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斑马鱼饲养及繁殖孵化过程研究

斑马鱼饲养及繁殖孵化过程研究

斑马鱼饲养及繁殖孵化过程研究摘要:斑马鱼是一种重要的脊椎动物模式生物,因其胚体全透明,繁殖速度快,使用样品量少,饲养成本低,而被作为一种理想的模式动物广泛的应用于科学试验。

本实验通过对斑马鱼生长条件研究,探究斑马鱼可以生长的适宜条件,并在一定条件下使斑马鱼产卵,探究斑马鱼孵化及鱼苗生长条件,建立斑马鱼的养殖平台,为之后进行斑马鱼毒性急性急性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斑马鱼;生长发育;繁殖;胚胎发育孵化;鱼苗斑马鱼(学名:Barchydanio rerio var,别名:蓝条鱼)是一种重要的低等脊椎动物模式生物,因其具有个体小、生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及胚胎透明便于观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发育生物学、环境毒理学、免疫学等领域[1]。

斑马鱼在基因水平上87%与人类同源,早期发育也与人类极为相似,这使得斑马鱼及其胚胎在人类疾病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3]。

其胚胎、幼鱼和成鱼最早是被用来检测水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畸物[4]。

Streisinger 等[8]于 1981 年首次将斑马鱼与遗传学和生物学领域划上联系,使其研究领域得以拓展和延伸。

目前,斑马鱼已被广泛用于遗传学、生态毒理学、药物药效活性物质筛选、药物代谢、药物毒性物质筛选等方面[9]。

该实验通过观察斑马鱼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发育,调节孵化条件,熟悉并建立斑马鱼养殖、繁殖、孵化、鱼苗养殖等一系列养殖平台,为之后开展斑马鱼相关生理药理实验奠定基础。

1实验材料1.1 实验用鱼成年AB系斑马鱼,六月龄,来源于斑马鱼科研服务中心1.2 仪器与设备T-240F9L水族箱(宝潮水族专营店);产卵缸(南京一树梨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养皿若干、斑马鱼饲料(斑马鱼科研服务中心)、控温棒(斑马鱼科研服务中心)、生化培养箱(上海坤天实验室仪器有限公司)、6孔板、电子分析天平(万分之一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3 实验试剂无水乙醇、500ml硝化细菌菌液、260ml水质稳定剂(上海寸景水族用品有限公司)、250ml胚胎培养液、亚甲基蓝(分析纯,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场2斑马鱼形态及习性2.1外形及雌雄鱼分辨AB型斑马鱼(野生型)体长为4~6cm,最大体长可达8cm。

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和行为观察

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和行为观察
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和行为
观察
汇报人:XX
2024-01-11
• 斑马鱼基本概述 • 斑马鱼胚胎形态学观察 • 斑马鱼胚胎生理学观察 • 斑马鱼行为学观察方法与技术 • 斑马鱼行为学观察实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斑马鱼基本概述
斑马鱼生物学特性
体型特征
食性
斑马鱼体型修长,侧扁,成鱼体长34厘米,呈纺锤形。体色为银蓝色或 银色,有数条黑色纵纹贯穿全身,形 似斑马线。
原肠胚期
原肠胚期是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个阶段,胚胎 内部细胞进一步分化形成中胚层,并开始形成消化管、神 经管等器官原基。
孵化期
孵化期是胚胎发育的最后阶段。在孵化前,胚胎内部器官 基本发育成形。随着孵化过程的进行,胚胎逐渐破膜而出 ,成为幼鱼。
02
斑马鱼胚胎形态学观察
受精卵形态与结构特点
受精卵呈圆球形,透 明度高,直径约 1mm。
受精卵表面有一层坚 韧的卵壳,保护胚胎 免受外界损伤。
卵黄囊较大,占据受 精卵的大部分体积, 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
卵裂期及囊胚期发育过程
卵裂期
受精卵经过连续多次快速分裂,形成多细胞胚胎。此阶段细胞数量增加,但胚 胎总体积基本不变。
囊胚期
细胞继续分裂并重新排列,形成囊胚。此时胚胎内部出现空腔,即囊胚腔,细 胞开始分化为内细胞团和外层细胞。
02
攻击性
在争夺领地、配偶或食物等资源时,斑马鱼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攻击
行为包括追逐、撕咬等,旨在将竞争对手赶出领地或获取所需资源。
03
行为影响因素
领域性和攻击性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大小、健康状况、环
境压力等。较大的个体通常更具攻击性,而环境压力可能导致斑马鱼的

斑马鱼(Danio rerio)的资源管理:综述

斑马鱼(Danio rerio)的资源管理:综述

斑马鱼(Danio rerio)的资源管理:综述Christian Lawrence摘要斑马鱼最近成为了一个卓越的生物医学研究的模型的脊椎动物。

它作为人类疾病和发展的模型,这个同样令人喜欢的特征为它受欢迎做出了贡献;即繁殖力高,体积小,迅速的繁衍周期,在早期胚胎发育早期的光学透明性,也有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者长期致力于它的研究,包括动物行为,鱼类生理,水产毒理学。

尽管如此,严谨的饲养斑马鱼的技术还是不够发达。

虽然斑马鱼有一个相当大的身体,都和畜牧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个信息有许多不同的来源,而且它很少被应用到发展中国家的标准协议。

这项综述是尝试把可利用的与斑马鱼生物学和文化相关的科学资料整合到一个这项领域的概述,可以用于研究中的这个重要的动物模型的使用效率的改善。

这个综述还强调了在那些领域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目录1.简介2.斑马鱼的自然历史2.1 喜好的栖息地及分布2.2 繁殖和行为2.3 寿命2.4 食性3.斑马鱼文化3.1 水化学3.1.1 温度3.1.2 PH值3.1.3 硬度3.1.4 盐度3.1.5 溶氧3.1.6 含氮废物4.营养,食性和饲养方法4.1 营养需求4.2 食性4.3 饲养5.繁殖和养殖技术5.1 繁殖5.2 养殖技术5.3 产卵率6.幼体培育6.1 幼体生物学6.2 食性和营养6.3 水质6.4 生长率和存活率7.成体培育7.1 保持密度7.2 遗传育种计划8.总结致谢参考文献1.简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斑马鱼已成为一个研究遗传学和发展的重要的脊椎动物模型,近来,也包括人类疾病和筛查治疗药物。

大量的有利的性质,包括它体积小,快速的发展和繁殖速度,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光学透明性,比较容易的遗传选育和与人类相似的遗传特点,而且它将很有可能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刺激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它的基因组草案的进一步完善和令人振奋的用来做扩展研究的可利用的工具和方法。

鉴于斑马鱼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实验模型,伴随着的是它大量使用和相关培育设施的建立和维修的大额的经济耗费,在一定程度令人惊讶的是它的畜牧业不发达。

斑马鱼相关实验操作

斑马鱼相关实验操作

斑马鱼人工繁殖、受精和胚胎发育一、实验目的了解斑马鱼的生活和繁殖习性,掌握斑马鱼人工繁殖技术,了解斑马鱼受精、胚胎发育过程和形态模式形成的特点。

二、斑马鱼的生活和繁殖习性斑马鱼(Danio rerio)为热带鱼类,可在一年内多次产卵。

在合适的养殖条件下,4月龄的斑马鱼即性成熟;性成熟后每1-2周可以产卵一次,一条雌鱼一次可以产出数百颗卵子。

斑马鱼产卵受温度和光照长度的调节。

最适产卵水温为28.5℃,产卵的光调节周期为光照14小时,黑暗10小时。

为防止自然产卵,性成熟的雌、雄斑马鱼必须分开养殖。

斑马鱼具有下列特点:1、繁殖周期短,不受季节限制,容易获得所需要的精子、卵子和胚胎材料。

2、小型鱼类,可在实验室高密度养殖,饲养成本低。

3、是脊椎动物,具有和人类相似的器官和组织。

4、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培养条件简单。

5、胚胎透明,可以在活体上直接观察器官的发育。

6、发育周期短,在28.5℃温度下培养,受精后24小时即可以形成个体的基本结构。

因此,斑马鱼现在选择作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的模式动物。

三、实验器材和材料斑马鱼养殖系统,大塑料盆(直径约58cm)两个,塑料筛框(直径约36cm)一个,中号塑料盆(直径约36cm)1个,加热棒,加气泵,12cm培养皿若干,9cm培养皿若干,数个胶头滴管。

曝气水10L。

性成熟雌、雄性斑马鱼。

四、实验内容和程序实验前一天的准备:1、在实验前一天的早上向2个大塑料盆中放大半盆干净的自来水,放入气泵和加热棒,将加热棒温度调整至28℃(每个加热棒都有差异,需要放入温度计,根据温度计指示的实际温度调节和校准温度计),以供斑马鱼催产繁殖时使用。

2、曝气水将干净的自来水烧开后冷却,将气泵放入其中进行曝气,以为培养胚胎之用。

3、斑马鱼的选取和催产雌雄鱼的鉴别:性成熟的雄鱼体型修长,腹部较小,而雌鱼腹部较大。

选鱼的时间在实验前一天的晚上,在选取斑马鱼之前需要喂食红虫,喂食后1小时才开始选鱼。

温度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

温度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

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董武等认为[1]:斑马鱼胚胎发育最适 温度为 25~29 ℃,其中 26℃为最佳温度,但我们的实验结果 显示,从发育速度,死亡率和出膜率等方面考虑,最佳发育温 度应该为 28℃。这可能与不同的鱼在不同的生活环境有其 不同的适宜温度范围有关。即使同一种鱼, 在不同的环境条 件中生存较长时间后,也会有不同的适宜其生长、发育的温 度范围。
死亡率 /%
时间 /h 图 3 不同温度下 13 h 内受精卵的死亡数随时间变化曲线 2.1.3 84 h 内不同温度处理时受精卵累积死亡情况
由图 4 可以看出,在 26℃和 28℃时,受精卵累积死亡 率(D)最低,随温度升高或降低,D 值都相应增大,并且较低 温度时对 D 的影响明显高于较高温度的影响。由图 5 可以 看出,不同温度处理对受精卵的出膜率也是有影响的,在 28℃时出膜率最高,随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出膜率都相应降 低,并且低温对出膜率的影响明显高于高温的影响。
第4期
温度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
189
平行组除温度以外的其他因子一致。 1.2.2 温度对斑马鱼受精卵的影响
通过调温电加热棒保证水温恒定,设 6 个梯度: 22℃、 24℃、26℃、28℃、30℃、32℃,同一温度梯度的两平行组放在 同一外套玻璃缸中,以保证同一处理温度的统一。日常通过 换水擦洗等维持水质稳定,每日对水温进行观察调控,保证 波动温差 < 0.3℃。实验分 3 部分:正常条件下受精卵死亡情 况,13 h 内不同温度处理时受精卵死亡情况和 84 h 内不同 温度处理时受精卵累计死亡情况。
参考文献
[1] 董武.斑马鱼及相关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
[2] 温室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 周长吉.温室工程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斑马鱼胚胎发育基因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胚胎发育基因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胚胎发育基因与功能的研究进展斑马鱼是一种常见但又极其特殊的小型观赏鱼类,它们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拥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因此成为了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

通过对斑马鱼进行基因编辑和遗传学实验,科学家们逐渐发现其胚胎发育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基因以及它们的功能,这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认识,而且可以为其它生物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斑马鱼基因组的研究斑马鱼的基因组非常小、简单,但也很特殊,与人类和小鼠基因组存在较高的相似性,这让斑马鱼成为了研究发育生物学、基因调控和疾病模型等领域的绝佳模式生物。

研究发现,斑马鱼基因组含有大约2.7亿个碱基对,并且有约7万个基因,其中的大部分基因与人类或小鼠的基因存在功能上的相似性。

这让斑马鱼成为了研究发育生物学、基因调控和疾病模型等领域的绝佳模式生物,因为它们的生长和发育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而且在成年后生命周期较短,其胚胎的早期发育过程更是完全透明,让科学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中的过程。

二、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一般分为不同的阶段,通过对各个发育阶段的斑马鱼胚胎进行基因调控和功能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

一些基因负责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如胚胎发育第一阶段的基因nrdp1,其担负着细胞核中的degradation保持during cell division的任务,同时nrdp1和内质网脱落调节蛋白p58温度缺陷包装的方式也有关系。

另一些基因则负责胚胎的器官发育,如在体育的鳍环投射被关键结构点抑制基因和smoothened 等基因,这些基因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异常活动会造成发育异常或者致病。

而在斑马鱼胚胎发育到一定的时期以后,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就成为了重点,这时候一些特异性的基因将会被表达,如gap43和omp等,这些基因机制是重要的神经信息人员通道的生物标志,此时会刺激生长锻炼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指导树突和神经纤维的生长与导向,如此就可以构建功能区域内的神经网络。

斑马鱼的胚胎发育与影响因素

斑马鱼的胚胎发育与影响因素

斑马鱼的胚胎发育与影响因素鲁东⼤学⽣命科学学院学院20 10 -20 11 学年第⼆学期学院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 班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密封线学⽣须将⽂字写在此线以下《发育⽣物学》课程论⽂课程号:2522080.关键词:斑马鱼;发育;葡萄糖;溶液浓度;温度;TCDD⼀、斑马鱼简介斑马鱼(zebra fish),⼜名蓝条鱼、花条鱼、斑马担尼鱼。

斑马鱼是⼀种常见的热带鱼。

斑马鱼体型纤细,成体长3-4cm,对⽔质要求不⾼。

孵出后约3个⽉达到性成熟,成熟鱼每隔⼏天可产卵⼀次。

卵⼦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发育同步且速度快,胚体透明。

发育温度要求在25-31℃之间。

斑马鱼由于个体⼩,养殖花费少,能⼤规模繁育,且具许多优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

经过30多年的研究应⽤和系统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品系,斑马鱼基因数据库⾥有相关斑马鱼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便了研究。

斑马鱼的细胞标记技术、组织移植技术、突变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活性抑制技术等已经成熟,且有数以千计的斑马鱼胚胎突变体,是研究胚胎发育分⼦机制的优良资源,有的还可做为⼈类疾病模型。

斑马鱼已经成为最受重视的脊椎动物发育⽣物学模式之⼀,在其它学科上的利⽤也显⽰很⼤的潜⼒.⼆、斑马鱼的发育过程1〕卵⼦的发⽣斑马鱼卵⼦发⽣过程中乱母细胞的发育是不同步的。

在卵⼦发⽣早期,核内许多⼩核仁开始富集,其数⽬在接下来的时期中可以达到1500个,他们分布在和的外围和靠近内部核膜。

斑马鱼卵⼦发⽣过程⼀般分为5个时期,即StageⅠ-Ⅴ;有时也将StageⅡ和Ⅲ作为⼀个时期将卵⼦发⽣分为4个时期。

各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是:StageⅠ是原始滤泡⽣长阶段,乱母细胞没有卵黄,是⼀个有细胞质包围着升值滤泡的圆形球体。

其染⾊体去浓缩并出现灯刷装状表型,此时DNA⾼度延伸,形成⼀个具有典型形态学上的包含RNA和蛋⽩质的恻环。

斑马鱼的实验室养殖方法及其实验应用

斑马鱼的实验室养殖方法及其实验应用
将斑马鱼的受精卵及时用水冲洗干净后, 将受 精卵中内部呈白色的死卵除去。孵化受精卵的水温 一般为 25) 28 e , 水温太低或太高均会造成受精卵 的死亡。实验室中孵 化受精卵可以 在培养皿中进 行, 不用向其中充气。为了预防受精卵被细菌感染 可以加入几滴 1j 的亚甲基蓝溶液, 但注意发育毒 理实验时除了染毒物外不应加入其它物质, 以免对 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每 5) 6 h可换一次水, 水温不 宜相差太大。 3. 4 斑马鱼幼体的培育
及其在以上研究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斑马鱼; 实验室; 养殖; 应用
中图分类号: Q 95-331
文献标识码: A
Zebra fish laboratory culture techniques
ZH O U Yin1, ZH AN G H ong-ling2 ( 1. Departm ent o f B io log ical and Pharm aceutical Eng ineering, W uhan Po lytechnic Un iversity, W uhan 430023, Ch ina;
14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 010 年
斑马鱼的雌雄鉴别较为容易。雄性体侧的银蓝 色条纹偏黄, 间以柠檬色条纹; 雌鱼的体侧条纹偏蓝 而且鲜艳, 身体比雄鱼丰满粗壮, 尤其在性成熟后雌 鱼的腹部膨大。笔者在饲养过程中体会到在分别斑 马鱼雌雄时除了注意上述区别外, 还应注意斑马鱼 臀鳍和尾鳍的颜色, 一般说来雄斑马鱼的臀鳍和尾 鳍偏黄。 1. 2 生活习性
1. 1 形态特征 斑马鱼的体型呈纺锤形, 成鱼体长约 4) 6 cm,
体侧有与斑马类似的纵向银蓝色条纹, 背部为橄榄 色, 在臀鳍和尾鳍上也有与体侧相似的条纹。
收稿日期: 2010-06-03. 作者简介: 周寅 ( 1986-) , 男, 硕士研究生, E-m ai:l zhyyw fm@ 126. com. 通讯作者: 张红菱 ( 1965-) , 女, 教授, E-ma i:l zh lw jb@ s ina. com.

斑马鱼相关实验操作

斑马鱼相关实验操作

斑马鱼人工繁殖、受精和胚胎发育一、实验目的了解斑马鱼的生活和繁殖习性,掌握斑马鱼人工繁殖技术,了解斑马鱼受精、胚胎发育过程和形态模式形成的特点。

二、斑马鱼的生活和繁殖习性斑马鱼(Danio rerio)为热带鱼类,可在一年内多次产卵。

在合适的养殖条件下,4月龄的斑马鱼即性成熟;性成熟后每1-2周可以产卵一次,一条雌鱼一次可以产出数百颗卵子。

斑马鱼产卵受温度和光照长度的调节。

最适产卵水温为28.5℃,产卵的光调节周期为光照14小时,黑暗10小时。

为防止自然产卵,性成熟的雌、雄斑马鱼必须分开养殖。

斑马鱼具有下列特点:1、繁殖周期短,不受季节限制,容易获得所需要的精子、卵子和胚胎材料。

2、小型鱼类,可在实验室高密度养殖,饲养成本低。

3、是脊椎动物,具有和人类相似的器官和组织。

4、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培养条件简单。

5、胚胎透明,可以在活体上直接观察器官的发育。

6、发育周期短,在28.5℃温度下培养,受精后24小时即可以形成个体的基本结构。

因此,斑马鱼现在选择作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的模式动物。

三、实验器材和材料斑马鱼养殖系统,大塑料盆(直径约58cm)两个,塑料筛框(直径约36cm)一个,中号塑料盆(直径约36cm)1个,加热棒,加气泵,12cm培养皿若干,9cm培养皿若干,数个胶头滴管。

曝气水10L。

性成熟雌、雄性斑马鱼。

四、实验内容和程序实验前一天的准备:1、在实验前一天的早上向2个大塑料盆中放大半盆干净的自来水,放入气泵和加热棒,将加热棒温度调整至28℃(每个加热棒都有差异,需要放入温度计,根据温度计指示的实际温度调节和校准温度计),以供斑马鱼催产繁殖时使用。

2、曝气水将干净的自来水烧开后冷却,将气泵放入其中进行曝气,以为培养胚胎之用。

3、斑马鱼的选取和催产雌雄鱼的鉴别:性成熟的雄鱼体型修长,腹部较小,而雌鱼腹部较大。

选鱼的时间在实验前一天的晚上,在选取斑马鱼之前需要喂食红虫,喂食后1小时才开始选鱼。

斑马鱼研究报告范文

斑马鱼研究报告范文

斑马鱼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斑马鱼(Zebrafish)是一种小型热带鱼类,因其身上黑白相间、条纹状的体色而得名。

斑马鱼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中,成为了重要的模式动物。

本报告将介绍斑马鱼的主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其在科研中的应用。

二、斑马鱼的主要特征1.外形:斑马鱼体长约4厘米,身体呈纺锤形,两侧具有五到六条明显的纵向条纹;2.生活环境:斑马鱼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淡水环境中,适应水温25-28摄氏度;3.繁殖能力:斑马鱼繁殖能力强,可以在短短几个月内达到生殖成熟。

三、斑马鱼的生活习性1.饮食:斑马鱼以浮游动物、植物为食,主要以摄食浮游动物为生;2.行为:斑马鱼属于群居鱼类,喜欢栖息在水草丛中,以保护自己不被天敌发现;3.活动节律:斑马鱼的活动节律受到光照的影响,白天活跃,夜晚则休息。

四、斑马鱼在科研中的应用1.胚胎发育研究:斑马鱼的胚胎发育透明,能够观察到细胞分裂、器官形成等过程,被用于研究生命起源以及先天性疾病的发生机制;2.病原体感染模型:斑马鱼易感染各类病原体,可以用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过程,如感染模型可用于研究流感病毒的入侵机制;3.药物筛选:斑马鱼可以通过观察药物对其行为、生理的影响,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用于药物筛选;4.神经科学研究:斑马鱼的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与人类相似,被用于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等;5.环境毒理学研究:斑马鱼可作为生物指示器,通过观察其对环境污染物的反应,评估环境毒理学风险。

五、结论斑马鱼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其在科研中的应用,可以为科学家们提供宝贵的研究工具,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未来,斑马鱼研究将继续进行,为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

实验三 斑马鱼促性腺成熟机器早期发育模式

实验三 斑马鱼促性腺成熟机器早期发育模式
• 用6孔板做实验,每个组原则上1个
第10次卵裂 中期囊胚转换
囊胚早期
囊胚中期 囊胚晚期
囊胚早期 囊胚中期
50%下包
囊胚晚期
Gastrula Period (5.3-10 h)
50%下包
Segmentation Period (10-24 h)
Pharyngula Period (24-48 h)
Hatching Period (48-72点
➢ 斑马鱼胚胎发育时期的记录【选取6个以上 不 同 时 期 的 胚 胎 照 片 , 并 注 明 时 间 hours post-fertilization (hpf)、温度,并对发育过程 做一简单描述,如卵裂类型,原肠作用中的 细胞运动】
实验二 环境因子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自主设计实验)
1. 每组选取以下其中一种环境因子
酒精, 洗衣粉,重金属离子(ZnSO4或GuSO4) 葡萄糖,阿斯匹林等
2。稀释到不同浓度(建议3-5个浓度梯度), 以正常发育为对照,观察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
影响。
提供如下母液:
• 洗衣粉:3%母液 • 酒精:20% • 重金属:1g/L • 阿司匹林1g/L • 葡萄糖:10g/L
Zygote Period (0-.75h)
——卵质向动物极流动,形成胚盘
2-cell
Cleavage Period (0.75-2.2 h)
—— 6次卵裂,15-20 min间隔分裂一次
4-cell
8-cell
Blastula Period (2.25-5.25 h) ——卵黄合胞体层(yolk syncytial layer, YSL) 、表胚层(enveloping layer, EVL)、深层细胞(deep cells)

环境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环境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环境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干扰XXX,YYY,ZZZ一、实验目的及原理:1、通过斑马鱼早期发育过程的观察,巩固对硬骨鱼胚胎发生的认识。

2、通过设置环境因子(锌离子)来研究其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程度。

3、通过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进一步巩固对硬骨鱼胚胎发育模式的认识。

4、锻炼独立开展科学实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深环境对动物受精及早期发育影响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所需胚胎:发育良好的、健康的斑马鱼胚胎(原肠胚早期)36枚。

试剂:硫酸锌(分析纯),器材:培养容器12孔板,恒温培养箱,显微镜,解剖镜,载玻片,塑料滴管,手表,移液枪100uL、1000uL,量筒100mL*2。

2、实验方法:(1)在本实验中,使用硫酸锌作为实验用环境因子,共设三个梯度,分别为:0,0.1mg/L,1mg/L。

每个梯度设4个平行组,每个平行组3个胚胎,共需36个胚胎。

(2)实验处理起始时间:原肠胚早期:实验处理终止时间:孵化期。

(3)实验操作:A.挑选胚胎:由于斑马鱼卵受精及发育的不均匀性,要对斑马鱼卵进行挑选。

挑选时要挑透明、无白色斑点、卵膜完整的。

之后的实验中还要不断将败育卵挑出。

用滴管(塑料滴管口部要剪短且一定要圆滑,并且直径要大于卵径)将选择好的卵依次吸出,然后放入12孔板中进行孵化。

【注意剔除异物眼观有白色小斑点、畸形异常卵。

】B.实验体系:12孔板培养胚胎,每孔放入3个胚胎,共使用12个孔,36个胚胎。

12个孔分别标上A1~A4,B1~B4,C1~C4。

A1~A4组作为对照组的三个平行组,B1~B4作为0.1mg/L组的三个平行组,C1~C4作为1mg/L组的三个平行组。

C.实验期间的培养管理:1.孵化用水:孵化水温一般要25~28℃,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孵化所需时间相应越长。

水温25℃时,受精卵经48~72h孵出仔鱼,水温28℃时,经36h孵出仔鱼。

水温太高或太低,会造成受精卵死亡。

【精选备课】2022年秋生物冀少版七年级上册 期末测试

【精选备课】2022年秋生物冀少版七年级上册 期末测试

期末测试一、单选题1.已知四台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倍数如下,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显微镜可能是()A.5X、10X B.10X、40X C.15X、10X D.20X、35X 2.下列生物中既用肺呼吸,又需要皮肤辅助呼吸的是()A.蝗虫B.青蛙C.草履虫D.鲤鱼3.下列有关植物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是蕨类植物B.大气中90%的氧气是由被子植物提供的C.裸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D.苔藓植物能腐蚀岩石,形成土壤,是自然界的“拓荒者”4.贯众是一种药用植物,具有清热平肝、解毒杀虫、止血等功效。

对其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具有根、茎、叶B.体内有输导组织C.通过种子繁殖后代D.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5.伴随《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热进行,某中学举办了“生物诗词大会”。

在单人追逐赛环节,要求选手用诗词描述“有茎和叶的植物”。

请你判断说出下列哪句诗词的选手会被淘汰()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B.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C.墙角数枝梅,凌寒狐自开D.陟彼南山,言采其蕨6.如图是4种常见的绿色植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单细胞水生藻类,其细胞内有叶绿体B.乙是蕨类植物,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群C.丙是裸子植物,其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D.丁是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无根、茎、叶7.下列关于植物体结构名称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松树的球果——果实;②食用的绿豆——种子;③成熟的肥桃—果实;④桃花开花时散出的黄色颗粒—精子;⑤玉米幼根上的白色“绒毛”—根毛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8.如图是黄豆种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①胚根发育为植株的根B.图中⑤最先突破种皮发育为茎和叶C.胚是新植株的幼体,它由图中①②③④⑤组成D.豆腐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③子叶9.下列关于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带、紫菜营养丰富可供人类食用B.蕨类植物的根、茎含较多的脂肪C.水体中的藻类植物过多不会形成赤潮D.大量的古代苔藓植物形成了煤炭10.图1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视野。

温度刺激对斑马鱼仔鱼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温度刺激对斑马鱼仔鱼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和仔鱼 等早期 阶段 的抗寒 和抗热 能力 比成 体更差 ,育 苗过程 中很容 易受 到温度 突然变化 的影 响 。 虽然 目前利 用基 因芯 片技 术 已研究 了温 度刺激 对几 种 鱼类成 体组 织 中基 因表达 的影 响,但温 度刺 激对仔 鱼 基 因转录 表 达 的影 响还 未见报 道 。研究 以斑 马鱼受 精后 9 h的出膜仔 鱼为 实验材料 ,分别 在低温 (6C 和高温 (4 条 6 1  ̄) 3 ℃) 件下处 理 1h和 2 h 2 4 ,用基 因芯片技 术检测 温度 刺激对 其基 因表达 的影响 。与培养 在 2  ̄ 8C的对 照相 比,低 温 和高温 处理后 共有 3 3 6 3个 基 因发生差 异表达 ,其 中低 温处 理后差 异表达基 因数 目多于 高温处 理,而且低 温 抑制基 因数 目多 于诱 导表 达基 因的数 目。生 物信息学 分析 结果表 明,低 温诱导基 因 主要 参与 R NA加 工和 核 糖体 生物发 生等生 物学过 程,高温诱 导基 因则 主要 参与应 激反应 和未折 叠蛋 白结合 。 温抑 制基 因主要参 与 低 蛋 白质水解 、视觉 感知 以及铁离 子结 合等生 物学功 能,高 温抑制 基 因参 与 的生 物学 功能包括 DN 复制 、神 A 经 系统过程 和类 固醇激 素生物合 成等 。 了已报道 的温度 刺激 响应 基 因外,研究 鉴定 出 了大量 尚未 报道 与温 除 度刺 激相关 的基 因,如参 与 R NA加 工 的 rmt a和p s 基 因,以及 参与转 录调控 的 t sn 和 a b 2基因等 。 n l l u3 wi b t ep 研究 结果 为进一 步揭示鱼类 冷或 热适应 的分子机 理和培 养耐寒 或耐热 的养殖新 品种提供 理论基 础 。
第 3卷 第5 6 期

斑马鱼

斑马鱼

药物视网膜修复中的研究及展望
斑马鱼具有自我修复破损视网膜的独特能力。
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人类视网膜中细胞与斑马鱼相似,并
计划在5年内将研究结果用于失明患者治疗,让他们重见光明。
尽管手术治疗已指日可待,但研究人员仍担心,患者手术后 会因移植他人细胞而产生排斥反应。研究人员说,如果能够激活 人类体内不具活性的放射状胶质细胞,使它们自己分化为新的视 网膜细胞,将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最佳办法。利姆说:“我们下一 阶段将研究阻碍人类放射状胶质细胞自我再生的因素。一旦找到 原因,离最终方案就更近一步。
繁殖产卵


用直径大于鱼卵的皮软管虹吸出缸底小卵石缝隙中的受精卵,将
虹吸出的受精卵以及各种污物一同倒入培养皿中,用滴管(口部一定 要圆滑且直径要比鱼卵大)将受精卵小心吸出。
受精卵收集
自 制 鱼 卵 收 集 器

斑马鱼的受精卵及时用水冲洗干净后,将受精卵中内部呈白色的 死卵除去。孵化受精卵的水温一般为25~28,水温太低或太高均会造成 受精卵的死亡。实验室中孵化受精卵可以在培养皿中进行,不用向其 中充气。为了预防受精卵被细菌感染可以加入几滴1‰的亚甲基蓝溶液 ,但注意发育毒理实验时除了染毒物外不应加入其它物质,以免对实验 结果造成影响。每5~6h可换一次水,水温不宜相差太大。
生活习性
亡,因此其在国内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较难过冬。斑马鱼属于杂食性鱼 类。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幼体以搓碎的蛋黄、轮虫、卤虫的无节幼体为食,
成体则可以投喂普通薄片观赏鱼饲料、线虫、红虫、丰年虫等。
斑马鱼的养殖和繁殖

斑马鱼对水质的要求不是很高,以弱碱性、pH值7~ 8为宜。实验
室内可以用自来水养殖,但是所用自来水至少要曝气1d。每天应吸出 鱼缸中的残饵和粪便,并至少换水1/3左右,或使用滤水设备。

斑马鱼实验报告

斑马鱼实验报告

斑马鱼胚胎发育实验报告斑马鱼(zebra fish),体长约4公分,具暗蓝与银色纵条纹,由于其基因与人类87%相似,因此广泛应用与生命科学的研究。

对水质要求不高,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成熟鱼每隔几天可产卵一次。

卵子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发育同步且速度快,胚体透明。

发育温度要求在25-31℃之间。

斑马鱼的繁殖周期约7天左右,受精卵经2-3天可孵出仔鱼,一年可连续繁殖6-7次,而且产卵量高。

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分为7个阶段:1.合子期;2。

分裂期;3.囊胚期;4.原肠胚期;5.体节期;6.咽囊期;7.孵化期。

1.合子期:合子是一个包括卵黄和细胞质的半透明混合物,在动物极存在一个小的清晰的细胞质断层,即细胞泡的残余。

2.卵裂期:该时期的特点是细胞分裂间期短;细胞变小;不等裂。

斑马鱼的受精卵为端黄卵,卵裂局限于胚盘部分,为不完全卵裂。

斑马鱼受精后40分左右卵裂开始,平均约每隔15分卵裂一次。

3.囊胚期:从第八次卵裂开始,就进入囊胚期,与其他真骨鱼不同的是,斑马鱼的囊胚期不形成囊胚期腔,只在胚盘的下层细胞的一些小的细胞形成一些细胞外间隙;同时细胞分裂周期开始延长,标志着中胚囊转换开始。

4.原肠胚期:原肠作用是指囊胚细胞有规则的移动,在此时期斑马鱼的生殖层开始形成,斑马鱼的原肠运动主要为外包。

5.体节期:最显著的特征是近轴中胚层节律性分节形成体节。

此外,还有眼原基和耳原基开始出现:脑神经外胚层变厚;脊索细胞开始延展到胚胎尾部6.咽囊期:体轴从原来的弯曲变为伸直;鳍条开始发育7.孵化期:完成基本器官系统的快速形态发生。

以下是对各时期鱼卵的观察记录:左上和左下示未分裂情况合子期右下示1细胞时期示1细胞时期示64至1000细胞时期示。

回顾:斑马鱼的养殖

回顾:斑马鱼的养殖

斑马鱼的养殖综述Christian Lawrence *摘要:斑马鱼成为著名的脊椎动物模式研究生物,它有很多与被作为人类疾病和发展研究模型一样深受欢迎的显著地特征:繁殖迅速,体型小,世代时间短,发育早期胚胎透明可见,同时,在其他学科上,包括动物行为学,鱼类生理学,水生生物毒理学,也深受研究者的喜爱。

尽管如此,但斑马鱼科学严谨的养殖技术却发展落后。

虽然有很多来自不同的资源的直接和间接关于斑马鱼养殖的文献信息,但几乎没有用于制定标准文案。

本篇回顾旨在使与斑马鱼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相关的科学信息更加完整,以便提高这个重要的模式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效率,以及强调在本领域需要个更长远的研究。

关键词:斑马鱼;斑马鱼类;养殖;水产业;管理.目录1. 前言 (2)2. 斑马鱼的生活史 (3)2.1 分布与生境偏好 (3)2.2 繁殖行为 (3)2.3 生命周期 (5)2.4 食性 (5)3. 斑马鱼的养殖 (5)3.1 水的化学特性 (5)3.1.1 温度 (6)3.1.2 PH (6)3.1.3 硬度 (7)3.1.4 盐度 (7)3.1.5 DO (8)3.1.6 含氮废物 (8)4. 营养,饵料和投喂实践 (8)4.1 营养需求 (8)4.2 饵料 (9)4.3 投喂 (11)5. 繁殖及繁殖技术 (11)5.1 繁殖 (11)5.2 繁殖技术 (12)5.3 产卵率 (13)6. 幼鱼的培育 (13)6.1 幼鱼的生物学特性 (13)6.2 饵料和营养 (13)6.3 水质 (14)6.4 生长率和存活率 (15)7. 成鱼的管理 (15)7.1 饲养密度 (15)7.2 基因育种工程 (16)8.结论 (17)致谢 (17)参考文献 (17)1.前言在过去的20年来,斑马鱼在基因研究与发展(Fishman,2001),以及最近的人类疾病和治疗药物的筛选方面(Penberthy et al.,2002;Sumanasa and Lin,2004),成为著名的脊椎动物模式研究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李忻林;董洪坪;王婷;黄四洲;蔡佩玲【摘要】目的探讨温度对斑马鱼胚胎发育速度及器官分化的影响.方法将带绿色荧光的转基因斑马鱼胚胎分配至3个培养皿中,各放160个胚胎,分别放置于28.5℃(标准发育温度)、31℃(高温)和25℃(低温)3个不同温度中进行孵育,孵育至3h、6h、10 h、24h和48 h时进行观察拍照,并在36 h、48 h和72 h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胚胎的心脏和血管,比较不同温度对胚胎发育进程及各器官发育的影响.结果3种温度下,胚胎存活率分别为92.5%、89.4%和91.25%,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同发育时间内,与标准温度中发育的胚胎相比,31℃中的胚胎发育较快,而25℃的胚胎发育所处的时期较早.发育到相同分期,31℃所需时间比标准温度短,而25℃所需时间长.3个不同温度下,胚胎心脏和血管的发育均不受影响.结论高温促进胚胎发育,低温延迟发育,但高温或低温均不影响胚胎器官正常发育.结合实际科研需要,可通过调控温度来调节斑马鱼胚胎的发育进程.【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14(033)006【总页数】7页(P829-835)【关键词】温度;斑马鱼;胚胎;发育【作者】李忻林;董洪坪;王婷;黄四洲;蔡佩玲【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医护学院,成都610106;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发育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发育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成都大学医护学院,成都610106;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发育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成都大学医护学院,成都610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32.4斑马鱼(zebrafish, Danio rerio)有诸多优点,1)有近似人类的各种器官系统,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Schmidt et al., 2013)等,适合研究胚胎及器官发育;2)体外受精且早期胚胎透明,利于观察发育中完整的形态变化;3)养殖设备简单且成本低;4)性成熟周期短,繁殖能力强,3~4个月即发育成熟,每周可交配一次,每次产卵100~300枚;5)易进行诱发突变及转基因操作来研究基因功能。

这些使其成为重要的模式动物之一,因此斑马鱼被广泛应用于发育生物学、毒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袁宗勤等,2009;Li & Luo, 2013),并逐渐拓展和深入到多种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Kelly et al., 2013)等的发育、功能和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等研究中,也应用于新药筛选(姜罡丞,单广福,2009;Gibert et al., 2013)。

国内外用于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标准温度为28.5℃,25~33℃范围内胚胎正常发育,超出这一温度范围,长时间孵育将出现异常(Charles et al., 1995),但正常发育温度内,温度变化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鲜有报道。

本文选择3个温度来研究温度变化是否会影响斑马鱼胚胎的发育。

1.1 材料和方法1.1.1 药品麻醉剂:0.003%三卡因(tricaine)。

1.1.2 仪器设备 Olympus体视荧光显微镜(SZX16)。

1.1.3 动物本文采用带绿色荧光的心脏转基因斑马鱼(CMLC2-GFP)和血管转基因斑马鱼(Flk1-GFP)胚胎开展实验。

心脏转基因鱼构建: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克隆在心肌蛋白轻链2基因(CMLC2)的启动子后,亚克隆至PBSK载体上,得到PBSK-CMLC2 promoter-GFP,然后整合到斑马鱼基因组构建心脏特异性表达GFP的转基因鱼。

血管转基因鱼构建:将GFP基因克隆在血管特异基因Flk1的启动子下,亚克隆至PBSK载体上,得到PBSK-Flk1 promoter-GFP,后整合到斑马鱼基因组构建血管特异性表达GFP的转基因鱼。

1.2 实验方法1.2.1 成鱼交配正式交配前一夜将雌雄成鱼各一条放于交配缸中,放入挡板。

第二天早上,撤除挡板,雄鱼追跑雌鱼,约5~10 min后雌鱼产卵。

用吸管吸出受精胚胎,平均分配到3个干净的10 cm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放160个胚胎。

1.2.2 不同温度胚胎发育 3个培养皿分别放于28.5℃(对照:标准发育温度)、31℃(高温)和25℃(低温)3个不同温度中进行孵育。

孵育至3 h、6 h、10 h、24h和48 h时分别进行观察并拍照,并在36 h、48 h和72 h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胚胎心脏和血管,比较不同温度对胚胎发育进程及各组织器官发育的影响。

体节期:尾部伸长,胚胎如仍处于绒膜内,尾部环绕驱干和头部,不利于观察,使用镊子移除绒膜。

咽囊晚期:胚胎(如已去除绒膜)受到触碰会反射性游走,用0.003%三卡因(tricaine)麻醉后保持良好体位进行观察拍照。

2.1 胚胎正常发育进程28.5℃下孵育,受精卵1 h到达4细胞期(4-cell),3 h到达1k细胞期(1k-cell),6 h到达胚盾期(Shield),10 h到达尾芽期(Bud),14 h到达10-体节期(10-somite),24 h到达原基-6期(Prime-6),36 h到达原基-22期(Prime-22),48 h 到达长胸鳍期(Long-pec),60 h到达胸鳍期(Pec-lin),72 h到达突口期(Protruding-mouth)(图1)。

2.2 不同温度胚胎发育的存活率160个胚胎在3个温度下孵育,28.5℃下有148个胚胎成功发育,存活率92.5%;31℃下有143个胚胎成功发育,存活率89.4%;25℃下有146个胚胎成功发育,存活率91.25%(表1)。

卡方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

2.3 相同发育时间不同温度下胚胎的发育不同温度下发育相同时间,胚胎处于不同分期。

3 h时,28.5℃处于1k细胞期(1k-cell),31℃处于中囊胚期(Blastula),25℃处于256细胞期(256-cell);6 h 时,28.5℃处于胚盾期(Shield),31℃处于75%-外包期(Epiboly),25℃处于球形期(Sphere);10 h时,28.5℃到达尾芽期(Bud),31℃到达6-体节期(Prime-6),25℃到达胚盾期与75%外包期之间;24 h时,28.5℃到达原基-6期(Prime-6),31℃到达原基-10期(Prime-10),25℃到达20-体节期(20-somite);48 h时,28.5℃到达长胸鳍期(Long-pec),31℃到达长胸鳍晚期,25℃到达原基-25期(Prime-25)(图2)。

2.4 不同温度下胚胎发育至相同分期所需时间不同温度下,胚胎发育至相同分期所需时间不同,31℃所需时间比标准28.5℃时间短,25℃所需时间则比标准长(表2)。

2.5 不同温度下胚胎心脏和血管发育不同温度、相同时间内,心脏发育进程不同。

随着时间推移,31℃和28.5℃下标示心脏的绿色荧光都逐渐增强,25℃下24 h时未见到荧光,36 h出现并逐渐增强,且心脏未见异常,均能见到一心房和一心室(图3)。

不同温度、相同时间内,血管发育进程不同。

随着时间推移,3个温度下标示血管的绿色荧光都逐渐增强,并且分布未见异常,全身均有(图4)。

标准温度28.5℃孵育,胚胎正常发育进程与文献报道(Charles et al., 1995)基本一致。

31℃和25℃下胚胎存活率与28.5℃的存活率经统计学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温度变化不会影响胚胎的存活率。

超过25~33℃正常范围,胚胎存活率降低,孵育96 h时,35℃存活率为16.67%,22℃存活率为58.9%。

不同温度下,绿色荧光随着心脏发育信号增强,这表明心脏发育逐渐完善,且均能见到一心房和一心室(图3),说明温度变化不会影响心脏的发育。

超过25~33℃正常范围,发育出现异常,35℃孵育心脏荧光弱、搏动弱、心房心室增大甚至出现2个心房,且心房和心室分界不明显;22℃孵育心脏荧光弱、搏动弱、心室较大(结果未列出)。

不同温度下,绿色荧光随着血管发育信号增强,这表明血管发育逐渐完善,全身各部均有分布(图4),说明温度的变化不会影响血管的发育。

超过25~33℃正常范围,发育出现异常,35℃或22℃孵育荧光均减弱,表明血管发育不完善(结果未列出)。

孵育相同时间,31℃所处分期要快于28.5℃,而25℃慢于28.5℃;不同温度下,胚胎发育至相同分期所需时间,31℃孵育比28.5℃短,25℃则比28.5℃长。

这表明高温可以加快胚胎发育,而低温则延迟发育。

不同温度下孵育可以改变发育速度,这在特定研究中有用,如使两个胚胎在某一时间达到不同分期以作异时移植。

故实际操作中,实验人员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适当调整温度来调控胚胎发育的速度。

姜罡丞, 单广福. 2009. 苯噻酰草胺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10: 113-134.袁宗勤, 于燕光, 丛日浩, 等. 2009. 温度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J]. 现代农业科学, 16(4): 188-189, 220.Charles BK, William WB, Seth RK, et al. 1995. Stages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Zebrafish[J]. Developmental Dynamics, 203: 255-310. Gibert Y, Trengove MC, Ward AC. 2013. Zebrafish as a genetic model inpre-clinical drug testing and screening[J]. Curr Med Chem, 20(19): 2458-2466.Kelly ML, Astsaturov A, Chernoff J. 2013. Role of p21-activated kinases incardiovascular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J]. Cell Mol Life Sci, 70(22): 4223-4228.Li L, Luo LF. 2013. Zebrafish as the model system to study organogenesis and regeneration[J]. Yi Chuan, 35(4): 421-432.Schmidt R, Strähle U, Scholpp S. 2013. Neurogenesis in zebrafish-from embryo to adult[J]. Neural Development, doi: 10.1186/1749-8104-8-3 (published onli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