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研究综述与考古学研究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总第86期)

[收稿日期]2013-11-16

[作者简介]高世华(1966—),男,山东单县人,天水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伏羲文化研究综述与考古学研究评析

高世华

(天水市博物馆,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伏羲文化是二十世纪上古史研究的重大课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取得了一系列

研究成果和共识;由于多方面原因,尤其是缺乏考古学的介入,使得伏羲文化研究在名号解读、

时代界定、族源、族属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分歧;正确运用考古学材料,建立伏羲文化考古学研

究体系,是伏羲文化研究深度开展、有所突破的关键。

[关键词]伏羲文化;考古学;评析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566(2014)02-0123-06

20世纪,随着古代文献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广泛运用,很多古史传说被学界重

新认识和研究。其中,伏羲传说作为古史研究不容回避的问题,无疑是上古史研究的重大课题,

从20世纪20年代对古史传说的反思,到如今伏羲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广泛深入的研究,以及取

得的丰硕成果,对整个学术界而言都是值得回顾和反思的。本文拟就伏羲文化研究的概况以及

考古学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和评析。

一、伏羲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

伏羲氏在清代以前的学术传统中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文化则是以

伏羲氏为代表的先民们开创的远古文明的总称。伏羲文化之所以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首

先因为伏羲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始祖,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源头;其次,还因为它内容广博,直

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古代文化的源和流皆与伏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关于伏

羲传说及其文化现象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综合20世纪迄今伏羲文化研究的历程,大

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建国前,为初始阶段。20世纪初,我国现代新史学以顾

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辩派,提出了“层累地中国古史观”,否定我国古史传说的历史,对古史

研究造成很大影响,但是,随着20年代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传入和兴起,很多古史传说被越来

越多的考古新发现所印证,从而引起学术界对古史传说研究的反思。早在20年代,王国维提出

了古史新证的观点,主张运用出土史料和文献相佐证研究古史传说,重视考古出土文献的研究

价值,此后二重证据法在古史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包括伏羲传说在内的古史传说取得了

诸多研究成果,如:四十年代著名古史学家、考古学家、教育家徐旭生以长达三十年的持续研究,

写成了《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对中国上古传说进行了系统研究,将我国传说时期的部

族划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对伏羲作为苗蛮集团的首领进行了详细考证。现代著名

学者、诗人闻一多撰写的《伏羲考》首次运用历史文献学、民俗学和考古学资料综合研究伏羲

传说,成为第一部研究伏羲文化的专门著作,很多观点迄今在伏羲文化研究中产生着重大影响。

第二阶段,建国前后到20世纪80年代,为探索阶段。40年代末期,伴随着古史传说的研

究和学术成果的问世,学术界对有关中国传说材料的认识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如1947年徐旭

生、苏秉岐在《史学集刊》上发表《试论传说材料的整理与传说时代的研究》一文,指出:传说时代的研究,主要应靠传说材料。判断传说材料的价值,要解决一个先决问题,进而将传说材料从本质与来源上分为原生的和再生的两类,注重史料的原始性、等次性。这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传说材料的整理和传说时代的研究两个方面,可见当时的学术界对传说时代及其相关问题的高度重视。

建国后,随着我国史前考古学的深入开展和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学术界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利用考古学材料和方法重建我国史前史,古史传说材料成为重建上古历史的重要文献参照。这一时期,学术界虽然没有对伏羲文化开展专门的研究,但是,伏羲作为古圣先王,其创画八卦的传说屡见于各种历史教科书中,成为原始社会史的重要内容。同时,很多学者致力于伏羲传说的民间搜集工作,创作了《伏羲女娲婚配传说》(袁柯)、《上古神话演义》(钟毓龙)、《人祖伏羲》(李亚东)等文学作品。伏羲文化的研究范围从历史、考古延伸到民俗文学等领域,为深入开展伏羲文化研究工作做好了理论铺垫和准备。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深入研究阶段。伏羲的诞生地天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开展伏羲文化的学术研究,首次提出了伏羲文化的学术概念,1993年正式成立了“中国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会”等学术机构,1992年、2003年、2006年在天水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性的伏羲文化学术研讨会,2008年举办了海峡两岸周易文化学术研讨会,2009年、2010年、2011年召开了伏羲文化北京论坛、广州论坛、兰州论坛,相继出版了《神圣伏羲氏》、《伏羲文化》、《伏羲文化论丛2003》、《中华伏羲文化研究论文集》等论文集。尤其是2012年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伏羲文化研究论文集》,几乎囊括了能够收集到的见于著录的研究文章,堪称伏羲文化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这时期伏羲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伏羲诞生地天水和归葬地河南淮阳,代表著作有:刘彦翔的《伏羲庙志》,李建成的《伏羲文化概论》,徐日辉的《伏羲文化研究》,傅小凡、杜明富的《神话溯源——

—女娲伏羲神话的源头及其意义》,李宁民的《人祖伏羲与宗庙》,周宜兴的《雨润后世八千年》、《中华文明八千年之说》,杨复竣的《中国本源文化伏羲文化》5卷本等等。学者们从历史、考古、民俗、哲学、文学、建筑等不同的角度对伏羲传说的原始背景、文化意义以及伏羲传说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与天水的关系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李学勤的《试谈女娲神话传说的文化意义》,谢端琚的《从考古窥探伏羲时代的历史背景》、马世之的《伏羲女娲与中国远古文化》等,从史前考古角度研究伏羲传说,以其在学术界的崇高学术造诣和威望,促进了伏羲文化研究和史前考古学的有机结合,为探索建立伏羲文化考古学研究体系,恢复伏羲传说的历史面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伏羲文化研究已取得的学术成果和共识

1.伏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传统观点过于强调炎黄,而忽略伏羲的历史地位。经过对古文献的梳理研究,学术界重新确立了伏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始祖的历史地位。武汉大学哲学系唐明帮教授认为:“传说中的伏羲,为中华民族之初祖。他生活在原始社会的渔猎畜牧时代,制作网罟,发展渔猎,进而促成畜牧业发展;仰观俯察,始画八卦;造书契;制骊皮之礼;立九部,设六佐;制乐器,作乐曲;发明医药,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多方面卓越贡献,不愧为伟大的中华文化英雄,值得千古敬仰”[1]。很多学者提出了为“中华民族始祖”正名的提议,主张以“羲黄”取代“炎黄”,台湾新学识文教中心发行人李明教授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伏羲在中国历史上居“百王之先”地位,贡献质高、量多且对文化“国”、“家”特具开创意义,已被民间尊为“人祖爷”,其主要贡献八卦具现代学术意义,国际声望崇隆,陵园规模可与信史帝王比拟,官方正统地位明确,为龙徽创始设计者,伏羲之形象接近原始人类,是中华各民族的始祖[2]。学术界对伏羲作为民族始祖的确立,有助于人们对伏羲传说的正确理解,对于研究中国的早期历史,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文明标准,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2.伏羲氏是原始氏族的名号,伏羲时代代表了我国原始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伏羲氏并非纯粹的神话人物,它不仅是我国原始氏族部落的名号,而且代表了我国原始社会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郭沫若认为:“中国的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