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先生学术思想初探

合集下载

读周培源先生《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有感

读周培源先生《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有感

基础教育·中学2021年第4期237进入高中学习之后,我常常会想未来自己的发展方向,尤其作为一名文艺不擅长、体育不突出的普通高中生,我认为只有更早的开始着手思考、了解和对标自己的现实情况做准备,才能尽量预设出比较适合自己、且又有兴趣的大学学习方向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

在阅读的各种资料中,尤以周培源先生 《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 对我理清思路帮助最大。

这篇刊载于1972年10月6日 《光明日报》 上的文章虽然已过去近半个世纪,但在现在读来依然对我触动很大,尤其在面临高考、做出人生第一次较为重要的选择时,我在反复阅读后更坚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 《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 里,周培源先生多角度反复强调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强调理学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很多都暂时无法立刻应用到生产力的实践中,但是“自然科学的任何重大发现都会加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都会对捍卫、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作出贡献。

”即便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各门学科又互相渗透,从而出现新的边缘学科,”但是“关键在于对自然科学理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关系要有明确的认识。

”反复阅读这篇文章,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周先生对聚焦短期见效的担忧和提出国家教育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

这坚定了我对学习基础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了自己物理学方向努力的目标。

这门被誉为“人类科技进步发展的阶梯”的学科从初中起就深深吸引着我,能安静下来研究一个物理专题,能分享现在学习阶段遇到的难题思路,这些都是一种快乐。

即便是中考前生病在家休息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物理课程知识我也没有感觉很难,因为这些知识好像在我的脑子里就本该如此,从那时起我就希望能一直把这门科学好好坚持学下去。

更高兴的是通过读周先生的这篇文章,发现这同时是一件国家需要、并有可能随着深入研究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习,更增强了我喜欢物理、学习好物理的决心。

如烟往事五十年——黄老师

如烟往事五十年——黄老师

如烟往事五十年——吴文俊先生智慧的光辉引领我夺得金杯黄文奇2009年11月28日那是上世纪的1956年,在武昌蛇山黄鹤楼畔的文华中学,我念高中二年级。

当时中国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

一天晚饭后,还不到黄昏,我和几位同学一道散步,到了横街头的新华书店。

随手翻开一本“中国青年”杂志。

其中报导了远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朝气蓬勃的景象。

文中特别谈到青年学者龚昇新荷出水似的卓越表现,并且谈到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对他的好评和深谋远虑的指教。

当时,他们二位对我的映像可说是“敬为天人”,尤其是吴先生高尚的姿态至今历历在目。

1957年秋我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由于自己当初的误解,也由于当年政策的偏左,我被固定在力学专业读书,不得去心仪向往的数学专业念纯粹数学。

我一直处于“少年维特之烦恼”中。

不过,虽说如此,当时的学校还是供给了我必要的衣食条件,让我学到了数学与力学中最初等最基本的哲学概念与具体技术。

并且在课余时间里,我还有心境和精力去好高骛远地自学陈建功先生的“实函数论”,希尔伯特的“数理逻辑基础”以及塔尔斯基的“初等几何和代数的判定法”。

我妄想有朝一日能够一口气彻底地解决全部的数学问题。

当然,这种所谓的自学,只能是似是而非甚至是稀里糊涂的。

至多也只能说是感受到了一点这种美好数学中的温馨气氛而已,或者更正面一点说,提高了一点自己的眼界而已。

没有高人指点,自己瞎摸,花了很多精力,更多的是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在力学方面,我的运气很好,得到了当时力学专业最高等类学术水平的两位导师的指导,他们是周培源和黄敦先生。

我当时虽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但也还是在他们的指导下读了一点书,想了一点问题,帮他们作了一点鸡毛蒜皮似的细小科研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仍然感受到了些许自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海森堡与朗道传承下来的哲学,审美观念,思想方法以及具体技术。

1964年我毕业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兰州渗流力学室后转计算室工作。

其间我被借调参加一项军事研究的工作。

周培源简介

周培源简介

周培源简介(einstein)教授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国内急需科技人员,周培源一家刚入境,就收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请,给予全家永久居留权,周培源对此一笑了之。

1937年,他假满回国。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

7月底,平津沦陷;8月,侵华日军开进了清华园。

周培源受校长梅贻奇之托,安排学校南迁,曾先后任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

在这期间,他抱着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

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再次利用休假赴美国。

他先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事湍流理论研究,随后参加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

1945年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鱼雷空投入水研究组的大部分人员被美国海军部留用,成立海军军工试验站,周培源也被应邀留下。

由于该试验站是美国政府的研究机构,应聘人员要有美国国籍。

当时,周培源明确提出:不做美国公民,只担任临时性职务;次年即离美代表中术团体去欧洲参加国际会议。

在美国有关方面接受了上述这些条件后,他在美国继续工作不到一年,于1946年7月离职去欧洲参加牛顿诞生300周年纪念会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他还参加了在法国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并被这次大会以及会后新成立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选为理事。

1946年10月,周培源由欧洲重返美国,并于1947年2月与夫人携三个女儿全家返回上海。

1947年4月回到北平(今北京),继续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周培源除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外,还兼任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周培源转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

此后还相继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副书记。

1981年因年事已高,周培源主动辞去了校长职务。

1952年,他在北京大学领导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即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此外,他还领导建造了北京大学直径2.25米的三元低速风洞。

谈谈朱照宣先生的教学与研究

谈谈朱照宣先生的教学与研究

㊀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3期(2023):68-75人物·访谈谈谈朱照宣先生的教学与研究武际可摘㊀要㊀回忆与朱照宣先生的交往,列举他生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总结他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处世的风格特点㊂关键词㊀朱照宣㊀理论力学㊀非线性科学㊀力学史中图分类号㊀N092ʒO3文献标识码㊀A收稿日期:2023-04-28作者简介:武际可,1934年生,山西霍县人,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退休教授㊁博士生导师㊂图1.朱照宣近几年朱照宣(图1)先生身体一直不好,先是经受了前列腺癌变和手术,后来又经过两次脑梗,他都坚强地挺过来了㊂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2022年12月7日,肆虐的新冠传染病毒突然脱缰而出,在新冠突如其来的大规模袭击下,已九十二岁高龄的朱照宣先生终于不敌,2022年12月29日走了㊂我和朱照宣先生,从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开始,后来又在在同一个力学系工作,有六七十年的共事㊂他长我四岁,于我算是亦师亦友㊂因为我所读书的数学力学系1954级力学专业,分为流体㊁固体和一般力学三个专门化㊂1956年他来北大进修,我们正好是三年级,三年级力学专86业开始分专门化,那时北大力学专业刚建立不久,师资严重不足,进修教师也要安排教学,朱照宣先生给一般力学专门化上过课㊂我是固体力学的,虽然没有直接听过他讲的课,但就这一层关系,他也算是我的老师辈了㊂朱照宣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㊂据说当他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堂时发现在座学生的年龄都比他大㊂这也可以作为在力学界早已传说的朱照宣是一位早慧 神童 说法的旁证㊂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撤销,朱照宣转入同济大学教学,后来又调入北京大学㊂他曾担任过北京大学一般力学教研室主任,力学系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㊁副秘书长,‘力学与实践“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主编,中国力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㊂下面我约略谈谈朱照宣先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㊂他的工作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理论力学㊁非线性科学和科学史方面的著述;另一类则是有关‘大百科全书“力学卷㊁力学名词和‘力学与实践“杂志的编辑工作㊂一 《理论力学》在朱照宣的著作中他和周起钊㊁殷金生合著的,于198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理论力学“上下两册,是一套会传世的教材㊂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在 文革 以后,尽管新出版的理论力学教材有数十种之多㊂但是由于多年来受 学制要缩短 的影响,基础课的学时一再削减,为适应删繁就简的要求,相应的力学教材不得不忍痛减去理论力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㊂而朱照宣㊁周起钊㊁殷金生他们编写的这套教材继承了北大厚基础的教学传统,涵盖了理论力学最重要的基本知识㊂能够保留理论力学最重要内容,又比较全面的教材仅此一种,所以它会是广大理工科教师与学生主要参考书㊂其次,这套教材在取材与讲法上,兼顾了理科与工科的需求㊂北大曾经有周培源先生编写的‘理论力学“,是比较适合理科教学的㊂而朱照宣他们这套教材兼顾理科与工科的需求㊂第三,这套教材以优美的叙述文字㊁完备的知识论述和相关的习题和例题为特色㊂值得指出的是,教材的编写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㊂1979年力学系从汉中搬回来时没有办公室,老师们居无定所㊂朱照宣承担了对 回炉班 理论96武际可㊀谈谈朱照宣先生的教学与研究㊀07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3期(2023)力学教学任务㊂他带着孩子们挤在学生宿舍,晚上备课至深夜,理论力学讲义就是这样出来的,后来经过周起钊㊁殷金生继续教学与补充,才正式成书出版㊂二 非线性、分叉与混沌朱照宣开始力学学术研究时,线性问题研究在学界占统治地位,但他却在非线性振动这个方向开展研究,并多次给力学专业的学生讲授㊂他是国内非线性振动研究和教学的先行者之一㊂这就易于理解,为什么在 文革 过后,他能够最早捕捉住国际上已经普遍关注的非线性问题所形成的 非线性科学 ㊂在20世纪80年代,朱照宣先后自编自印了‘非线性力学讲义“(1984)㊁与赵凯华㊁黄昀合作编写了‘非线性物理导论“(1992)㊁还发表了许多篇介绍与非线性问题有关的文章㊂在科研上,朱照宣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不多,但与他接触多的人,都会感到他对科学上的新事物具有超常的敏感度㊂当国际上出现不多的混沌论文时,他就认定这是一个会引起广泛关注的领域,并且为此写了不少科普文章推介㊂晚年他又联合北大物理系地球物理系数学系力学系的不同方向的教师组织非线性科学研讨班,推动对非线性现象的跨领域合作研究㊂数学文献中第一次正式用chaos来描述系统对初始条件极端敏感特性的,是1975年的李天岩-约克(Li-Yorke)定理㊂而最早把英文chaos翻译为中文 混沌 的,是北京大学教授朱照宣先生㊂1984年在‘应用力学“杂志上发表朱照宣翻译P.J.Holmes和F.C.Moon于1983年著的长文‘非线性力学中的奇怪吸引子和浑沌“㊂1984年10月朱照宣自己刻印的油印讲义‘浑沌“,影响巨大㊂朱照宣最初把chaos译为 浑沌 ,后来接受郝柏林的建议在‘大百科全书“中改为 混沌 ㊂在写文章编书的同时,他又联合北大物理系㊁地球物理系㊁数学系㊁力学系的不同方向的教师组织非线性科学研讨班,推动对非线性现象的跨领域合作研究㊂朱照宣的这些工作,影响了一代年轻人对非线性科学的关注㊂说实在话,我本人在退休前的二十多年对分叉问题的数值方法的研究和投入,并取得一些进展也是与参与这些活动有关的㊂三 力学史,牛顿三百年祭朱照宣先生对力学史有浓厚的兴趣㊂虽然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中写了不少有关词条,还发表过儒法斗争与力学,大半是资料性的或应景之作㊂他自己对力学史研究的文字,少之又少,真正做到了厚积薄发㊂其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就是1987年为纪念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书三百年所写的‘牛顿 原理⓪三百年祭“这篇文章㊂文章说: ‘原理“给出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可能在中国固有的科学技术传统中得出㊂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始终没有加速度这种概念㊂中国的传统数学,也还没有为产生加速度和万有引力概念提供必要的工具 圆锥曲线理论㊂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 1642)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中归纳出加速度的概念时,用到了抛物线的性质㊂牛顿从行星运动规律导出万有引力定律,需要用椭圆的性质㊂在欧洲,圆锥曲线理论这一工具是现成的,早在古希腊,阿波罗尼(Apollonius,约公元前260 190)在他的‘圆锥曲线“专著中列出了400个命题㊂在中国,椭圆的 椭 字(古文是提手旁)只是 拉长 的意思(如见‘史记㊃平淮书“) 椭圆 一词最早可能见于‘测量全义“(1631年)和爱新觉罗㊃玄烨(康熙,1662 1722)主编‘数理精蕴“中‘几何原本“的节译本,而 抛物线 一词则在李善兰时期才有㊂以‘原理“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促进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也冲击着中国的传统科学思维方法㊂我在介绍朱照宣‘牛顿 原理⓪三百年祭“一文中说:我从事力学教学与研究近半个世纪,而且对力学史有特别的兴趣,曾经花了许多精力寻求与力学史有关的文献㊂经过许多年的探索和比较,我认为对理解近代中国的力学发展来说,有两篇经典文章㊂第一篇是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Fryer ,1939 1928)在大约1890年前后写的‘格致须知“‘重学“一卷的序言㊂他说: 至于重学(早期对力学的译名),不但今人无讲求者,即古书亦不论及,且无其名目㊂可知华人本无此学也㊂自中西互通,有西人之通中西两文者,翻译重学一书,兼明格致算学二理㊂ 傅兰雅作为一个外国人,看法是客观的㊂他的话说明,第一,中国古代没有力学,第二,中国的力学是外国人送上门来的㊂后来的历史发展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三,即使是外国人送上门来,中国人接受也不痛快,17武际可㊀谈谈朱照宣先生的教学与研究㊀27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3期(2023)甚至有时采取排斥的态度,接受的过程是缓慢和曲折的㊂不过傅兰雅只是描述了实际状况,而没有涉及问题的原因㊂第二篇文章就是朱照宣发表在1987年第5期‘力学与实践“上,为纪念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300周年的短文‘牛顿 原理⓪300年祭“㊂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于,第一次从内部解剖力学学科发展所需要的条件讨论问题㊂作者在简述牛顿‘原理“的影响及对牛顿简要评述的同时令人信服地指出,牛顿总结的运动定律需要加速度的概念与圆锥曲线的性质,而中国没有,从而近代力学不可能产生在中国㊂在此以前的许多学者,都是从哲学㊁社会学和政治等方面讨论问题㊂虽然也不乏精辟见解,但总给人说服力不强的感觉㊂更有人从庸俗的唯生产力论的角度讨论问题,简单地认为力学是从生产中来的,中国的生产力不够发达,所以力学就落后了㊂朱照宣的文章也告诉我们,讨论科学发展的问题,不可机械地套用唯生产力论的教条㊂极限与圆锥曲线完全是思维的创造,并不是起源于生产㊂它启发我们去思考,中国没有推理数学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逻辑学㊂而逻辑学发展来源于辩论,中国的专制统治下不可能有辩论,所以逻辑学也就不可能发育㊂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民主与科学的内在关系㊂力学是近代科学的领头羊,朱照宣的文章,在令人信服地说明中国不可能产生近代力学的同时,也间接地回答了所谓的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在近代为什么科学和技术落后了㊂我在2005年出版的‘近代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书,基本上就是阐述以上说的两篇经典文献所提供观点的一本专著㊂四 《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力学名词和《力学与实践》杂志的编辑工作㊀㊀一个国家的‘大百科全书“是这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最重要的标志之一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版的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㊂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具有标志性的事件㊂‘大百科全书“(力学卷)对力学的学科性质㊁内容和意义起着统一认识的作用㊂也起着对中外古今力学发展㊁力学家和力学学术成果的评价的统一认识的作用㊂力学卷力学条目明确力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学科的二重性,是正式从文字上确定力学学科的性质从而结束了多年关于力学学科性质的争论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力学卷中朱照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他撰写了关键条目 力学 ㊂作者署名是:钱令希㊁钱伟长㊁郑哲敏㊁林同骥㊁朱照宣;(2)他撰写了大部分有关力学史与力学家的条目;(3)他撰写了有关分叉㊁混沌㊁非线性振动和有关非线性力学的大部分条目;(4)‘大百科全书“力学卷全书最后定稿是由他逐条逐字校核订正之后定稿的㊂第一届中国力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6年成立,朱照宣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于主任委员季文美先生年事已高所以实际工作大半还是由朱照宣先生承担㊂1993年,历时7年审定工作的‘力学名词“(第一版)公布出版,收录2600多词条,包含通用词(普通物理中的力学部分㊁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㊁一般力学㊁固体力学㊁流体力学,以及其他(交叉,应用学科和学科新分支)五部分㊂收词量和收词标准要充分考虑到名词的规范性㊁基础性,审定要严谨㊁慎重,词条的数量不宜过多㊂‘力学名词“出版后,成为力学科研人员和相关工程学科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也为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㊂2000年后,名词审定委员会确定每星期三碰头一起工作㊂工作间歇也讨论一些名词之外的科研㊁教学与时事等方面的事情㊂后来又有李佩先生组织有关 钱学森先生文集 的编译工作,他们经常在一起办公,这就形成了李佩先生主持的二十多年的星期三汇聚的钱学森科教思想研究会㊂朱照宣是这个研究会活动最早的积极分子㊂这个研究会后来对推介郭永怀先生㊁李佩先生㊁钱学森先生㊁周培源㊁郑哲敏先生的业绩做了许多工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㊂‘力学与实践“是 文革 以后1979年创刊的,也是力学界影响面最大的一份综合性杂志㊂由于 文革 浩劫,学术界属于重灾区,综合性刊物‘力学与实践“的任务就是恢复力学学术氛围㊂第一届编委会的时候,主编是卞荫贵先生,副主编是朱照宣先生㊂后来他担任了一届主编,身边力学趣话栏目就是朱照宣任主编时开辟的,这个栏目为后来力学学科科普写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人才㊂卞先生因年事较高,而朱先生恰正当年,所以主编的许多实际工作,大都37武际可㊀谈谈朱照宣先生的教学与研究㊀47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3期(2023)是由朱先生承担的㊂几十年来‘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形成的务实㊁创新㊁团结㊁公正的学风,和他们起了一个好头是分不开的㊂也正因为如此,力学学会把一些重要的学会工作都委托力学与实践编委会来做㊂五 总结简单回顾了朱照宣先生做过的一些工作,他做学问㊁为人处世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朱照宣从不跟风,科学与教育上的诸多问题,他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对于别人的看法㊁流行的观点㊁指令等总保持一种审视的态度㊂例如对理论力学教材内容的取舍他有自己的看法,没有受 学制要缩短 ㊁削减基础课学时的影响㊂一个阶段,为了避开白天的烦扰,他把作息时间定为每天晚8点睡觉,凌晨3点起来工作㊂所以可以说在科研与教学上他是特立独行㊁我行我素的㊂(2)朱照宣对知识有着广泛的兴趣㊂力学㊁物理㊁历史㊁哲学等,他多有涉猎,但是除了在非线性振动和非线性力学两个狭小的题目范围发表一些见解外其他方面很少公开发表意见㊂这就是他搞学问的厚积薄发㊁广种薄收的特点㊂有时甚至是厚积而不发㊂(3)朱照宣将自己最主要的精力投入教学,他对教学的精益求精的㊂无论是自己刻印讲义㊁上课时讲话的安排㊁板书,都能够做到精细的构想与执行㊂举一件小事,他每次上课用一个塑料袋装一块湿抹布,在上课前几分钟用湿抹布将黑板全面擦一遍,以便板书的反差比较好,这可以说明他对教学关心的细致程度㊂他教学科研之余,特别关心教学与年轻人的成长,他涉猎很广,与他结交的许多年轻学者在和他的交谈中获益匪浅,有的人甚至找到了后来研究的主要方向㊂这就是他的 广种薄收 ,收获却在他的学生与年轻人那里㊂(4)朱照宣先生乐于助人,无论是系内同人还是校外的学生和同行,要求他查询资料,向他求解问题,请求他审核英文翻译,他都有求必应,周围因他而获益者很多,所以他在同事中与力学界的口碑很好,但他不求闻达㊂2009年左右钱伟长建议出版‘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这是作为国家重点出版的图书,力学卷的编委会曾经把朱照宣列入知名科学家,但朱照宣婉言谢绝没有入书㊂(5)根据朱照宣的工作特点,我把他总结为 五不教授 :不当官(一定推不掉不得不当,就当个副的)㊁不出国㊁不争经费㊁不争学生㊁不勉强写文章㊂我曾经当面给他说,他笑笑,并没有反对㊂朱照宣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在圣约翰大学受到西方的现代教育,在他身上有着深厚的知识分子文化传承,求知㊁博学㊁谦虚㊁乐于助人㊁守信㊁君子述而不作㊁诲人不倦㊁人格独立,等等㊂特别是他有鲜明的是非观,他嫉恶如仇,对一些错误做法,例如他不赞成以论文数多少来评价工作成绩,因为这样明显会引起低质量论文泛滥,乃至会引发抄袭㊁剽窃学术不端,他嘲之曰 逼良为娼 ㊂周围发生的事情有时和他固有形成的观点相抵触,这时他会愤慨乃至发怒失控㊂这种失控,在对待系里的同事,乃至家人,屡有发生㊂他自嘲说自己有点 歇斯底里 ㊂了解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他的 五不 和他一生科学研究与教学的行为与业绩的获得㊂其基础是他的三观与文化传承㊂Talking about Mr.Zhu Zhaoxuan s Teaching and ResearchWU JikeAbstract :The author recalls his interactions with Mr.Zhu Zhaoxuan,cites his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s during his lifetime,and summarizes hi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style of dealing with people.Keywords :Zhu Zhaoxuan,theoretical mechanics,nonlinear science,history of me-chanics57武际可㊀谈谈朱照宣先生的教学与研究㊀。

周氏猜想原题

周氏猜想原题

周氏猜想原题摘要:一、周氏猜想简介1.周氏猜想的提出2.周氏猜想的主要内容二、周氏猜想的发展历程1.早期的研究与进展2.近年来取得的突破三、周氏猜想的意义与价值1.对数学领域的贡献2.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四、周氏猜想的研究现状与展望1.当前研究状况2.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正文:周氏猜想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周培源先生于上世纪80 年代提出的一个数学猜想。

该猜想主要涉及复分析、微分几何和拓扑学等多个数学领域,对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周氏猜想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其发展历程、意义与价值以及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周氏猜想简介周氏猜想源于周培源先生对复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定理的深入研究。

他发现了一个关于复分析中的全纯映射的新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猜想。

该猜想主要陈述如下:对于给定的两个全纯映射,如果它们的导数满足一定的条件,那么这两个映射可以通过一个全纯变换相互转化。

这一猜想被称为周氏猜想。

二、周氏猜想的发展历程自周氏猜想提出以来,数学家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早期的研究表明,周氏猜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成立。

然而,由于猜想的复杂性,进展较为缓慢。

近年来,随着数学家们对复分析、微分几何和拓扑学等领域的理解不断加深,周氏猜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数学家们找到了证明周氏猜想成立的新方法。

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周氏猜想的内容,还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周氏猜想的意义与价值周氏猜想作为数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猜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它对复分析、微分几何和拓扑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定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激发了数学家们的研究兴趣。

同时,周氏猜想的研究还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周氏猜想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目前,周氏猜想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数学家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猜想的普适性,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周氏猜想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也具有巨大潜力。

周培源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周培源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周培源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佚名
【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
【年(卷),期】2023()1
【摘要】周培源(1902年8月—1993年11月),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论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参加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

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

为发展中国现代科学教育事业、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促进世界和平等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生逢乱世,却笃信科学救国,一路孜孜不倦探索强国之路;他游学海外,仍心念故土,任高薪厚禄也难阻归国脚步;他屡遭变故,终坚守信念,非强权利诱所能动摇。

他就是曾为我国科技事业、教育事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物理学界大师周培源。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从"科学救国"到"科学不能救国"——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演进
2.从“科学救国”到“科学不能救国”——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演进
3.科学引领健康和平永驻社会——记第26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和平使者”和“贡献奖”获得者、无锡市三联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建兰教授
4.2017科学教育国际论坛——通过探究式科学教育,让孩子成为和平与和谐的使者
5.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纪念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周培源先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光坰先生和北大力学

周光坰先生和北大力学

周光坰先生和北大力学颜大椿【期刊名称】《力学学报》【年(卷),期】2019(051)003【总页数】4页(P961-964)【作者】颜大椿【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力学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周光坰先生(1919.5—2018.12),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届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流体力学家、力学教育家.周光坰先生是四川省成都市人,早年就读于有悠久历史的成都石室中学,抗战期间为发展我国航空事业报考西北工学院航空工程系,1943年毕业后在重庆市南川飞机二厂配合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师林同骅先生从事国产飞机设计工作;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航空工程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当时因美国政府对军工类技术专家严密控制,周先生毕业后婉拒航空企业重金聘请而选择在一家桥梁公司任职,并于1954年利用赴法度假的时机,轻装简行,绕道奥德波苏四国经西伯利亚归国.当时周培源先生在院系调整后由清华大学转任北大教务长,主管教学、科研和外事工作,在数学系创办力学专业,并于1955年按国家科研规划与钱学森先生联合清华、北航在北大建立我国第一座大型低速风洞.周光坰先生作为建国后第一批学成归国的专业人才,成为周培源先生在北大开展力学教学科研的主要助手,全面负责大风洞设计建造工作.当时我国全年钢产量不足千万吨,大风洞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历史上未有的创举.大风洞在实验大厅内为木结构,收缩段的气动设计在二元段用林同骥曲线,三元段用钱学森曲线.由于同时建造的沈阳风洞报废,北大风洞成为能为我国航空界自行设计战机提供气动资料的唯一可用的实验设施,因而在结构设计上更是慎之又慎.为了战机实验的急迫需要,在二元段木结构完成后决定提前建造三元段木结构,收缩曲线的设计在仓促间采用工业风洞常用的维托辛斯基公式.1958年10月1日,大风洞顺利运行.周光坰先生如释重负.经我和陈为炎等人检测结果,风洞气流品质优良,湍流度可控制在万分之五以下,达到大型低湍流度风洞的要求,完全满足湍流和空气动力学基础研究的需要.周光坰先生和我联名在第三届全国航空学会大会上报告了有关风洞建造、调整和校测的工作.大风洞先后完成歼六、强五等模型实验和颤振实验后由部队接管,成为我国早期自行设计研发战机的主力风洞.周光坰先生随即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大型高超音速风洞及教学用低速和超音速风洞实验室和水力学实验室,建成后成为我国高校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流体力学实验室.低速风洞按大风洞四分之一模型建造,有二元实验段和三元实验段可交替使用,分别安排翼型模型、平板边界层和著名的圆球阻力微机实验;另有按苏联图纸设计的八角形实验段低速风洞并配备由苏联进口的悬挂式三分量天平,安排矩形机翼的空气动力实验;水力学实验室参照清华大学水利系实验室建造,配有水塔、水库和循环水槽,可开展波浪、堤坝和水动力学实验研究.另外,在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按照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教学实验要求建有小型超音速风洞,用于菱形机翼的斜激波流动显示和测力实验;还有激波管实验,配有苏联进口的纹影仪,开展一维非定常空气动力学实验,后从日本进口马赫--山特干涉仪开展二维激波的实验研究.限于当时国家经济条件,大型高超音速风洞下马,周光坰先生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分析国外关于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各种方案,经教研室反复讨论后,决定改建较简捷可行的大型激波风洞.由于周培源先生主要承担学校领导工作,流体力学教研室的主要教学科研工作均由周光坰先生主持.先生一方面安排教研室科研方向,有湍流、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非定常机翼和空气动力学弹性理论、电磁流体力学和波动力学五个研究组,定期总结交流,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年轻教师培养,以老带青,实现老中青结合;特别是为了尽快提高实验研究水平,接连派出年轻教师赴哈工大和罗马尼亚进修湍流和实验测量技术,去哈军工学习风洞实验技术;此外为加强流体力学学科的国际交流,邀请洛强斯基(L.Loitsyansky)、谢道夫(L.Sedov)和格里格良(S.Grigoryan)等著名学者来北大讲学,一时门庭若市,宾客如云,成为当年流体力学界的盛事;同时联合林同骥、庄逢甘、张涵信等专家学者在北大举办每周一次定期的空气动力学讲座.另一方面整顿教学秩序,狠抓教学质量,更新充实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专题讨论班,广泛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组织高年级学生去科研单位生产实习.当年我和吴凤林一起去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安排学生参加肖天铎先生的闸门水动力学弹性振动实验和林秉南先生的泥沙沉积实验,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年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多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很多学生选择实验研究,例如三角翼羊角涡的油膜法和高岭土法流动显示,用冯·卡门相似性公式通过自制的热线电路测量机翼的局部摩擦阻力等均在全国航空学会分会报告.通过种种教学改革中的努力,使当时北大力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迅速进入高潮.1961年至 1966年间,由于中苏关系紧张,北大先后建立昌平分校和汉中分校.周培源先生亲自赴汉中将校址选在褒城西侧的连城山腰.周光坰先生组织教师很快完成分校流体力学实验室的规划设计,按略小于大风洞一半的规模建造科研用低湍流度中型二元风洞和圆形开口风洞,另有供大激波风洞用的空气压缩机站.吴凤林和我负责风洞气动设计,区绮娴负责结构设计.1965年我和吴凤林去分校落实风洞安装.大型激波风洞由王新英具体负责设计加工,于1967年完工,因北大当时处于停课状态,转交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发展中心使用.文革后期,在周培源先生领导下,按照周恩来总理要求把北大的基础研究搞好的任务,对湍流在国计民生重大课题中的应用进行广泛的学科调查.在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先生关于开展城市环境在地表加热冷却条件下的湍流扩散研究的建议下,在大风洞完成中性稳定性大气边界层湍流结构的风洞模拟实验后,结合北京市环境保护办公室关于首钢高井电厂高架源污染的实验研究和水电部新建电厂的大型冷却塔群风荷载等课题开展湍流和空气动力学实验研究,这使我们深深感到收回大风洞的必要.当年周培源、钱学森先生创建的大风洞如同力学系的脊梁,力学系没有大风洞就没了底气,许多湍流和空气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工作无法开展.1974年,按毛主席对锦州军区关于军队应交还占用地方资产的指示,经校革委会主任和空军协商后收回大风洞.由于当时分校教师进京有严格限制,大风洞收回一年间基本闲置,学校决定由部队管理时留京技术骨干为主重新成立以战机模型实验为主的人员编制.我于1976年回京后,在歼六机起降的地面效应实验中再次观察到在大攻角时有强烈的低频声辐射并对机翼的升力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证明大风洞是我们开展湍流和空气动力学基础实验研究的十分理想的设备.周光坰先生十分关心我们的工作,但是按汉中分校的安排他一直在当年五四广场东南角的校木工厂劳动.与此同时,我们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湍流测量技术已由传统的剑桥大学的湍流仪中使用的恒流式热线风速计电路取代为霍普金斯大学柯伐兹内(L.Kovasznay)教授大力推广的恒温式电路并开展对大尺度拟序结构的条件采样研究,而数据处理装置也由模拟计算机电路改为更加简捷易行的通过数字式计算机作随机序列分析处理加以解决,特别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实验资料详细介绍了他们测量八阶矩的结果.这正是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困惑周培源先生而无法在基础实验研究中取得突破的关键性问题.在“文革”十分严峻的条件下周培源先生决定打破各种障碍,开展湍流实验研究的国际交流,于1976年以北大名义邀请柯伐兹内来我校讲学并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关系.这是建国以来中美两国高校间互访的第一次成功的探索,此后四十余年与霍普金斯大学的联系不曾中断.随即由周光坰先生负责在大风洞举办面向全国高校的湍流讲座,组织我和黄永念、魏中磊合译欣兹(J.Hinze)的名著《湍流》一书.1978年汉中分校回迁北大本校,周光坰先生出任力学系第一届系主任,收回文革期间由制药厂占用的原流体力学实验室平房,以汉中分校安装运行的低速风洞为主,重建流体力学实验室.当时,力学系百废待兴,教学科研均需重新作出全面安排,教师经文革动乱后重新开始教学科研工作,十年断层造成了重重困难,尤其是思想观念上的混乱造成种种不必要的困难;资金短缺使得基础建设只能因陋就简,在大风洞南侧新盖平房解决力学系各教研室一时之需,随即开始中断十年的招生工作,教学科研工作逐渐转入正常轨道.湍流研究在力学系广泛展开,形成三十余人在系里最大的科研队伍,实验设备有大风洞和不同规模的研究用风洞,测量仪器有多套不同类型的湍流仪,在湍流基础理论研究、测量技术、大气环境和空气动力学应用等不同领域均取得了进展.1978年12 月,我和黄永念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赴美访问学者分别去霍普金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开展湍流基础研究.1979年初周光坰先生来华盛顿访问,期间具体研究了我和柯辛(S.Corrsin)教授合作研究的主要项目.随着对湍流理解的逐步深入,我和南加州大学劳弗尔(ufer)教授合作开展湍流声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实验中发现按当时十分流行的莱特希尔(J.Lighfhill)空气动力声产生理论的声源项实际上并无声辐射,但是按周培源湍流理论应是脉动压力的驱动项,莱特希尔方程只是N-S方程的重组.随着实验研究不断深入,回国日期两次经教育部出国司批准后推迟.周光坰先生始终支持我将实验坚持下去,完成对周培源湍流理论的实验证明.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期刊主编克莱顿(D.Crighton)邀我们在该刊以卷首篇发表.劳弗尔希望我作为博士学位论文,但是按出国时对访问学者的规定我坚持不以培养博士的成果而以北大和南加大合作研究的成果发表.回国时周培源先生己离开北大,周光坰先生承担着繁重的压力,不久换届卸任.翌年,劳弗尔教授在我们的论文发表后来信准备回访北大被拒,使我理解到当时系里工作的艰难,而周光坰先生从不向我提及,他对下一代人才的关爱使我一生难忘.此后,周光坰先生仍全力为提高力学系教学科研水平继续贡献毕生精力.一是联合数学系主任段学复先生由北大上报引进国际上炙手可热的非牛顿流体力学的主要创新人才陈文芳教授,在北大以至全国企事业部门推广相关的重大研究成果以填补我国力学学科中的空缺.陈文芳教授热爱祖国,放弃国外极优越的待遇,携妻变卖家产,全心全意回国开展相关教学科研工作,为我国晶圆制造及石油化工能源等部门培养大批人才,大大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周光坰先生以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名义组织全国性的多相流、非牛顿流和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的学术组织,定期举行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在力学系开展多相流颗粒群平均阻力的实验研究.钱学森先生对湍流实验有名言说,历史上的湍流研究从来都是实验工作有了突破,理论工作就跟着上了一层楼,理论工作做着不行了,又要等实验工作有所突破.周光坰先生十分重现实验在力学基础研究中的作用,毕其一生为北大力学的实验教学科研工作,包括设备、仪器、人才培养等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在退休多年后仍经常到实验室关心工作进展.先生晚年笔耕不辍,坚持完成《流体力学发展史》前两卷数十万字的写作,内容从史前人类对流动的观察和利用直至经典流体力学的学科发展,并有著名学者的主要学术成就介绍和小传.该书后两卷也已完成大部分组稿,内容包括从近代流体力学至现代流体力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全书四卷不仅是一部流体力学发展史,也是一部流体力学重要文献的扼要总结.周光坰先生在生命最后的年月仍时时挂念北大力学,坚持参加力学系聚会表示自己的希望和关切,表达六十余年报效祖国的宿愿.周光坰先生为北京大学和祖国力学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的杰出贡献,他淡泊名利、宽以待人的品格,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附录:周光坰先生主要著作(含译著)1克拉西里什柯娃EA.可压缩气流中的有限翼展机翼.周光坰,半学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周光坰.二同轴心圆管间管壁具有微量吸吮或吹注的层流流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8,(4):395-4043周光坰,丁霭丽.计算不可压缩流体中大冲角小展弦比矩形平板机翼空气动力性能的一个简单方法.中国造船,1964,(4):1-64周光坰.关于多相流.力学情报,1979,(1):1-75周光坰.关于多相流体力学.力学与实践,1979,1(2):1-176蔡树棠,周光坰,魏中磊等.湍流研究最近半世纪的一些发展.力学进展,1980,10(1):16-367欣茨JO.湍流(下册).周光坰,魏中磊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8周光坰.多相流体力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展望(提纲).力学与实践,1989,11(2):37-409周光坰,严宗毅,许世雄等.流体力学(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310周光坰.力学与工程科学专业英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周光坰,严宗毅,许世雄等.流体力学(第二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周光坰.流体力学发展的五个时期.力学与实践,2001,23(3):71-75+5913周光坰.从考古看史前流体力学的发生和发展.力学与实践,2001,23(5):72-77 14周光坰.从考古看史前流体力学的发生和发展(续).力学与实践,2001,23(6):61-6715周光坰.自然界与工程技术中的流体力学问题(VCD).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116周光坰.史前与当今的流体力学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周光坰.流体力学发展史(共四卷).北京:科学出版社,待出版。

回顾早期中国的湍流研究

回顾早期中国的湍流研究

回顾早期中国的湍流研究摘要:中国的湍流研究发展历史并不长,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的人物有周培源、张国藩、林家翘、庄逢甘、谈镐生等诸位先生。

本文简单介绍了早期湍流研究的科学家们为中国湍流事业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他们的巨大努力为今后中国湍流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湍流,湍流统计理论,均匀各向同性湍流,N-S方程1 引言最先在中国的湍流研究是出自王竹溪,王竹溪在周培源的指导下发表了国内首篇湍流学术论文,“湍流”一词是王竹溪最早提出的。

早期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原因,中国与其他国家缺乏国际交流,中国的科学家们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开展湍流研究,奉献了一生在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本文简单的对部分湍流研究的科学家们做介绍,目的是让大家都能够认识这些为中国湍流事业发展在背后默默努力的先生们,对湍流研究发展有个简单的了解。

2 关于湍流理论湍流的问题一直是流体力学领域中公认的难题,湍流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尺度有结构的非线性流体运动。

早期科学家们对于湍流的研究是对数学方程的计算分析,20世纪30年代周培源在广义相对论的启发下对雷诺应力的表达式进行换算然后修正,之后建立了十七方程理论,这是早期中国湍流研究的初始阶段,这个理论是初代模式理论。

随后时间周培源与他的学生对这个理论的建立进行改进和完善。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值模拟逐渐成为了研究湍流的主要手段,科学家们建立各种湍流模型,例如涡球模型、相似模型、混合长模型等,对这些模型进行分析。

但是由于受到设备的局限,当时科技水平还远不达到理论的验证,各种各样的模型都很难真正解决具体问题,需要运用超级计算机。

早期有奠基性作用的是柯尔莫戈洛夫理论,即局部均匀各向同性湍流。

最早由泰勒提出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后柯尔莫戈洛夫在此基础上改变,由于湍流运动是随机性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很难去测量判断,这个理论是一个理想湍流,把湍流的运动建立在均匀性(即流场统计平均量与其空间位置无关)和同向性(即流场统计平均量与其空间方向无关)基础上。

从周培源看爱国民主科学

从周培源看爱国民主科学

岳庆平:从周培源看爱国民主科学信息来源:《民主与科学》2013年第2期周老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其身上始终都最自然和最本色地所体现的真正、纯粹而高尚的爱国、民主、科学精神,既是对北京大学精神的最佳诠释,也是对九三学社传统的最佳诠释,周老真正无愧于是北大人和九三人的杰出前辈和精神楷模。

仅先举一例,周老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享受着一般人极其羡慕的“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国家级政治荣耀和优厚经济待遇,但他从未安心享乐,更从未忘乎所以,晚年时大智无双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真心话:“这一辈子不是我所追求的!”他视科学为生命,视求真为首务,深知科学与官位一般不可兼得,有时甚至难以兼容,多次与众不同并坚定不移地要求上级减少他的兼职和社会活动。

有人认为周老治丧的政治规格太低,与周老一生重视科学和求真、轻视官位和权贵而得罪了某些上级领导有关。

丁石孙先生说周老像一座大山:“离得越远,对大山的雄伟气势感受得越深刻。

”①武际可先生说周老像一条大河:“他是一个有锋芒的人”,正直敢言,不畏权势,是一位不多见的学者。

“有人沉默、有人顺从、有人阿谀时,他能像大河奔突着向前。

”②周老身上始终都最自然和最本色地体现的真正、纯粹而高尚的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对那些擅长整天空喊口号而自己很少真正践行,甚至待人苛刻虚伪、言而无信而完全背离民主科学、实事求是,或者只是高智商、超精致地耍玩口号以自私自利、沽名钓誉并自欺欺人、自鸣得意甚至忘乎所以者而言,确实是极大讽刺,确实是发人深省,也确实是不比不知道而一比吓一跳。

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些自欺欺人、自鸣得意甚至忘乎所以的以自我为中心者,为什么对自己的假话、辱言和失误从不解释,永不认错,总是幼稚地低估他人的悟性和善意?难道真的一点都不知道他人早已悟出真假、荣辱和是非而实在不忍心揭穿?难道真的自己内心毫无良知而一点或一生都不感到自责和忏悔?正如周老所说:“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点。

周培源:一代宗师永流芳

周培源:一代宗师永流芳

周培源:一代宗师永流芳周培源(1902—1993),江苏宜兴人,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和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为世界当代流体力学四位巨人之一。

他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北大校长、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曾出访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待过许多重要外宾,被誉为杰出的民间外交家。

他还是杰出的教育家,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受教于他,如彭桓武是他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王竹溪、林家翘都曾跟随他做研究,杨振宁、钱三强、何泽慧都曾听过他的课。

由于贡献杰出,1980年周培源获得美国普林斯顿法学博士的称号,1982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0 年和1985 年两次获得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季羡林先生曾这样形容周培源:在晚辈眼中,望之如神仙中人。

时至今日,周先生已离世二十余载,后生如我们,望他更似神仙中人。

2016年8月28日,为周先生诞辰114周年。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他的学术成长历程,值得我们反复思量。

聪慧少年郎入清华学校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于江苏宜兴县(现宜兴市)芳桥乡后村,他家是书香门第,家境殷实。

其父周文伯是清朝秀才,为人正直,很受乡人尊重。

周培源三岁半时便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在私塾念了四年多后,1910年,一个出过洋的进士在家乡办了一所洋学堂,父亲认为洋学堂比私塾教育进步,便让他转学。

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制结束。

周父外出经商,年幼的周培源随他离乡,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求学。

1918 年春,周培源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这是美国人办的一所教会学校,收费很高。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周培源也满怀热忱地参加了上海地区的五四运动,但这场运动触怒了校方,开除了几十个学生,周培源是其中之一。

周培源被开除后,周培源回到老家自学,因受不了父亲经常的责备,又不愿闷在家中,便常在芳桥的潮音寺内读书看报。

某天,他在报上偶然看到一则版面很小的招生广告,得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江苏省招收5 名插班生的消息。

参观完周培源故居心得

参观完周培源故居心得

参观完周培源故居心得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中国著名建筑师周培源的故居。

这座故居位于中国的一个小镇上,周围环境清幽,建筑风格独特。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周培源先生对建筑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周培源故居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设计的元素。

整个故居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石材,给人一种质朴而又充满温暖的感觉。

故居中的每一个房间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设计,展现了周培源先生的巧思和智慧。

我参观了故居的客厅。

这个客厅宽敞明亮,墙壁上挂满了周培源先生的画作和照片,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和生活轨迹。

客厅的家具摆放得井然有序,每一件家具都体现了周培源先生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美的追求。

接着,我参观了故居的书房。

书房内摆放着许多书籍和文献资料,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周培源先生的知识储备,也反映了他对学术研究的热忱。

书房内的装饰简洁而雅致,给人一种安静和谐的氛围。

故居还有一个庭院,庭院内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在这里散步,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庭院的设计非常精致,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艺术的美感。

参观完故居后,我对周培源先生的建筑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

周培源先生一直倡导“人本建筑”的理念,他认为建筑应该符合人们的需求和生活方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的作品注重细节,追求美的完美和功能的实用。

周培源先生的故居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生活的细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应该从周培源先生身上学习,关注生活的细节,追求美的完美,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参观周培源故居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通过参观,我不仅了解了周培源先生的建筑思想和艺术成就,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启发。

我相信,只有真正注重细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才能真正创造出美丽而实用的建筑。

校长竺可桢

校长竺可桢

校长竺可桢来源:《同舟共进》2008年第10期1936年到1949年,竺可桢做了13年浙江大学校长,其中8年在流亡途中,还有半年出国,实际在杭州的时间不超过4年,但杭州永远留在了他的生命中。

上任前向蒋介石提出三条件1936年2月25日,竺可桢在接受浙大校长的任命前夕,曾有过犹豫与忧虑。

其时,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浙大学潮汹涌,前任校长郭任远不得人心被学生赶走,蒋介石急于找一个专业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声望的浙江籍学人接掌浙大。

竺可桢被多人提名。

最后竺通过陈布雷等人向蒋提出三个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用人校长全权,不受政党之干涉”,蒋介石予以首肯。

三条件中另有一条,竺可桢只愿做半年(至多一年)的校长。

但因为抗战爆发,浙大处于危难之中,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加上他与浙大师生与日俱增、难以割舍的感情等因素,一拖就拖了13年。

他多次求去而不得,到1948年 1月31日,他已决心辞职,面对浙大教授会代表的挽留,他说自己已是忧患余生,“抗战时期日在流离颠沛之中;抗战胜利以后物质条件更坏,同事所得不敷衣食住;再加学生政治兴趣浓厚,如此之环境,实非书傻子如余者所可胜任”。

竺可桢一生的事业,一是气象学、物候学等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二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奇迹般地把地方性的浙江大学办成了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被李约瑟誉为“东方之剑桥”。

浙大为何能办成“东方剑桥”1936年5月18日,竺可桢正式接掌浙大,千头万绪,为经费、为校舍、为图书设备、为聘请教授苦心焦虑,除偶尔参与集体活动,他几乎无暇顾及西湖之美。

竺可桢在日记中说,他个人的困难之一在于“不善侍候部长、委员长等,且不屑为之”。

陈训慈在《竺可桢出长浙大由来及其他》文中回忆:“我则确记竺师母当日对我们几位同学说:'你们的老师说是现在政治混乱,书生气的人,校长不易做得好。

而我说正因为当今高等教育情况不好,好人更应出来,才有改进希望。

’云云。

”竺可桢一向认为“对于教育与政治总以为不应过于接近”,在浙大的13年,他无时不以保持与发扬求是学风、不分党派门户、维持学术标准的浙大传统为荣。

“第八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HMM-VIII)暨全国力学学术大

“第八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HMM-VIII)暨全国力学学术大

第5期李道奎等:一道力学竞赛题的多种解法及其相关问题讨论547当圆环发生变形时,0<ϕ π,由式(26)必然要求sin ψ−ϕ2 =0,即ψ−n π+ϕ2(n =0,±1,±2,···),根据题目的物理含义,取n =0,可得中性轴为ψ=ϕ2(27)式(27)代表的横截面内通过截面形心的一条直线,如图3所示.在横截面转角从0增大到ϕ的过程中,中性轴的位置离开z 轴从0增大到ϕ2.4.4应力应变分布设横截面上的合弯矩与z 轴负方向成夹角β,如图3所示,则由式(7)和式(9)可以得到tan β=M y M z =1−cos ϕsin ϕ=tan ϕ2(28)即β=ϕ2,说明合弯矩的矢量方向与中性轴同向.同时,式(25)给出了圆环横截面上任一点在某一给定横截面转角ϕ下的环向正应变与正应力,其中,ρsin ψ−ϕ2 为该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此处的距离为带正负号的距离),而其余各项与该点在截面内的位置无关,因此,圆环横截面上任一点处的环向正应变、正应力与该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5结论本文给出了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初赛试题中第13题的多种解法,并对大位移的影响、功与能的计算方法、中性轴的位置、应力应变分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得到以下结论:(1)本题可以有分析法和能量法等多种解法,但要注意对圆环的变形、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特别需要考虑大位移引起的截面上各点位置变化.另外,原型题解答认为在圆环横截面上只有弯矩M z 是错误的.(2)当广义力F 与其相应位移δ不成线性关系时,外力功不能采用W =12F δ来计算,而只能采用积分形式W = δ0F d θ来计算;但外力势能并不受外载荷与相应位移之间关系的影响,无论F 与δ是否成线性关系,均可以采用V p =−F δ来计算.(3)本题中的圆环在m 作用下,发生大位移小变形,内部受力与变形过程是这样的:横截面在m的作用下发生绕形心的旋转,截面中性轴通过截面形心,且从z 轴开始绕着截面形心逆时针旋转,在横截面转角从0增大到ϕ的过程中,中性轴的位置离开z 轴从0增大到ϕ2,截面内的合弯矩矢量方向与中性轴在同一条直线上,各点的应力、应变与该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参考文献1竞赛组委会.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初赛试题2张行编著.材料力学分析方法.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责任编辑:周冬冬)“第八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HMM-VIII)暨全国力学学术大会力学史与方法论分会场”学术活动纪要“第八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HMM-VIII)暨全国力学学术大会力学史与方法论分会场”于2017年8月13—16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工学院承办.整个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3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开幕,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晓静院士致开幕词,随后进行特邀报告;第二阶段:在力学大会作为分会场,分别于15日上午及16日上午在国家会议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其中16日为两个平行分组报告,有近40名专家学者与会报告.会议还吸引了来自全国众多单位的力学界资深教授、活跃在力学科研与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教师以及力学专业研究生参加,成为学术氛围最热烈的分会场之一.548力学与实践2017年第39卷在学术交流过程中,17位力学前辈做了精彩纷呈的大会邀请报告:武际可教授指出力学几何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介绍了黎曼几何、辛几何以及对偶等概念在力学中的应用,尤其指出目前力学专业教学需提高对微分几何等数学知识的重视;王大钧教授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坚持做报告,和大家分享了他对结构力学定性理论研究方法和科学美的感悟;王敏中教授身体力行华罗庚先生名言“弄斧到班门,耍刀在关庙”,风趣地回忆了他与9组力学高手“过招”的佚事;余寿文教授讨论了固体力学间断问题的研究方法,指出间断区域应受到关注,重点介绍了“放大镜”和“均匀连续化”两种极为有用的方法;徐秉业教授探讨塑性力学的教学方法和塑性力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朱克勤教授以俄罗斯科学院为主线,回顾了俄罗斯和前苏联力学学科发展以及欧拉、伯努利、朗道、柯尔莫哥洛夫等力学家的成长之路;隋允康教授深情追思恩师钱令希先生,回顾了钱先生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大学管理五个方面的重要贡献;钟万勰院士分享了对浅水波机械激波的深刻理解;姜锡权教授以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和轻气炮为例,介绍了材料动态力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史;王振东教授首先回忆了与周培源先生交往的故事以及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的历史,接着通过泰勒、冯诺依曼和谢多夫估算原子弹爆炸当量的故事,说明量纲分析方法的强大能力;刘延柱教授回顾了德国工程力学大师马格努斯的生平以及在刚体动力学、陀螺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等领域的重要贡献;程昌钧教授详细介绍了钱伟长先生博士论文“薄壳和薄板的内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所获得的重要成就;嵇醒教授的报告认为弹塑性应力强度因子并不存在,以及他对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因身体原因,嵇醒教授临时未能成行,由同济大学朱峰博士代为报告);戴世强教授从两本力学科普著作《院士谈力学》和《流体力学通论》谈起,阐释了全景式力学科普书籍在力学通识教育中具有不可多得的作用;余同希教授从力学的多个分支方向讨论了如何确定撞击力的问题;吴昌华教授叙述了物理学各种基本粒子的发现历史;张鸿庆教授阐释了他关于不同文化及其在数学力学中应用的理解.在大会分组报告中,与会的中青年学者分别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力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史、科研和教学方法论,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力学学科发展史、著名力学家的学术思想和贡献等.陈海波、段慧玲分别介绍了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力学学科的发展史与现状;王柏懿回顾了创建初期的中科院力学所和中国力学学会;白欣、杨绍琼、刘俊丽等报告了不同时期国内力学教育、研究、专业建设、著作和办刊等的研究成果;殷雅俊、龙运佳、游阳明、顾娟、糜长稳、王建祥等分享了对不同力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解;叶红玲、董璐、张伟伟等介绍了各自在力学教学和课程建设中的宝贵经验.最后,专业委员会主任郑晓静院士和党支部书记刘俊丽分别致辞,简要总结了本次会议,希望经过同仁们的共同努力,涌现出更多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并期待两年后的重逢.会议的组织工作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大家对东道主北京大学工学院唐少强教授团队师生们为会议所做的大量细致而有效的会务工作、以及中国力学学会和力学大会组委会对本次研讨会的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值得一提的是,本专业委员会长期形成的尊老携青的风尚不仅继续发扬而且不断加强,这次会议因作为中国力学大会分会场,考虑到退休老教授的经费困难,申请中国力学学会为七十岁以上的老先生免交注册费,而且北京大学工学院为外埠老先生们提供了很好的食宿与交通条件.(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供稿)。

周培源——立德树人 孜孜不倦

周培源——立德树人 孜孜不倦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58卷 第5期 2022年9月974 周培源——立德树人 孜孜不倦周培源对湍流理论的研究有两大贡献。

一是他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首次提出湍流统计理论需要考虑脉动速度方程。

他在 1945 年发表的“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脉动方程的解”是现代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

周培源早期的工作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已被人公开引用, 而真正引起湍流界的重视则是在 1968 年斯坦福会议上。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湍流研究的一个转折点。

二是他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首次提出“先求解后平均”的湍流动力学途径的想法。

在相对论的研究中, 在广义相对论方面, 他一直致力于求解引力场方程的确定解, 并应用于宇宙论的研究。

20 世纪 30 年代, 他已是知名相对论专家, 并曾参加由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教授主持的相对论研讨班, 亲聆爱因斯坦先生教诲。

在晚年, 他又提出了谐和条件应当作为严格的物理条件与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同时并用的理论, 还亲自设计了试验, 实验结果对澄清广义相对论理解上的混乱有极大的帮助。

周培源以惊人的毅力、终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两项基础研究中不断地取得优异的新成就。

他对中国近代科学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和作用及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是有目共睹的。

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精神周培源在教学上非常重视基础理论, 教导学生要把基本规律掌握透彻。

他说: “只有掌握好自然规律, 深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才能提出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见解。

掌握好自然规律的具体要求是: 能够正确理解和解释自然规律, 运用自然规律, 并探索新的自然规律。

”何祚庥在清华大学上的第一节理论力学课, 就是周培源所开设的。

何祚庥认为普通物理、牛顿力学这两门课自己从初中、高中到大学已经念过3遍了, 这里的理论力学课还能讲出什么新内容呢 ?但没想到的是周培源的理论力学第一课就将他们带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周培源直接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 “牛顿的三大定律可不可以归结为两大定律? ”或者说: “牛顿第一定律只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牛顿三大定律可以归结为两大定律呢? ”虽然之前何祚庥多次读过牛顿力学, 但却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因为这可是挑战经典物理学基石的举动!学生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 随后周培源向他们解释“牛顿第二定律中所表示的, 是在绝对坐标里才具有这样的形式, 而牛顿第一定律就定义了绝对坐标。

周培源教授谈青年科学工作者的业务修养

周培源教授谈青年科学工作者的业务修养

周培源教授谈青年科学工作者的业务修养
佚名
【期刊名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年(卷),期】1980()1
【摘要】记者:周老,您好!我是《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的记者。

许多青年科学工作者及大学的学生来信询问,他们在业务上应具备那些必要的修养。

【总页数】3页(P48-50)
【关键词】科学研究工作;科学工作者;周培源;记者;掌握知识;实验技术;思想方法;青年;高等学校;理论计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1;C931
【相关文献】
1.与青年朋友谈修养——品德修养 [J], 陈君生
2.吕进教授应邀为重庆中青年文艺骨干研修班作报告《新时代与文明修养》 [J],
3.谈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品德修养 [J], 杨丙安
4.周培源教授谈我国科技与教育改革问题 [J], 彭思
5.首都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谈未来——座谈会简述 [J], 常永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培源教育思想新探

周培源教育思想新探
改革 高等教育的理念 , 在当时 的高等 教育界 产生 了极 大 也 反 响。据此 , 公众 多认为 以上理念 已囊括 了周 培 源的 教育 思想 。而依笔者拙见 , 培源从 事高 等教 育工作 6 周 o多 年 ,
行性但又劝说无果 的情 况下 , 也不会阻止学生去亲身 实践。 “ 容 许 学 生 有 不 同 意 见 , 学 生 在 碰 钉 子 中得 到 锻 他 让 炼。[ 嗍 ’ ’ 在周 培源的教学生 涯中 , 师生间因意见不同而争论得 “
周培源 (9 2—19 ) 10 9 3 是享誉海 内外 的物理学 家和教育 家, 其大力 呼吁加强 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教育广为 人知 , 另提 出的通过“ 坚持教师主体地 位 、 优化 教师 队伍 , 挥学 生主 发 观能动性 、 注重因材施教 , 鼓励学科 创新 、 发展学 科 内容 , 正 确估计青年 、 持疏 导方针 , 善和加强党 的领 导” 坚 改 等举 措
周 培 源 教 育思 想 新 探
李 伟
( 南京 信息 工程 大 学 社会科 学处 , 苏 南京 江 204 ) 104
摘 要 : 源先生从 事高等教育工作 6 周培 0多年 , 育思想博大精深 , 其教 不仅 包 公众 熟知 的“ 括 重视 自 然科 学基 础 理论教 育” 改革 高等教 育的构想 , 和 还应 当 包括 “ 民主 办校 与民主教 学、 教学与科 研并重 、 独立思考与 实事求是、 文
必然 匹配更加博大精 深 的教育思 想。基于 此 , 者查 阅 了 笔 周培 源先 生的大量相关 文献 资料 , 中挖 掘 出了一 些前 人 从 鲜少 提及的教育理念 , 对其 当代价 值进 行 了思 考 。今 不 并 计浅 疏 , 撰成小 文 , 求教于学界 同仁 。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2年1月第4期Jan. 2022No.4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的探索孙 泽1,2,杨小波2,许妍霞1,刘程琳1,宋兴福1(1.华东理工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2.青海民族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摘 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大部分是数字表达的定理、原理和公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较少。

但是如果仔细挖掘,会发现这些定理和公式的研究者都是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科学巨匠,他们就是典型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

在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实施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途径。

同时,结合国情,完全可以实现课程思政和课程内容的完美结合,做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工程流体力学”[作者简介] 孙 泽(1980—),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博士,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化工过程模拟与化工流体力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4-0123-04 [收稿日期] 2021-05-31引言孔子曰:“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

”自古以来,修心立德都是历代先贤最看重的,他们将自身品德的修养放在首位,将修心立德放在教育的首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和塑造人,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认识,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周培源传略(续)

周培源传略(续)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民主与科学
页码: 3-5页
主题词: 政协常委;五届全国人大;七届中央委员;政协副主席;周培源;外事活动;中国科协主席;
名誉主席;爱国统一战线;沿海地区经济
摘要: 六建国后,周先生担任了许多社会职务,他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七届三中全会当选为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继续当选为主席,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

在外事活动方面,他先后担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培源先生是举世闻名的学界泰斗,我国流体力学研究的先驱者、近代力学事业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他的人品学问有口皆碑,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略已产生巨大影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走近周培源,认识周培源,以他为我们的永远的人生楷模。

为此,这里录入三年前的旧作,作为抛砖引玉的材料。

我认为,此文是冯秀芳博士执笔写成的同类系列文章中的佳作,发表前曾得到力学史专家、北京大学的武际可教授大力斧正,内容较为翔实可靠。

此次录入时仅做了个别文字修改。

周培源先生学术思想初探摘要:周培源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湍流理论领域攻坚70余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一生始终以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为治学动力;以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为治学原则;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治学方法。

本文试图通过叙述周培源先生的生平、学术成就及学术品格等方面的重要事迹,初步探索周培源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大家共享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周培源先生;湍流理论;广义相对论;学术思想;治学动力;治学原则;治学方法引言[1]在1992年6月1~3日,北京中苑宾馆曾承办了一次中国科学界的历史性盛会——“国际流体力学与理论物理学术讨论会——暨祝贺周培源先生诞辰90周年”,那次研讨会由周培源先生在海内外的学生和友人发起,北京大学、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主办,旨在就周培源先生数十年从事的两个领域——流体力学和理论物理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推动科学发展,也是献给周培源先生九十诞辰的礼物。

在会场上,有周培源先生的老友、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先生,应周培源先生之邀,在离别46年后重返大陆,还有从美国专程赶来的一班“重量级人物” 如顾毓琇、任之恭、吴健雄、袁家骝、林家翘、陈省身、张守廉、杨振宁、李政道等,而“两弹”元勋王淦昌、钱三强、彭桓武、朱光亚及周光召等则为国内物理学界翘楚,除此,还有一大批周先生在各个时期的学生、同事、朋友以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专家学者计三百多人,如此的学术祝寿会的出场阵容可谓空前。

杨振宁先生也有感而发,他用英语向周培源先生说道:“Obviously,you have touched many people's hearts"。

的确,六十几载光阴,周培源先生致力于两个不同而又艰深的科学领域,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为中国物理学耕耘播种,入室弟子中蔚然大家者比比皆是:王竹溪、张宗燧、彭桓武、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胡宁、张守廉、何泽慧、王大珩、于光远……。

“科学巨匠师表流芳”是对周培源先生一生的最准确的概括和总结。

1 学术成就:科学泰斗,世代风范周培源先生1924年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科研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从此开始了他近70年的学术研究工作,在这70年里他主要集中在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湍流理论两个领域,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1 湍流理论方面的学术成就[2-5]1883年英国科学家雷诺(Osborne Reynolds,1842-1912)用不同直径的圆管进行一系列实验,发现了流动从层流到湍流转捩的现象,并给出了转捩的临界参数。

此后,出于科学技术发展和工程应用的需要,湍流研究吸引了大批学者的注意力。

因为湍流运动形式复杂、变化多端,难以准确地把握规律,理论上直接求解异常困难,成了流体力学领域内最困难又最具吸引力的百年难题之一,许多人望而生畏,而另一些人则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周培源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这个领域整整奋斗了52年,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丰硕成果。

1938年周培源先生在西南联大开始进行湍流理论的研究。

粘性流体的基本运动规律是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简称N-S方程。

早在1885年雷诺就提出将物理量分成平均运动量及围绕平均运动的扰动量,或称脉动量,他将N-S方程对空间或时间平均,从而得到描写平均运动的方程,后人亦称此为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方程(Reynolds-averaged Navier- Stokes equations,简称RANS方程)。

1938年以前,国际上的流体力学理论学者只注意从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N-S运动方程所推导出的不封闭的平均运动方程作为湍流理论的动力学依据,并对这组方程采用引入脉动量和平均流速对空间坐标的梯度有关的不同假设的方法,使其封闭来求解流体的平均流速。

周培源先生开始研究湍流问题后,意识到平均运动固然十分重要,但脉动量也不能忽视。

1940年周培源先生在对湍流理论进行了两年研究之后,撰写了题为《关于Reynolds求似应力方法的推广和湍流的性质》的论文,首次提出需要考虑脉动方程,并用从这组方程所推导的二元和三元速度关联函数所满足的动力学方程,再引进一些必要的假设,建立了新的湍流理论,并根据这一理论对一些流动问题作了具体计算,计算结果与当时的实验符合得很好,周培源先生是国际上第一个求解脉动方程并提出求解办法的学者。

1945年周培源先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1940年的思想,在美国《应用数学季刊》上发表了题为《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脉动方程的解》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周培源先生提出两种解湍流运动的方法:一种是把平均运动方程和从脉动方程推导出的各元速度关联所满足的偏微分方程求解,作为一种逐级逼近法;另一种是,把平均运动方程与脉动方程一同联立求解,并指出平均运动方程和脉动方程联立求解的困难所在。

该论文在国际上至今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现代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性的工作”。

1957年周培源先生与他的早年的学生蔡树棠利用一个轴对称涡旋模型作为涡流元从N-S方程解得最简单的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后期衰变运动的二元关联函数,1965年,他的另一位学生黄永念用同样的湍流元计算得到三元关联函数,这一结果十年后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佩纳特(Bennett)用实验所证实。

1965年周培源先生与是勋刚、李松年发表论文《高雷诺数下的均匀各向同性湍流运动》,文中在求解高雷诺数的早期、后期衰变的流体运动方程时,引进不同的相似性条件,求得了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在早期衰变运动的近似解,结果与实验定性地符合。

1975年周培源先生与黄永念提出引入准相似性条件,从而统一了均匀各向同性湍流早期至晚期衰变的解,这个准相似性条件1986年在北京大学的湍流实验室中被魏中磊及其同事所证实。

其后,周先生又与黄永念利用N-S方程推导出的非线性涡旋方程,采用近似法计算从早期到后期的二元与三元的关联函数,其结果与国际上三十多年来所发表的实验数据基本相符。

1985年,周培源先生把在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理论中的准相似性条件推广到具有剪应力的普通湍流运动中去,并引进逐级奇数元截断逼近解法求解。

在逐级截断逼近法所处理的课题中的零级近似有槽湍流与平面湍尾流、平面湍射流与混合层湍流;一级近似有槽湍流与平面湍尾流。

由于逐级逼近法计算异常繁复,并且求解任何一级关联函数都要对高级关联函数做出人为的、但又合理的假定。

1988年周培源先生提出以逐级迭代法代替逐级逼近法,经初步计算,理论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这个逐级迭代法可以推广到高级近似中去,并用来求解其他发展了的湍流运动,而且在得到脉动速度之后,任何阶的速度关联都可简捷地计算出来。

至此,周培源先生在1945年所提出的联立求解平均运动与脉动方程的困难得以突破,这是国际湍流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进展。

1.2 广义相对论引力论方面的学术成就[2][6]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11月25日,又在柏林的普鲁士科学院发表题为《引力场方程》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并指出广义相对论预见的三大验证途径——水星轨道近日点的近动(这是天文观测中早就存在的问题),光线经过太阳附近的偏转和在强引力场中发射出的光谱线向红端移动(这二者为理论预见)。

广义相对论引力论提出后,在理论物理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

主要原因是,表达爱因斯坦引力场的方程是一组10个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但方程组中存在着一组由4个独立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所组成的比昂基(Bianchi)恒等式,致使仅仅用引力方程得不出10个引力函数的确定解。

有些被称为“坐标无关论者”的理论物理学家主张采用坐标变换法来减少引力函数的数目,以达到与独立方程式的数目相等。

但这只能求得在一种常微分方程的特殊引力场——轴对称静态引力场的引力方程的严格解,而对非线性偏微分引力方程表达的其它物理问题却无能为力。

周先生在二十年代开始从事爱因斯坦引力论的研究时,即主张附加物理条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许良英教授说,“周先生从1931年起就开始思索爱因斯坦引力理论中坐标的物理意义问题”。

在1937年发表的《爱因斯坦引力论中引力方程的一个各向同性的稳定解》一文中,在引入各向同性的条件下求得静止场的不同类型的严格解,充实了爱因斯坦的引力论;1939年他又发表了《论弗里德曼宇宙的理论基础》、《关于宇宙空间的球对称性和弗里德曼宇宙的基础的解释》两篇论文,证实了在各向同性条件下,爱因斯坦引力方程本身即可给出均匀的与各向同性的弗里德曼宇宙的度规张量,从而使问题的求解大大简化将广义相对论宇宙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1979年,周先生在任北大校长期间,虽已年近八旬,又重新着手中断已久的对爱因斯坦引力论的研究。

他把严格的谐和条件作为一个物理条件引入引力论中,以补充引力方程,先后同他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的同事、学生发表多篇论文,如《论爱因斯坦引力理论中坐标的物理意义和场方程的解(1982年)》、《在谐和条件下的Kerr解(Ⅰ)(Ⅱ)》(与丁浩刚合作分别于1983年和1986年完成)、《论Einstein引力理论中坐标的物理意义和谐和条件(1983年)》、《论爱因斯坦引力理论中坐标和坐标变换坐标(1983年)》、《谐和条件下的平面引力波严格解》(与刘宏亚合作,1985年)、《谐和条件下的爱因斯坦和de Sitter宇宙》(与黄超光合作,1987年)等等,这些论文在求解爱因斯坦引力方程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周先生还主张开展实验工作,来检验各种理论。

面对当时存在的两个解,即坐标无关论者的史瓦西解和坐标有关论者的郎曲斯解,从70年代开始,周培源和他的学生李永贵开始从事测量与地面垂直和与地面平行的两种光速的比较实验,希望回答两种解中哪一种更符合实际。

理论上,史瓦西解得到的两种光速的一级近似之差与光速之比为,而郎曲斯解的这一比值为零。

目前,李永贵所获得的这个比值在准确到时表明:两种光速是相等的。

1992年在庆祝周先生九十寿辰的国际流体力学和理论物理科学讨论会上,该实验被认为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少数几例成功的广义相对论与引力物理实验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