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教道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重阳与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全真道至元代丘处机时达到全盛时期,丘处机在王重阳 的七大弟子中声名最高,他应成吉思汗之诏西行论道,劝诫 成吉思汗要“敬天爱民”、“清心寡欲”、“不嗜杀人”, 在中原文化受到威胁和破坏之时,全真道糅合儒、释、道三 家思想,对延续中原文化和沟通各民族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这两大教派明代仍继续流传,清代日渐衰落。
陶弘景,梁朝茅山道士,道教茅山宗的开 创者。南北朝时期南方道教的重要人物。陶 弘景“性好著述”,对天文、历算、医学、 药物学都有精深的研究。他写了大量道经, 从养生学、炼丹术、医药学等各方面发展了 道教修炼理论;他还以现实社会的封建等级 关系为蓝本,整理和确立了道教庞大的神仙 系统,主张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而且以 道教神学理论对王朝施以重要影响。他虽于 中年后隐居不出,但朝中每有凶吉征讨大事, 无不向他咨询,故有“山中宰相”之称。陶 弘景将儒道互补的处世观作为自己的处世原 则,身处山中却参与朝政,出世与入世矛盾 统一。成为融通调和儒、佛、道三家的先驱。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 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降神仪式”和“咒语 ”构成巫术的主要内容。 巫术来自于舜帝部落,原始信仰中用巫术来沟通人 神,而能够在二者之间起沟通作用的是“巫祝”,他 们的职责是降神、解梦、预言、祈雨、治病、占星, 是古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二)神仙信仰和方士方术。 春秋战国至秦汉,神仙崇拜盛行,关于神仙的描述, 先秦典籍如《庄子》、《楚辞》就有很多。道教信仰的 神仙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的无限延伸,其最大特点就 是形如常人却能长生不死而且神通、逍遥。 由对神仙境界的追求,引出以“不死”之方为主旨的 方术的产生。方士们为迎合“长生不死”的社会心里, 专事神仙方术。神仙思想成为道教重要的思想资源,神 仙崇拜也构成了道教信仰的核心。
(三)谶纬神学和阴阳五行学说。 谶”是宗教性的预言,“纬”是纬书,相对于儒家经 典而言,即用图谶的观点结合阴阳五行思想来解释儒家经 典,推验灾异祯祥。这种风气经董仲舒的倡导逐步成为谶 纬神学,由此儒家经典被宗教化,孔子被神化。东汉光武 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由于统治者 的支持,阴阳术数之学与谶纬之说因此盛行于社会。 战国以后阴阳五行学说广泛流传,早期道教经典中体 现了对阴阳五行思想的运用,如《黄庭经》以五脏配五行, 用阴阳之气来炼身炼形,阴阳五行学说成了道教内外丹学 的重要理论依据。
玉皇大帝
位居四御之后的还有日月星诸神和四方之神。众多的道教俗 神雷公、电母、雨师等自然神,禹王、关帝等英雄神,还有 护佑家庭或本地安全的城隍、妈祖、土地、灶君、门神、财 神等大大小小的众神。
电母
关帝
城隍
传说中道教有八位俗胎凡子修炼成仙,这就是道教八仙— —铁拐李、钟离汉(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 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中国 古代 宗教
—— 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民族固 有的传统宗教,他是在中国原始宗教的基 础上,吸取了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鬼神祭 祀、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方技巫术,以 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与理论支柱,以修真 悟道、羽化登仙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宗教。 它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尊 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四)道家哲学、黄老学说。 道家是学派,道教是宗教,但二者之 间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西汉初期统治者 提倡以黄老清静之术治理天下,黄老学说 盛行。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黄老之学的核心是清静无为,道教 在此基础上形成出世的心性修养理论。 《老子》一书论及的“长生久视之道”的 养生论,《庄子》中神人“不食五谷,吸 风饮露,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仙 家言,被道教所吸收。
张角 道教兴起于东汉,基本格局则完成于魏晋南北朝,明确 以“神仙”作为它的终级关怀,这一历史过程通常分为四个 阶段。 (一)东汉时期。“太平道”,是由河北巨鹿人张角于汉 灵帝熹平(172-178)年间创立的。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 其主要宗教活动是依托神道,为人用符水治病,宣传教义, 因此深得人心,太平道创立后的十余年间,发展信徒达数十 万人。《太平经》中崇尚均平的思想被该道所借用,宣称 “苍天(刘汉王朝)已死,黄天(农民理想的政权)当立”, 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的传 播也湮没无闻。
葛洪及《抱朴子》书影
士族道教徒开始有意识借鉴佛教的方法 改革道教,确定了道教所依循的经典、教 义和道教徒必须遵守的教戒和活动场所。 北魏时期,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 ,创立“北天师道”,其改革内容主要为 增订戒律和斋仪,废除了五斗米道的租米 钱税等制度,改为诵经、服气、食药、练 气诸术。在道教内部构建等级制组织,以 迎合封建政权的组织原则,他的改革使天 师道这一民间宗教组织成为符合封建统治 者需要的工具,北天师道在北方得到了官 方的认同。
东汉顺帝时的张道陵在巴蜀创立
了道派,因入道人须交纳五斗米, 故称为“五斗米道”,张道陵教人 悔过奉道,用符水咒法给人治病。 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奉老子 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张道 陵被道教徒尊称为天师,他的子孙 后代,也都沿用天师的称号。魏晋
以后该教继续发展教徒。
(二)魏晋时期。道教得到了较大发展,在民间的影
道教的形成是建立在广泛吸收原始宗教、谶纬 神学、阴阳五行学说,以及道家和儒家的部分思 想内容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道教的神学思想体 系十分庞杂。经过长期酝酿,至东汉末年形成了 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以长生久视为人生目的的道 教。 其形成的标志就是由张角、张道陵分别创立的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二、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二)道教有一个庞大的神仙谱系。 他们信奉的最高神是“三清尊神”。 一是:“玉清元始天尊”,即天宝君。 二是:“上清灵宝天尊”,即太上道君。 三是:“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
道教的三清神像
三清统御众天神,三清之下是四御,玉皇大帝,紫微大帝,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四御中居于首位的是玉皇 大帝。
(三)道教的基本教义: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长生久视:道教相信人生只是一个有限的时间过程,却要 想方设法使自已长寿。“长生”就是高寿,年龄大视力却 很好就是“久视”,才是健康的长寿者。而真正的长寿者 是对道的体悟,正如老子所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寿”。得道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全性葆真:就是永远保持自已的天性,做“赤子”、“婴 儿”类的真人。道教认为,得道之人,不是权势、地位显 赫之人,而是真人。他们无知、无为,真正处于纯真、朴 实、自然的状态,却不被外物所伤害。
陆修静 陆修静
南朝刘宋时期,南朝初
期的天师道组织涣散,科 律松弛,阻碍其进一步发 展。庐山道士陆修静改革 创立“南天师道”,整顿 了道教的组织形式。
☆他大量将佛教的教义引入道教,如《灵宝经》中宣传的 劝善度人、轮回业报,无论从教义还是从术语上,都能 看到佛教的影响。另外,陆修静又吸取了儒家修齐治平 的思想,把辅助治国安民作为修道的目的,把遵循忠孝 慈善作为修道的内容。 ☆陆修静还对道教的戒规斋仪进行完善,对道教的组织形 式变化也有贡献。 ☆同时他广集道经,加以整理甄别、考订、校对,鉴定其 中经戒、方药、图符等1228卷,分成洞真(天保君所说 经)、洞玄(灵宝君所说经)、洞神(神宝君所说经) 三洞经典,从而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人士吸收了儒、佛诸家经义, 编修了很多道书,规范了教义、教规和神学体系,从而增 强了在理论上与儒、佛抗衡的能力。道教的主流从民间逐 步向上层发展,从区域宗教扩大到全国性的正统宗教。
(三)隋唐及宋道教的兴盛 隋唐两代有许多皇帝相信道教。唐朝统治者尊老子为 “圣祖”,所以唐代皇帝及亲眷多信道教,许多文人士大 夫与道教关系密切。宋代道教在真宗和徽宗时最为兴盛, 大建宫观。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道教学者,如唐代的孙思 邈、成玄英,北宋时的陈抟、张伯端等。他们的著述不仅 丰富了道教理论,而且促进了医学、药物学及哲学等的发 展。
四、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 的影响。
1.道教与化学 道士们为了炼造长生不老的金丹, 做了许多实验,其中把硝、硫磺、 木炭混合在一起烧炼的配方,虽然 没有让人成仙,但却发明了火药。 正是他们常年的炼丹活动和著书立 说,为古代化学作出了令人惊叹的 贡献。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 金丹篇》中 记录了炼丹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反 应,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 变又成丹砂”。(丹砂就是硫化 汞。对其进行烧炼,其中所含的 硫变成二氧化碳,游离出水银, 再使水银与硫磺化合,便生成硫 化汞。)
(四)道教的修炼方法 要想全性葆真、长生久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 修炼。至于具体的修行方法,道教有一系列的道术、道功。 道术指修命固本的具体方法,如吐纳、导引、服气(气功 术)加上服食神丹、药饵即可。 道功指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息虑、坐忘、 守一、养性、存思、抱朴。 根据教义之别,不同的道派有不同的修炼方法,其中主要 有两大系统: 1.全真派认为通过内修和炼养,即可达 到长生久视、全性葆真之目的。 2.符箓派“正一道”则认为符箓咒语可 以消灾求福、祛病延年。
(四)宋元以后,道教逐渐衰微 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同道教的上清、净明、灵宝 各派并行于世,并逐渐合流,到元代正式合并为“正一 道”,其教主为张道陵的第三十八代后裔张与材,“正一 道”崇拜鬼神,注重符篆,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 禳灾为宗旨,此后道教符箓各派统称正一道。
金元时期,王重阳创立了以道为主、兼容儒释的“全 真道”。全真道注重“识心见性”的内修真功,在修炼方 术上倡导精气神的修炼,强调出家修真,内外双修,戒酒 荤,不娶妻室,把清净无为作为修道之本。反对符箓之事 和飞升成仙的说教。
一、道教的思想渊源
(一)原始宗教和巫术。 道教的多神信仰与原始的自然、鬼神、祖先的信仰有 密切的渊源关系。《礼记·祭法》说:“山林川谷丘陵, 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 这种万物有灵的观念起源早、流传广,有的被道教吸收 改造,变成道教神灵。这种对民间信仰神灵的改造,成 为道教的造神传统,后世不断重演,造成道教神灵既多 且杂。
响不断增强,信徒不断增加。书法家王羲之、画家顾恺 之都曾信奉五斗米道。及至南北朝名门望族的不少人士
都是天师道的信徒,游历名山,采药炼丹,诵经礼拜,
一时成为名士风尚。
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葛洪把神仙 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主张以神仙养生为内功,以 儒术应世为外功,宣扬道教徒要以儒家忠孝、仁恕、信义、 和顺为本,否则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为神仙,建立了一整套崇 道成仙的完整理论,奠定了官方道教的理论基础。他撰写了 《抱朴子》内外二篇,内篇整理并阐述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 术理论,葛洪崇尚金丹轻举,讲究药物养生。
清民手抄道教符咒书
道教的教义可以让人们
在紧张纷争的生活中平抑内
心的躁动,寻找灵魂的港湾, 也可以让人们在逆境挫折中
得到精神抚慰和生活的勇气。
不过,道教中那种不求上进、 明哲保身的成分是应该警惕和批判的。(五)道教的经典
道教的经典著作是《道藏》,它 是道教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 书之集大成,内容庞杂,除道教经 书外,还收录了部分诸子百家著作。 对道士来说,其中主要有价值的是 各种经典、记论、戒律及修炼办法。 其中,一般道士必读的篇章有: 《道德经》、《三洞箓》、《洞玄 箓》、《上清箓》、《玉皇经》、 《清静经》等。道士念经就是诵读 和背读以上文章。
三、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中国道教虽然源远流长、派别繁多,但道教都有共同的 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一)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 道教所说的“道”出自老子《道德经》,在道士眼里, 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 物”。宇宙、阴阳、四时、万物都是由道化生。 与“道”并提的是“德”,道之在我者就是“德”,故 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他们认为:“道”乃“虚 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因之而 生,五行因之而成。不管是谁,只要认真修道养德,都可 以得道成仙。因此,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