抚养比为36.49%。由此可见,建国60年来,西宁市人口类型的转变,表现为“阶梯式”的渐进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下降,人口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人口年龄结构趋于优化。表现为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中青年人口规模扩大、劳动适龄人口剧增、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社会总抚养比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