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水环境现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点
发展是硬道 理 , 发展 是人 类共 同的 和 普遍 的权 利。目 前, 黄河流域有些地区承受着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 贫困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环境恶化又加剧了贫困。
收稿日期: 2004- 12- 28 作者简介: 柴成果 ( 1963- ), 男 , 天津蓟县人, 高级工程 师, 在 读博士。
3. 3 加强水量水质统一监测
对一条河流, 排放同样的污染物量, 水量不 同, 污 染物浓度 不同; 相同的水量, 入 河污 染物数 量的 大小决 定了 水质状 况的 不同。流域水体监测不仅仅是 提供基础资料, 而应根 据不同的 水体功能提供及时 准确 的资 料。如省 界水体 监测 是监督 各行 政区间利用水资源量 和河 流纳污 能力 是否公 平和 解决水 事纠 纷的重要依据。水量水质 监测 要增 加 自动 化含 量。监测 站网 设置应在优化调整固 定监测站点的基础上, 研究开展 自动监测 和移动监测, 弥补监测资料时间和空间 上的不足。在 监测范围 和项目上, 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治理需要进行拓展。
第 3期
柴成果等: 黄河流域水环境现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9
只有发展才能 摆脱 贫 困, 这就 要 求给 这些 地 区一 定的 优 惠政 策, 为生态环境和脱贫 致富解 决资 金问题, 使 社会 经济的 发展 不降低环境质量。国 家的 西部开 发战 略是西 部可 持续发 展的 有力保障。
2. 3 公平性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原则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1]
2.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发展的真正目的是改善人 类的生活条件, 提高人 类的生活 质量。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 好近期目标和长 远目标、近期利 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评价发 展的标准不仅仅 是区域, 还要看 到全局; 不仅仅是现在, 还 要看 到将来; 不 仅仅 是数 量, 还 应包 括质量。重视产业结构和工业 布局的调整, 对水资源 进行优化 配置, 推行节水技术、清洁生产 技术, 转变 工业污染末 端治理的 落后观念, 建立节水优先, 工业 水污染防治过程 控制为主、过程 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 合的资源环境新理念。
1 水环境现状
随着黄河流域内外引用水 量的增长, 黄河水资源 供需矛盾 日益突出, 缺水日益严重。黄河水资源危 机不仅表现 为量的匮 乏, 而且还表现为因严 重的水 污染 而造成 的水 质恶 化、水 体功 能降低或丧失。
1. 1 水资源短缺
黄河虽为我国的 第二条大河, 但河川 径流量仅为 全国河川 径流 量的 2. 2% , 居我国 七大 江河的 第五 位, 缺水形 势十 分严 峻, 流域内及下游引黄灌 区引用 黄河水 的人口 占全国的 12% , 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15% 。黄河流 域水资 源开发 利用程 度已达 67%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导致了断流、污染加剧、地下 水严重 超采、河口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上中下 游不断扩大 的供水范 围与持续增长的供水 要求, 使黄河承担的 供水任务已 超过其承 载能力。黄河首次断流出 现于 1972 年, 此 后 26年 间, 有 21年 断流, 其中 1990 ~ 1998年, 年年 断流, 1997 年黄河 断流时 间长 达 226天。实行 黄河 水量 统 一调 度以 来, 虽 然 改变 了 断 流局 面, 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1. 2 水污染问题严重
黄河水质污染状况已从支 流发展到干流, 干流水 污染也从 上游兰州段、包头 段发展 到中 下游河 段。据 2003年 黄河 流域 地表 水环境质 量年报 统计, 在参 加评价 的断面中, 多 于 3 /4断 面的水质劣于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3838 2002) 类标 准, 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 氮、高 锰酸盐指 数等。黄河干 流主要污染河段为石嘴山 乌 达桥、三湖河口 喇嘛 湾以及潼 关 三门峡等, 污染严 重的支 流主 要有 湟水、汾河、涑 水河、渭 河、伊洛河、沁河 等。水量 少、废污水 排放 量大, 导致 污径 比增 高, 水污染严重。
联合国教 科文组 织和世 界气象组 织关于水资源的定义: 水
资源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 具有足 够数量 和可 用质量, 并 可适合某地对水的需 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因此洪水也是水
资源, 经处理达标的污水也是水资源。目前 黄河已进行 了三次大
规模的调水调沙试验 , 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积累了大量资料, 应 在此基础上充分研究中小洪水的生态功能, 对洪水进行科学管理,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 设施建 设, 并保 证正常 运行, 根 据处理 情况 进行合理利用, 使洪水和污水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做贡献。
总量控制, 在保证水体 目标 功能 的前提 下, 进行 经济、技术、环 境的系统分析, 根据水 量动态 地计 算纳污 能力, 合 理分配 污染 物入河量, 实现水资 源的 定性、定量 管理。对 水资 源承载 能力 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在 流域范围内进行统一分配、统一配置。
3. 6 开展洪水、污水资源化研究
公平性包含时间 和空间两层含义。时间上, 应做 到使当代 人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 , 也就是说, 要有 长远打算, 不能 用祖宗的钱、断子孙的 路, 以牺 牲水环 境为 代价; 空 间上, 要求 在区域内部和不同区 域间实 现水 资源利 用与 保护成 本 - 效益 的公平负担和分 配。从水 量上 看, 上下游 要有 平等 的权利, 不 能说水从上游过, 上游 用水就 有优 先权; 也不 能说 上游的 单位 水成本效益不如 下游 高, 应首先 满足 下游。从 水质 上看, 上游 排放废污水不能不 考虑 下游。应 在充 分考虑 水资 源承载 能力 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基 础上, 实行断面流量控制、浓度控制。
于工业发达地区, 因此工农业生产中节 水潜力较 大。综合利用 水资源, 即节约用水、提高水的 重复利用率和污 水资源化, 不仅 可以减少污水排放 量, 有益于 水资 源保护, 而 且可 以减少 新水
用量, 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用水量少了, 排污 水量 自然 减少。在进 行经 济建 设时, 严
禁在黄河流域规划和 建设高耗水、重污 染的工业 项目。对重大
2. 4 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原则
人类对水资源的 利用必须限制在水资源 承载力范围 之内, 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 ,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 不能超过水 环境承载 力范围, 才符合可持 续发 展的持 续性 原则。地 表水 的利用, 不 能造成河道断流, 要保证生态环境用水; 地下水 的利用, 要在保 证地下水水位能够 恢复的 前提 下, 不能形 成地 下漏 斗, 造 成地 面沉降。这些都是持续性的原 则。
响相应地区的生 产生 活。目前, 分 布式 水文模 型已 开始研 制、 应用, 应在分布式水文 模型基 础上, 开 展黄河 流域 或典型 区域 面污染源影响、水质预测研究。
3. 8 加强清洁生产和节水减污工作 [ 3 ]
目前 我国的万元 工业产值 耗水量一般 是发达国 家的 10 ~
20倍, 个别 行业 达 45 倍, 工 业 生 产 用 水 的 重 复 利 用 率 约 为 40% ,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 75% ~ 80% ; 每千克 粮食 的耗水 量是 发达国家的 2~ 3倍。 黄河流 域一 方面经 济比 较落 后, 另 一方 面单位产品产量或产 值水量消耗高, 使得 排水量和排 污量远大
摘 要: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是当 今的治水思 路。水资源短 缺、水污染严 重是黄 河水资
源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 题。针对 黄河流域水环境状况, 根据可 持续发展的 内涵、基本点以及 原则, 从保护 黄河水 资源的
角度提出了保证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 完善黄河 水资源管理 法规体系; 进行 流域水资 源统一 管理; 加强
第 27卷第 3期 2005 年 3月
水资源
人民黄 河 Y ELLOW R IVER
V ol. 27, N o. 3 M ar. , 2005
黄河流域水环境现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柴成果 1, 3, 姚党生 2
( 1. 河海大学 交通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 2. 河海大学 水资源环境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8; 3. 黄河水利委员会 水文局, 河南 郑州 450004)
3 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2~ 4]
3. 1 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
法规体系建设 是依 法管 理黄河 水资 源的基 础和 前提。水 资源管理首先要完 善相关 的法 规体系 , 加 大执 法力 度, 切 实使 水资源管理纳入正规化、法制化轨道。流 域水资源管 理机构应 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 依法制订水资源利 用规划, 实行取 水、入 河排污许可制度和 用水总 量、污染 物入河 总量 控制, 根据 水体 功能、水资源承载能力 和水环 境承 载能力, 监 督管 理流域 内各 行政区的水资源利用 。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1379( 2005) 03- 0038- 02
水是生物圈内生 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的 组成要素, 是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 础资源。流域以水为纽带, 上下 游相互影 响, 左右岸互相制约。流域系统是由 社会、经济、人 口、资 源、环 境构成的复合系统, 水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黄河流域是典型 的季风气候区, 降水季节性强, 连续最大 4 个月降水量 大部分地 区出现在 6 ~ 9 月, 占 年降水量 的 70% ~ 80% , 而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黄河流域 内河川径 流量主要 由降水形成, 在降水季 节性变 化极 大的情 况下, 径 流年内 分配 十分集中, 主要集中在汛 期 ( 7 ~ 10月 ) , 占 年径 流量 的 60% 以 上, 个别支流可达到 85% 。时 间上的 分配不 均, 使 得非汛 期水 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 出。
3. 7 开展污染物在汇流面上的运行规律研究
多年的调查分析 表明, 流域的面污染 源对水污染 影响呈逐
步加重趋势。黄河径流量较少, 流域内一 定时段产生 和排放的 大量水污染物, 遇暴雨 尤其是 首场 洪水, 经流 域汇 流和河 道演 进, 形成污水团集中下泄, 造成 局部或一定河段 的水质污 染, 影
3. 2 进行流域统一管理
流域内各种自然 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 响。如黄河上 中游的过量用水, 影响 下游水 量利 用; 上游的 水污 染直接 影响 下游。应统筹考虑 流域与 区域、近 期与远 期以 及各 部门、各地 区间的利益分配, 在综 合平衡 和协 调处理 上下 游、左右岸 及干 支流之间的水资源权 益和纠纷基础上, 实 施流域水资 源的统一 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和统 一管理, 充 分发挥流域 机构在水 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 用。
3. 4 建立水量水质联防队伍
充分利用水利部门沿河 点多面广 的优势, 密切监视河水 水位、流量变化以及入 河污染 排放, 及 时发现 水量 调度突 发事
件, 发现问题随时向相 关部门 报告, 为 水资源 管理 人员提 供信 息。管理部门及时 决策, 采取 主动 措施, 避免 水量 调度突 发事 件的发生或使损失降 到最低程度。
3. 5 实行水资源总量、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
从水量上, 综合考虑流域内各行政区 特点, 在总量上、空间
上、时间上进行 水资 源 分配; 从 水 质上, 以 水 功能 区管 理 为重 点,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 和水资 源永 续利用 的要 求, 对入河 排污 口进行监控, 在入河污 染物浓 度控 制基础 上, 实行 入河污 染物
耗水项目应建立水资 源管理部门的一票否决制。
水量水质统一监测; 建立水量水质联防队伍; 实行水资源总量控制; 开展洪水资源化研究 ; 开展污染物 在汇流面
上的运行规律研究; 加强清洁生产和节水减污工作; 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杠杆作用; 加强珍惜水资源的宣传工作。
关 键 词: 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 水环境; 黄河
中图分类号: TV882. 1; TV 213
发展是硬道 理 , 发展 是人 类共 同的 和 普遍 的权 利。目 前, 黄河流域有些地区承受着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 贫困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环境恶化又加剧了贫困。
收稿日期: 2004- 12- 28 作者简介: 柴成果 ( 1963- ), 男 , 天津蓟县人, 高级工程 师, 在 读博士。
3. 3 加强水量水质统一监测
对一条河流, 排放同样的污染物量, 水量不 同, 污 染物浓度 不同; 相同的水量, 入 河污 染物数 量的 大小决 定了 水质状 况的 不同。流域水体监测不仅仅是 提供基础资料, 而应根 据不同的 水体功能提供及时 准确 的资 料。如省 界水体 监测 是监督 各行 政区间利用水资源量 和河 流纳污 能力 是否公 平和 解决水 事纠 纷的重要依据。水量水质 监测 要增 加 自动 化含 量。监测 站网 设置应在优化调整固 定监测站点的基础上, 研究开展 自动监测 和移动监测, 弥补监测资料时间和空间 上的不足。在 监测范围 和项目上, 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治理需要进行拓展。
第 3期
柴成果等: 黄河流域水环境现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9
只有发展才能 摆脱 贫 困, 这就 要 求给 这些 地 区一 定的 优 惠政 策, 为生态环境和脱贫 致富解 决资 金问题, 使 社会 经济的 发展 不降低环境质量。国 家的 西部开 发战 略是西 部可 持续发 展的 有力保障。
2. 3 公平性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原则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1]
2.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发展的真正目的是改善人 类的生活条件, 提高人 类的生活 质量。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 好近期目标和长 远目标、近期利 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评价发 展的标准不仅仅 是区域, 还要看 到全局; 不仅仅是现在, 还 要看 到将来; 不 仅仅 是数 量, 还 应包 括质量。重视产业结构和工业 布局的调整, 对水资源 进行优化 配置, 推行节水技术、清洁生产 技术, 转变 工业污染末 端治理的 落后观念, 建立节水优先, 工业 水污染防治过程 控制为主、过程 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 合的资源环境新理念。
1 水环境现状
随着黄河流域内外引用水 量的增长, 黄河水资源 供需矛盾 日益突出, 缺水日益严重。黄河水资源危 机不仅表现 为量的匮 乏, 而且还表现为因严 重的水 污染 而造成 的水 质恶 化、水 体功 能降低或丧失。
1. 1 水资源短缺
黄河虽为我国的 第二条大河, 但河川 径流量仅为 全国河川 径流 量的 2. 2% , 居我国 七大 江河的 第五 位, 缺水形 势十 分严 峻, 流域内及下游引黄灌 区引用 黄河水 的人口 占全国的 12% , 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15% 。黄河流 域水资 源开发 利用程 度已达 67%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导致了断流、污染加剧、地下 水严重 超采、河口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上中下 游不断扩大 的供水范 围与持续增长的供水 要求, 使黄河承担的 供水任务已 超过其承 载能力。黄河首次断流出 现于 1972 年, 此 后 26年 间, 有 21年 断流, 其中 1990 ~ 1998年, 年年 断流, 1997 年黄河 断流时 间长 达 226天。实行 黄河 水量 统 一调 度以 来, 虽 然 改变 了 断 流局 面, 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1. 2 水污染问题严重
黄河水质污染状况已从支 流发展到干流, 干流水 污染也从 上游兰州段、包头 段发展 到中 下游河 段。据 2003年 黄河 流域 地表 水环境质 量年报 统计, 在参 加评价 的断面中, 多 于 3 /4断 面的水质劣于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3838 2002) 类标 准, 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 氮、高 锰酸盐指 数等。黄河干 流主要污染河段为石嘴山 乌 达桥、三湖河口 喇嘛 湾以及潼 关 三门峡等, 污染严 重的支 流主 要有 湟水、汾河、涑 水河、渭 河、伊洛河、沁河 等。水量 少、废污水 排放 量大, 导致 污径 比增 高, 水污染严重。
联合国教 科文组 织和世 界气象组 织关于水资源的定义: 水
资源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 具有足 够数量 和可 用质量, 并 可适合某地对水的需 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因此洪水也是水
资源, 经处理达标的污水也是水资源。目前 黄河已进行 了三次大
规模的调水调沙试验 , 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积累了大量资料, 应 在此基础上充分研究中小洪水的生态功能, 对洪水进行科学管理,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 设施建 设, 并保 证正常 运行, 根 据处理 情况 进行合理利用, 使洪水和污水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做贡献。
总量控制, 在保证水体 目标 功能 的前提 下, 进行 经济、技术、环 境的系统分析, 根据水 量动态 地计 算纳污 能力, 合 理分配 污染 物入河量, 实现水资 源的 定性、定量 管理。对 水资 源承载 能力 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在 流域范围内进行统一分配、统一配置。
3. 6 开展洪水、污水资源化研究
公平性包含时间 和空间两层含义。时间上, 应做 到使当代 人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 , 也就是说, 要有 长远打算, 不能 用祖宗的钱、断子孙的 路, 以牺 牲水环 境为 代价; 空 间上, 要求 在区域内部和不同区 域间实 现水 资源利 用与 保护成 本 - 效益 的公平负担和分 配。从水 量上 看, 上下游 要有 平等 的权利, 不 能说水从上游过, 上游 用水就 有优 先权; 也不 能说 上游的 单位 水成本效益不如 下游 高, 应首先 满足 下游。从 水质 上看, 上游 排放废污水不能不 考虑 下游。应 在充 分考虑 水资 源承载 能力 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基 础上, 实行断面流量控制、浓度控制。
于工业发达地区, 因此工农业生产中节 水潜力较 大。综合利用 水资源, 即节约用水、提高水的 重复利用率和污 水资源化, 不仅 可以减少污水排放 量, 有益于 水资 源保护, 而 且可 以减少 新水
用量, 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用水量少了, 排污 水量 自然 减少。在进 行经 济建 设时, 严
禁在黄河流域规划和 建设高耗水、重污 染的工业 项目。对重大
2. 4 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原则
人类对水资源的 利用必须限制在水资源 承载力范围 之内, 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 ,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 不能超过水 环境承载 力范围, 才符合可持 续发 展的持 续性 原则。地 表水 的利用, 不 能造成河道断流, 要保证生态环境用水; 地下水 的利用, 要在保 证地下水水位能够 恢复的 前提 下, 不能形 成地 下漏 斗, 造 成地 面沉降。这些都是持续性的原 则。
响相应地区的生 产生 活。目前, 分 布式 水文模 型已 开始研 制、 应用, 应在分布式水文 模型基 础上, 开 展黄河 流域 或典型 区域 面污染源影响、水质预测研究。
3. 8 加强清洁生产和节水减污工作 [ 3 ]
目前 我国的万元 工业产值 耗水量一般 是发达国 家的 10 ~
20倍, 个别 行业 达 45 倍, 工 业 生 产 用 水 的 重 复 利 用 率 约 为 40% ,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 75% ~ 80% ; 每千克 粮食 的耗水 量是 发达国家的 2~ 3倍。 黄河流 域一 方面经 济比 较落 后, 另 一方 面单位产品产量或产 值水量消耗高, 使得 排水量和排 污量远大
摘 要: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是当 今的治水思 路。水资源短 缺、水污染严 重是黄 河水资
源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 题。针对 黄河流域水环境状况, 根据可 持续发展的 内涵、基本点以及 原则, 从保护 黄河水 资源的
角度提出了保证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 完善黄河 水资源管理 法规体系; 进行 流域水资 源统一 管理; 加强
第 27卷第 3期 2005 年 3月
水资源
人民黄 河 Y ELLOW R IVER
V ol. 27, N o. 3 M ar. , 2005
黄河流域水环境现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柴成果 1, 3, 姚党生 2
( 1. 河海大学 交通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 2. 河海大学 水资源环境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8; 3. 黄河水利委员会 水文局, 河南 郑州 450004)
3 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2~ 4]
3. 1 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
法规体系建设 是依 法管 理黄河 水资 源的基 础和 前提。水 资源管理首先要完 善相关 的法 规体系 , 加 大执 法力 度, 切 实使 水资源管理纳入正规化、法制化轨道。流 域水资源管 理机构应 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 依法制订水资源利 用规划, 实行取 水、入 河排污许可制度和 用水总 量、污染 物入河 总量 控制, 根据 水体 功能、水资源承载能力 和水环 境承 载能力, 监 督管 理流域 内各 行政区的水资源利用 。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1379( 2005) 03- 0038- 02
水是生物圈内生 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的 组成要素, 是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 础资源。流域以水为纽带, 上下 游相互影 响, 左右岸互相制约。流域系统是由 社会、经济、人 口、资 源、环 境构成的复合系统, 水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黄河流域是典型 的季风气候区, 降水季节性强, 连续最大 4 个月降水量 大部分地 区出现在 6 ~ 9 月, 占 年降水量 的 70% ~ 80% , 而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黄河流域 内河川径 流量主要 由降水形成, 在降水季 节性变 化极 大的情 况下, 径 流年内 分配 十分集中, 主要集中在汛 期 ( 7 ~ 10月 ) , 占 年径 流量 的 60% 以 上, 个别支流可达到 85% 。时 间上的 分配不 均, 使 得非汛 期水 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 出。
3. 7 开展污染物在汇流面上的运行规律研究
多年的调查分析 表明, 流域的面污染 源对水污染 影响呈逐
步加重趋势。黄河径流量较少, 流域内一 定时段产生 和排放的 大量水污染物, 遇暴雨 尤其是 首场 洪水, 经流 域汇 流和河 道演 进, 形成污水团集中下泄, 造成 局部或一定河段 的水质污 染, 影
3. 2 进行流域统一管理
流域内各种自然 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 响。如黄河上 中游的过量用水, 影响 下游水 量利 用; 上游的 水污 染直接 影响 下游。应统筹考虑 流域与 区域、近 期与远 期以 及各 部门、各地 区间的利益分配, 在综 合平衡 和协 调处理 上下 游、左右岸 及干 支流之间的水资源权 益和纠纷基础上, 实 施流域水资 源的统一 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和统 一管理, 充 分发挥流域 机构在水 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 用。
3. 4 建立水量水质联防队伍
充分利用水利部门沿河 点多面广 的优势, 密切监视河水 水位、流量变化以及入 河污染 排放, 及 时发现 水量 调度突 发事
件, 发现问题随时向相 关部门 报告, 为 水资源 管理 人员提 供信 息。管理部门及时 决策, 采取 主动 措施, 避免 水量 调度突 发事 件的发生或使损失降 到最低程度。
3. 5 实行水资源总量、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
从水量上, 综合考虑流域内各行政区 特点, 在总量上、空间
上、时间上进行 水资 源 分配; 从 水 质上, 以 水 功能 区管 理 为重 点,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 和水资 源永 续利用 的要 求, 对入河 排污 口进行监控, 在入河污 染物浓 度控 制基础 上, 实行 入河污 染物
耗水项目应建立水资 源管理部门的一票否决制。
水量水质统一监测; 建立水量水质联防队伍; 实行水资源总量控制; 开展洪水资源化研究 ; 开展污染物 在汇流面
上的运行规律研究; 加强清洁生产和节水减污工作; 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杠杆作用; 加强珍惜水资源的宣传工作。
关 键 词: 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 水环境; 黄河
中图分类号: TV882. 1; TV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