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语文:我的教学主张(如东实验中学李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痕”语文:我的教学主张
江苏省如东实验中学李凤
“乌托邦远在地平线上,我靠近两步,它就后退两步;我前进十步,它就向更远处退十步。

无论我如何迈进,永远够不着它。

那么,乌托邦为什么存在呢?它存在的作用就在于——让我们前进。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无痕”语文,我的“乌托邦”。

二十八载扑朔迷离的寻觅,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在走向“无痕”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不时“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

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巅,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感心灵深处释放、延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详,和谐席卷了我。

我品尝到自己的生命与文本、孩子的生命相融的永恒与无限,没了阻隔,忘了自我,精神顿悟,心灵共舞,思想饱满而充实。

它成为我自由、自信、幸福、快乐的精神源泉,照亮了我的语文人生。

一、缘何提出“无痕”语文教学主张
我的数学启蒙老师很严酷,对学生动辄大声呵斥、辱骂,拎耳朵,罚跪,用教鞭抽打。

上他的课大家总是噤若寒蝉,如坐针毡。

那时,正热播《地雷战》,同学们在他到校的必经之路上挖坑、灌水,躲在桑树林里看他摔得人仰车翻。

“仇”报了,但他彻底坏了我们学数学的胃口。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

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教育影响孩子,影响未来,教育伟大,教师责任感厚重。

语文,是精神的母体,文化的脉搏。

我希望用如水的柔情营造安全的课堂,让学生身心自由愉悦,兴味盎然,用语言、文字、文化的美润泽其心灵,此其一。

第二,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人们的趋利动力远远超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追求。

语文教学功利性、实用性愈演愈烈。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个令人为之振奋的命题:“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语文老师必须守望精神家园,回归语文教育本身,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让所有的生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只有当心灵忠实地拥护精神生活的事业,反对一种异己的或至少不令人满意的世俗的造作时,人的禀赋才能变成不只是一种被动的态度或单纯的劳动准备状态,而成为一种完整的行动,实际上,成为无论何种行动的真正灵魂。

” (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想起马克思质问普鲁士当局的一席话:“你们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形式呢?” 语文老师不能循着考试分数来教,而要因素养之别而为。

分数的蜗居里看不见知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意义世界”。

同时拥有两个世界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

语文素养,很多时候是通过“熏陶”“浸染”完成的。

“无痕”语文,讲究平素涵养,让学生经常‘泡’在“语言实践之吧”,沉潜涵咏,策划交际,养真气,练内功。

理想的语文素养实现方式是“教学相长”:教学交融中‘学’攀‘教’栏,越攀越高。

其三,教学主张关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它就是生命度过的方式。

“无痕”不仅体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更是渗透在我的全部教育生活中,生存状态中。

我和学生生命共度,喜乐相伴,休戚与共。

享受生活离不开享受语文,享受幸福的语文就是享受生活。

来自语文与孩子本身的巨大吸引力让我无法抗拒。

心存善良,心滚烫,情火热的我邂逅语文,在爱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享受被爱的幸福。

率真而为、亲和力强、童心洋溢是我的真性情。

我和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我不想控制他们,只是尊重他们,倾听其心声,与乐拔苦,于是我少了一般老师的琐屑的烦恼和莫名的痛楚,多了份潇洒与从容。

我引领孩子们到文字深处漫步,并经由作品的桥梁去和作者进行心灵会晤,教师与学生都是“带着幸福上路”载着幸福归来。

第四,“无痕”语文是契合教育本真的科学路径。

无痕语文能够做到低耗高效,促进全能发展,因为它遵行身心发展规律,契合教育本真,依据年龄特征,让心灵共勉。

初中生正处于向独立性转变,从少年向成人转变的过程中,这一群体不宜生搬硬套,没有明显的教育教学会产生抑制抵抗衍生情感障碍。

孩子在其中感觉不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越好,这就是无痕教育的真谛。

二、“无痕”语文教学主张的内涵
“无痕”语文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教育理想。

庄子、孔子时代的不言之教,就是无痕。

让人去参悟,也是无痕。

在近代,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说白了就是倡导无痕教育。

在西方教育思想中,“无痕”教育主张也是源远流长的。

柏拉图、亚力士多德倡导教育要协调心灵,形成性格力量,要利用让人觉察不到的方式自己观察,自己体会,让他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他们的心底升出一道活流。

语文无痕教育最贴近的理论,首推保加利亚的暗示教育。

他认为教学应该利用亲和氛围、语调色彩、人格魅力等诸多外部因素,使学生在无意识当中接受知识,开启智慧,促成发展。

“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潜在的“有”,“有”是显现的“无”。

“无痕”语文教学,即尽可能隐藏教学意图和目的,淡化教学痕迹,在伙伴化关系,生态化情境中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语文教育的教学方式。

自由,自主,自然,本真,和谐,灵动,共生是“无痕”语文教学的特质。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生成知识,涵养智慧,锻造精神,教学走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胸中有剑而手中无剑”的无痕境界。

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教育智慧,是语文教育的美学哲学境界。

三、“无痕”语文教学主张的实践成果
(一)以人为本,乐享幸福的语文生活
教学双方感到幸福与否,这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把尺子,也是检测教学“生态”状况的一条标准。

“无痕”语文的核心追求是以人为本,从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师生生活的幸福感出发,以人性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度过每一堂课,师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心灵舒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慰,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想象。

五月初读《散步》,作者莫怀戚先生的父亲在1985年清明节前不幸辞世,这时候,母亲最需要子女陪伴,于是便有了那一次初春田野上一家三代人的“散步”。

作家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散步的情形,给读者奉献出那种背负起“整个世界”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就在这年春天,我与家中老人一同漫步于故乡的山野江滨,亲历“尽孝”的人生体验。

这样,我与所教课文便具有了深层的“对话”。

然后,我将这种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引入阅读教学,辐射出情感的热度,感化了学生的心灵。

整堂课,孩子们被教师与课文双重的真挚情怀感染着,激发着,在美好的阅读氛围里幸福地漫步,体验真善美的人生真谛和文学风采。

人在生活中,也便在语文中。

“无痕”语文强调和谐性,即没有一丝一毫的强迫,而是疏导,让学生主动融入,自主的体验和感受。

早春,读《世说新语》,请学生说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与“未若柳絮因风起”那句更能状“白雪纷纷”,有学生误以为柳絮类似于棉絮而闹出笑话。

我当即决定带大家去对岸的公园会柳絮。

孩子们移步换景,惊喜过望:那似花非花的柳絮,因风而起,飘忽无垠,漫天舞蹈。

课堂中不解的意象就在眼前,有人伸出手遮挽,有人鼓起腮帮吹风,有人追着柳絮奔跑,甚是浪漫。

“您一直都是’人气指数’最高的老师。

我每上您的一堂课,便是一次享受。

哪怕是一次考试、一次默写。

您不像那种循规蹈矩的老师,那样的话,上的课也只会无聊、乏味。

虽然您的面容不如英语、数学老师年轻,但在我们眼里,您是一位活泼、可爱、常爱和我们嬉戏的小姑娘!我感到了您那股强烈的爱,让我温暖、感动。

全班同学一定都感到了这点!”(学生蒋陈鸣)
教学的过程中伴随着让我们感怀的诸多细节,我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与它们相与、想恋、相爱。

由是,我的爱,爱上了语文,我的心,交给了孩子。

零距离使人融,使人亲切,使人幸福,使人与人产生爱的火花,使心与心产生情的雨露,产生真实可掬的美妙感觉。

(二)以文化人,乐享丰厚的精神大餐
有人说,“谦卑的强权,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求别人想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文化。

”成尚荣先生认为,文化的实质是人化。

教师和儿童既是文化的体验者、享受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

所以,文化使者——教师对儿童的引领,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文化、发展文化。

“无痕”语文主张教师以文化的、人文的、道德的教育方式引领学生。

语文学科背后是一个广博的领域,这里有足够多的美,足够多的智力历险,足够多的探索发现,吸引每一个学生。

顺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兴趣爱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潜移默化,聚沙成塔,善莫大焉。

听流行歌曲《寂寞沙洲冷》,看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我们寻找流行元素的文化根脉,苏轼的《·卜算子》,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自然进入孩子们的视野;受张艺谋意象系列启发,教学中我们的“白鹭意象”“杨柳意象”“荷花意象”“枣核意象”……渐成
序列。

细雨如水,相融无痕。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无痕对接,使课堂丰盈多姿,精彩纷呈。

课堂教学与生活在我们是“联通公司”,在这个公司里我们拓展了许多业务,从这家公司里走出去的业务员们,语文素养自然胜人一筹。

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敢发言、敢思考、有个性的氛围,对学生的赏识的语言和口头评价充满机智和幽默,让学生备受鼓励。

这就是一个课堂的文化。

《口技》“妇梦中咳嗽”。

问及为何咳嗽,众说纷纭:“妇抚儿乳”“妇拍而呜之”,冻了;“微闻有鼠做作索索”,用咳嗽吓唬老鼠,不想起身对付,她带孩子,累了;“梦中咳嗽”,不是吓唬老鼠,她睡得很香,是自然咳嗽,我也有过。

咳嗽无意识,而老鼠被吓着,因此更有趣,敲山震虎,巧了;“忽一人大呼火起”,在此之前,妇人感觉到起火后的烟雾,所以咳嗽,呛了;以动写静,为救火场面到来蓄势,引渡,妙了……我们的课堂时常如此,火了!
严清主任如是说:李凤追求的是“无痕语文”,这里的“痕”,其实指的是“雕凿”,是板着面孔的教化和符号系统的理性压迫力。

李凤试图在她的语文课堂里,引领学生去作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愉快之旅。

她希望这种“旅行”尽可能让学生轻松一些,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美的历程”完成“幸福徜徉”。

近年来,我撰写的“无痕”语文教学实践的数篇文章见诸《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上海教育科研》等刊物,践行“无痕语文”教学思想的公开课及讲座在省内外产生积极反响。

(三)以智启人,乐享绚丽的创新之花
“认知教育总得要传授知识。

但有一样东西比知识模糊,不过它比知识更伟大,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人们把它叫做智慧。

也许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但未必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智慧。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知识可以传授,智慧是靠内心生成的。

要让学生有智慧,就要打开心灵之门,让他敞开,让他快乐,让他自由。

在我班上,孩子们享有充分的自由。

有时,我把讲台让给他们,有时他们主动请缨“借讲台一用”。

孩子们质疑的人物“妹仔”,关注的细节“金盏草” ,留意的“没有风。

”后面的句号等成为课堂中不曾预约的精彩。

我用铅字记录它们,感谢他们。

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创新。

阅读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一同学提出“小姑娘为什么夜里去给妈妈找水”的疑问,其他同学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文本,我们的课堂便成了心灵的对话:白天小姑娘要照顾病重的妈妈,晚上可能妈妈睡着了,她才悄悄跑出去找水;文章一开始就说了,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哪儿都找不到水,可小姑娘不抛弃不放弃,仍出来给妈妈找水,可见她的爱心之可贵;一般说来,我们小姑娘都是怕黑的,走夜路很恐怖,一个女孩子晚上出来需要太大的勇气,要是我,真的不敢,难怪小姑娘的行为感动了上帝;小姑娘人小,白天即使找到水,也有可能被别人抢去,晚上出来有道理;白天找水有阳光晒,身体吃不消,晚上因为有露水,挥发量也小;因为是晚上出来找水,几次让水,感天动地,才有后文的七颗钻石升到夜空天上变成七颗行星:大熊星座,如果是白天就看不到它们……
我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上创新,在教材的深度开掘与重组编排上翻新,在课堂的结构上求新,倾听不同的声音,奖励挑战教师与文本权威之举,因此,绚丽的创新火花时时迸发。

“无痕”语文的提出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丰富的教育实践支撑。

师者的人文情怀、精神世界如容纳百川之江海,欣喜地和着孩子们潺潺而来的鲜活的涓涓细流,一起涌动,奔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