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对居民建筑的影响分析
建筑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建筑的影响建筑是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求而创造的人工建筑物。
而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则是指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气候、地质、地形等与地理相关的因素。
这些自然条件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建筑的形态、结构、材料选择以及能源利用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建筑形态的影响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建筑的形态。
以地理气候为例,寒冷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坚固的厚墙和小窗户来保温隔热,而炎热地区则常常采用通风良好的建筑形式,如带有凉亭、大门廊等。
此外,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也会对建筑形态带来影响。
山地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悬崖控制技术和坡地建筑等方式,以适应地势陡峭的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建筑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的防震设计非常重要。
通常在构件的选择和连接方式上更加注重稳固性和柔性,以抵抗地震可能带来的破坏。
同样,在飓风、台风等风灾频发地区,建筑的结构设计也需考虑风压和风向对建筑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三、地理环境对材料选择的影响地理环境的自然条件对建筑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例如,在盛产石材的地区,建筑常常会选择使用当地的石材作为主要材料,因其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并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而在雨林地区,建筑的外墙常常采用利用竹子和木材等天然材料搭建,以适应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
四、地理环境对能源利用的影响能源利用是当今建筑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能源利用有着一定影响。
例如,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可以采用太阳能电池板等可再生能源设施来供应建筑的部分用电需求,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而在气候温和的地区,则可利用地源热泵等技术来进行建筑的供暖和供冷。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建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建筑形态、结构、材料选择以及能源利用等方面。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合理利用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能够提高建筑物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创造更美好的建筑空间。
建筑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建筑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和演变,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建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等方面论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建筑作为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必然需要依赖自然环境的支持。
首先,建筑需要依赖自然资源,如木材、石材、沙土等,这些材料都是源自于自然界的资源。
其次,建筑需要依赖自然气候,如气温、湿度、日照等因素对建筑的设计和使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者,建筑也需要依赖自然环境的地理条件,如土地、水源、交通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所处的环境和可行性。
二、建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建设、使用和拆除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
这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而言,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和破坏。
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平衡建筑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三、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高,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建筑应该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
在建筑设计中,应采取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例如,建筑可以利用景观设计和绿化来改善环境,在建筑外立面和屋顶设置植被,利用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整合。
总之,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利用要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展开,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破坏。
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整合中,注重生态设计原则的应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通过正确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才能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生态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迅速发展。
建筑不仅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还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
生态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体现在建筑的能源消耗上。
建筑在生命周期内需要大量的能源,例如供暖、空调、照明等。
传统建筑通常使用大量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炭和石油,从而导致能源消耗增加和环境污染。
在考虑生态环境因素的设计中,建筑师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来为建筑提供清洁能源。
此外,建筑的隔热和通风系统的设计也可以通过改善建筑的能源效率,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
其次,生态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的材料选择上。
传统建筑材料通常由非可再生资源制成,如水泥、钢铁和木材。
这些材料的开采和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和环境破坏。
因此,建筑师需要选择可再生材料和环保材料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可再生材料包括竹子、麻藤和再生木材等,而环保材料则可以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如废弃轮胎和废旧玻璃。
此外,建筑的设计还应考虑材料的可持续性和回收利用性,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再次,生态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还体现在建筑的水资源管理上。
水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而建筑是水资源消耗的重要环节。
传统建筑通常使用大量的自来水,而且排水系统往往不合理,导致浪费和污染。
在环境友好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可以尝试使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如雨水收集和灰水回收系统,来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此外,还可以通过低流量水龙头、节水马桶等措施来减少建筑的用水量。
同时,合理布置建筑的雨水排放系统,可以减少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污染的问题。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能源消耗、材料选择、水资源管理和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方面。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及与周围环境互动,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自然景观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自然景观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自然景观对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等自然要素,以及它们所形成的景观景色。
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创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空间。
首先,自然景观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表现在建筑的整体布局上。
自然景观的地形、地貌以及周边的环境特点,都会对建筑物的选址和布局产生影响。
例如,对于山区地区的建筑,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建筑的选址和布局需要考虑到山坡的坡度、阳光晒射方向等因素。
而在湖岸、海滨地区的建筑,则需要考虑到水体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尊重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水体所带来的景色和生态价值。
其次,自然景观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也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与造型上。
自然景观的美丽与独特之处,往往会激发建筑师的灵感。
建筑的外观设计可以通过使用与自然景观相呼应的材料、形状和色彩来表达与自然的关联。
例如,在山区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可以使用石材等与山体形成对比的材料,采用动态的线条和曲面形状,以打破建筑与自然的界限,使其更加融入自然环境中。
此外,自然景观还对建筑的室内设计产生影响。
自然景观中的元素,如光线、空气、水等都是建筑室内设计所要考虑的因素。
通过合理的室内布局和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与自然环境产生联系。
例如,可以通过设置大面积的窗户,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同时享受外部的美景。
另外,在室内的选择和运用材料上,也可以考虑到自然景观的特点,使用与自然相融合的材料,如木材、石材等,以增强室内与自然的联系。
自然景观还可以影响到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
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应该在考虑自身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在建筑的设计中,可以利用自然光线和自然通风,减少对电力和空调系统的依赖,降低能源的消耗。
同时,在建筑的外墙和屋顶上设置绿化植物,可以达到降温、隔音、净化空气等效果,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对民居的影响
01
寒冷地区
02
炎热地区
在寒冷地区,传统民居通常采用厚重的墙体、小窗户、双层屋顶等设 计。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保持室内温度,防止寒风侵入。同时,房屋 内部通常设有火炕、火炉等取暖设施。
在炎热地区,传统民居通常采用通风散热的设计。房屋采用大窗户、 高挑檐、开放式庭院等设计,以增加通风和散热效果。同时,房屋内 部通常设有凉亭、水池等降温设施。
气候条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如温带、热带、寒带等,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影响。例如,热带地区的传统民居 多采用通风设计,以适应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寒带地区的传统民居则多采用保温设计,以适应低温寒冷的气候条件 。
水文条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如河流、湖泊、海洋等,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影响。例如,沿江沿 海地区的传统民居多采用防水设计,以适应水文环境;内陆地区的传统民居则多采用排水设计,以适应 水文环境。
土结构民居
总结词
土结构民居是以土壤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 就地取材、施工简单、冬暖夏凉等特点的民 居形式。
详细描述
土结构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壤,房屋的 墙体和屋顶多采用夯实或堆砌的方式制成, 因此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单、冬暖夏凉等 特点。土结构民居的外形朴素自然,多采用 圆润的造型,给人以和谐、舒适的感觉。此 外,土结构民居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隔热
探讨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了解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和机理。
发掘传统民居的生态智慧
传统民居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未来可以进一步发掘这些生态智 慧,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自然环境与建筑关系
自然环境与建筑关系建筑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干预,而自然环境也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在不断发展的世界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建造独特的建筑。
自然环境确定建筑设计在建筑领域中,自然环境通常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特别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建筑设计师必须考虑周围自然环境的大小、形状、地理位置和气候,以确保设计的建筑物能够融入周围环境,不影响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并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使用体验。
例如,一些现代建筑设计师喜欢在建筑物的顶部和周围放置植物,以促进城市园林化和生态环保的发展。
同时,高大的建筑也不能阻挡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建筑的风格和高度必须考虑周围建筑和景观,以确保建筑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建筑应当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自然环境和建筑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建筑物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独特的建筑设计,而自然环境则提供主要的材料和设计灵感。
例如,位于哈瓦那的圣伊西多罗公墓,采用自然珍珠和贝壳作为内外部装饰材料。
此外,根据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公墓内部的装饰也会发生改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气感。
可以说,建筑带给自然环境独特魅力的同时,自然环境也为建筑带来了不同的灵感,使它们在设计和构造中更具创意。
自然建筑的发展自然建筑是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环保建筑形式。
在这种建筑形式中,建筑师使用天然材料,比如木材、竹子和石头等,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的建筑。
现今,自然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设计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其独特的外观设计、高效的节能环保等特点,受到了建筑师和大众的广泛关注。
在建设过程中,建筑师需要考虑自然建筑的环保、可行性和保证周围环境的原汁原味。
通过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自然建筑为现代建筑设计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建筑师们在当今环保意识渐盛的社会中,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深远的课题。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住宅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这种风格与方式深受中国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积极适应和融合,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民居文化。
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给民居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山川、水域、林木等元素都在中国民居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居的位置、建筑形式、布局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同时,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敬畏,在民居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一种美的追求和生态意识的体现。
中国人民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条件以及居住需求,创造出了适应性强、生态友好的民居形式。
比如,南方的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材建造,利用大量的开窗和通风设计,以适应湿润的气候和炎热的夏季;北方的民居则倾向于朝南建设,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室内温暖度。
中国民居的生态意识表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节能环保的设计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传统的建筑材料,如土、石、木等天然材料,既具备了良好的透气性,又能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而现代的绿色建材,如节能玻璃、太阳能板等,更是使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密。
通过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还能够为当代的住宅设计提供借鉴和启发,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历史背景、融合方式以及生态意识,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一种可能的写法: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北方产小麦,面是主食;南方产稻 ,米 是主食(所谓“南稻北麦”)
除夕年夜饭,北方饺子南方鱼
南细北粗——饮食的社会环境烙印
南方饮食比较细腻,北方饮食比较粗犷
南北方食品差异
米饭 面食
九转大肠
宫保鸡丁 佛跳墙 清炖狮子头
西湖醋鱼 东安子鸡 无为熏鸭
珍珠南瓜
鲁、 川、 闽、 苏、 浙、湘、 徽、粤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学习要点
• 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 二、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 三、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中 国 的 区 域 差 异 图
自然环境是由大气、水、动植物、岩石、土壤、
太阳光等组成的。自然环境对各地的民居、服饰
和饮食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 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 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那达慕起源于 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 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 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 “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 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 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
黄土高原的秦腔:高亢,这是由于黄土高原沟壑 纵横,经常看似很近的距离,实际上要蜿蜒的沿 着沟壑走上一天才能走到。因此需要高亢的声音 才能在黄土高原上进行交流。
黄土高原的信天游: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 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 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 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 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 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 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 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代表作品李娜的《黄土高 坡》
建筑与环境的联系分析(建筑学论文)
建筑与环境的联系分析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人类与自然、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此,分析建筑与环境的联系,对于理解建筑的本质、优化建筑设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不容忽视。
建筑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部分,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都会对建筑的设计、建造和运营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位于寒带地区的建筑需要考虑保温问题,而位于热带地区的建筑则需要考虑通风散热问题。
同时,建筑也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特征,如地形、地貌、植被等,以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同样紧密。
建筑是社会活动的载体,反映了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各具特色,正是社会环境差异的体现。
同时,建筑也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如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公共设施等,都离不开建筑的支持和引导。
因此,建筑设计与规划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的需求和特点,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建筑与文化环境的联系也是不可忽视的。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审美价值。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各具特色,正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同时,建筑也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如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代建筑的创作与探索等,都是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建筑设计与规划需要关注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以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建筑与环境的联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在建筑设计与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特点和需求,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与环境的联系分析中,除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外,还有其他几个方面值得深入探讨。
建筑与经济环境的联系。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活动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和资源配置。
建筑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支持。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居的布局和结构。
生态环保
利用当地材料和可再生 资源,降低能耗,减少 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安全可靠
确保民居的结构安全, 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耐
久性。
舒适美观
注重民居的舒适性和美 观度,满足居民的生活
需求和审美需求。
04
CHAPTER
植被对民居的影响
植被覆盖对民居的影响
植被管理
对于已经存在的植被,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维护,以确保其对民居的积极影响 。例如,定期修剪树枝可以防止其侵入民居空间,同时也可以促进植物的健康生 长。
05
CHAPTER
水文对民居的影响
水资源对民居的影响
供水需求
水是民居的基本需求之一,水资 源丰富的地区可以提供充足的生 活和农业用水,有利于居民的生 活和经济发展。
THANKS
谢谢
选址与布局
植被绿化
根据当地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 件,合理选择民居的地理位置和布局, 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减少对环 境的负面影响。
在民居周围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 的植物,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居住 环境,同时起到调节微气候的作用。
建筑设计与材料
采用适合当地气候和环境的建筑设计 和建筑材料,以提高民居的保温、隔 热、通风等性能,降低能源消耗和环 境污染。
极端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暴风雨
暴风雨等极端天气可能导 致洪水、泥石流等灾害, 对民居的安全性构成威胁。
干旱
长期干旱可能导致地下水 位下降,影响民居的基础 稳定性。
极端高温和低温
极端高温和低温对民居的 保温和隔热性能提出更高 要求。
气候适应性民居设计
节能设计
01
记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施工的影响
记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施工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施工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以下是记录这些影响的一些示例:
自然环境影响:
1. 天气:恶劣的天气条件可能会导致施工中断。
暴风雨、暴雪等自然灾害也会损坏建筑材料和影响建筑进度。
2. 地质条件:不同地质条件可能导致地基承载力、土壤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气候条件:气候变迁可能影响气温、降雨量等气候条件,需要对施工进行调整。
4. 生态环境:施工可能会影响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如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破坏湖泊和水源地等。
社会环境影响:
1. 民意:如果建筑项目得不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可能会导致难以获批、反对力量冲击等问题。
2. 法律法规:建筑项目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同时需要遵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
3. 文化影响:建筑项目会对周边文化遗产进行影响,可能存在文化冲突的情况。
4. 交通、噪音、污染:建筑项目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交通、噪音、污染等不良影响,需要进行管控和调整。
因此,建筑施工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对环境进行合理的评估,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格归纳)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重视。
如何在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归纳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希望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
1.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影响a. 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 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2.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a. 建筑的生态适应性b. 自然环境的建筑适应性3.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a. 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b. 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4.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改善a. 建筑生态环境改善措施b. 自然环境保护与改善措施5.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a.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模式b. 社会各界合力促进生态与建筑的和谐发展总结:在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是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建筑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建筑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建筑的生态适应性和自然环境的建筑适应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筑与自然环境能够相互适应,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也是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如何打破建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共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除了建筑设计者、施工者等相关人员需要积极参与外,社会各界也需要关注并支持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只有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我们才能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在总体上,我们要意识到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与促进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当今社会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岭南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岭南⾃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岭南⾃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岭南地区⾃然环境岭南⼤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候,夏季⽓温⾼,太阳⾼度⾓⼤,⽇照时间长,因此,太阳辐射热⼤。
此外,⼴⼤地区夏长⽆冬⽇,粤北、桂北⼭区有飘雪。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和北风,⽽夏季主导东南风和南风。
台风是东南沿海地区最⼤的⾃然灾害之⼀,台风来时常有暴⾬,对农业⽣产、建筑、⼈畜安全危害极⼤。
本地区⾬量充沛,但分布很不均匀,冬季和初春⾬少较⼲旱,2、3、4⽉多梅⾬,湿度⼤。
5、6⽉是降⾬最⾼峰,有“龙⾈⽔”之称。
地理环境、⽓候条件对建筑影响较⼤。
以⼴东为例,据上述因素,可以将⼴东居民综合分为四个地区:1、珠江三⾓洲地区。
该地区地势平坦,河流纵横,⽓候炎热、潮湿,因此,村镇布局和单体居民以解决通风隔热为主。
2、潮汕和沿海地区。
该地区地⼤,⽽夏季⽓候也是炎热潮湿。
因此,建筑物既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隔热,⼜要防台风侵袭。
3、兴梅客家地区。
此处为丘陵⼭区,⼭多⽥少,村落多沿⼭后布置,不占耕地,⽓候⽅⾯主要防东北寒风,同时也要防台风。
4、粤北地区。
该地区⽆台风影响,但冬季寒风⼤,建筑以防寒保暖为主。
另外,地势起伏较⼤,建筑依⼭⽽建,顺应⼭势。
以海南省为例,该地区分为东南沿海平原地区和西部⼭区两部分。
平原地区多为汉族居民,⼭区多为黎族和苗族居民,建筑主要以隔热防风为主。
⼆、⾃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在上述这种⽓候条件下,解决湿热⽓候的⽅法就是要使室内通风,同时也要尽量防⽌太阳射晒和热量进⼊室内,以达到综合降温的⽬的。
需要提出的是,炎热地区的降温主要⼿段是通风和隔热,但两者使⽤时的要求是不等同的,湿热地区应⼀通风为主,辅以隔热⼿段,⽽⼲热地区,如新疆⼽壁滩地带,则以隔热为主。
在岭南地区的建筑中,考虑解决⽓候带来的影响,⽐北⽅解决御寒、防风问题要繁复得多。
举个例⼦,南⽅⽓候炎热潮湿,草⽊⽣长快是有利条件,但是,⾍害和微⽣物也滋长迅速,流⾏性疾病也极易迅速蔓延,如建筑物中最常碰到的就是⽩蚁。
自然环境对居民建筑的影响
南方传统民居 南方两面坡式民居主 要分布于温暖多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两面 坡形屋顶有利于雨天排水。
蒙古族为了适应经常 搬迁的流动生活,喜欢居 住在帐篷、蒙古包等易于 拆装的住房里。
基诺族的大房子
鄂伦春族游猎时的简易住所— —仙人柱
地形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也很大。南方山区地 形崎岖,民居一般依山就势建在坡度平缓的向阳坡, 布局紧凑、院落较小,如西南山区的吊脚楼;而北方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民居一般形态规整,院落宽大, 如北京的四合院等。
四合院
北方传统民居,一般 院落开阔,坐北朝南, 墙体厚,窗户较小。
胡同
为降低造价,我国各地传统民居建筑都尽量 就地取材。例如,贵州镇宁等山区的布依族人们 采用片状岩石建造石板房;黄土高原的人们在黄 土层中建造窑洞;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们使用 竹子建造竹楼。
云南傣族居住在通风良好的竹屋
自然环境对居民建筑的影响
我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 建筑各具特色,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气候,特别是气温和降水对传统民居建筑影响深刻。 如果从海南到黑龙江做一次旅行,我们会发现南方民居 墙体薄、窗户大、通风条件好,而北方特别是东北的民 居墙体厚、窗户小、密闭程度高;如果从福建到新疆做 一次旅行,我们会发现东南地区民居屋顶坡度大,西北 地区民居屋顶坡度小。
中国特色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傣族竹楼
1)⻄居特点 傣族⻄楼是⻄种⻄栏式建筑,主要⻄⻄⻄建造,因⻄称为“ 楼 ”。⻄楼的平⻄呈⻄形,底层架空多不⻄墙壁,供饲养牲畜和 堆 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塘,是烧茶做饭和家 团聚的地 ;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天主⻄⻄作、吃 饭、休息和接待客⻄的地⻄,既明亮⻄通⻄;晒台是主⻄盥洗、 晒 、晾晒农作物和存放⻄罐的地⻄。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傣族多居住地区,⻄候湿热,常年⻄雪,⻄量充沛,年平均温度 达21℃,没有四季区分,⻄廊⻄台是⻄楼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 的⻄楼⻄防潮湿,⻄散热通⻄,三可避⻄兽侵袭,四可避洪⻄冲 击。因为这⻄每年⻄量集中,常发洪 ,楼下架空,墙⻄为多空 隙的⻄篾,所以很利于洪⻄的通过。
中国特色传统民居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湘西吊脚楼
1)特点 湘⻄吊脚楼,位于湖南 省湘⻄⻄家族苗族⻄治 州,属于古代⻄阑式建 筑。即是"体量较 ,下 屋架空,上层铺⻄板作 居住⻄的(庄裕光《 阑建筑》)⻄种房屋。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南地区⻄⻄、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湘⻄吊脚楼”是 乡少数⻄族如苗、侗、壮、布依、⻄家族等的传统⻄居样式。尤 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湘⻄吊脚楼极为常⻄。吊脚楼依⻄傍 ⻄⻄建,⻄当地盛产的杉⻄。因这些地域多⻄多⻄,空⻄和地层 湿度 ,号称“天⻄三⻄晴,地⻄三⻄平”,由于⻄阑式建筑是底 层架空,对防潮和通⻄极为有利,⻄可防⻄野兽和毒蛇的侵害。 于是⻄区先⻄创造出了独特的“湘⻄吊脚楼”。
四、骑楼
1)特点: 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道。是⻄种 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后退且留出公共⻄⻄空间的建 筑物。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 建、⻄东、⻄⻄等沿海侨乡地区。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候,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 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侵袭,挡避炎阳 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建筑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探讨
建筑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探讨建筑设计与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方面,环境对建筑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建筑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城市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一、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
首先,地理位置对建筑设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在山区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地质条件和地形影响,而在海滨地区则需要考虑到防潮、抗风等因素。
其次,气候条件也是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对于气候寒冷的地区,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保温和采暖等问题;对于气候炎热的地区,则需要考虑到通风、遮阳等因素。
此外,自然资源的利用也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
例如,水资源的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等都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充分考虑。
二、建筑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建筑设计对环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主要指的是建筑对土地利用、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影响。
土地利用方面,建筑的规模和布局会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能源消耗方面,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建筑的设计密切相关。
例如,高效的隔热设计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可以降低能源消耗。
水资源利用方面,建筑的雨水收集和利用,以及节水器具的应用都可以对水资源起到积极作用。
间接影响主要指的是建筑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建筑的设计可以对室内环境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采用环保材料和良好的通风设计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此外,建筑的设计也会对周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可以影响周边的生态景观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三、建筑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建筑设计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优秀的建筑设计可以提升城市形象。
建筑是城市的名片,独特的建筑设计可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树立城市的品牌形象。
其次,建筑设计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对居民建筑的影响分析
概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住”的内涵,获得了越来越舒适的居住环境。
建筑是不用文字书写的历史,是各类民居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反映出民居与环境的关系,相信未来民居与环境能更和谐发展。
本文重点谈谈传统民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由于世界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包括气温、降水条件、地形、当地资源、当地生活需要,都有不同的传统民居与之相适应。
纵观各地的传统民居,无不深深打上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关系。
气候对居民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温度对建筑的影响最为主要。
由于世界各地气候条件不同,不同地方气温也不同。
靠近两极地区气候寒冷;而靠近赤道的地区气候炎热,因此高低纬度地区就形成不同的建筑景观。
这些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墙体的厚度与位置的选择上。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比较薄,房屋较高,如东南亚地区的高架屋。
因为东南亚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多雨,湿热的气候特点使当地居民居住在高架屋中。
上层住人通风散热,避免潮湿和野兽袭击,下层堆放杂物饲养牲畜。
这样有利于加速房屋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
反之墙壁较厚,房间较小,如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坯房,在保温保湿方面有着比较好的表现。
粘土墙一般厚达500-600㎜,有足够的热阻,保温隔热效果良好。
粘土的另一个性能就是能保持一定的湿度,空气湿度太低则蒸发出部分水分以提高空气湿度。
梅雨季节湿度太大则能吸收部分水汽以降低室内环境湿度。
这样可以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
有些地方为了抵御严寒,将房子建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以及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黄土高原气候比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而且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的挖洞而居,这样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因纽特人多住在北极圈内格陵兰岛、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
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即使在夏季,太阳也是以低度角斜射下来,并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因此太阳光的热量已所剩无几,而部分又有被冰雪所反射。
面对恶劣的气候,勤劳勇敢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采用原始方式建造了奇特的圆顶“冰雪屋”,以抵御凛冽刺骨的暴风雪,度过漫漫寒冬。
二、降水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降水主要影响到居民地址的選择以及建筑屋顶的不同处理。
居民选址一般都在地势高、易排水的地方等。
降水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这样可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例如,中欧和北欧地区冬季降雪量大的许多中世纪居民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减少冰雪对房屋的破坏,设计成尖顶样式。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下部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
这种高架式建筑在柬埔寨的金边湖周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也有分布。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
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
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
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好的芦席、稻草或包谷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上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抹泥抹平就行了。
再如我国南方地区由于终年降水较多,所以房顶坡度普遍较大,这样有利于排水。
三、民居与地形的关系
世界各地地形复杂多样,不同地形就会分布着适应于其地形特征的传统民居。
例如,地形平坦的地区,建筑底面一般与地面直接接触,建筑依附于地面而建,有筑台、提高勒脚、错层、掉层等形态;地势起伏大的地区,建筑表面不直接与地面接触,通过悬挑和支撑架空于地面之上,有杆栏、吊脚楼、悬挑等形态,如我国横断山区的粟族人的房屋建筑比较简单,怒江地区的基本上是竹木结构的小楼。
建筑时,先在地基上打入数十棵木桩为基柱,木桩打好后,除选用几棵高大的作为整个房间的柱外,其它的则在上面铺以楼板,屋顶上用茅草覆盖,或用一尺见方的木片作瓦片一样铺设房屋以上篱笆作墙壁,由于这种小楼是以数十棵木桩为基脚,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千脚落地”房。
四、民居与当地资源的关系
不同地区人们利用当地的资源建造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当地黄土的直立性强、结构均匀、富含钙质等特点,在坚实的黄土沟谷的崖面上挖掘而成窑洞;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利用当地的冰块构筑小
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地区针叶林广布,当地人们利用木材建造自己的木屋;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盛产竹子,因此傣族居民就地取材建起了竹楼。
此外,我国山东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其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居——“海草房”。
五、民居与当地生活需要的关系
以前居住在草原的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多过着游牧生活,传统上内蒙古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四次,有“春洼、夏岗、秋平、东阳”之说,所以建筑上既需要注意防寒隔热,又要考虑轻便、易装,易拆等需要,就形成了蒙古包一样的帐篷式住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所以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这些圆锥形活动房子的墙壁和房顶是厚实的羊毛毡制成的。
夏季可减弱太阳光的强烈照射,冬季又避风保温。
此外,还将房顶做成像窗户那样可以开闭,白天拉开,让太阳光照进室内,增高室内的温度,同时排放烟雾和废气,夜晚将包顶盖上,烧奶茶、做饭的热量留在屋内,使屋内十分暖和。
近年来,蒙古包的结构、材料又有新的发展。
有些地区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包的前后加开了窗户,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
蒙古族古老的建筑艺术又焕发出了新的青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住”的内涵,获得了越来越舒适的居住环境。
建筑是不用文字书写的历史,是各类民居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反映出民居与环境的关系,相信未来民居与环境能更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