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平塘发展桑蚕业的思考
朵儿
一、广西发展桑蚕业的成功经验
(一)抢抓机遇,促进东桑西移
随着东部经济的快速崛起,作为自然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桑蚕业,在江浙一带受土地和劳动力的制约逐步失去比较优势,开始滑坡萎缩。
针对江浙桑蚕业的变化,广西凭借其适宜的自然条件、相对充裕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圈的强势带动,抢抓机遇,主动承接了向西转移的桑蚕业。
2000年,广西依靠原有的基础,趁势而发,迎来了桑蚕业的高速发展期。
2006年,国家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引导茧丝绸业原料生产基地从土地资源紧缺的东部向地域广阔、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桑养蚕的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以优化蚕桑业区域布局,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使中国从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转变。
这一茧丝绸行业史上最大的产业转移工程,虽不能说是受广西的直接影响,但广西抢占先机却是不争的现实,也可以说广西的成就为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可能性作了科学的示范和论证。
(二)动作迅速,做大桑蚕产业
2001年到2006年,广西桑园面积由20万亩猛增到180万亩,蚕茧产量达到18.5万吨,占了全国总产量的30%,稳坐全国第一把交椅,桑蚕业成为广西继甘蔗业做成全国“龙头老大”之后的又一个“龙头老大”,广西桑蚕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被专家称之为中国桑蚕业的“广西现象”,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奇迹,广西成了中国“东桑西移”的一面旗帜,日本、印度、越
南等周边国家及国内桑蚕生产省区纷纷前来参观取经。
在全国桑蚕业下滑的状况下,广西取得的成就使全国桑蚕业为之一振,对巩固我国蚕丝绸业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对西部地区抢抓机遇,承接好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强化措施,确保成效明显
1、把握形势、科学定位。
广西在认准“东桑西移”的形势后,确立了建全国桑蚕第一大省的目标,把发展桑蚕业确定为全区农业发展的“第一产业”来抓,将其列入《全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给予重点扶持。
并针对南宁、河池、来宾、柳州、贵港等五大优势蚕区分别制定桑蚕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措施,对各桑蚕生产大县市拨出专项资金,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扶持桑蚕产业,在全区掀起桑蚕业发展新高潮。
2、以规模化,促进产业化。
在发展桑蚕业上,广西一开始就站在做大产业的高度,先把资源做大。
按照最适宜生长、比较效益的原则,采取集中成片、规模种植的方式,以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栽植、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建设种植基地,形成了桂南、桂中、桂西北三大优势产业带。
从而避免了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单家独户闯市场的小规模生产行为。
为桑蚕业一夜间在广西发展、壮大,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市场。
3、注重技术创新,依靠优质取胜。
广西桑蚕业的做强做大还得利于科技支撑。
一是加快新品种培育。
广西的科研院所先后培育出桂桑优12、桂桑优62等桑树新品种,每亩桑叶产量提高20%;培养的桂蚕一号、二号及两广二号蚕种,丝质量比传统的品种提高15%,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重视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全区各桑蚕生产市、县均建立了两级蚕业站、蚕种场,有
1000多人的桑蚕专业技术推广队伍,健全的网络体系列居全国第一,还有一支庞大的农民养蚕技术辅导队伍。
三是加大新技术的推广、运用。
年培训桑农30万人次。
4、以“商”字起步,靠“工”字壮大。
广西在发展桑蚕业上不仅要做“蚕茧大省”,更立足于做“蚕业强省”。
他们依托丰富的桑蚕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一是扶持壮大当地企业;二是进一步招大引强,引进外省的大企业。
通过发展缫丝龙头企业,推动桑蚕业由原料生产为主逐步向缫丝初加工迈进,尽快形成“公司+工厂+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延伸壮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同时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
到2006年底,广西缫丝龙头企业已发展到60余家。
到2010年,广西将建设100个缫丝加个企业,其中10个年产500-1000吨生丝龙头企业,培育4个茧丝绸集团企业,3个丝绸工业园区。
届时,随着各项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及产销总量的不断提升,广西在与其他亚热带蚕丝生产国的产业竞争中将独占鳌头。
二、平塘发展桑蚕业的有利因素
(一)桑蚕业终端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蚕丝是生物天然蛋白质纤维,被誉为“人类的第二皮肤”和“皮肤的最佳卫士”。
丝绸服饰因穿着舒适、柔软飘逸、典雅华贵,保健护肤,在“回归自然”作为消费时尚的今天,不仅得到中上富裕阶层的青睐,而且越来越受到一般收入阶层的欢迎,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世界丝绸消费量每年将以3%的速度递增,为此该组织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努力发展蚕丝业。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丝绸的消费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加上,桑蚕作为纯天然产品,具有较大的
开发潜力,许多企业为延伸产业链,在桑蚕产品深度开发上作了不懈努力,桑蚕已被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医药用品、造纸、饲料等行业,因此桑蚕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有国家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
2006年,国家商务部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按照“东桑西移”的规划,未来5年,国家将扶持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技术先进、网络健全、万亩以上的生态蚕茧基地,发展50个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大规模初级茧丝绸加工企业,并扶持30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集研发和生产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培育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营销网络的丝绸知名品牌。
据专家预测,到“十一五”末,“东桑西移”工程将新增200万亩桑园和200万担以上的蚕茧产量,形成东部优化、中部提升、西部大力发展的茧丝绸优势产业带,初步实现丝绸强国的目标。
为确保“东桑西移”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将配套以资金、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谁抓住了机遇,谁就抢占了发展先机。
(三)可以接受广西的强势辐射带动
当前,广西在“东桑西移”中快手出击,抢占了中国桑蚕业的第一把交椅,并与湖南、广东等省在种植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加工、市场营销上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强势的桑蚕产业经济区域。
我县与广西毗邻,自然条件、生产习惯、生活习俗均有相近之处,民间、官方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往。
平塘曾在发展烤烟、细刀豆种植,铁合金、煤炭生产上直接、间接受到广西的影响。
所以,平塘有必要搭上广西这艘桑蚕产业“航母”,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发展桑蚕业比较效益突出
近年来,我县一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作孜孜不倦的探索,但除烤烟生产外,基本上还未寻找到让农民脱贫致富的稳定产业。
根据广西实践经验,土地、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发展桑蚕业比较效益突出。
目前,广西桑蚕亩产值在1500—4000之间,只要科学种植、科学管护,就是收成差的年景,比较效益也远远高于粮食作物,不失为当前平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产业。
(五)产业符合平塘旅游发展定位
桑树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枝繁叶茂,碧绿葱葱,生长期15年左右,既是经济林,又是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理想植物。
近年来,掌布“救星石”的出现,县境内的青山绿水,使平塘成了贵州南部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加快旅游业大发展,打造“世界地质公园”自然成了平塘不可舍弃的发展定位。
“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既是来至上层的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桑蚕业作为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一体,又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绿色环保产业,正好帮助旅游大县解决了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三、制约平塘发展桑蚕业的不利因素
(一)自然条件的制约
贵州被中国蚕业区划列为“云贵高原中亚热带湿润适宜气候区”。
平塘与广西毗邻,日照、积温、雨量、土壤更能充分满足桑树生长和蚕体发育对气候、土质要求。
但平塘又属倒春寒、伏旱、冰雹等灾害性气候多发区,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这些都将影响桑蚕生产的布局、品种选用、时间安排等。
而且,平塘属喀斯特地质,地块破碎,零星分散,难以实现用集中成片的好
土进行规模种植,加之肥水条件差,要建设高产稳产的连片桑园难度比较大。
(二)缺少技术力量支撑
在平塘民间有着零星种桑养蚕的农户,部分乡镇也有尝试发展桑蚕业的经历,但由于不具规模,管理粗放,效益不好,在县内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也没有形成种养习惯和传承一定的生产技术。
然而,桑蚕业从种桑到养蚕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种桑要求有充足的水肥,有相对隔离的种植区域;养蚕要求桑叶必须干净,蚕室严格消毒且保持恒温;蚕蛹上架时要二十四小时守候等等。
这些严格的技术要求,贫困地区的农户因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的制约,一时无法适应。
加上产业刚刚起步,种苗的培植、蚕种的培育、消毒防病以及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等,还必须向外寻求支持。
如果没有较好的生产技术用保证,就不可能有优质、上成的产品和理想的效益。
(三)生产投入相对不足
长期以来,平塘经济发展都处于相对迟缓的状态,大多数农民缺少经济积累,生产投入一向紧张。
村级也大多是空壳经济,无力在生产投入上给予农户支持。
然而,规模发展桑蚕业涉及到树苗、蚕种、蚕室、烤房、燃料、肥料、药品等生产投入,特别是前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高,政府也只能作补贴性扶持,这就需要农民通过信贷的方式解决,作为一个新产业,再没有看到效益之前,要农民去承担这一投入风险有相当大的难度。
(四)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由于发展桑蚕产业对平塘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没有任何基础,更没有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支撑。
起步之初,发展的立足点只能参与做广西桑蚕业的一个原材料生产基地,相对广西的规模
化生产来说,这个基地却无足轻重的。
如不能在当地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又会落入千家万户找市场的小农经济怪圈,很难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也无法抵御市场风险。
四、对平塘发展桑蚕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定位,加大工作力度,带动经济发展
要抓住“东桑西移”,特别是广西成为中国桑蚕业中心的机遇,把主动承接广西强势辐射,发展桑蚕业作为平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加强产业发展调研、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组织强有力的产业发展领导班子,争取“东桑西移”项目支持,力争在“东桑西移”中抢占一席之地,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实现产业化经营,促进县域经济较快发展。
(二)重视引进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保证
要培育做大一个产业,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先导。
一是要加强对优质桑苗品种以及蚕种的引进和推广,为产业的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让农户及时掌握先进种桑养蚕技术,确保生产达到高产、优质、高效。
三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建成一支业务过硬、保障有力的技术专业队伍,同时也要大力培养一批土专家,建好技术服务网络,为发展桑蚕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四是要加强与省、州以及外地专业机构及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努力争取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抓好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推进产业化发展
发展桑蚕业的出路在于实现产业化。
在起步之初,要紧紧抓住广西这一桑蚕产业“航母”,积极发展“订单蚕业”,形成“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带动平塘桑蚕业起步发展。
同时,在发展中要通过
村级组织,或引导农村经济能人成立产业协会,把从事桑蚕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并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出面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桑蚕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调动生产积极性
由于桑蚕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首期投入往往是贫困地区发展该产业的“瓶颈”。
在发展中也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比如可以采取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生产物资补助、种植质量补贴等方式对群众予以生产扶持。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一定的风险基金,尽量减少自然和市场风险给群众造成的损失,以此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五)大力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稳步发展
产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在依靠广西桑蚕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后,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引进蚕茧丝绸加工企业,加快贸工农一体化进程,从而提高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通过企业的做大做强,引领当地桑蚕业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