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汉字文化圈
大师作品朋友圈文案
![大师作品朋友圈文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4c715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c.png)
大师作品朋友圈文案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笔墨纸砚描绘山水诗乡梦,多彩宣城争创“中国书法城”。
3、阐述书法精神,发扬文化精髓。
4、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书法艺术。
5、点到为止,一字千金。
6、读诗千首,挥毫万字。
7、富于生机就是美。
8、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展示美。
9、翰墨怡且乐,书法寿而康。
10、弘扬传统,书写卓越。
11、弘扬民族文化精髓,诠释书法奇妙魅力。
12、画笔描绘美好未来,色彩绘就壮丽人生。
13、精雕细刻出来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
14、苦攻中外古今万卷书,巧绘人情物理千张画。
15、练习不好钢笔书法,发扬汉字文化。
16、练好硬笔书法,传承汉子文化。
17、练习一手不好字,传一代文明。
18、练中华书法,承传统文化。
19、美术可以整体表现文化,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20、泼墨造物,笔下生花。
21、人人学书法,共技术创新世纪。
22、如诗如画山水多彩地,共创共享“中国书法城”。
23、如诗如画新天地,锦上添花书法城。
24、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25、书法宣城,精彩人生。
26、书法有路勤为径,墨海无涯苦作舟。
27、书山存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痛搞舟。
28、堂堂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写字。
29、提升精神内涵,陶冶高尚品质。
30、为您点亮艺点灯光,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31、为中华之兴起而读书。
32、文房四宝之乡魅力无限,中国书法名城精彩有约。
33、文宗秦汉,楷法晋唐。
34、羲之笔下千秋韵,兰亭地上万种情。
35、相约文房四宝故里,共创“中国书法名城”。
36、写好硬笔字,为人生添色彩。
37、写下可爱字,搞杰出人,字如其人。
38、写漂亮字,做优秀人。
39、写下气质人生,扬祖国精华。
40、心系书协,振兴东华。
41、一手不好字,获益一生。
42、一手好字,相伴一生。
43、一手不好字,一生顺利。
44、一手漂亮的硬笔笔,能让人赏心悦目。
45、硬笔精雕细刻出来精品,书法千锤百炼铁成金。
46、硬笔书法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关于汉字和汉字文化圈的认识
![关于汉字和汉字文化圈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b05d7848a8956bec0975e3aa.png)
关于汉字和汉字文化圈的认识课程名称:汉字文化学号:**********姓名:***专业:商务英语系院系班级:商学院2012级商英班关于汉字和汉字文化圈的认识摘要:汉字由中国流传至东南亚各国,经过千年时光的流逝,在东南亚各国形成了相似却不同的汉字文化,它们独具特色,却也互相影响。
汉字文化圈是指以中国为主体,包括韩国、日本、东南亚在内的使用汉字的国家,这些国家自古以来在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关键词:汉字、东亚、汉字文化圈、一、汉字的起源一般认为,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脱离野蛮的主要标志之一。
关于汉字的起源,说法众多——仓颉造字说、结绳说、起“一”成文说、八卦说、众人造字说、原始图画说等等。
这些说法都是学者们提出的,也都存在不少拥趸,但在《汉字文化漫谈》[1]一书中,作者刘国恩认为这些说法有的只是传说,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片面而不全面的。
殷墟甲骨文是至今可考的最早出现的成熟文字,而在甲骨文之前已经出现了更为古老的文字,它们来源于远古陶器上的符号。
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的一座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刻有至少11个文字的陶片,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古文字,是一种比甲骨文还要早一千年的古老文字。
目前考古资料可证明,汉字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但并不能断定汉字只有四千年历史。
二、汉字的传播和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古代中朝交通水陆两便。
自殷朝起,古代中国便和朝鲜形成了交通。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十分利于沿海民族的文化交流。
日本和古代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古时,日本人从海路先抵达朝鲜,再从朝鲜北上,自辽东半岛南下到达当时中国的首都。
由此也可见,朝鲜成为了汉字文化传播到日本的重要枢纽。
越南和中国山川相连。
由四川南下云南,便可通过一条天然大走廊直抵越南。
中越之间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也是十分频繁的。
中国与这三国的有利地理条件为汉字的传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汉字东传至朝鲜、日本,南传至越南。
针对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最新教育文档
![针对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最新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2e7896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3.png)
针对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最新教育文档针对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留学生对汉字的掌握与否会影响到读写诸技能的提高,关系到其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母语文字、文化背景等多方面有不同,因此应该对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本文考察范围为狭义上的汉字文化圈国家,针对母语为非汉语的且历史上使用过汉字以及目前仍在使用汉字的国家,以日韩为代表。
非汉字文化圈以典型的欧美为代表。
一、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现行的教学模式(1)先语后文“先语后文”提倡通过拼音学习汉语。
在汉语教学的入门阶段先学口语,只教拼音,不教汉字,通过汉语拼音教授学生掌握几百个生词,大约半年以后再开始集中学习汉字。
该教学方式的倡导者认为:外国学生记认汉字非常困难,要死记硬背才能记住一个汉字的形音义。
(2)语文并进“语文并进”是语文一体的教学方式,指语音、语法教学与汉字教学同步进行。
这种教学模式在最初的教学中介绍汉字的基本笔画、部件,课堂上,用课文联结生字、语法、语音,听说结合,互相促进。
(3)字本位教学方式“字本位”的教学方式就是专门设立汉字课,以汉字为中心发散学习词汇的教学方式。
该教学方式集中体现以汉字为教学中心、教学起点的理念。
这些教学模式特点各有不同,也不能说孰优孰劣,但是适合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的。
二、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群体差异2.1 汉字认知这方面主要是针对母语文字背景与对汉字认知的影响。
有实验得出结论,汉字圈和非汉字圈留学生意符意识仅仅在学习初期有差别,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这种差别逐渐变小。
其次对汉字文化圈学生来说,知道汉字的读音和知道汉字的意义之间没有密切联系,但是非汉字文化圈学生来说,知道汉字的读音和知道汉字的意义之间有密切联系。
在学习汉字字音的时候,汉字文化圈的的学生对汉字读音的识别主要倾向于整字提取,形音之间的联系较为固定,语音识别成绩较好,使用策略一致,错误趋向分布比较集中。
汉字的文化功能及对汉文化传播的意义
![汉字的文化功能及对汉文化传播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792966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a.png)
汉字的文化功能及对汉文化传播的意义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保存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当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
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
在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以及位于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唯一系统,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着重要作用。
汉字传承了中华5000年文化。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体形变化不像其他古文字那样大,所以发现甲骨文后没用多长时间就得到了释读,外国有的古文字释读耗费了几百年才得以解释。
甲骨文很快得以释读,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祖先进行心灵碰撞,还有我们的《诗经》等,我们可以知道先人们的思想情感,再读《论语》等,里面的经典现在还管用,是真理嘛。
这是汉字第一功。
汉字是中国人沟通交流的工具,在普通话普及之前尤为重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
汉字从创造以来开始,一直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对世界的文化也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汉字是我国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但继承了我国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至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必要手段。
在我国由汉字衍生出来的各种书法艺术更是我国文明的魂宝。
增强中华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是汉字第二大功。
汉字所传播的文化精髓,增强了各民族间的认同感,是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黏合剂。
中华泱泱大国之所以分久必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汉字承载的文化始终是各民族所共同认同的。
有汉字的维系,口头语言会向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统一的方向,民族会因为汉字而趋同于融合。
清王朝的文字尽管是当权者也没有吃掉汉字。
汉字成了国家的官方语言,有强大的生命力。
由于汉字和发声的联系不是非常密切,比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都曾经有过不会说汉语,单纯用汉字书写的历史阶段。
汉字的这个特点对于维系一个文化圈—一个充满各种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体的民族——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中国传世汉字辞书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旅行
![中国传世汉字辞书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旅行](https://img.taocdn.com/s3/m/4ee719a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a.png)
语言文学研究中国传世汉字辞书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旅行唐铭逸任晓霏(江苏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化中心),江苏镇江212013)摘要:朝鲜半岛属于“汉字文化圈”,与中国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在本土文字形成之前一直使用汉字。
《说文解字》作为中国传世汉字辞书代表作,曾在半岛广泛传播,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文献法追踪《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历史、传播途径、传播动因,讨论《说文解字》在韩国的引用研究、辞书编撰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文化姻缘,足见中国传世辞书对于汉字文化圈的深远影响力$关键词:《说文解字》辞书朝鲜半岛汉字文化圈一、引言汉文化深刻影响了众多东亚国家,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曾为多国使用,这些国家同中国共同构成了“汉字文化圈”。
其中,朝鲜半岛与中国交往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至前二世纪,古朝鲜就与中国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在本土文字形成之前朝鲜半岛一直使用汉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考究字源的字书,成书后广为流传。
《说文》被传播至海外,在朝鲜半岛深影响。
文《说文》在半岛的传播,分析其的影响,探究中国传世辞书对于汉字文化圈的深远影响力$二、《说文》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从朝鲜三国(公元前57年(到朝鲜王朝(1910年),《说文》在半岛的传播可根据时代不同、动因不同,分为三个:传入伊始——持续繁荣——阻碍与发展$1.传入伊始朝鲜半岛是“汉字文化圈”中最早接触和吸收中华文化的,悠久的使用汉字、作汉文的传统。
传说,众到半岛,在北部成朝鲜,汉[11(234)$朝鲜《于&中曾:“东之中国,古,在可$始汉,东始华语$称汉语也可。
”可见,朝鲜汉四郡时,汉字已有$汉字离不开字典辞书的规范,汉字为半岛人民掌用是《说文》传岛的重要。
半岛诸国始终高度重视对中国图书的引入,许多字世不久即被岛$《三国史》载,372,王二年,在中央“,”-2/(20),要是中国的家经、史籍、《文选》$东汉慎完成的《说文解字》研究字形兼及字义、字音,是我国传统小学的开端,可以合理推测《说文》成为当时朝鲜半岛:教育内容之一$综上所述,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及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广泛使用是《说文》传岛的要背景,并且《说文》在晋很可能已经进岛的汉语教育领域。
《汉语“文化圈”》阅读答案
![《汉语“文化圈”》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8577e5783e0912a3162a28.png)
《汉语“文化圈”》阅读答案汉语的书面语言任凭口语的差异流变,几千年不变如一,既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语言。
17、18世纪欧洲人最初接触汉语时,以为汉语曾经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世界性语言。
1669年,英国思想家约翰韦伯出版《关于证明中华帝国之语言有可能为人类最初语言的历史评说》,这部试图证明人类建造巴别塔之前讲的那种统一的语言就是汉语的著作,轰动一时。
半个多世纪以后,塞缪尔·舒克福特更加确定地重申了这一观点:“在地球上确实存在着另一种语言,它似乎有着某些标记,表明它是人类最初的语言,这就是汉语……”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扩张之前,汉语确实是最具有“世界性”的语言。
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同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文化圈”。
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普世主义理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个“文化圈”,就是以汉文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共同体。
汉字构筑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汉语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出现在西方现代扩张高潮过后。
今日中、日、韩三国的经济规模总量直逼北美西欧,如果没有冷战后遗留在这一地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隔阂,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从世界人口结构看,中、日、韩以及散居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5000多万华人,已占世界总人口的30%。
这是古老的“汉字文化圈”为汉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
一种语言超出本国或本民族范围向外辐射,称为语言“出超”。
当然,语言的“出超”,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
而今天海外兴起的学汉语热潮,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文化魅力的吸引使然,是海外学习者的自愿选择。
“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热力。
面对中国提供的巨大商机,如同曾经“学英语”一样,许多海外人士开始“学中文”。
汉字文化圈形成记及在东亚的传播
![汉字文化圈形成记及在东亚的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3ecbf200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f.png)
汉字文化圈形成记及在东亚的传播汉字作为汉文化最基本的细胞,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和民族特色,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伴随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向四方传播,逐渐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目前,除中国使用汉字外,过去使用过或现在仍在使用汉字的国家有越南、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雷汉卿研究认为,从古至今,汉字对文化传播和民族团结起到关键性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汉字的传播与发展,东亚四邻国家在文化精神、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同化,甚至于在民风民俗,民间礼仪等方面各国都有相似、相通的地方。
汉字不仅仅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符号。
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成为汉文化圈共同的文字基础。
向南传播越南从“儒”字到沿用千年的正式官方文字传入时期:公元前40年左右传播途径:行政需要汉字在越南的历史与传播要追溯到秦始皇三十三年设立象郡时期。
象郡是秦朝的郡级行政区,管辖范围包括今广西西部、越南中部和北部。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设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汉字随行政的需要南行至岭南直到现在的越南。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40年左右,汉字经广西传入越南,越南把汉字称为“儒字”,意思是儒家的文字。
其后,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期里,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
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货单都用汉字书写。
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一直到公元13世纪,“喃”字的出现。
雷汉卿教授介绍,“喃”字是以汉字为基础,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创造出的一种新型文字。
往往用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即借用一个同越南语音相近的汉字和一个同越南语义相近的汉字,把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字。
“例如,越南语中的‘三’,音为‘ba’,新字就写作‘巴三’;越南语中的‘公鸟’,读作‘公’字音,意为孔雀,因为越南语中孔雀音为‘cong’。
这就是喃字,用以区别儒字(汉字)。
汉字文化圈的形成
![汉字文化圈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d3a8ea2a6c175f0e7cd13765.png)
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作者:井上亘来源:《科学中国人》2013年第10期中国人看到敦煌汉简时似乎不太惊讶,但是皇帝的命令毫无错字地传到边境之地这一事实,对外国人来说是难以置信的。
距今两千年前就建立了这么完美的自顶而下(Top-down)系统,在世界史上这可以说是个奇迹。
既然有了这个系统,谁做皇帝都可以支配全国。
日本人肯定这么想,他们因此努力学习汉字文化、引进律令体制。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开始着手“信息技术史”的研究。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高度信息化——那就是人类史上未曾有过的信息革命——我认为历史学家有义务搞清高度信息化之前的信息技术。
而现在,我所获得的结论包括了惊人的内容:高度信息化之前的信息技术已在汉代基本完成。
一、“支配”的方法:汉字文化是什么?我先着手居延汉简研究。
汉代人把文字写在竹木简牍上,将其编联为册书。
汉代册书有这样一个特征:《论语》《老子》等书籍用三条细绳编在简的上下与中央三处,谓之“三道二段”。
其他账簿、书信之类用两条细绳编在中央,谓之“二道三段”。
书籍的册书之所以采取三道二段的编缀形式,是为了固定简面以免乱动。
账簿之类册书所采用的二道三段编缀形式与金文“册”字相同(图1),保持了自古以来的册书形式,不仅如此,账簿文字采用这样的书写形式,也同两条细绳将可以写字的部分分成三栏有关。
以向某个单位支给食料的账簿为例(图2),一枚木简中,上栏有成员的职称与姓名,中栏有食料的数量,下栏有领取食料的人名。
每个成员都这样被记录在每枚木简上,总体数量的统计被列在最后一枚木简中,上栏是单位的人数,中栏是支给的总量。
就这样,汉代账簿采取了一简一行、用两条细绳分三栏的表格计算形式,这与我们处理信息时利用的Excel等软件完全相同,《史记》《汉书》的“表”也很明显是以册书的信息处理方式为前提所作的。
隶书的扁平字体也来源于这种信息处理的习惯,汉简通常长一尺(约23厘米),一栏7厘米中书写十数字的情况并不罕见。
2汉字文化圈.
![2汉字文化圈.](https://img.taocdn.com/s3/m/d540f4866529647d27285252.png)
第二章汉字文化圈学习要点1.文化圈概念2.汉字文化圈概念3.汉字文化圈文字类型4.汉字文化圈文字的层次5.历史上的汉字文化圈6.现代的汉字文化圈第一节“文化圈”理论由来在20世纪初叶,德国人类学家莱奥·弗罗贝纽斯(Leo.Frobenius,1873—1938 )第一个提出“文化圈”(Cultural Circle)术语并在非洲划分。
继之德国民族学家、文化传播学派代表人物学者格雷布内尔(Robert Fritz Graebner,1877-1934) 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Wilhelm Scbmidt,1868-1954) 提出文化“一次发生论”和“文化圈理论”。
一次发生论:认为重要的文化成就(如文字)总是只发生一次,其他地区所享用的文化成果由发源地传播而来。
此说隐含文化沙文主义,遭到许多人批判。
文化圈:认为世界上存在若干个“文化圈”。
每个文化圈包含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
施密特主张文化圈在地理上不一定要连成一片。
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 和边缘(文化受容区)组成。
核心影响并制约边缘,边缘则反作用于核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核心与边缘也可能置换。
在各文化圈之间,也会发生强度不等的相互作用。
“文化圈”说大体反映世界文化史实际,故被普遍采用。
与中国有关的有两个文化圈:史前“太平洋文化圈”;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圈”。
中国学者季羡林有“四大文化体系”提法:①希腊罗马文化。
②闪族文化(从希伯莱到伊斯兰时期。
闪族人,即闪米特人,亦称“塞姆人”(Semu)。
《旧约全书·创世纪》传说,称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闪族人为诺亚长子闪(Shemu或Semu)后裔。
阿拉伯人、犹太人都是闪米特人。
如今生活在中东、北非的大部分居民,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③印度文化。
④中华文化。
它们都曾是具有强大扩散力的文化源地,影响的时间长、地域广。
较流行的还有“五大文化圈”说法:①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天主教文化,英美等世界多数国家。
汉字与汉字文化圈
![汉字与汉字文化圈](https://img.taocdn.com/s3/m/fd0528f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a.png)
汉字与汉字文化圈以汉字为传意媒介,以儒家为思想伦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制,以大乘佛教为宗教信仰等等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日本学者西嶋定生(1919-1988)给出的“汉字文化圈”的构成要素。
这一看法大体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汉字文化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
历史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使用汉字,阅读汉籍经典(文言文),并以此作为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
而且,这几个国家许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和文言文书写的。
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文字,则是借用汉字元素与本国语言相结合而创制的各种文字。
日本学者川本皓嗣(1939―)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提到:“东亚的所谓汉字文化圈或者说儒教文化圈有时会与西方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拉丁语文化圈相提并论。
但二者之间有三大不同。
第一,把拉丁语作为公用语的罗马帝国早在公元4世纪前后就已经开始衰落,不再是欧洲的中心势力了。
与此相反,在东亚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
第二,与欧洲会拉丁语的知识分子的数量相比,东亚会汉文的文化人要多得多。
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结果在欧洲不仅仅使用书面语言(或者神圣语言)的拉丁语,而且同时使用‘本国语言’(vernacular),如意大利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德语等,依靠这些语言进行的各国间的交流也相当活跃。
可是在东亚,作为文言文的汉文尽管各地的发音和读法有异,但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以它为通用的公用语。
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交流来看,基本上是从中国这个中心向周边国家进行单向辐射的。
而且各国语言之间极端缺乏交流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在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现象。
那么,为什么拉丁语“死去”而汉字却“活”了下来?其原因固然复杂,这里仅从汉字本身推究,是汉字的特点和优势所造成的。
第一,方块字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对比,汉字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
汉文化具体指什么
![汉文化具体指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598fe4269eae009581bec9f.png)
2004年2月16日至19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复旦大学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合作承办的“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韩国、日本、美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
东亚世界的形成,就是中国文化圈的形成
沈阳东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孙泓副研究员,考察了中外诸多史学家的论著,对东亚文化圈与中国关系作了阐释。他认为,可以肯定回答,东亚文化圈是客观存在的史实。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而这种文化圈并不是一个由政治或军事力量所形成的,而是纯粹文化影响所致,它的范围和它所传播的地区:南至越南、北及朝鲜,其中包括日本”。谈到这种文化圈的共同要素,孙泓引用台湾学者高明士的著作作了归纳:“语言文字部分可由汉字来代表,物质文明部分可由中国的科学技术来代表,社会组织部分可由律令制度来代表,精神思想部分可由儒教、中国化佛教来代表,文化活动的主要成分,既然可用中国的文化要素来说明,一般也就将此地区的文化形态明之曰中国文化圈”。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孙泓将东亚文化要素归为八大项:汉字、儒学、律令、中国的科技、中国式的佛教、中国式的教育制度、中国式的文学艺术、中国式的民俗。
二十年后,中华文化圈一定会复兴
谈到近代以来,东亚汉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走向衰落和瓦解,东亚汉文化圈能否再复兴,再有新的发展话题时,沈阳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孙进已研究员认为,他对此并不悲观,二十年后,东亚汉文化圈一定会复兴。目前,东亚各国在处于迅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不等于放弃自己本国的系统文化,东亚各国“不仅没有全盘西化,反而更加促进东亚本土文化的发展”,东亚各国把经济的飞速发展归之于东亚文化的特殊力量,这一点连亨廷顿也承认:“亚洲人相信这种经济成功,亚洲文化优越于文化上和社会上颓废的西方文化”。他们“把亚洲成功的原因归功于从根本上来讲是儒家文化的亚洲文化的优点———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勤奋工作、集体主义、节俭等。”孙进已进而分析道:“汉字过去似乎普遍认为是一种非淘汰不可的文字,现在看来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他引用日本汉学家石井勋的评论:“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汉字是世界上惟一的一种只需用眼睛看就能思考,即使口语不同也能理解意思的文字,将来汉字可能成为全世界通行文字”,“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说:‘如果无视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和传统,有必要实行韩汉两种文字同时使用。’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说:‘母语(指汉语)是我们的价值观、根源和特性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并制定汉语学习方案。”汉字正恢复其在东亚文化圈中的重要地位。孙进已认为,“二十年后东亚汉文化圈一定会复兴,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文化圈。
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a30a9f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4.png)
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
方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
其一,我国的汉字以象形为突出的特征,而且每个字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建筑。
这不但可以形知意,“触目惊心”,给人以强烈的直觉刺激,而且一望而知全貌,把握整体,这自然是注重直觉、注重整体把握的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同时它又反过来对这种思维方式产生明显的影响。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当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
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
在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以及位于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系统,因而汉文化在历史上对周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着重要作用。
由于汉字和发声的联系不是非常密切,比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都曾经有过不会说汉语,单纯用汉字书写的历史阶段。
汉字的这个特点对于维系一个文化圈—一个充满各种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体的民族——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汉字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共同使用汉字的汉字文化圈。
如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琉球群岛等。
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PPT课件
![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3ffe4359eef8c75fbfb3b9.png)
文化中心扩散论。 汉字文化圈更多表现为一个地理 学的概念,用以泛指过去与现在 使用汉字的人们居住的地区。
2
2、汉语汉字在全球走红(对外汉 语教学)
东汉明帝在永丰九年(66年)专 为外戚功臣樊氏、郭氏、阴氏、马 氏的子弟设立学校,称为“四姓侯 学”,其盛况竟至超过当时的太学。 遂有“匈奴遣子入学”之举。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6条: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 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 学校、可以使用少数民族通用的 语言文字教学。
14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14 条: 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 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 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15
2、大陆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56个民族、汉:91.95%;少: 8.04% 广义的中国文字学应包括少数民族 文字。百万以上18个,壮族1千5百 万;珞巴族2300多人。 语言有80种以上 。20个民族有文 字、但总数在30种 。
36
1968年成立简化汉字委员会,1969 年公布502字的简体字表,1974年 2248字的简体字总表。(主要受到 大陆2238字的简化字总表的影响) 特有的11字:刹、窗、答、覆、解、 留、貌、算、信、要、嘴。 2)马来西亚1973年公布820字的简 体字草案,有四个特殊:貌 、算 、 要、赛 。
19
拉丁文字体系: 传教士文字:云南许多少数民族 的老文字。 少数民族新文字15种:壮文、 布依文等。
20
其它音符文字: 彝文:500万人口。孤立语、无 形态变化,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与汉字有一定联系。 朝鲜文: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是 19世纪中叶从半岛迁来的、属阿 尔泰语系,和满文相似。
21
三、汉字在域外(大陆之外) 1、(港澳)台 1)香港。人口近678万,家庭用 语粤语88.7%、英语2.2%、闽 语1.9%、客家语1.6%、国语 (普通话)1.1%、吴语0.7%、 日语0.2%、菲律宾语0.1%、其 他2.1%。
汉字与汉文化
![汉字与汉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d412d10fc4ffe473368ab3f.png)
引言汉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汉文化的传承工具,其本身就是汉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中,汉字和中华文化早已血肉相连,成为相依相存密不可分的整体。
汉字和汉文化共同构成了特殊的“汉文化圈”,影响着不同的民族,架起人类社会交流沟通的桥梁。
汉字和汉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使本土民族的文化传统受到了保护和弘扬。
一、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之一,也是地球上古老神秘的文字地带。
原始汉字出现在大约4500年前,汉字成为完整的体系大约在3700年前,现在能看到的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大约在3300年前。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某种具体文字的性质要看这种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单位。
汉字记录的是汉语语素,所以汉字是语素文字。
二、汉文化“汉文化”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汉文化以儒家文化(儒家的历史、哲学和伦理观)为核心,其特点则是开放式的,有巨大的包容性。
历史上汉文化不仅融合了中国多种民族的文化,也吸收了许多外来民族的文化因子。
三、从汉字看汉文化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文字都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是古老的表意文字,是不依傍其他文字,独立创造出来的自源文字。
(二)、以汉字构形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1、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它的自身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
2、另外,我们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
新字的出现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科学各方面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从“金”旁的字,两周以后才大量出现,“铁”字不见于两周金文,所以从“金”的字的大量出现,只有在青铜器高度发达以后才有可能。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1bcb76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0.png)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国文字的载体,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字的演变与发展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汉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也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载体,承载了丰富而深厚的中国文化。
汉字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时期的龟骨和兽骨上,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
随着历史的变迁,汉字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繁体字和简体字。
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汉字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的成分,同时也将中国文化的内涵深深嵌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汉字中的许多字词以及成语都是源自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历史事件等,它们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汉字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文字,它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汉字无处不在,中国的建筑、书法、绘画、工艺制品等无一不体现了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古建筑中常常会出现龙、凤、吉祥等汉字所代表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种美学的体现,它蕴含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感。
中国的绘画、工艺制品等也常常以汉字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汉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还承担着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
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汉字一直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代的许多经典著作,包括《论语》、《道德经》、《史记》等,都以汉字为载体,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传承下来。
在汉字的基础上,中国人民不断进行文字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今天的简化字。
简化字的出现,不仅使得汉字的学习与使用更加便利,而且也让中国文化更加容易为世界所了解。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bb45e56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6b.png)
女书文化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女书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术界对于女书文化的 争论主要集中在女书的起源、传承和性别政治等方面。研究成果包括对于女书文 字的考据、女书作品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对于女书文化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 用的探讨。然而,关于女书的起源和传承仍存在许多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 探讨。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然而,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游戏中容易陷入过度娱乐的 状态,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回归学习;幽默故事法的适用范围有限,对于一些复杂 的汉字难以找到相应的故事;互动式教学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时会影响教 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四、结论与展望
1、进一步研究适用于非汉字文化圈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字趣味性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论与展望
2、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在实践中,趣味性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的汉字学 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参与度也大大增加。同时,学生在幽默故事法的引导下,开 始主动探究汉字的内涵,并尝试通过象形文字的演变来理解汉字的意思。在互动 式教学中,学生在听写比赛中互相学习,通过制作汉字卡片等方式也增进了彼此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和女书书法文化在多个方面存在和区别。在于它们都是汉 字文化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体现了汉字及其书写文化的魅力。同时,它们都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与女书书法文化的与区别
然而,它们也存在明显的区别。西夏文是一种已经消亡的文字,虽然历史上 短暂流行,但现已经不再使用。而女书则是一种仍然在使用的文字,在湖南省江 永县等地仍有不少女性传承和运用。此外,西夏文和女书的字形、笔画特点和整 体风格也有所不同。
最新中华文化圈
![最新中华文化圈](https://img.taocdn.com/s3/m/e74893ecd5bbfd0a795673b8.png)
中华(儒家)文化圈一、概念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
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
二、基本特征以人伦道德构建儒家社会。
注重家庭。
注重知识。
敬天、奉祖。
主要关心现世世界,而不是鬼神来世。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节。
三、地区分布儒家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
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汉族)、越南(京族)、朝鲜半岛(朝鲜族)、日本(和族及琉球族)等。
日本的历史学者西嶋定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论(册封体制论)”,成为了有关历史学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之一。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
须要注意的是,汉字文化圏并不使用白话(官话)作为媒体。
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
现在,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
汉字文化圈内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位于东亚地区,其特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国民中信仰佛教者众,历史上或现在以汉字作为传播语言和文化载体。
这些地区主要为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四、形成要素及共同文化特征1、形成要素根据日本学者西嶋定生的“东亚世界”的定义为指标,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要素包括以下5点:册封体制汉字儒学思想大乘佛教律令制2、共同文化特征汉字文化圈各民族在社会上,历史上,或生活上曾经或现在依然拥有许多类同文化,大概可归类如下:政治意识华夷思想(中华思想、小中华思想)、天下思想。
汉字文化圈的特点
![汉字文化圈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3b2fd4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9.png)
汉字文化圈的特点
汉字文化圈是指以汉字为主要媒介和特征的文化区域,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以下是汉字文化圈的一些特点:
1. 汉字的使用:汉字是汉字文化圈的共同书面语言,尽管各国在汉字的使用和发展上有所不同,但都保留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意义。
2.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汉字文化圈的主要思想体系之一,对各国的政治、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传统节日的共通性: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许多共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反映了汉字文化圈的共同历史和文化传统。
4. 文学艺术的交流:汉字文化圈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各国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
如中国的诗词、小说、戏曲,日本的和歌、俳句、漫画,韩国的汉诗、小说,越南的喃字文学等。
5. 饮食文化的相似性:汉字文化圈的饮食文化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米饭、面食、茶、豆腐等都是各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
6. 礼仪文化的传承: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礼仪文化,如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待客之道等,这些礼仪文化体现了汉字文化圈的共同价值观。
总之,汉字文化圈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各国之间在语言、思想、艺术、饮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形成了独特而又多元的汉字文化圈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的构成要素是:以汉字为传意媒介,以 儒家为思想伦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 制,以大乘佛教为宗教信仰等等作为共同 的20价20/12值/1 标准。这些看法大体是符合实 4
际的。以日本为例,从公元607年初次派
“遣隋使”到中国,其后250年间,遣使不
断。通过使节和来华的留学生、还学生、
学问僧,唐代文化大量传入日
2020/12/1
15
够欣赏到这些古老文字的残片遗迹,但它 们都是已经死去了的文字。而汉字作为人 类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不曾中 断20的20/12文/1 字,至今仍在继续使用,这一 16
现象本身即足以说明汉字的独特性与生命
力。 腓尼基人发明的22个字母,经东罗马
帝国发展为拉丁语,再经西罗马帝国发展
2020/12/1
7
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
响。现存的韩国首尔故宫和越南顺化故宫,
就都是北京故宫的翻版,由此便可见一斑。
当20然20/12,/1 “汉字文化圈”最明显
8
的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历史上,日本、 朝鲜(韩国)、越南都使用汉字,阅读汉 籍经典(文言文),并以此作为通往上层 社20会20/12的/1 通行证。而且,这几个国家许 9
2020/12/1
21
燥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拟的。可以毫不夸
张地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大书,就是我
们的祖先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经验总结。
譬20如20/12,/1 冬天的“冬”字,本意是一
22
段绳子的两端打个结表示结束,后来再引 申为一年四季的最后一个季节,这才有了 “冬季”和“冬天”的含义。再如,力量 的20“20/12力/1 ”,原本是一种农具,上面有 23
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和文言 文书写的。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文字,则 是借用汉字元素与本国语言相结合而创制 的20各20/12种/1 文字:日本有假名,朝鲜有吏 10
读、乡札、口诀和谚文,越南有喃字。这
种情况甚至也出现在中国本土,如历史上
称之为“四夷”而今叫做少数民族的地区,
就20有20/12“/1 契丹”、“女真”、“西夏
27
至在正式的外交场合,彼此语言不通,无
须通过翻译,仅用汉字“笔谈”就能互相
交流和沟通。 第三,进入计算机时代以来,
古老的汉字仍呈现出无限生机。
2020/12/1
28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曾有人断言:
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然而事实粉
碎了对汉字持有偏见和悲观论调的说法。
据20统20/12计/1 ,现有1千多种汉字输入
或侨民型“汉字文化圈”,是汉字的特点和
优势所造成的。 第一,方块字在人类文字
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
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2020/12/1
14
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对比,汉字独树一帜,
具有独特的魅力。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
虽然我们今天从博物馆和遗址中能
为希腊语,然后经过漫长的中世
2020/12/1
17
纪直至文艺复兴,在欧洲遍地开花,形成 各自国家不同的语言文字。而汉字则恰恰 相反,不仅在中国本土得到统一和发展, 而20且20/12传/1 播到周边许多国家,在东亚和 18
东南亚形成了广大的汉字文化圈。今天, 我们在日本、韩国乃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看到大街小巷和商号店铺皆是方块汉字, 在20越20/12南/1 河内参观文庙,看到刻着汉字 19
一个便于着力的把手,是一个象形字。如 果把这个象形字“力”与另一个象形字 “田”组合起来,便成为一个新的会意字: “20力20/12着/1 于田是为男”。由此推衍,“ 24
女之执帚是为婦(简化字为‘妇’)”……这都
反映了农耕时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
巨著,它是我国第一部严
11
”等文字,都是利用汉字元素创制而成的。
这里还需要对西嶋定生的观点有所补充,
就是中国大陆向海外移民也是形成“汉字
文20化20/12圈/1 ”的重要因素和途径。如东
12
南亚的某些地区,不仅远离中国大陆,也 不属于中国的藩属国,而是近代中国由于 落后挨打,民不聊生,东南沿海人民纷纷 “20下20/12南/1 洋”谋生,逐渐形成的移民型 13
2020/12/1
25
格意义上的字典(此前虽有解释字义的《尔
雅》),许氏提出的540部首沿用至今,他
所归纳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是对汉字
2020/12/126 Nhomakorabea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由于汉字具有规律
性和科学性,不仅在中国本土南腔北调、
方言丛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
就20是20/12在/1 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之间,甚
汉字与汉字文化圈
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
的旗帜。”我理解,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
汉字,二者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汉字
的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 古老
2020/12/1
2
而神奇的方块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核
心,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汉字文化圈”
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日
本20学20/12者/1 西嶋定生认为“汉字文化圈
2020/12/1
5
本。天皇名称、国号的确立、中央体制、
地方制度、考试制度、土地田赋制度等,
日本多以唐制为蓝本。奈良、京都受大唐
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两京的建筑多
2020/12/1
6
仿自唐代的长安城。 作为“汉字文化圈”
另外两个重要成员的朝鲜(韩国)和越南,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更深。这两个国家在政
治体制、儒家思想、宗教信仰、
的进士题名碑,看到孔子塑像后方悬挂的 与曲阜孔庙一模一样的康熙题写的“至圣 先师”匾额,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便油然 而20生20/12,/1 这难道不是汉字和中华文化神 20
奇魅力的有力佐证吗?! 第二,汉字的内涵
极为丰富,所体现的文化博大精深。 由于
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有
而丰富的含义,这是刻板而枯
29
法,无论从速度还是准确率上看,方块汉
字的计算机输入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拼音文 字。联合国现行的6种通用文字,即英、 法20、20/12俄/1 、西班牙、阿拉伯和中文,在 30
这些文本中,汉语总是其中最薄的那本,
表明汉语是最凝练的文字。目前,世界上
已有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约有5
亿多外国人在学习使用汉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