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蓬莱民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灯节

渔灯节是蓬莱沿海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渔灯节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辖区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顾家、芦洋等十几个渔村。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在庙前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等亦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

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

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渔灯节是

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渔灯节不仅是渔

民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而且是渔民民

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渔家

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他传统民

俗文化不能涵盖的。

中秋节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

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

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

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

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

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

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

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

一直延续至今。

蓬莱庙会

蓬莱阁庙会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一年一度的庙会已经发展成为山东

省蓬莱市汉族传统节日民俗文

化盛会。相传正月十六是天后

(海神娘娘)的生辰,所以蓬莱

人有正月十六赶庙会的习俗。这

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蓬莱阁

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各地农民组织戏班、秧歌队到蓬莱阁戏楼、广场上表演,届时蓬莱阁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正月十六的蓬莱阁庙会是蓬莱市的汉族传统民俗集会活动,每年都有来自周边近万名群众前来烧香拜佛,观光游玩。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亦称

元宵节,俗称“过十五”。旧时,

正月十二、三,家家户户皆用萝卜、

胡萝卜、大白菜根茎或豆面做成许

多小油灯,十五傍晚送到坟前、祠

堂、庙宇点燃,称为“送灯”。入

夜,户户烧香焚纸点灯,各房间、院内各角落、门两侧、马厩、猪圈、厕所、锅底洞都点上油灯。建国后,农村“送灯”习俗仍存,城镇多举行灯展。此日,早饭吃糕、元宵,晚饭吃水饺。晚上小孩都要放“点门”、小烟花,据说这天放“点门”,以后眼睛不疼,有好兆头。

蓬莱小面

蓬莱小面是山东蓬莱汉族传统名吃,蓬莱小面是在福山拉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风味面食。民国时期,传人衣福堂制做的蓬莱小面遐迩闻名(俗称“衣福堂小面,正宗蓬莱小

面”)。衣福堂祖籍栖霞,13岁学厨,

自营过挑担拉面,与人合开过兼营

小面的饭店,1945年自营“衣记”饭

馆。他制做的小面用料和做工极其

考究,故供应量不大,每晨仅售百

碗,以其做工考究、味道鲜美远近

闻名,常有外地客商因吃不上衣福

堂小面而引为憾事按蓬莱农村的传

统,逢丧逢喜,“蓬莱小面”是民间宴会中必上的压轴主食,因此,在民间,这种宴请也就以“吃面”代称,去别人家赴宴也就是“去吃面”。

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之

日,俗称“七月七,牛郎会织女”。民间称

侄女为“巧姐姐”,青年妇女多于此日夜在

庭院供“巧果”(将面粉、糖、鸡蛋混合,

用带有各种花果鸟兽图案的模具(俗称“巧

果磕子”制作),然后烙熟等,向织女乞巧,

故此节俗称“乞巧节”。此日,居民多烙制

“巧果”。南部山区初六烙制;中午吃用绿

豆下的面条,谓“吃巧芽面”。建国后,“乞

巧”活动渐废,其他习俗仍存。

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旧时,“腊八”(腊月初八日)一过,家家户户即开始筹备过春节。“辞灶”(腊月二十三)以后,将室内外彻底打扫一遍,称为“扫灰”。然后,开始蒸饽饽。做年糕、炸丸子、做“太阳饼”和“圣虫”等面食。腊月二十八、九,贴“门对子”(春联)、年画。腊月三十设供桌,挂家谱,于院内搭天地棚,包水饺,“栽谷”,在院内放木桩,撒谷草(意

为给回家过年的祖宗栓马、喂

马)。此曰中午设家宴,吃米饭,

晚饭吃水饺。夜晚“守岁”(不

睡觉)。初一凌晨,穿新衣,摆

供品,点烛烧香焚纸,放鞭炮,

“接神”(于衙门之外,按一定方位烧香焚纸,接神进门),然后到祠堂拜祖先,到本族及邻居家拜年。初一早饭吃隔年水饺(腊月三十包的),部分水饺里包有钱(硬币)、枣、鱼、豆腐、花生仁、糖块等,吃到者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吉利、如意。初二,到姥姥家拜年,晚上“送神”出门。

初三,到岳父家拜年。此后数日,亲

朋互拜,一般中午皆设宴款待。春节

期间,大部分村庄都办秧歌、排演戏

剧。旧时,农村有“耍正月,闹二月,

哩哩啦啦到三月”之说。

龙凤日

正月二十五为龙凤日。旧时,各家各户都要用蒜秸或细高粱秸(截为一厘米左右长条)、各色彩布(剪成铜钱大圆形)用线穿成串,挂于小孩帽子上,称为“戴龙尾”。建国后渐绝。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日。旧时,此日清晨,家家户户皆用草木灰在院内、门前、场院等处撒几道圆圈,称为“粮囤子”,俗语“二月二,撒灰囤”。“囤”中间放五谷杂粮,象征五谷满仓。人们多在此日剃头,称为“剃龙头”。建国后,此俗渐废。

正月十六

相传,正月十六是天后(海神娘娘)的生辰,蓬莱人民(特别是北部沿海农村)当作节日庆祝。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丹崖山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各地农村纷纷组织戏班、秧歌队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广场上献演俚俗戏剧和大秧歌。人们给天后娘娘进香后,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