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进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日常的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老师们非常重视“读书”形式的多样化,虽做到了“书声琅琅”但这样的朗读没有多大效果,学生对文字的感悟极其肤浅,对文字所蕴藏的内涵挖掘得少,对文本的理解也是穿衣戴帽式的,只限于表面,没有扎根内心。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这种局面呢?我想结合所听的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1、温馨评价,唤起欲望。学生初触文本对文章的理解非常简单,回答当然也会出现错误,此时,教师若和蔼可亲地说:“还没来得及读文吧,我相信你在读文之后,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诚恳的语言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又能点燃他主动读文的欲望,使他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驱动他去读文,在文章中寻求答案。
2、品词析句,捕捉中心。首先抓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有效指导,细细品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圆的沙粒》一文时,抓住句子“一颗圆圆的沙粒十分真诚地向同伴们说:‘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材’。”紧扣“十分真诚”一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体会到“沙粒想变成珍珠的心情很迫切”,“沙粒的信念很坚定。”“想变成珍珠的心很真。”通过品词析句学生悟到“成功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另外抓标点,巧设问题。教师出示文中独立成段的标点问:“它省略了什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沙粒会遇到那些困难?它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学生通过想象明白“要成功必须不怕困难,经受磨难。”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标点,在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与文本拉近了距离,使阅读教学有了含金量。
3、抓住重点,兼顾联系。众所周知,牛的苦涩的咀嚼指向的是一杯甘甜的乳汁。同样真正走进文本还需像牛反刍一样反复咀嚼,这样师生将都会喝到一杯营养价值极高的“牛奶”。有位老师在执教《黑孩子罗伯特》一文时,让学生理解最后一句话“教堂外面的玫瑰花开得好红啊!”将文章中出现玫瑰花的句子全部找出来,让学生联系所处的地方反复朗读,理解体会。初次默读,学生认为这句话表现了罗伯特被丽莎的爸爸拥抱,被白人所接纳时的愉快心情。老师及时鼓励后又进一步引导,“请大家联系课前对种族歧视的了解,联系上面的内容,看看课文还要表现什么?”学生再次细读。有人说:“还应表达作者消除种族歧视,呼唤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你的悟性很高,谁敢和他比。”激将式的语言促使学生又一次扎进了文本,片刻之后,纷纷举手“我认为表现了罗伯特对丽莎的思念。”老师契机追问:“为什么?”“因为前面罗伯特把红玫瑰花比作丽莎,把丽莎比作红玫瑰写出了他对丽莎的喜欢,这一次又出现玫瑰花,而且是在丽莎的葬礼上,自然体现了罗伯特对丽莎的思念。”老师很激动:“你能抓住重点,兼顾前后联系,真让老师佩服。”“表现了丽莎的在天之灵对罗伯特的接纳、感谢和看到爸爸接纳了罗伯特时的愉快心情。”此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已达到了较高境界,课中学生三次读文,在老师的启发、引导、激励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新的理解,新知识的比重大大增加,使这一句子的内涵更加丰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达到了高潮。
4、注重积累,向外拓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就要不断的积累。尤其是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创名言既提高写作水平又激活了思维。如学完《圆圆的沙粒》学生说出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目标并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就会成功。”“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遭磨难怎能成功。”“只要功夫深,沙粒变珍珠。”学完《黑孩子罗伯特》一文后,学生感悟的名言有:“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白人、黑人共享一片蓝天。”“用心倾听世界,用爱拉近距离。”
走进文本,学生悟情悟理悟法,情感得到熏陶;走出文本,学生积累名言,铸就了写作“大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