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复习内容(修订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复习内容
一、教育学是什么?
教育学,顾名思义,是关于教育的学问。这是研究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问题的学科,是一门探索人类教育智慧的学问。这门学问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家伟大实践创造和理论创造的成果,也是教育学家们对千百万群众教育实践的历史总结和科学抽象,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和提出的教育原理总是远远超过别人、个别地区和民族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任何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其终身的经验也不能达到教育学理论所已达到的高度。因此,教育学成为教育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 “教育学”学科的设立
(二) 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
(三) 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
(四) 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
(五) 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1966-1976)
(六) 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1977—)
(一) “教育学”学科的设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师范教育在我国的出现,诞生了教育学这门学科或课程了。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产物。“师范馆”(1902年)修业4年,设置“教育学”课程,且分4年规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之原理、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习”,还规定了每星期的课时。
(二)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
中国教育学的起步,首先始自对日本教育学的学习。从1896年到1911年,中国共译日本教育类书76种。流行面广、影响面大的是1901年由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译的《教育学》。其时,我国的一些学者也编写了一些教育专著,如1913年蒋维乔著的《教授法讲义》,1914年张子和编著的《大教育学》,同年张毓聪编著的《教育学》,王国维的《教育学》(教育世界社1905年印行)。
尽管这些著作不可避免地有对外国教育学内容的迁移,但在编著自己的教育学方面,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教育科学。
(三)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
西方教育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以杜威来华讲学作为契机的,从此,中国把学习的对象由日本转向美国。
由于他的教育观点与赫尔巴特有明显不同,顿时在我国教育界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气氛。在广泛学习和研究国外教育学的基础上,当时我国学者自编的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原理等专著也日益增多。如:余家菊著的《教育原理》(1925 )孟宪承的《教育概论》(1933)吴俊升、王西征的《教育概论》(1935)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1933)罗廷光编的《教育概论》(1938 )。
陶行知先生学习杜威教育思想,但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立足中国社会和教育实际,进行了创新,探索出“生活教育”理论。给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留下十分丰富的思想财富和理论财富。(四)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
1949到1965年,是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也是对教育学全面“苏化”并进而改造的时期。
《人民日报》于1949年11月14日发表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俄文版)第二十一章《国民教育制度》,之后相继翻译了其他部分,并认为凯洛夫主编的这本《教育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巨著”。这对当时急于了解原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经验和理论的人来说,乃是“雪中送炭”了。(五)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1966-1976)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学开始了“革命化”的发展阶段。
“文革”开始后,在一片打倒声中,教育学、心理学被定性成“伪科学”,一律予以停教,从此,教育学便开始从高师的课程体系中消失了。
(六)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1977—)
粉碎“四人帮”后,教育学教材建设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广大教育工作者迅速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出版各类教育学讲座和教材。厉以贤的《现代教育原理》(1988年)孙喜亭的《教育原理》(1993年)陈桂生的《教育原理》(1993年)《学校教育原理》(2000年)叶澜的《教育概论》(1993年)金一鸣的《教育原理》(1995年)成有信的《现代教育引论》(1992年)黄济和
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1996年)
三、什么是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一种特定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实现的过程,教育主体通过对传统和现实教育不同层面和程度的反思、改组、扬弃和超越,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的需要,促进教育向着合理和进步方向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变革的过程。教育改革具有价值性、主体性、革新性、社会性等特征。
四、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志
1、民主和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民主和谐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平等、合作、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的一种状态。(1)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应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优势与潜力。
(2)对群体而言,每个学生都应享有来自教师(知识与情感)的同等的教育机会。
2、教学相长——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
(1)教育活动须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两者构成教育活动中的两个主体;
(2)教育经验不再是师-生单向灌输,而是师-生双向交流;师生共同发展。
终身学习已成为对人发展的新的要求.信息来源渠道的扩大,学生在许多方面的知识多于教师,教学相长将会是未来师生关系的核心内容 .
3、尊师爱生---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
学生尊重教师表现在他们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教师只有辛勤劳动,具有崇高的首先品质,知识渊博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信赖和爱戴。
教师热爱学生表现在他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成长着的年轻一代,需要爱护和培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现代则重视学生的个性解放,力求限制教师的权力。因而,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应当成为我国师生关系的特征。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良好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它有赖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干部的共同努力以及学生家庭与社会的有力配合。在这些因素中关键是教师,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教育技巧等职业素养。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平等待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为人师表。
五、学习教育学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功能。
(一)学习教育学原理的理论意义(网上找的,仅供参考)
1、教育学可以从根本上让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从而改变我们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
2、教育学原理对教育教学的途径、方法及形式有着一个基本的理论支撑。
3、教育学对教育过程和教育主题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育过程组织的是否合理,对于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依赖作用。一个好的过程组织,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教育主题也对教者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方向。
(二)学习教育学原理的实践价值(网上找的,仅供参考)
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根本条件。
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规律。
4、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奠基和深化作用。
(三)教育学原理的理论功能(课文P44)
1、是学习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构成其它学科发展的前提性和基础性。
2、掌握教育理论的最新动态,分析教改基础问题,为教育理论发展和教改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3、最核心思想是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这一思想有助于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
4、对教师成长具有重要价值,不仅使教师具有透视教育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教师实践的丰富、理论的提炼有指导意义。
六、现代教育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