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年古韵——西安古城墙沿革考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周、秦、汉、唐这四个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朝代均建都于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西安名胜古迹灿若星辰,而古城墙便是这众多古迹中极富代表性的一处。在古都西安千年的风霜变幻中,古城墙始终巍峨屹立,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繁荣。因此,考证城墙的历史对我们了解长安的历史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一、概况
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西安城墙共有城门18座,分别是南城七门(从西向东):含光门、勿幕门、朱雀门、永宁门 ( 正南门)、文昌门、和平门、建国门;北城六门(从西向东):尚武门、安远门 ( 正北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东城三门(从南向北):长乐门(正东门)、中山门、朝阳门;西城二门(从南向北):安定门、玉祥门。其中东西南北四座正城门的字首刚好组成“长安永安”四个字,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安定生活的美好企盼。
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城门外有闸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了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也叫月楼),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敌兵要攻破这五道防线,极其不易。
除了城门设防严密外,城墙四个拐角还修有角楼。作用是辅助城门,观察和
防御四面外来之敌。整个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马面(也叫墩楼)。每个马面宽20米,从城墙向外伸出12米,高低、结构和城墙相同。西安城共有马面98座,使城墙外侧成锯齿形。每个马面上原有可供驻守军队的卡房(也叫敌楼)3间。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
二、历史沿革
“惠帝元年,正月,发近长安六百里男女一十四万六千人,三十日罢。六月,发徒隶两万人常役。又五年,复发十四万五千人,三十日罢。城高三丈五尺,阔一丈五尺,上阔九尺,雉高三板,周回六十五里。汉旧仪曰:长安城中经纬各长三十二里一十八步,地方九百九十三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城下有池,周绕广三丈,深二丈。”这段话出自《汉书》,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关于长安筑城墙最早的记载。同时也能说明汉朝长安城的规模是何等的宏大,以致于筑城需花费十余万人力。
然而,文中提到的汉朝时所筑的长安城墙是否就是西安现存的城墙呢?我们再来看看元代《类编长安志》中的记载:“……以初受命难之。夜与威及高颖共议,明但通直散骑庾季才奏曰:‘臣仰观玄相,俯察图记,必有迁都之事。且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协天人之心,为迁都之计。’帝愕然,谓颖、威曰:‘是何神也。’太师李穆亦上表请迁都。帝省表曰:‘天道高明,已有应征,太师人望,复抗此请。’乃召高颖等创建新都于龙首山……其地在汉故城之东南,属杜县……南值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灞、浐,北枕龙首原,创筑京城曰大兴城……所司依式先筑宫城,次筑皇城,亦曰子城,次筑外郭城。”这段记载可以说明隋朝时的长安城(大兴城)与汉长安城并非在一处,而是经历了一次迁都,因此刚才提到的汉惠帝时所筑城墙也并非后世长安城所存城墙。
唐朝的长安城基本沿袭了隋长安城的体制,在刚才的这段记载之后又有一段关于唐代时长安城墙的记载“……徐公韩建去宫城,又去外郭城,重修子城,城外古迹移于内。南闭朱雀门,又北闭延喜门、安福门,北开真武门,谓今之安西府也。”根据这段史料记载,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改筑时放弃了
长安的外郭城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真武门(即玄武门),以便防守,但对城垣并未扩大或改修。这一事件在清代编著的《西安府志》同样有记载:“……天佑元年,匡国军节度使韩建改筑约其制谓之新城,宋金元皆因之。”而这一事件同样从侧面反映出西安现今所存城墙不过是唐朝长安的皇城罢了,由此我们足以想象盛唐时的长安城是何等的气势恢宏。
之后,长安城墙又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而这段历史由于时局动荡并未载入史书中。元代时西安称为奉元城,是西北的一个重镇。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军从山西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就是西安得名的开始。
根据《西安府志》中的记载“……宋金元皆因之。洪武初,都督濮英增修门四,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四隅角楼四,敌楼九十八座。明初,朱元璋听从了谋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于是筑城之风盛行,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如今的西安古城墙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的。
同时,在明代,西安城墙又经历了多次整修,“嘉靖五年,巡抚王荩重修城楼。隆庆二年,巡抚张祉甃以砖……”巡抚王荩曾重修城楼,而巡抚张祉曾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上青砖。(在此补充一点,最初的西安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明代整修后又在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成一道排水槽,这对西安古城墙的保护起了重要作用)明末动乱之际,长安城墙饱受战火蹂躏,城门几经损毁和修复。据传,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由长乐门(今东门)攻入西安时,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将士们一听此言群情激愤点火烧毁了长乐门城楼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这段历史并无史料可考,仅是根据民间口耳相传下来的故事而得,但长乐门城楼曾遭焚毁倒是确有其事,而至于是否真是李自成起义军所焚毁就不得而知了。
辛亥革命中,西安城墙也受到了战火的摧残。西安起义中,清兵龟缩城内抵抗新军的进攻。当时安远门(今北门)的城楼是清军的弹药库里边驻守的清兵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