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金元四大族群的兴起与衰落

辽西夏金元四大族群的兴起与衰落在中国历史上,辽西地区曾经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族群,其中包括夏、金、元、辽四大族群。这些族群的兴起与衰落,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政治环境变迁,也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夏族的兴起与衰落

夏族,又称夏国,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地区的重要民族之一。夏族

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他们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

字记载的王朝——夏朝。夏朝统治者以贤能者为士,实行严格的礼仪

规范,使得夏朝得以稳定发展。然而,由于夏朝王室腐败、统治失误,大量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夏朝逐渐走向衰落。公元前16世纪,夏朝被

西戎民族攻灭,夏族大部分人民被迫迁徙至中原地区。

二、金族的兴起与衰落

金族又称金国,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民族。金族的兴起可以追溯

到公元10世纪,他们建立了大辽北部的金朝。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

民族建立的世袭制王朝之一,统治者以勇武为本,经过多次战争征服

周边民族,最终统一了北方部分地区。然而,金朝的统治并不稳定,

金朝皇族内部的斗争不断,朝廷的官员腐败严重,导致国家日渐衰落。公元1234年,金朝被蒙古军队攻灭,金族人民被迫南渡。

三、元族的兴起与衰落

元族,即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的

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当时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

原,其子孙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元朝实

行了汉人与蒙古人相互融合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然而,元朝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统治的衰落。元朝后期,官员贪污横行,民众生活困苦,造成了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最终,公元1368年,元朝被明朝推翻,元族人民被迫迁徙或者融入汉族社会。

四、辽族的兴起与衰落

辽族,即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所建立的王朝。辽族的兴起

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他们建立了辽朝,并取代了北方的后晋王朝。辽朝统治者普遍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推崇汉文化与契丹文化的融合

发展,辽朝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昌盛。然而,辽朝的辉煌维持并

不长久,内外因素的影响下,辽朝逐渐走向衰落。公元1125年,辽朝

被金朝攻灭,辽族大部分人民被迫南迁或者融入汉族社会。

总结起来,辽西夏金元四大族群的兴起与衰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

社会政治变迁。这些族群的兴起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原地

区的统治,而衰落则暴露出统治者的政治智慧不足、腐败和内部斗争

的严重问题。这些历史教训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仍然有着重要

的启示作用。

初中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简介: 本单元是《中国历史》第2册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本单元涉及的时段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它起源于960年止于1368年,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民族关系发展”,“社会变化”。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特点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多个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在直接统治区域出现了蒙、汉、回藏等多个民族。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首先打破课时界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整个课堂结构包括:总序、多民族国家政权由并立到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四大部分。 新课标要求: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并立;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知道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了解元朝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中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辽、宋、西夏并立;宋金之战,南宋偏安;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知道北宋、元朝强化中央集权和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2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3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4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中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教学重点: 北宋、元朝强化中央集权和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辽、宋、西夏并立;宋金之战;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 教学难点: 南宋偏安;北宋、元朝强化中央集权;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三、单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这一时期的历史时空图,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从五代十国时期到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到金与南宋的对峙,再到元朝的统一进程。既由并立走向统一的过程,并初步了解这一时期主要政权建立、灭亡及元朝统一全国的时间,以及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情况和科技成就。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时序,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其次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本单元的结构导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单元包括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 一、单元课程结构 1.单元地位 这一时期从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灭亡结束。与北宋同时,在东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随后形成了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至蒙古灭金,建立元朝,继而灭南宋,统一了中国。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立,还是元朝这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 2.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在民族关系方面: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 在社会变化方面包括: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贸易繁荣,繁华的都市生活,多彩的文学艺术(宋词、元曲流行),极盛的传统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达的中外交通。 二、单元知识梳理 1.课标解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新增“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一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宋朝经济繁荣而综合国力不强,总屈服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原因;二是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文官制度的渊源和重文轻武的民族性格的形成。)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新增“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一是因为“岳飞抗金的事迹”在民间影响较大,符合“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课程设计思路;二是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元时期是商业贸易的繁荣时期,宋朝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所以课文着重介绍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要求“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突出强调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元朝都市生活以及元曲”主要出于“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也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宋元时期的历史面貌。) 2.知识梳理 本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八课: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本单元时序与主题并行,从时序的先后关系看,第6课、第7课、第8课、第10课、第11课以政治演变为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灭辽和北宋,与南宋对峙,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长期割裂局面,重建了统一国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分析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教学内容及结构分析 本单元涉及的时段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它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占据江南的南宋和金朝形成南北对峙。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据的局面,重新建立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民族关系发展”“社会变化”,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多个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在直接统治区域出现了汉蒙回藏等多个民族。第6课“北宋的政治”,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两个子目,教学重点是“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有“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有“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有“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蒙古族的兴起以及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有“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个子目,教学重 点是“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有“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二、教学定位分析 1.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哪些表现? 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越北方,基本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大力兴修水利、农作物的播种区域扩大及产量增加、经济作物的栽培种植呈现出很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杭州、成都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景德镇的制瓷业享有盛名、造船技术已明显提高、棉纺织业已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等;商业方面,杭州、成都、广州的商业十分发达,有些南方政权的商业贸易收入或为主要的财政来源。 2.如何理解“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并立”与“分立”有什么区别?“并立”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并立”和“分立”的确是有区别的。“分立”的含义中有一种分化、分离的倾向,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这个时期的前半段的历史情况相符;而且,虽然有隋唐的统一,有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辽、宋、西夏、金承五代十国而来,开元明清三个巨大的统一王朝的蝉联局面,虽然是分庭抗礼,但实际上已处于更大的统一发展的过程中了。我们当然不能操之过急,说这个时期已经是统一,或者用“朝着统一进步”这样的表述方式作为学习主题的题目,用“并立”这个概念既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当时这几个王朝终究没有分出高下,都是被新兴的蒙古势力削平的),又没有表示继续分裂的意思,目前看来是比较合适的表达方式。 “并立”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1)中原政权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频繁,但最终以双方相互妥协(宋朝让步更大一些)而结束战争,并维持了相对持久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交往和相互的沟通与了解,随之而来的是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2)在边界设立交易场所,一般采取物物交换的方式,如用北宋的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少数民族的羊、马、骆驼等,同时中原的制瓷技术和印刷技术也传播到周边地区。 (3)中原地区的民族交融不断深化,辽、宋、西夏、金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极大地缩小了民族间的差距,推动了民族的交融,加之少数民族大量南下移民,更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3.怎样从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这个“发展”其实是表示出现了新的情况。不同于以往,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给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带来了新的气象,最明显的就是吸引了许多从未与中国文化有过接触的遥远国度的人民来到中国,这些人民有自己的习俗和宗教,再加上元朝统治者带有一定民族歧视的色彩,所以,当时的民族关系一方面是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表现在:大批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而边疆各族人民又大批迁入中原和南方,同汉族人民杂居并和平相处;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

辽西夏金元四大族群的兴起与衰落

辽西夏金元四大族群的兴起与衰落在中国历史上,辽西地区曾经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族群,其中包括夏、金、元、辽四大族群。这些族群的兴起与衰落,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政治环境变迁,也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夏族的兴起与衰落 夏族,又称夏国,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地区的重要民族之一。夏族 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他们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 字记载的王朝——夏朝。夏朝统治者以贤能者为士,实行严格的礼仪 规范,使得夏朝得以稳定发展。然而,由于夏朝王室腐败、统治失误,大量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夏朝逐渐走向衰落。公元前16世纪,夏朝被 西戎民族攻灭,夏族大部分人民被迫迁徙至中原地区。 二、金族的兴起与衰落 金族又称金国,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民族。金族的兴起可以追溯 到公元10世纪,他们建立了大辽北部的金朝。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 民族建立的世袭制王朝之一,统治者以勇武为本,经过多次战争征服 周边民族,最终统一了北方部分地区。然而,金朝的统治并不稳定, 金朝皇族内部的斗争不断,朝廷的官员腐败严重,导致国家日渐衰落。公元1234年,金朝被蒙古军队攻灭,金族人民被迫南渡。 三、元族的兴起与衰落 元族,即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的 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当时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

原,其子孙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元朝实 行了汉人与蒙古人相互融合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然而,元朝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统治的衰落。元朝后期,官员贪污横行,民众生活困苦,造成了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最终,公元1368年,元朝被明朝推翻,元族人民被迫迁徙或者融入汉族社会。 四、辽族的兴起与衰落 辽族,即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所建立的王朝。辽族的兴起 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他们建立了辽朝,并取代了北方的后晋王朝。辽朝统治者普遍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推崇汉文化与契丹文化的融合 发展,辽朝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昌盛。然而,辽朝的辉煌维持并 不长久,内外因素的影响下,辽朝逐渐走向衰落。公元1125年,辽朝 被金朝攻灭,辽族大部分人民被迫南迁或者融入汉族社会。 总结起来,辽西夏金元四大族群的兴起与衰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 社会政治变迁。这些族群的兴起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原地 区的统治,而衰落则暴露出统治者的政治智慧不足、腐败和内部斗争 的严重问题。这些历史教训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仍然有着重要 的启示作用。

东北四大族系

有史以来,东北即为多民族聚居之地区,先后有数以百计的部落、部落联盟和部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四个大的族系,这就是华夏族系、东胡族系、秽貊族系和肃慎族系。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书写出了惊心动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一、华夏族系 自公元前21世纪开始,我国中原地区夏、商、周三个王朝相继建立,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华夏族系,逐渐形成和扩大。我国东北地区一些较先进的部落联盟和部族,先后融合于华夏族系,这部分东北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华夏族人,也就是最早的汉族人。 夏朝之时,把生活在东方的许多部落、部族联盟和部族统称为“东夷”。商族即属东夷之列。 传说商人的始祖契,被夏朝封于商,是为商侯,祖居何地呢?据《荀子·成相篇》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砥石”在辽河的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河源之地,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白金山。 商族为了接受夏族的文化,不断由辽河流域南迁,扩展势力范围。自成汤时,商人进入夏朝故地,并取而代之,于公元前16世纪灭夏朝建立商朝。这是东北民族也可以说是东北人第一次挺进中原,并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商朝的建立促使商族与华夏族的融合,成为华夏族系形成的基础。 此时,再进东北的西南部,有许多商族的近亲部落,他们一直与商商朝保持着密切联系,商王朝在那里建立了许多封国,借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其中见于文献的有孤竹、令支、韩侯、箕侯等。 继商的是周朝,它实行宗法制度,分封宗室,控制所属地方。周初,召公姬奭封于燕,是为燕王,燕的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燕统辖燕山南北地区,后扩展终了西大辽河流域,原居殷商的孤竹、令支、韩侯、箕侯等皆隶属于它。从周初之战国末,历经900余年,燕国在东北地区西南部先后进行了长期的来开拓和经营,设右北平、辽西、辽东郡进行有效的行政管辖,是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扩大了华夏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当地的孤竹、令支、箕以及部分山戎相继融于华夏族。 商末著名的人物箕子东走,殷人“从之着五千人”,大批的手工业奴隶,“诗工礼乐,医药卜巫”,“百工之具皆备”,由箕子带入朝鲜半岛,以王俭城为中心,与当地的良夷结合,建立箕氏朝鲜。箕子代表了华夏族首次东进的族人,他们将中原的文明传入朝鲜半岛,用先进的奴隶制改造落后的氏族部落制。大大改变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数百年相沿不衰。箕子以后,中原华夏族人不断向东北地区迁徙,与当地的其他民族一并共同开发东北,这部分人称为东北的土著民族之一。 二、东胡族系 东胡族系是以戎族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一般包括山戎、东胡、鲜卑、乌桓、库莫奚、乌洛侯、室韦、契丹等民族。商周时期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的一些民族部落的统称。 东胡族系的成员,多是“马背上的民族”,最早以山戎见称。山戎的居地在今贝加尔湖附近,在商周时期一处与家长奴隶制,当时是东北少数民族最强大者,不断袭扰燕、邢、

中国通史五代辽宋夏金元朝代的更替

五代辽宋夏金元 10至14世纪中期,是我国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从后梁建立开始到元朝灭亡为共四百六十多年。在此时期,欧洲仍处于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阶段。法国为封建割据局面;英国逐渐形成和确立封建庄园制。在亚洲,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走向了衰亡;日本封建庄园已居统治地位。在中国,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那时候,战争虽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高度发展,文化有突出成就,在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 在唐末农民战争中,起义军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此后五十多年,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以外,其余都定都开封。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山西的北汉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二、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赵匡胤废去后周皇帝,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初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北宋的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三、辽、西夏、金的建立 北宋时候,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后来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以及党项组建立的西夏。 1.辽的建立 10世纪初,契丹族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契丹人仿照汉子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契丹改国号为辽。 2.西夏的建立 党项是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3.金的建立 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907——960) 一、政治 1、概况: 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局势相对稳定——北民南迁 3、实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二、经济 1 2、原因: ●北方混战不已,南方相对稳定。 ●北民南迁,劳动力、技术与工具。 ●统治者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 3、表现: 兴修水利(吴越——捍海塘) ●农业:增加耕地(圩田) 经济作物(桑柘、茶树) 丝织业——生产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 ●手工业:造纸业印刷业——很发达(成都、金陵) 制茶业——很普遍(南唐建州茶) ●商业:城市(杭州、扬州);贸易(楚国商业税) (二)两宋的兴衰(960——1276) 一、北宋的统治(960——1127) 1、建立: ①时间:960年 ②地点:东京陈桥驿 ③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 ④方式:军事政变武将夺权(陈桥兵变) ⑤国号与年号:北宋(东京----开封);建隆 北宋的建国与两汉、唐朝有何不同?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经历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五是后继统治者都很有作为;) 分析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国家分裂——消灭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武将专权——强化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辽占据幽云地区——北伐未果,守内虚外

2、局部统一: ①战略方针(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南方政权力量薄弱,物产丰富) 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②结果(宋太宗): 两次征辽(高粱河战役) ,未收复幽云地区 ③统一原因:统一趋势加强,顺应潮流;后周世宗改革,奠定基础;战略方针正确 3、强化中央集权 ①背景∶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 ;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 ②目的:解决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形成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专制皇权。 ③措施: 收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 集中军权 设“三衙”——三分禁军统领权 分兵权 设枢密院——调兵权与统帅权分开 行更戍法——兵将分离 防止武将专权 强禁军卫京师——“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 中央——分割相权 枢密使 ——分割军事权 ●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文人知州 地方 通判(兼监察)牵制 ● 集中财权——设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 集中司法权——文官担任,死刑报中央复审 严格考试程序(乡试、省试和殿试 ) ● 完善科举制度: 严密考试方法(糊名法 ) 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 扩大录取名额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军队战力低下 ④特点: 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机构重叠 效率低下 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边防空虚,边患迭起 ⑤评价: A. B. 消极——形成“三冗”,积贫积弱的祸根 4、危机和改革 思考: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表现在那些方面? ⑴历史背景: ● 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土地兼并) ● 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形成“积贫”局面(官俸、军费、岁币) ● 边疆民族矛盾:辽和西夏威胁,形成“积弱”局面(守内虚外、兵将分离、养兵政 策)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辽与西夏 1.契丹族的兴起和建国 (1)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________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916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3)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________,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4)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________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________事务。 (5)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________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2.西夏的建立 (1)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________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________,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1038年,党项首领________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启思助学 1.【学习情境】——少数民族的汉化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材料说明在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试答:

2.【名师指津】教材P58“学思之窗” 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什么?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试答: 知识点二金朝入主中原 1.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1)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________、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1114年,女真族首领__________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3)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________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________。 2.金朝的制度 (1)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________,叫作“猛安谋克”。 (2)女真人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________,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3.金朝的鼎盛时期 (1)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2)世宗被百姓誉为“________”。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3.【图示解史】宋、辽、金的关系 4.【概念阐释】猛安谋克 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社会发展进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5.【名师指津】教材P60“史料阅读” 据史料,你了解金朝建国前后女真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吗? 试答: 知识点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崛起和建国

总结归纳辽夏金元的建立

总结归纳辽夏金元的建立 辽夏金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这一时期,辽朝、西夏、金朝和元朝相继兴起,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 文将对辽夏金元的建立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历 史时期。 一、辽朝的建立 辽朝是由契丹族所建立的,建立者为耶律阿保机。契丹族首领耶律 阿保机在九八五年称帝,建立了国号“辽”。辽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 史中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辽朝的政权建设及对内对外的政策也 具有一定的特点。 辽朝的政权建设注重中央集权,建立了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同时 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统治地区的控制,如设立京畿、军镇、察 院等机构。此外,辽朝还采取农耕与牧区的经济并重政策,积极发展 农业、商业等经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 二、西夏的建立 西夏是由党项族所建立的,建立者为李元昊。公元九八八年,李元 昊在西域建立了西夏政权,并自称为“夏”国。西夏的建立对于中国历 史的发展和西北地区的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西夏政权在国内实行了高度集权制度,中央集权明显,世袭制继续 保持。政府机构设置和辽朝类似,但也具有一些党项族的特色。此外,

西夏政权发展农耕经济,并注重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与辽朝、金 朝和宋朝的关系复杂且多变。 三、金朝的建立 金朝的建立是由女真族所建立的,建立者为完颜阿骨打。完颜阿骨 打于公元一一一五年称帝,建立了金朝政权。金朝政权的建立对中国 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金朝在建立时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如联合契丹、南征北战,最终取 得了建国的胜利。金朝政权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等中央机构,加强 了中央集权。金朝政权的建立推动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历 史进程的影响,同时它还与南方的宋朝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 关系。 四、元朝的建立 元朝的建立是由蒙古族所建立的,建立者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于 公元一一九九年建立了蒙古帝国,统一了北方草原诸部落。元朝的建 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和亡我之心不 死的活动。 元朝政权的建立具有较强的中央集权,建立了行政区划及州县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经济、军事等进行统一。元朝也发展了科 举制度,并推行汉法。元朝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 整个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部编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目录: 单元课标解读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情境任务设计 单元课时安排(十课时) 课时教案(见本专辑课时同步教案) 单元跨学科学习 单元背诵清单 单元复习设计 单元评价(检测反馈) 二、具体内容 【单元课标解读】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占据江南的南宋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

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内容要求〗1.6辽宋夏金元时期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2022年课标解读: 1).能够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宋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元灭金、西夏与南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重文轻武政策、王安石变法、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南宋抗金,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人物(宋太祖、耶律阿保机、元昊、赵构、岳飞、文天祥、成吉思汗、忽必烈、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司马光)、现象(经济重心南移),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能够知道辽宋夏金元时期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能结合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能够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澶渊之盟)、人物(岳飞、文天祥)、现象(经济重心南移)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能够通过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榷场、宋代经济的发展、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繁荣、交通发达)、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5).能够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宋词、元曲)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考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时代特征】 宋元时期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民族关系发展: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与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元朝时回族形成,民族关系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2.社会变化:(1)魏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2)宋元时期,都市繁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3)宋元时期,科技进步,文学艺术多姿多彩,中外交通发达。 【核心考点】 1.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2.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金(女真)、西夏(党项)、蒙古。 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4.民族政权并立典型事件: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澶渊之盟使辽宋之间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同时加重了北宋的负担。辽、宋、金之间,战和交织,但以和为主,以相互的交流发展为主,这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5.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南方战乱较少,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6.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都反映了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7.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两宋商业城市兴起。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出现早市和夜市。乡镇出现了草市。 8.两宋时期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9.“一代天骄”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他的功绩是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 10.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1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地方建立行省。我国省级机构的划分从元朝开始。 12.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13.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14.元朝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15.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逐渐丰富,都市中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16.宋词的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元曲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 17.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8.宋代制成罗盘针。北宋末年,开始使用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19.唐朝时,发明火药。宋代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20.宋代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教案】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 主题: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单元主题: 从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更迭中走向统一,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尤其是经济、文化方面发展迅速,成就突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本课主题: 1.辽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2.元朝制度创新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贡献 学习目标: 1. 了解辽夏金政权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汉番分治”、“因俗而治”的特点及原因,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2. 从制度创新与文明交融等多重角度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3. 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与驿站制度,认识元朝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与发展,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教学重点:辽、夏、金、元诸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难点: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元代民族关系。 导入

教师活动:(出示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和成吉思汗画像)让同学们观察图片,阐述图中人物信息。 图片信息: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历史上的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和蒙古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如何建立民族政权的?这些民族政权又对我们国家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辽夏金元的统治》这节课,加深对这些民族政权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并立到统一(辽夏金元政权的更迭) 教师活动:出示辽、西夏、北宋对峙图(图一);金、西夏、南宋对峙图(图二);元代疆域图(图三),让学生观察三幅图片,阐述从三幅对比图中提取的信息。 图片信息: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提取信息并回答。 教师总结:1005年,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1044年北宋与夏缔结宋夏和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武阳中学)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的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1.本课时间轴梳理 2. 政权名称制度建设 辽(耶律阿保机上京) 西夏(元昊兴庆府) 金(完颜阿骨打会宁府) 元(忽必烈大都) 3.请思考,辽、西夏、金的统治政策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会产生什么影响? 4.通过对元朝统治政策的自主学习,你认为元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阅读材料】 辽金元朝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体,民族认同是族群意识和行为,指人们对自己族群的血缘、文化、历史记忆和乡土怀有的强烈感情及相应的行为实践。国家是政治共同体,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即王朝意识与相应的政治行为,指人们(社会群体、族群)对王朝政权正统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认同。族群意识先于国家意识而产生,民族认同可以提升为国家认同,也可以解构国家认同。辽宋金元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从分裂到建构更加巩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期。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元朝各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突出表现了民族冲突和民族交融相互激荡的时代特点。 渤海人对辽金两朝认同的差异。契丹“以武立国”,相继征服了北方各部族。926年,灭亡“世仇未雪”的“海东盛国”渤海国,为逐鹿中原扫除了后顾之忧。辽朝将渤海人的主体部分从牡丹江流域和长白山地区迁到辽东,又陆续把一部分渤海人迁徙到契丹腹地,千余户渤海富人被迁到辽南京(今北京)。渤海人与汉人交错杂居。辽朝既征彪悍善战的渤海人从军,驱使他们为辽朝征战,守卫国土,又对他们处处设防。 渤海人在辽朝的政治地位,明显低于汉人和奚人。渤海人对辽朝的认同感也比较低。渤海人的反抗,贯穿辽朝始终。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辽圣宗太平九年(1029)渤海王室后裔大延琳举兵反叛,另一次是辽末渤海人高永昌领导的东京(今辽阳)暴动。这两次斗争,渤海人都建立了政权。在反抗辽朝的斗争中,渤海人的民族认同得到强化,对辽朝的认同一再被解构。 女真之外的族群,渤海人最早认同金政权。在举兵之初,女真人便提出“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号,以族源相近来争取渤海人的政治认同。金朝释放俘获的渤海兵士,让他们回乡宣传女真对渤海人的怀柔招抚政策。此后,金朝完成辽东地区的统一,渤海复国梦想破灭后,渤海人转而支持“本同一家”的女真,共同参加到推翻辽朝、征战宋朝的战斗中。在渤海人看来,金朝是女真和渤海人共同的国家。 女真贵族扶持渤海大族,与他们通婚,并让他们加入金政权。“契丹时不用渤海,渤海深恨契丹。女真兵兴,渤海先降,所以女真多用渤海为要职。”(《三朝北盟会编》卷98)金朝统治者希望通过渤海大族和官员的国家认同引领渤海民众的认同。金朝皇帝的母亲和嫔妃多有出自渤海大族者,她们的家族在金朝享有荣宠,对渤海人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影响。金朝的汉人、契丹人、奚人都屡有反叛行径,唯独渤海人例外,说明金朝对渤海上层的笼络政策是成功的,渤海人对金政权具有高度认同。渤海人自身的民族认同逐渐淡化,或者融入女真,或者被汉族同化。 契丹人在金元两朝的政治认同。辽亡以后,除了追随耶律大石西迁的部众,大多数契丹人被迫接受了金朝的统治。金朝境内的契丹人,仍以故地为主要分布区,一部分被编置成猛安谋克组织,另一部分仍以部落形式存在。女真统治者对契丹将士并不信任。出身契丹皇族的元帅左监军耶律余睹,奉命征讨耶律大石,因丢失信符,受到怀疑和监视,便联络其他契丹将领谋叛。但计划泄露,不少契丹人被杀害或出逃。金海陵王时期,又有契丹、奚族官员密谋反叛,拥戴辽天祚帝之孙为帝,遭到镇压。此后,契丹人的反叛从未间断。金海陵王正隆末年至金世宗大定初年的契丹人起义和金末耶律留哥领导的起义规模都很大。

辽夏金元的统治示范教案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少数民族建立了辽夏金元政权。他们积极学习中原地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形成与中原王朝的对峙局面。 这一时期各个政权不断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随着蒙古族迅速崛起,灭掉西夏与金,建立元朝,再次实现中国统一。在政治上中央与地方分别实行中书省与行省制度;经济上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民族关系上设立专门机构宣政院处理宗教与西藏事务;元朝成为一个版图辽阔、民族众多、边疆稳定的大一统国家。 在此期间,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 运用时空观,了解辽夏金元政权的地理位置及建立时间。 2. 通过史料研读,了解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及统治措施,知道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开发的贡献。 3. 通过家国情怀的培养,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蒙古的崛起和元朝的统一以及元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难点:各个政权内容繁碎,不易形成系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元修三史”之争问题及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材料提出了三史分修的理由是什么?如何认识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 出示材料: 材料一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修撰辽朝、金朝和宋朝的历史,然而编修的方式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是三朝究竟谁是正统?当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派主张以宋为正统,立为帝纪,附辽、金为载记;一派主张三史分修,各为正统。 材料二辽自唐末保有北方,又非篡夺,复承晋统,加之世数、名位远兼五季,与宋相次,而终当为《北史》。宋太祖受周禅,平江南,收西蜀,白沟迤南,悉臣于宋,传至靖康,当为《宋史》。金太祖破辽克宋,帝有中原百余年,当为《北史》。自建炎之后,中国非宋所有,宜为《南宋史》。 ——修端:《辩辽宋金正统》教师分析指出:对于辽朝而言,“保有北方”“复承晋统”“加之世数”“远兼五季”。对于宋朝而言,“受周禅”悉臣于宋。对于金朝而言,“帝有中原”。这段话强调了各政权在历史上各自的历史地位。要进一步认识各政权统治的历史史实,可以从时空的角度、制度的角度和民族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那么今天我们便来一起学习本课内容,去看看辽、金世怎样发展与消亡的。 (设计意图)教师以“元修三史”之争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思辨与探索欲望,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良好的开篇教学效果。 教师也可使用“辽宋夏金元时期特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特点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