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批评视域下《城南旧事》的思想意蕴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批评视域下《城南旧事》的思想意蕴
解析
空间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理论中一个新兴的概念,大陆和台湾的两地生活背景使作者在作品中对空间尤其关注。

空间理论的奠基人列斐伏尔对叙事空间进行了文学分类,将其分为物理、心理和社会空间。

目前学术领域对《城南旧事》的研究,主要从叙述艺术、语言风格、女性形象、悲剧色彩等角度进行分析,从空间批评理论角度进行研究的还很少,所以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运用空间批评理论,主要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心灵空间三个层面来阐述《城南旧事》的思想意蕴,力求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析,挖掘作品新的价值。

本文运用空间批评理论,对《城南旧事》进行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作品的思想意蕴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挖掘作者的家国观念。

一、物理空间展示的北平图景
物理空间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地方的人文景观,但物理空间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相反它是一个基本的概念,物理空间为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奠定了多重时空领域的基础。

《城南旧事》中作者不仅展示了北平的自然景观、老北京的地理风貌,也追忆了北平的市井风情,展示了民风民俗,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一)地图方位寄托乡思
林海音当年和家人主要居住在北京宜南城区,先后在椿树胡同、虎桥坊大街、南柳巷等地居住,《城南旧事》就是围绕这几个地点展开,作品中有名的、没名的胡同大致有十五个,直接出现的有名字的胡同有七个,分别为魏染胡同、椿树
胡同、横胡同、鹿犄角胡同、新帘子胡同、胭脂胡同、绒线胡同。

其中新帘子胡同和绒线胡同重点展开,新帘子胡同里认识了蹲在草地里的朋友,绒线胡同里寻找宋妈的小丫头。

作品中出现的北京地名比比皆是,作者将一个个北平坐标串联起来,仿佛一张地图向读者缓缓展开,这些北京地名的展示也有传达作者的乡愁的作用。

比如《惠安馆》中作者在介绍惠安馆的方位时展开了地图式的描述:“惠安馆在我们这条胡同的最前一家,三层石台阶上去,就是两扇大黑门凹进去,门上横着一块匾。

”[2]这样的描述不仅清晰地介绍了方位,也足以证明作者对惠安馆的记忆之深。

作者对生活过的北平记忆犹新,多年过去了始终没有忘却,这些地名中寄托着作者无尽的思念之情。

(二)地理位置推进情节发展
小说中作者对老北京地名的描写,不仅寄托相思之情,同时也推动情节发展,随着坐标移动情节自然展开。

《兰姨娘》中,方位的改变引出了人物的出场。

作者对黄昏时的虎坊桥大街有细致的描写,从洋货店到话匣子,再到对街走来的穿月白竹布大褂的唱戏的人,这时也出现了穿同样月白竹布大褂的施家小哥,由唱戏的人引出施家人,因为兰姨娘是施家的姨娘,由此也引出了主人公兰姨娘的出场。

接着,随着方位的移动兰姨娘和德先叔的感情也在发生变化。

作者的家中兰姨娘和德先叔初次见面,在兰姨娘居住的厢房里,她向英子打听德先叔,在前院德先叔居住的南屋里,英子夸赞着兰姨娘,一来二去地互相了解,两人产生了好感。

七月十五日逛莲花灯的日子,在京华印书馆大楼,德先叔和兰姨娘初次约会,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后来他们在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加深了对彼此的理解,在
三贝子公园游玩时,两人终于确定了关系。

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虎桥坊大街英子一家送别了他们。

(三)市民生活展示风土人情
北京是一座东方名城,拥有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正是历史的洗礼孕育了这个城市独特的市井风貌,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街巷市容、商贾小贩、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

老北京的街道景观以胡同为主,胡同里的生活热闹非凡。

剃头挑子、打糖锣的经常会出现,小贩的挑子上有酸枣面儿、珠串子等小玩意儿,胡同里经常有热闹的叫卖声,还有“置换物品”的行当,虎坊桥大街上的洋货店里,话匣子旁边总是围满了听客,西交民巷大街的驴打滚儿,天桥的喧嚣热闹的艺人表演,城南游艺园的鼓书文明戏,这些都是老北京独有的市井风貌。

北京人的衣食住行也很有特色。

北平寒冷的冬天人们穿得都很厚,作者怀念母亲新做的棉袄棉裤,厚厚的棉裤筒都可以直立放在那里,宋妈的大黑棉裤又厚又肥,裤腿被绑着,宽大的裤脚能放不少东西。

宋妈总喜欢拿着鸡毛掸子掸灰,掸子下的灰尘在屋子里热闹地飞舞。

母亲总是喜欢去买佛照楼的鸭蛋粉,作者则忘不了那里的八珍梅,这些都是属于作者记忆中的老北京风情。

二、社会空间展示的女性生活
社会空间具有广阔的政治性和历史性,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人类活动和社会空间密切相关,小说中北京市民尤其是女性的命运多坎坷曲折,林海音在《〈城南旧事〉自序:文字生涯半世纪》中写道:“我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几乎同时来到这
世间,我看到了在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生悲剧,尤其是中国女性的悲剧。

”[3]作品中作者展示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传统女性、新式女性的矛盾与苦难的生活。

(一)传统女性的生存境遇
在作品《城南旧事》中,林海音很关注传统女性的生存状况,尤其是贤妻良母的角色。

1983年重版《城南旧事》,林海音在扉页上郑重地写下∶“谨以此书献给先母林黄爱珍女士——一位中国的女儿,中国的妻子,中国的母亲。

”[4]母亲是传统女性的代表,恪守妇道,相夫教子,贤良淑德,守护着丈夫和孩子,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中国女人。

母亲每天都要算账,然后跟父亲报账,因为父亲凡事都爱过问。

当母亲发现父亲和兰姨娘的暧昧关系时,醋意大发,却不愿意给父亲挑明,阻止父亲的行为,只是在气得胃疼时吃点豆蔻。

当得知兰姨娘和德先叔在一起时,母亲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一个家庭的守卫者胜利时的喜悦。

在林海音塑造的传统女性形象中,折射出了传统观念,尤其是男尊女卑的观念。

《惠安馆》里的疯子秀贞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秀贞未婚先孕,却被自己的恋人抛弃,秀贞的父母把她带回乡下偷偷地把孩子生下来,可是刚生下来的孩子就打包送出去了,此后下落不明,秀贞思女心切,疯疯傻傻过日子。

社会环境的逼迫在宋妈身上显得更为明显,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夫唱妇随的时代,女人的命运在婚后好像就掌握在了丈夫手中。

宋妈的丈夫整日无所事事,嗜赌,把家里的田地都输给了别人,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无奈之下,宋妈狠心撇下孩子,进城给别人带孩子赚钱。

她万万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儿子溺水,女儿被送走的噩耗。

最后,宋妈还是坐着丈夫的驴车又回到了家里,继续生儿育女,
她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也无力改变丈夫的行为,只能服从命运的安排。

秀贞、宋妈的遭遇也代表了当时社会无数个地位低下的女性的生存境遇。

(二)新式女性的独立追求
虽然《城南旧事》讲述了许多卑微的传统女性的遭遇,但同时也塑造了鲜活的新式女性形象,兰姨娘就是代表。

兰姨娘也是命运坎坷的女性,3岁在苏州城被她的母亲卖掉,14岁从苏州城被带到北京,20岁就做了施家的姨太太,来到施家的五年受尽屈辱,处处受欺负,原本这个25岁的年轻姑娘可能一辈子就要在别人的屋檐下委曲求全,但是她不认输、不屈服。

兰姨娘勇敢地逃离出来,在父亲的好心收留下,借住在作者家。

兰姨娘热情开朗,在家中说说笑笑,陪大人聊天,陪孩子玩耍,还带作者去城南游艺园看戏,逛花灯。

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她依然热爱生活,衣着得体大方,面容精致。

后来,兰姨娘和德先叔相遇,互相产生了好感。

通过作者这个小媒人了解对方,互传信物,在几次约会交往后,兰姨娘和德先叔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正是兰姨娘逃离旧家庭的勇气和魄力,没有像千千万万个旧式女性那样服从命运的安排,遇到爱情的果敢和执着,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乐观的心,让她收获了爱情。

时代的发展在呼吁着旧式女性勇敢地逃离旧生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也给新女性更多的机会实现独立自主。

《城南旧事》中表现了对宋妈、秀贞这类传统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和无奈,也有对半新式女性兰姨娘勇于冲破封建枷锁的行为的肯定和赞赏,女性解放的过程注定是艰难和曲折的,但最重要的是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

三、心灵空间展示的文化乡愁
物理空间是静态的,而心灵空间则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表意性,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和思绪。

《城南旧事》中传达的是林海音对北平的无尽思念,追忆童年的民风民俗,追忆人伦和谐的景象。

林海音对北平童年的记忆是植根在骨髓的,不仅是人事的追忆,更有文化的缅怀,内心归属感的寻找。

(一)追忆童年往事
作者的少年、青年时代都是在北平度过的,北平就像作者亲切的乳娘,陪伴着她长大。

《城南旧事》大致以少年生活为背景,回忆里有温馨也有感伤。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虽然生活总是充满悲欢离合,但是童年的底色还是弥漫着爱、充满温暖的。

作者怀念惠安馆里住的朋友秀贞,虽然大家都认为她是疯子,但是在一个孩子的眼里,她是一个单纯可爱值得同情的母亲,她们一起聊思康,聊小桂子,涂指甲,当她发现自己的好朋友妞就是秀贞的小桂子时,热心地帮助秀贞和妞母女相认,还拿来了母亲的金镯子让她们作盘缠。

《我们看海去》中,那个在草丛里藏着的贼,作者也能和他做朋友,教给他自己最爱的课文,偷东西的人也敞开心扉给作者讲故事,他们之间的友谊超越了世俗、身份、年龄,彼此坦诚相待。

童年是美好的、温馨的,同时也充满感伤色彩,在作者的回忆中有无尽的悲哀和遗憾。

好朋友秀贞和妞儿永远地离作者远去,蹲在草地里的朋友也离作者而去,带作者逛花灯、去游艺园看戏的兰姨娘也和德先叔离作者而去,陪伴着一家人、拉扯弟弟妹妹长大的宋妈也随丈夫远去,直到最后,最敬爱的爸爸也因病离去,仿佛那些花儿也随爸爸离开了家人。

记忆中的童年在作者眼里似乎就是一次
次告别,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现实也在逼着自己长大。

浓浓的乡愁中也渗透着无尽的悲伤,离别的悲伤,成长的悲伤。

(二)追寻家国观念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大爱,是对自己国家的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作者是在1948年离开北平回到台湾的,虽然只有短暂的童年在北平度过,但是作者始终把北平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也是她的精神归宿。

乡愁可解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5]作者思念着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记忆中可爱的人、或喜或悲的事,这些都成为心底不可磨灭的珍贵的回忆。

北平人重视家庭,追求的是人伦和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团圆景象。

《城南旧事》五个篇章描写的就是五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而且每个故事的结尾,主角都是以离别结束,作者以悲悯和惋惜看着一个个团圆的破碎。

林海音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谆谆教导。

作者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赖床的坏习惯,每天磨磨蹭蹭地不想上学,父亲也不允许家里的孩子坐车上学,有一天下雨了,她就更有理由不想起床了,眼看着要迟到了,竟然赖在了床上不起来,父亲见此状特别生气,命令她快起床,还顺手拿起旁边的鸡毛掸子揍了她一顿,作者带着伤痕抽抽搭搭地哭着上学,刚到学校,父亲就给她送来了衣服和两个铜字儿。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迟到过,每天都是早早地等着开校门,小学毕业时还做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父亲还教会她独立勇敢,鼓励她去银行寄钱,父亲的鼓励和教导伴随着作者一生。

林海音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她的乡愁不仅是人、事、物,也是北平的民俗民风,北平人的生活方式,那些植根在北平人骨髓的东西,北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身处在台湾的林海音先生不仅怀念着生活过的北平,更思念着整个大陆。

(三)追怀“京味”文化
小说中有较多“京味”的描写,这些地道的“京味”是老北京独有的文化,小说中的京味主要体现在北平的独特景观、民风民俗和北京话方面。

老北京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景观。

比照老舍先生的京味小说《骆驼祥子》,我们会发现骆驼身上承载着鲜明的京味色彩,骆驼队也是北平独特的景观。

《冬阳童年骆驼队》中,作者怀念的是冬日阳光下长长的骆驼队,时常有骆驼队从家门前经过,上面驮着要进行贸易的物品,走在队伍最前面的那匹骆驼,脖子底下常常会带一个铃铛,悠扬缓慢的铃铛声为枯燥的旅途增加了情趣,作者还在冬天的阳光下学骆驼咀嚼草料。

旧日北京城的民风民俗、文化观念在作品中有很好的展现。

北京是一座文化古城,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深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作者怀念北平的传统秩序。

在林海音的家中,父亲的地位总是一家之主,母亲则是贤良淑德,传统的北京家庭应该就是这样的。

北平人注重礼仪,重视亲情,比如见面时都会热情地打招呼,问一句“吃了没有”。

作者怀念的是家里人的北京话,一个惠安馆被家里人说得五花八门,说成“惠难馆”“灰娃馆”之类,母亲总是把猪肉说成“猪漏”,还有宋妈嘴里哼唱的悦耳的北京童谣:“鸡蛋鸡蛋壳壳儿……烧了鼻子眼睛!”小学毕业时伤感的骊歌,这些歌谣中也承载着北京的文化。

四、结语
林海音在两岸文坛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这位联系着北京和台湾的重要作家,在今天仍有特殊的意义。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回忆了她在北平度过的童年往事,记忆中有童年的温暖和快乐,也有成长的痛苦和遗憾,有追忆,有思考。

本文运用空间批评理论,分别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心灵空间来进行思想意蕴的探讨,文中既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追忆、对北京文化的思念,也有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家国观念的追寻。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从更深层的角度来分析其思想内涵,体会林海音的家国观念,也对现实生活中关注女性的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