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水环境的改变量超过 了环境某一方面的阈值 时, 环境 就 会 发生 变 化 , 之将 出现 区域 地 下 水 位 下 降 、 面 随 地
沉 降 、 下水 污染 等一 系列 环境 问题 。 地
含有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 , 近年来盆地 内蓬勃发 展 的矿 泉水 产业 为 地下 水 开发 利 用增 添 了新 的前 景 ,
神堂 沟 地热 田 、 儿树 热水 井 、 计 学 校热 水 井 、 伞 统 煤炭 学校 热 水 井 、 质 工 程 勘 察 院西 院热 水 井 、 地 晋祠 路 农
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但地下水开采与不断加剧的 人类活动改变 了地下水的天然赋存环境 和区域水循
环 条 件 , 水 成 为 环境 要 素 中变 化 最 快 的 因子 , 旦 使 一
的可能 性大 大减 小 。
有 毒元 素 。同 时 , 下水 位 的持 续 下 降使 太 原城 市 地 地 区产 生地 面 沉 降 , 原 市 已形 成 4个 沉 降 中 心 , 降 太 沉 面积 达 5 8k 为 严 重 困扰 当地居 民 日常生 活 的 4 m ,成
环境 问题 。 2 地 下水 资源 开发 的环 境效 应
水 的循 环 交 替 , 使 大气 降 水 与地 表 水 资源 有 效转 化 促 为地下 水 资源 , 观上增 加 了地 下水 资源 量 。同时 , 客 地 下 水 开发 使潜 水 含水 层 地下 水 位 降低 , 减少 了地下 水 的蒸 发 效 应 , 效 保 护 了地 下 水 资 源 , 土 壤 盐 碱 化 有 使
圭 ! 旦囤
取 得 了较好 的经 济 、 源 和环境 效益 。 资 22 地 下水 资源 开发 的 负环 境效 应 . 松 散岩 类孑 隙水 是 太原 盆 地 的 主要供 水 水 源 , L 由 于 地 下水 源 集 中开 采 , 水 量 增 长 幅度 大 , 用 工业 布局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是在北方岩溶区内形成的一种地下水资源,其特点是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洞穴和石灰岩裂隙中形成。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作为北方岩溶区的一部分,也形成了大量的地下水系统。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呈东北-西南向,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降水较少。
该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石灰岩分布广泛,地下水丰富。
在该地区的东南部,有一个著名的泉城——晋中市。
这一地区的地下水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地下岩溶水库、地下水通道和泉眼出水。
地下岩溶水库主要位于深部的石灰岩中,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储水区。
地下水通道是连接岩溶水库和泉眼的重要路径,这一通道主要位于石灰岩的裂隙和洞穴中。
泉眼出水是地下水通过一个出水口流出地表形成的泉眼。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的经典地下水系统就是由这三个环节组成的。
在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成为了当地居民用水的主要来源。
同时,也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经济资源之一。
然而,地下水污染也是该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未处理的废水和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不断地渗入地下水中,严重威胁着地下水的安全。
因此,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对于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和整个北方岩溶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地区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保护地下水:建立水源保护区,强制实施污染源治理;
启动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地下水的水质控制;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和合理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有效地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太原市兰村泉域地下水的利用及管理
兰村泉 域 内 泉水 多年平 均 资源 量 为 2 64 3 28. 6万
m 现状 2 0 , 0 0年 地下 水开 采 总量 为 1 1 3万 m 日均 99 ,
[ 收稿 日期 ] 2 —0 一O ∞2 1 4
日均 产水 量 为 2. 8万 m 占水 源地 开采 总量 的 12 ,
7. 。 9 22 从 0年代开 始 , 随着经 挤 的发 展 , 城市用水 量
[ 作者筒介] 文佩仙 (9 0 . , 15 一)女 山西省汾 阳市人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地下术监察 和管理 的技术工作 。
维普资讯
20 0 2丰 3月
地 下 术
Gr u d wae o n tr
M a .. 00 r 2 2
举2春 4
举1 期
V0_ 4 N0 . l2 1
太 原 市 兰 村 泉 域地 下水 的利用及 管 理
文 氟仙 李京 生。
(. 1 山西省 太原 市 兰村 采域 水 资源管理 处 , 山西 太原 0 0 0 } 30 9
位 、 质三个方 面进 行 阐述 。 水
2 1 兰 村 水 源 地 岩 溶 术 .
相 接 , 山洪积 扇 呈 裙状 起伏 , 小而 坡 度 大 ; 倒地 边 扇 东 形 缓 慢 变化 , 山区 与盆地 间存 在 有 宽 窄 不 等 的黄 土 丘
陵和 台原 。这 种不对 称 的特点对 盆地 内地 下水 具有 明
2水 利 部 , 国 北 京 1 05 ) . 中 0 0 4
[ 摘 要] 通过 对太原 市兰村 采域 内兰特、 西张、 木沟三 太术嚣地地 下术 开采量 、 水位、 术质 的分 析 , 阐逮 了田地 下求是采 造成 采城 内太兄田的地下术植 下降, 郜分地 区形成地 下术 降落漏斗 , 从而导致术质 污染、 地面沉 降等 问是 . 进而提 出了分质供 求 质甓 优 用的供求 方式争做 好人工田灌, 6 限. 地下 术开采量等 防范措花 。
太原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中 图分类 号 :V 1. T 2 36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0 l2 (0 8 l — 0 3 0 10 一 1 3 2 0 )3 0 3 — 2
太 原 市 是 全 国 水 资 源 最 为缺 乏
的 城 市 之 一 , 是 地 下 水 超 采 问 题 最 也 为 严 重 的地 区 。 长 期 以来 , 太 原 市 工 农 业 用 水 主 要 依 赖 地 下 水 , 于 长 期 由
维普资讯 http://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 资 源 管 理
2 081 中 国水 利 0 .3
太原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师 幸 生
( 原 市 水 利 科 学 研 究 所 ,3 0 2, 原 ) 太 0 00 太 摘 要 : 原 市是 全 国水 资 源 最 为 缺 乏 的 城 市之 一 , 是 地 下 水 超 采 问题 最 为 严 重 的地 区 。 0 3年 黄 河 水 引 入 太 太 也 20
原 后 . 控 制 和 治 理 地 下 水 超 采 问题 提 供 了 有 利 条 件 。 在 对 太 原 市地 下 水 开 发 利 用 现 状 进 行 调 查 、 析 的 基 础 为 分 上 . 用 开 采 系 数 法 及 相 关 控 制 条 件 对 各 开 采 区现 状 地 下 水 开 发 利 用 程 度 进 行 定 量 分 析 评 判 , 定 严 重 超 采 区 、 利 划
水 开 采系 数计算 公式 为 :
K= / IM
42 6眼 : 开 采 井 中 工 业 用 水 井 6 9 1 5 眼 , 镇 生 活 供 水 井 4 5眼 . 村 生 活 城 0 农 用 水 井 7 7眼 . 业 灌 溉 用 水 井 22 6 8 农 9
太原市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初探
为 49 .4亿 m , 中地 表 水 资 源 量 为 2 3 其 .5亿 m , 下 地
水 资 源量 为 4 1 . 6亿 m , 地 表 水 与 地 下 水 重 复 量 为 15 . 7亿 m 。按 2 0 0 0年 人 口统 计 ,全 市 人 均 占有 水 资 源量 为 1 0 m , 全 省 人 均 占有 量 的 4 6 是 O% , 全 国人 是 均 占有量 的 7 4% 。 随着 城 市 规 模 的不 断 扩 大 , 会 . 社 经 济 的持 续 发 展 , 别 是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工 农 业 生 产 及 特 城 市 建设 的 突 飞 猛 进 , 市 生 活 及 工 农 业 用 水 量 迅 速 城
算 , 原 市 多 年 平 均 降水 量 为 4 8 3mm, 资 源 总量 太 6 . 水
已经 枯 竭 , 名 的 晋 祠 泉 水 其 流 量 由 2 著 O世 纪 5 O年 代 的 19 s 为 7 . 8m / 减 O年 代 的 13m / ,到 18 . s 9 7年 锐
太 原 市 属 暖 温 带 半 干 旱 大 陆 性 季 风 气 侯 , 季 受 夏 西 太 平 洋 副 热 带 高 压 的影 响 , 季 受 蒙 古 冷 气 压 的控 冬 制 , 候 特 点 以 干旱 为 主 , 旱 中有 涝 , 中有 旱 , 气 但 涝 旱 涝 交 错 ,全 年 降 水 量 均 值 在 4 0 mm ~6 0 m 之 间 , 5 5 m 多 年 ( 9 6年 至 2 0 15 0 0年 ) 均 降 水 量 为 4 8 3mm, 平 6 . 年 降水变 差系数一 般在 02 . 3~0 5 . 0之 间 。 年 季 变 化 较 大 ,如 位 于 市 境 西 北 缘 的娄 烦 县 盖 家 庄 站 ,历 年 实 测 最 大 降 水 量 为 13 6 mm( 9 7年 ) 4 16 ,最 小 年 降 水 量 为 2 1 6mm( 9 5年 ) 前 者 为 后 者 的 5 8倍 , 值 比居 3 . 16 , . 极 各 雨 量 站 之 首 。降水 量 的 季 节 分 配 和 时 空 分 布 也 很 不
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盆地平原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地 下水造成含水砂性土层自重压缩及黏性弱含水层的 释水压密所致。太原市地面沉降为盆地内主要的地面 沉降分布区,太原市地面沉降发现于 20 世纪 60 年 代,至 80 年代沉降加剧,2003 年已形成西张和城区 2 个沉降区及西张、万柏林、下元、吴家堡 4 个沉降中 心。最大的沉降中心为吴家堡—高新技术开发区,累 计地面沉降量 2 960 mm,年均沉降 63.0 mm。
地面沉降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一是井管上升,取 水井失效。如迎新街观测站 J34 孔的井管座落于深部 基岩上,由于地面沉降,使井管相对升高 330 mm。二 是桥面拉裂。如 1988 年建成的太原市南内环桥桥面
地面不均匀下沉而拉裂,上下错动达 100 mm。三是房 屋倒塌。由于地面沉降,武家庄村 50 处宅院、300 余间 房屋全部倒塌,90%的住房成为危房。四是地面积水 严重,90%的耕地因常年积水无法耕种等。 2.2.3 工业“三废”与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 地下水污染
太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速了盆地内地下 水的循环交替,促使大气降水与地表水资源有效转化 为地下水资源,客观上增加了地下水资源量。同时,地 下水开发使潜水含水层地下水位降低,减少了地下水 的蒸发效应,有效保护了地下水资源,使土壤盐碱化 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2.1.3 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
太原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6・
第3 9卷 第 2 9期 2 O 1 3年 1 0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 TECTURE
Vo 1 . 39 No. 29 0c t . 2 O1 3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3) 2 9 — 0 0 1 6 — 0 2
1 ) 尽快制定我市地 下空 间开发 利用 规划 以及相 关配 套 的法 非常好 , 国内上海 、 北京、 广东 、 江苏 等东部 地区地 下 空间 开发也 规 。选定高水平 的规 划设 计单位 由人 防 、 规划 等部 门牵 头 , 编 制 掀起 了高潮 , 时不我待 , 我市也应尽快启动这项工作 。 我市地下空 间开发利用详 细性控 制规划 , 前 瞻性 指导我 市地下 空
1 国 内外 地下 空 间开发利 用情 况及 我市 的现状
间利用有序 、 稳步推 进。并且 相继 出 台配 套法 规规 定 , 规 范在 开
规划 审批 、 建设 审 批 、 产 权 界 1 ) 国外 。从 1 8 6 3年英 国伦敦 建成 世界 上第 一条 地铁 开始 , 发过程 中相关 的如 土地 手续 办 理 、 定 、 优惠政策等法 律责任 、 权 利 。营造 鼓励 开发 利用 地下 空 间 的 国外地下空 间的发展 已经历 了相 当长 的一段 时间。一些 地下 空
同沟 的建设与地下空间 的开发利用 。
便有这么一句话 “ 1 9世 纪 是桥 的世 纪 , 2 0世 纪 是高 层 建筑 的世 3 我 市 目前地 下 空间开 发利 用 的重点 及建议 纪, 2 1 世纪是人类开发利 用地下 空间 的世纪 ” 。地 下空 间开发具 地下空间作为一种不可逆不 可再 生资源 , 一旦建 成就很 难对 有不可逆性 , 错 过 了 当前 大发 展 的时机 , 将 来 的代 价 非 常 巨大 。 之进行改造 , 因此 对 于城市地 下空 间 的开发 , 应该 坚持 走可 持续
太原市水资源问题及对策建议
2 水资 源开发 利用现 状及 存在 的 问题
() 1太原市有各级各类供水工程 507座 ( 、 , 中大型 1 处 眼)其
水 库 2 , 型水 库 1 座 , 座 小 8 蓄水 湖 4处 , 水 工 程 7 , 水 工 引 处 提
() 3 太原市工业 废水 、 城市生活污水及农村生 活污水排 放总
量 的 I (6 )仅 为 全 国人 均 占 有 量 的 11 (% )是 一 个 水 资 / 4% , 2 /3 8 , 源 严重 短 缺 的城 市 。
针对多年来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 中存在 的问题和太原市
委 、 政 府 领 导 提 出 的 在 “ 一 五 ” 末 , 原 市 要 跨 人 全 国先 进 市 十 期 太
量 2 1 28 6万 n , l 平均 日排 污水 6 . 2 5万 。其 中工业废水 2 . 59 5 万 m/, 3 城市生 活污水排放量 3 . d 57 7万 m/, 3 农村生活 污水 07 d . 9
万 m3 / d。
程 35 ( 3 处 其中万亩 以上机电灌站 7处 )水井 4 5 眼。 , 1 6
要的战略地位 。 通过对 太原市水资源量及其现状开发利 用的分析 , 探讨 了解决问题 的对 策及建议 , 以期达到合理开发、 利用和保护太原 市水资源的 目的。
关 键词 : 资 源 ; 发 ; 用 ; 水 开 利 太原 市
中图分 类号 :V 1 . T 23 4
文献标识码 : A 为 山西省平均水平 的 5 %, 5 为全国平均水平 的 3 %。 0 现状年工业 综合万元产值取水量为 2 2 m坜 元 ,为全国平 均水平 的 2%, 8 在 巾西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与 17 99年 的 6 3m/ 9 3 万元相 比较 , 下
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报告
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报告篇一:关于太原生态环境建设调查报告山西农业大学关于太原生态环境建设调查报告系部班级姓名成绩XX年8月31日概况建国以来,在大规模工业化的进程中,一大批城市伴随着资源大规模开发而兴起,成为因资源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能源基地,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证。
但是随着资源的开发和日渐枯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城市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是让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而灭亡,还是为城市继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当今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太原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也面临着资源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如传统的煤炭资源面临枯竭、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
面对这些严重的情形,太原市近年来正积极实施城市经济转型,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系统构建,不断提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调查内容目前,太原市园林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逐年增加,但要建成生态园林城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生态道德水准低、法治不健全在日常生活中,践踏草地、折损树木花草、随处乱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乱丢电池、塑料袋,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水资源、电资源等行为司空见惯,足见市民生态道德水准低,同时也折射出生态法治不健全.城市绿化园林植物品种应用较少对乡土树种和常绿树种应用不够重视,绿化树种适应性差,城区道路、公共绿地千篇一律,植物种类和结构层次不够丰富,景观效果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特色。
目前大多数乡土植物还没有进行开发,种植面积和数量相当有限;常绿树种应用较少,致使冬季景观色彩比较单一;植物配置不够丰富,绿地空间利用率不高。
重经济功能,轻社会、生态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善城市交通、追求城中用地的价值,建楼房、架立交桥,改变了太原历史名城的格局和风貌;为了修路、架桥、建房而砍树毁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许多保护建筑不能及时维护,造成了个别保护建筑名存实亡;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干预改变了原有地域的生境,造成自然生境的片断化(破碎化),导致生物物种大量减少和丧失。
太原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分析及评价
给和人工开采的综合制约 ,0 3 年来深层孔隙水水位呈
下 降趋 势 。 深层 地 下水 按 其 动态 特征 可 划分 为 开 采下 降 型 、 径 流开 采 型和气 象径 流 型 3 类 型 。 采下 降型 主要 种 开
分 布在 汾河 冲积平 原 集 中开采 区 , 位 动态 完 全受 开 水
地 下 水 、 溶 水 三 方 面 分析 了太 原 市 地 下 水 资 源 的动 态特 征 , 对 其 利 用 现 状进 行 了合 理 评 价 。 岩 并
[ 关键词 】 水资源现状 ; 地下水 ; 太原 市 [ 中图分类号 ]V 1 . 2 T 2 11 + [ 文献标识码 ] C [ 文章编号 ]04 7 4 ( 0 0 0 — 0 7 0 l0 — 0 2 2 1 )6 00 — 2
22 浅层 水位 降落 漏斗 的形成 与现 状 .
采 量 大 小 的 控 制 , 自然 因素 对 水 位 动 态仅 起 微 弱 作 用 。径 流开 采型 主要 分 布在东 、 山倾斜 平原 中部 , 西 地 下 水动 态受 径流 与 开采 的综 合 影 响 ,水 位 动态呈 “ v” 字 型或 “ 字 型 。气 象径 流 型主 要分 布在 开 采量 较小 u”
浅 层 孔 隙 水 水位 动态 主要 受 大气 降水 பைடு நூலகம்人 工 开
采 、 向径 流等 因素 制 约 , 多 种 因素 综 合 影 响 的 结 侧 是 果 , 现 为水 位 随 季 节 及气 象呈 周 期 性 变 化 , 由于 表 但
人 工 开采量 逐 年增大 , 位 总体呈 逐年 下 降趋势 。 水
斗 的 7 0m 等水 位线 已经 连通 。 7
貌 单元 不 同 , 高低 水位 期 不一 致 , 年 变化 幅度 小 , 但 曲
太原市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科技情报开发 与经济
文章编号:0 5 6 3 (0 7 0 — 0 7 0 10 —0 32 0 )8 0 9 — 3
S IT C F R A IND V L P E T&E O O Y C—E HI O M TO E E O M N N CNM
3%; 9 地下水资源量为 41 m,分别 比第一 、二次评价减少 了 2%, .亿 8
本符合世界包括中国产业结构演 变的规律 , 即第一产业 比重下降 , 第二 、 第三产业 比重上升。 但是 , 山西三次产业 的变动明显存 在着水平低、 差异
[ ] 李 茂盛. 届三中全会 以来 山西产业 结构变动分 析[ ] 3 十一 J. 史志研
20 年 第 l 卷 第 8 07 7 期
收稿 日期:06 1 - 8 20 — 2 0
太原市水 资源承裁力及 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梁 安 果 Βιβλιοθήκη ( 山西省水利水 电科学研究 院, 山西太原,30 2 000 )
摘
要: 了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 用的现状 , 分析 探讨 了太原市水资源承栽力及 可持续发
平均水资源总量 为 5 亿 m , . 4 , 多年平均河川径 流量为 1 亿 m, 年平 . 8 ] 多
均地下水资源量为 4 亿 m 。在第一次水资源评价(9 6 -9 9 ) , , 6 15 - 17 年 时 全 市多年平 均水 资源总量为 6 亿 ,多年平均河 川径流量 为 31 . 6 .亿 m 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 5 亿 m 。 3 . 7 两次评价成果 比较, 第二次评价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减少 了 1%,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 减少 了 4 %, 8 2 多 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减少了 1%, 9 可见河川径流量减少幅度最大。特别 是 2 世纪 8 年代 以来 , O O 河川径流量衰减幅度更为严重 , 8 - 20 年 1 0- 00 9 - 太原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4 亿 m , 别比第 一 、 . 7 分 二次评价减少 了 2 %, %; 9 1 河川径流量为 1 亿 m , 3 . 1 ] 分别 比第一 、 二次评价减少 了 6 %, 5
太原市地下水水源概况
下 面将 对太 原市公共 供水 系统地下水 源进行 简单 介绍 。
兰 村 地 区工 业 用 水 0 . 1 m / s , 兰村水厂可开采 4 . 3 m / s 。 为 了 实
1 兰村 水源
1 . 1 水 文地质 条件
村 水源地的 主要 含水 层 。岩 溶裂 隙水 : 奥 陶系 中统 下 马家 沟组
・
1 3 6・
第4 1卷 第 2 7期 2 0 1 5 年 9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 HI T E C T URE
V o 1 . 4 l No . 2 7 Se p. 2 01 5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5) 2 7 — 0 1 3 6 —概 况
董
摘
祥
0 3 0 0 0 9 )
( 太 原 供 水 设计 研 究 院 有 限 公 司 , 山西 太 原
要: 介绍 了太原市公共供水系统 兰村、 枣 沟、 西张 的水文地 质条件 , 对各地 下水 源地岩溶 水的3 1 、 给 排泄 、 地 下水储量 、 供 水水
的枣沟水源 为代表 的奥 陶系岩溶水 ; 2 ) 位于汾河 西岸的西张水 源 西张松散层孔隙水 。
为代表 的第 四纪松散层孔 隙水 。 太 原作 为一个缺 水城 市 , 在 引黄 水进入 太原 以前 , 为了满 足
1 . 3 地 下 水 储 量
1 9 8 7年 , 山西省地矿局水文一队受太原市水资源管 理委员会 太原市人 民的生 产和生活用水需求 , 多 年来 地下水 一直处 于严重 的委托 , 对太原市地下水资源进行重新评价 , 提交 了《 太 原市地下 超采状态。在引黄水进入太原 以后 ,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 资源评价及规划利用研究报告》 。报告采用多种 方法对兰村水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位于山西省境内,是一个重要的岩溶地貌区。
这里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其中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是由多个岩溶水源组成的,包括山地草甸泉、喀斯特隙缝泉和溶洞泉等。
这些水源分布在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的山间和山谷之间,充分利用了地下岩层的岩石裂隙和洞穴等自然空间。
这一区域的地下水系统具有很高的地下水储量和释放能力。
由于多年的自然形成和降雨补给,这里的地下水能够长期滋养着当地的大量农田、生态环境等。
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这一区域的地下水系统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消耗和污染威胁。
矿山开发、大规模工业和农业灌溉等都会对地下水造成威胁,可能导致地下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和生态环境受损等问题。
因此,对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进行合理的圈划和保护至关重要。
应当特别注意将这一区域的地下水系统与周边地区的地下水分开进行管理。
同时,应当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产生、规范地下水开采和加强保护工作,以确保这一区域的地下水系统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和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太原市城市节水现状分析
存在曲问题和 所采取 的主要对策从 同侧面进 行 了阐述 , 希望能对 太厚市节水管理工作有 一定的启示作片。 j 关键词 : 水资源 , 市, 城 节水管理. 闸题, 对策
中圈分类号 : 9 16 , 9 .4 Ⅲ 文献标识码 : A
太原市地处黄 土高原 , 气候 干旱 少雨 , 降水十分贫 乏 , 是我 国 入高 潮。在每年 的宣传周 期问 , 太原市各 级政府 及城建 、 节水管 水 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之一 =据统计 , 全市人均水 资源 占有量为 理部 门积极行 动 , 发表 市长 电视讲话 , 充分利 用广播 、 报纸 、 专栏
2 太原市城市节水存在的问题
1 水 1 2 实行计 用水 , . 制定科学 台理 用水定额 , 节水效果显 著。 自 2. 地下水资源过量 开采 、 资源开发利用 技术落 后 。一方面 造成地下 成立太原市节 约用 水办公 室以来 , 在全市范 围先后开展 了 5次工 太原市水资源缺乏导致过量 和不 台理开采地下 水资源 , 出现地 下水 区域性 降落漏 斗 , 目前城 市漏斗 面积 业 企业用水平衡测 试 , 通过测 试基本 摸清 了全市企业 用 水状况 , 水位持续下降 ,
1 太 原 市城市 节水现 状
1 1 城 市节 水管理 网络基 本形成 , 节水法 规体系不 断完 善 。 自 18 9 0年成立太原市节约用水 办公室 以来 , 全市已建立 了市 、 主管
95年 9 8年期问 共完成 节水技 术改 造项 目 7 4项 , 4 累计投 部门 、 用水单位三级 管理 网络 , 成 了强有力 的节水组 织保证 体 18 ~1 9 形 入节水资金 2 3 8亿元 , 累计 节水 2 6 0亿 m] 9 2年 ~19 。19 9 9年 系 , 府的节水行政管 理和监督职能不 断加强 为进一步 强化 节 政 底 已推广 节水 型洁具 、 淋浴脚 踏 阀、 应 阀等节 水器 具 3 . 感 0 6万 水管理 , 使城市节水 工作走 上法制 化管理 轨道 . 原市相继 颁布 太 套 ;9 4 ~19 19 年 9 9年底在新 建大型公建项 目中已建成 中水设施 3 了《 太原 市城市计划供水 、 约用 水实施 办法》 《 节 、太原 市城 市节约 座, 中水 技术 的推广取得 了初步成效 。 用水条例》 3 等 O余项有 关计划 用水和节水的法规及规 范性文件 , 日前 , 城市供节水管理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山西省地下水超采特征分析
SHANXI WATER RESOURCES山西省地下水超采特征分析刘宗恺(山西省水资源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摘要]山西省属于水资源缺乏的省份,在全省的取水量中,地下水比例占到60%以上。
在一些严重的地区,地下水利用比例达到80%以上。
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潜在的灾难,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有效保护全省地下水资源,结合山西省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地下水超采区的分布及其主要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和保护措施。
[关键词]地下水超采区;超采特征;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P641.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7042(2018)01-0014-031引言地下水体系是水循环体系中一个根本组成部分,是支撑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但是,目前地下水资源消耗十分严重,同时产生了一系列与地下水超采相关的问题,如地面沉降地表水流量减少甚至断流等。
山西省水资源匮乏,总量只有123.8亿m 3(山西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可利用量为51.38亿m 3,2011年全省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达37.14亿m 3,占全省地下水可开采量的72.28%,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在大同市、忻州市、太原市、晋中市、临汾市和运城市的部分区域已形成地下水超采区。
为此,开展山西省地下水超采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对迅速遏制全省地下水超采局面,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山西省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2.1盆地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盆地平原区是指分布面积大于1000km 2的盆地,小于1000km 2的盆地合并到山丘区计算。
根据盆地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其总补给量(Q 总补)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Q 降)、山前侧向补给量(Q 侧)、渠系渗漏补给量(Q 渠)、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Q 田)、河道渗漏补给量(Q 河)、井灌回归补给量(Q 井)。
太原市水文水资源
太原市水文水资源概况1.太原市基本概况太原是中国华北地区最重要,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国22个特大城市之一,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双向支撑作用。
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是山西省的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军事,文化重镇,也是世界闻名的晋商都会,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
总面积 6988 平方千米,市区1460 平方千米,建成区(2009)330 平方千米。
据山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太原市 4201591人。
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2311.5亿元人民币(占山西省GDP的21.7%)2.太原市水资源概况山西省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状况差,也是我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
作为山西省省会的太原市,水资源现状也令人堪忧,人均水资源量在500~1000m3 为重度缺水,据2005 年太原市完成的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显示,太原市水资源总量仅为5.33 亿m3,人均水资源为168m3,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12,全省人均量的1/2,处于联合国确定的极度缺水状态。
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太原市每年靠超采0.7 亿m3 地下水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与居民生活用水。
多年来,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区域内地下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含水层被持续疏干,大批中浅井报废,取水井深不断下移;再加上采煤漏水得不到有效遏制,地表水普遍受到污染,进一步加剧了该市水资源的短缺,水的供求矛盾更加日益尖锐。
因此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已成为全省人民的心愿和构建和谐山西的迫切需要。
太原市地处山西高原中部,中纬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河流入渗补给,大气降水是太原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源,而水资源的天然补给量正在不断减少。
山西省水资源情况
山西省水资源情况一、河流水系山西地处山地、高原地区,总的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向东、向西三个方向倾斜,省内水系呈放射状向黄河及华北平原发散,分别属于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黄河流域水系遍布于省内西部、南部,总流域面积为97138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
黄河流域各支流中,以汾河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流量也最大。
大于4000km2的支流有汾河、三川河、昕水河、涑水河、沁丹河。
海河流域水系偏于省内北部及东部,总流域面积为59133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8%。
大于4000km2的支流,永定河水系有桑干河,子牙河水系有滹沱河及南运河水系的漳河。
境内主要河流(除黄河干流外)的基本情况如下:1.汾河汾河是黄河水系的大支流之一,也是省内黄河干流外的第一大河流。
它发源于宁武县管岑山,由北而南纵贯山西中部和南部,流经太原、临汾两大盆地,于河津县注入黄河,全长695km,流域面积39471km2,在入黄河口处多年平均径流量(1956~1984年,下同)25.1亿m3,多年平均流量79.6m3/s,径流模数2.02m3/(s·km2)。
汾河在太原市兰村以上为上游,兰村至洪洞县石滩为中游,石滩至河津为下游。
2.沁河沁河发源于沁源县霍山东北麓,干流流经沁源、安泽、沁水及阳城县,在河南省境内汇入黄河。
山西省境内沁河干流长326km,流域面积9315km2。
沁河水量较大,在干流出省境处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5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42.8m3/s,径流模数为4.59m3/(s·km2)。
涑水河发源于绛县横岭关,流经闻喜、夏县、运城、临猗至永济县经伍姓湖流入黄河,全长193km,流域面积5569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7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6.88m3/s,径流模数为1.24m3/(s·km2)。
4.三川河三川河是由北川、东川及南川三条河汇合而成的。
干流(以北川河计)全长143km,发源于方山县赤竖岭,流域面积4161km2,于柳林县军渡注入黄河。
太原市水资源
太原市水资源及供需现状太原市的水资源系统由水源、贮水、输水、用水等4个子系统构成。
水源子系统主要包括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外区域调水。
1、太原市水资源现状描述1.1 自然水资源太原市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源、地下水源构成。
2008年,太原市水利部门统计数据表明,全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只有173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量的8.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现象加剧,太原水资源短缺问题较为突出。
表1.1为2007年度太原市水资源总量表;图1.1为2007年度山西省各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与2006年的比较图。
图1.1 2007年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与2006年比较由表1.1、图1.1可以看出,2007年度太原市水资源总量为4.0024亿立方米,较2006年度较大提高;但与山西省的部分行政区域仍有较大的差距。
1.1.1区域年降水量下图1.2为2007年度太原市以及山西主要行政分区年降水量与2006年以及多年平均值比较图。
图1.2 2007年行政分区年降水量与2006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可以看出,从多年平均降水量来看,太原市不到500毫米,在山西省行政分区中处于中下水平。
1.1.2太原市地表水太原市地表水源来自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和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
下表1.2为2007年度相关水系的水资源总量表;图1.3为2007年山西省各行政分区河川天然年径流量与2006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图。
图1.3 2007年行政分区河川天然年径流量与2006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1.1.3太原市地下水太原市地下水源主要包括一般山丘区裂隙水、西山岩溶水、东山岩溶水以及平原区孔隙水等。
下图1.4为2007年山西省各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与2006年比较图。
可以看出,太原市地下水资源量2007年较2006年较大提高,达到了3.74亿立方米。
但在山西省行政区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图1.4 2007年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与2006年比较1.2 太原市其它水资源太原市其它水资源主要包括区域调水、贮水子系统、污水处理厂等。
山西省地下水动态特性与开发利用浅析
摘
要: 山西省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基本 特征是 连续下降 , 其形 态有深埋稳定 型 、 农业灌溉 开采波 动型 、 浅埋 渗入波动
型、 下降型等 4 超采 种类 型。18 ~ 04 , 91 20 年 地下水超采等 , 省地下水平均深埋 由86 使全 .9m加大至 l.1 泉水 减少 26 m, 甚至断流 , 多座城市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并造成地面沉降 。
1 1 地下水 位动态 的分 类 .
影响地下水 动态 的因素可分 为 自然因素 和人为 因素两 大
显 。开采期一般在 3 0月份 , ~l 地下 水位 大幅度下 降 , 即使雨 季前半期得到降水渗入 补给 , 只能相对 减小 降幅 , 也 很少能使
地下水位 回升 ; l 到 2月份以后才能出现一年 中的高水位期 , 因
程线 , 其形态分类如下 : () 1 深埋稳定型 。主要分布在各盆地边山丘陵区和洪积扇 中上部。这些 地区地下 水埋 深较大 ( 一般 大于 2 , 0m) 人为干 扰因素较 少 , 基本 属于天然 动态类 型。年 内, 地下 水位 波动范 围较小 , 年变 幅为 0 2~ . 水位过程 线呈直线 型。这些地 . 0 5m,
维普资讯
第2 9卷第 2 期
20 0 7年 2月
人
民
黄
河
Vo . 1 29, No. 2 Fb 2 0 e ., 0 7
YE J U 0W R E nr R
【 水资 源 】
山西省地下水动态特性与开发利 用浅析
吴 林 娜
( 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 山西 太原 0 00 ) 30 1
差异 。在地形平缓和含水层透水性弱时 , 潜水动态表现 出明显 的季节性变化 ; 相反 , 切割强烈地形和含水层透 水性强时 , 潜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 wor ds: groundwater ;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study; Taiyuan
中图分类号: TV21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 1123( 2008) 13- 0033- 02
太原市是全国水资源最为缺乏 的城市之一, 也是地下水超采问题最 为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 太原市工 农业用水主要依赖地下水, 由于长期 集中大量开采地下水, 造成地下水开 采井群在平面位置和空间层位上高度 集中, 致使太原地区的地下水大面积 超量开采, 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形成 以城市水源地为中心的大面积地下水 降落漏斗, 产生了地面沉降、水质恶 化 、兰 村 、晋 祠 两 大 岩 溶 泉 水 断 流 等 一 系列水文环境地质问题。2003 年黄河 水引入太原后, 为控制和治理地下水 超采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us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degree of groundwater use by using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coefficient
method and relevant controllable conditions,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of groundwater use in the city.
-----------------------------------
Docin Choose
-----------------------------------
豆丁推荐 ↓
精品文档
The Best Literature
----------------------------------
The Best Literature
1.严 重 超 采 区 严重超采区是指地下水开采系 数 K>1.2, 地 下 水 位 持 续 下 降 时 间 在 5 年以上, 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速 率 大 于 1.5 m/a, 或地面沉降速率 大 于 10 mm/a, 或引超水质恶化的地区。
收稿日期: 2008- 02- 22 作者简介: 师幸生( 1956—) , 男, 高级工程师。
Functional areas namely severe over - exploitation, over - exploitation, balancing between abstraction and recharge
and potential exploitation area are divided that provides a base for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Abstr act:Taiyuan is one of water scarce cities in China with severe over-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After water
has been divert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in 2003, it provides favorite condition for the control of groundwater
上, 利用开采系数法及相关控制条件对各开采区现状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进行定量分析评判, 划定严重超采区、
一般超采区、采补平衡区、尚有潜力区, 为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
关键词: 地下水; 地下水开采; 开采程度分析; 太原
Analysis of abstr action of gr oundwater r esour ces in Taiyuan City//Shi Xingsheng
一、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评 判方法
采用地下水开采系数法对地下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行评判, 地下
水开采系数计算公式为: K=I/M
式中 K 为某一区域地下水开采系数, I 为某一区域内的地下水多年平均开 采量 ( 万 m3/a) , M 为某一区域内地下 水可开采量( 万 m3/a) 。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判 指 标 K 值 评 判 标 准 为: 当 K>1.2 时 , 属 地 下 水 严 重 超 采 区 ; 当 1<K≤1.2 时, 属一般超采区; 当 0.8<K≤1 时, 属 地下水采补平衡区; 当 K≤0.8 时, 属 地下水开发尚有潜力区。同时结合多 年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和地面 沉降观测资料进行评判。
(3) 黄大盆地区 该 区 总 面 积 246 km2, 多 年 平 均
可 开采 量 341 万 m3/a, 2005 年 区 内 实
际 有 开 采 井 122 眼 , 实 际 开 采 量 为
1 530 眼, 地 下 水 实 际 开 采 量 为 0.69 亿 m3/a, 而 该 区 地 下 水 可 开 采 量 为 0.38 亿 m3/a, 开采系数 1.81, 水井密度 3.49 眼/km2, 属于严重超采区。
值得注意的是清徐西边山洪积扇 区, 含水层埋藏深度较浅, 仅 60~80 m, 厚度 15~25 m, 补给条件差, 故含水层 富水性亦较差, 41 km2 的范围有开采井 558 眼, 水井密度高达 13.61 眼/km2, 在 全省乃至全国也属罕见, 井距极小, 局部井距只有 30 m, 灌溉季节单井出 水量多小于 200 m3/d, 少数水井出水 量不足 50 m3/d, 区内水位急速下降, 平均水位降深 60~80 m, 水位近 10 年 平均下降速率 1.83 m/a, 接近含水层 的底板, 超采状况十分严重。河东乌 马 、象 峪 河 纯 井 灌 区 ( 集 义 、高 花 、孟 封乡) 同样存在水井密度过大, 水井 开采效率低下, 地下水严重超采和水 位持续快速下降的问题。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通过对太原市工农业抽取地下 水水井的调查, 全市 2005 年取用地下 水水井总数为 4 511 眼, 其中开采井
4 216 眼 ; 开 采 井 中 工 业 用 水 井 659 眼, 城镇生活供水井 405 眼, 农村生活 用水井 787 眼, 农业灌溉用水井 2 296 眼 , 林 牧 养 殖 业 用 水井 23 眼 , 第 三 产 业用水井 32 眼, 生态用水井 14 眼。
四水厂、太原钢 闭, 使该水源长
期处于地下水超采的局面得以有效
控 制 。关 井 压 采 以 来 , 从 2003 年 至
2006 年 8 月 西 张 水 源 地 漏 斗 中 心 的
地 下 水 位 3 年 累 计 回 升 19.08 m, 平
均上升速率为 6.36 m/a。可见区内地
(6) 古交河谷区 该区 总 面 积 69 km2, 含 水 系 统 的 特点是: 含水层颗粒粗, 但厚度薄, 补 给条件好, 却易污染。到 2005 年区内 已 建 成 开 采 井 246 眼 , 水 井 密 度 为 3.57 眼/km2, 实际开采量为 0.13 亿 m3/a, 而 区 内 孔 隙 地 下 水 可 开 采 量 为 0.11 亿 m3/a, 开采系数为 1.16, 由于地下水 开采, 导致水位下降, 地表污水下渗, 水质恶化; 同时由于该区属晋祠泉域 范围, 是晋泉补给区, 按泉域范围界 定, 该区地下水处于严重超采状态。 2.采补平衡区 采补平衡区是指地下水开采系 数 0.8<K≤1。 (1) 西张盆地区 到 2005 年 区 内 已 建 成 自 来 水 四 厂 、七 厂 和 八 厂 、太 钢 水 源 及 其 他 工 农业 和 城 市 供水 水 源 井 359 眼 , 实 际 开采地下水 0.58 亿 m3/a, 平均日 开 采 量为 15.76 万 m3。而区内地下水可开 采量为 0.59 亿 m3/a, 平均日可 开 采 资 源量为 16.1 万 m3, 开采系数为 0.98, 区 内 水 井 密 度 为 1.9 眼/km2。太 原 市 从 2003 年 开 始 实 行 关 井 压 采 , 西 张
33 水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8.13
(1) 晋祠泉域岩溶裂隙水区 截 至 2005 年 , 区 内 已 建 成 各 类 岩溶水开采井 ( 包括自流井和抽水 井) 91 眼, 岩溶水开采利用量为 0.29 亿 m3/a, 而 泉 域 内 岩 溶 水 可 开 采 量 为 0.21 亿 m3/a, 超 采 量 0.08 亿 m3/a, 开 采 系 数 1.39; 101 孔 连 续 5 年 岩 溶 水 位年平均下降速率为 1.77 m/a, 整个 泉域岩溶水处于严重超采状态。 (2) 兰村泉域岩溶水区 2005 年 泉 域 内 已 建 成 岩 溶 水 井 132 眼, 实际开采岩溶水量高达 1.15 亿 m3/a, 而 泉 域 内 岩 溶 水 可 开 采 量 为 1.10 亿 m3/a, 超 采 量 0.05 亿 m3/a, 开 采系数 1.05, 近 5 年排泄区水位平均年 下降速率为0.85 m/a, 但是补给径流区 水位下降速率高达 7.9 m/a 以上, 故泉 域岩溶地下水仍然处于严重超采状态。 (3) 小店区 该 区 面 积 270 km2, 2005 年 区 内 有 城 市 及工 农 业 开 采 井 744 眼 , 地 下 水开采量为 0.37 亿 m3/a, 而 该 区 地 下 水可开采量为 0.31 亿 m3/a, 超 采 量 为 0.05 亿 m3/a, 开采系数 1.17, 水井密度 2.76 眼/km2, 30 年 平 均 水 位 年 降 幅 1.5 m, 属于严重超采区。 尤其是东边山北营洪积倾斜平原 区, 该区面积仅为 46 km2, 而区内却分 布有工农业开采井 146 眼, 水井密度高 达 3.174 眼/km2。由 于 地 质 条件 较 差 , 含水层发育不好, 地下水补给条件 差, 超采区内累计水位最大降深达 135 m, 30 年平均水位年降幅 3.67 m。 (4) 晋源区 该 区 总 面 积 143 km2, 2005 年 区 内 有 城 市及 工 农 业 开 采 井 442 眼 , 地 下水实际开采量为 0.24 亿 m3/a, 而 该 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 0.21 亿 m3/a, 超 采量为 0.04 亿 m3, 开采系数 1.18, 水 井密度 3.09 眼/km2, 30 年平 均 水 位 年 降幅 2.3 m/a, 浅层水已被普遍污染, 属于严重超采区。 (5) 清徐区 清 徐 县 盆 地 区 总 面 积 438 km2, 2005 年 区 内 有 城 市 及 工 农 业 开 采 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