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与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2.《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

其方法与分离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法原理上相同的是
A.甲苯和水B.硝酸钾和氯化钠C.乙酸乙酯和乙酸D.食盐水和泥沙
3.古代药学著作《本草经集注》共七卷,其中对“消石”的注解如下:“… 如握雪不冰。

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

这里的“消石”是指
A.氢氧化钙B.硝酸钾C.高锰酸钾D.硝酸钠
4.《木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这里的“石碱”是指
A.KOH B.KAl(SO4)2C.KHCO3D.K2CO3
5.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

该物质是()
A.熟石灰B.草木灰C.明矾D.漂白粉
6.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

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是中国为世界科技花园贡献出的一颗璀璨明珠,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B.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
C.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D.“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
7.下列对所给信息或标志的说明或解释,错误的是
B 《抱朴子》记载“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废弃的塑胶、玻璃、铝盘、废纸、桌布等垃D
8.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此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中,核原料裂变产生的2种放射性同位素碘-131和铯-137的中子数不同C.乙烯与氧气在银催化作用下生成环氧乙烷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要求
D.PM2.5是指天气中直径接近2.5×10-6m的颗粒物,其分散在空气中形成胶体
9.中国古代化学成绩斐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古代造纸是以木材等为原料,用去除杂质后的纤维素制成的,纤维素属子天然高分子
B.火药是由硫磺、木炭、硝酸钾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得的
C.“China”来源于闻名于世的我国陶瓷,陶瓷是一种硅酸盐产品
D.司母戊鼎是商朝铸造的青铜器,它是由纯铜制作的
10.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我国晋代《抱朴子》
中描述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其中有:①“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②“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说明水银发生了还原反应
B.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2Fe3++3Cu
C.根据①可知温度计打破后可以用硫粉覆盖水银,防止中毒
D.水银能跟曾青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减少PM2.5的污染
B.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易发生腐蚀
C.发酵粉中含有较多的NaHCO3,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
D.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这里黄芽指的是黄铜
12.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水淡化的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等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高空气质量
D.用CO2合成聚碳酸酯可降解塑料,实现“碳”的循环利用
13.纵观古今,化学与生活皆有着密切联系。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梨花淡自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中柳絮的主要成分和棉花的相同
B.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常加入金属发光剂和发色剂使烟花放出五彩缤纷的颜色
C.草莓棚中使用的“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的主要成分可以是碳酸钙
D.《本草纲目》记载的“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的实验方法可用来分离乙酸和乙醇
14.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应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油脂和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食品包装袋中常有硅胶、生石灰、还原铁粉等,其作用都是防止食品氧化变质
C.城际“轻轨电车”启动时,电车电刷与导线的接触点会产生高温,石墨可用作接触点上的材料D.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了屠呦呦,采用低温提取,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

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陶中体现红色的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属于碱性氧化物
B.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黑火药爆炸时,碳、硫两元素被氧化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来源:学科网]
16.《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青矾”的描述为:“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A.CuSO4•5H2O B.FeSO4•7H2O 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 17.以下关于中国化学史的表述错误的是
A.杜康用高粱酿酒的原理是通过蒸馏法将高粱中的乙醇分离出来
B.蔡伦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
C.《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D.英文的“中国”(China)又指“瓷器”,说明我国很早就应用化学技术制作陶瓷
18.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甘之如饴”说明糖类均有甜味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
D.古剑“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19.《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李自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
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0.《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

”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
A.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 B.绿矾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
C.“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D.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
2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化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22.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这里的“黄芽”是指()
A.金B.硫C.铜D.铁
23.明·于谦诗:“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这里“乌金”指的是()
A.煤B.磁铁矿C.石油D.金
24.下面的“诗”情“化”意,分析正确的是
A.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B. “日照澄州江雾开”中伴有丁达尔效应
C.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盐酸,该句诗表明玉的硬度很大
D.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过程中,萄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25.下列广告语对应商品中含有的主要成分错误的是()
A.“红梅味精,领先(鲜)一步”——蛋白质
B.“衡水老白干,喝出男人味”——乙醇
C.“吃了盖中盖,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走路也有劲了” ——碳酸钙
D.“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丙三醇
B C D
记载,碳酸氢钠药片
27.古代的很多成语、谚语都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对成语、谚语的解释正确的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和温度的水和冰,冰的能量高
B.“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C.“甘之如饴”说明糖类均有甜味
D.“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28.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记载“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指硫酸铜)。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记载中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记载中蕴含了湿法炼铜的原理
C.由记载得出铁单质是赤色(红色)D.每生成1mol铜转移2mol电子
29.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了丹砂”,该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大分子化合物油脂在人体内水解为氨基酸和甘油等小分子才能被吸收
C.利用植物油的氧化反应可以获得人造脂肪
D.干燥剂硅胶和硅橡胶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
30.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能使胶体凝聚。

使一定量的胶体在一定时间内开始凝聚所需电解质的浓度称作“聚沉值”,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小,表示其凝聚力越大。

实验证明,凝聚力主要取决于和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越大,凝聚力越大,则向Fe(OH)3胶体中加入下列电解质时,其聚沉值最小的是( )
A.NaCl B.FeCl3C.K2SO4D.Na3PO4
31.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促进丝绸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

这种“碱剂”可能是草木灰
B.生活中常用的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为高分子材料,钢化玻璃、有机玻璃是硅酸盐材料
C.铝及其合金是电气、工业、家庭广泛使用的材料,是因为铝的冶炼方法比较简单
D.聚乙炔经处理后可形成一种导电塑料,该塑料是一种纯净物,有固定的熔点、沸点
32.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B.“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C.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
D.煤经过气化、液化和干馏等物理变化过程,可以转化为清洁能源
33.下列生活中常见用品与其类别或主要成分对应不正确
...的是
太阳能电池 食用油
84消毒液 合
成纤维宇航

34.“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文房四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35.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其反应原理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铁的冶炼 B .电池放电 C .碳酸氢钠作发酵粉 D .天然气燃烧
36. A. 酒曲捣碎 B. 酒曲发酵 C. 高温蒸馏 D. 泉水勾兑
37.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我国传统制作工艺中,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 .用氧化铁作外墙涂料 B .铸造司母戊鼎 C .火法炼铜 D .淘金制饰品
38.日常生活中常用一些图标来警示或提示人们注意。

以下图标中表示非处方药的是
A .
B .
C .
D .
39.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月饼袋内放有小袋铁粉
口服补血剂(琥珀酸亚铁)并同时服维生C 饼干包装盒内放有小袋硅胶 肉制品中添加适量的亚
硝酸钠
41.下列物质与类别不对应的是 盐 高分子化合物 糖类 混合物
.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A .氨水 B .硝酸 C .醋 D .卤水
43.《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到: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 )
A .氢氟酸、食盐水
B .氨水、碘酒
C .石灰水、硝酸
D .稀硫酸、食醋
44.我国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可用于分离( )
A .苯和水
B .乙酸乙酯和乙酸
C .食盐水和泥沙
D .硝酸钾和硫酸钠
45.《本草纲目》记载“醋能消肿、散水气,杀邪毒、理诸药”.苹果醋(ACV)是以苹果汁经二次发酵的绿色健康饮品,苹果酸(C4H605)是其中的主要物质之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苹果醋饮料呈酸性B.苹果酸不属于氧化物
C.苹果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4:6:5 D.苹果酸属于有机物
46.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B.点燃爆竹后,硫燃烧生成SO3
C.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水杨酸反应时,用NaHCO3溶液解毒
D.使用含钙离子浓度较大的地下水洗衣服,肥皂去污能力减弱
47.《梦溪笔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的一部科学巨著.书中写道:“信州铅山县有苦泉,煮之则得胆矾.熬
48.关于下列诗句或谚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
B.“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49.《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50.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某条目下写道:“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土面见风者不用.”其中的“可燔石”是指()A.黏土B.纯碱C.石灰石D.熟石灰
51.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52.冶金术和中国传统的炼丹术密切相关。

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为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左右,即可得到“药金”,“药金”的主要成分是
A. 铜金合金
B. 铜锌合金
C. 铜碳合金
D. 锌金合金
53.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抱朴子》里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了丹砂”这句话里没有涉及到的反应类型为()
A.氧化还原反应B.化合反应C.分解反应D.置换反应
54.晋代葛洪的《食肉方》(去除黑痣的药方)中记载:“取白炭灰(石灰)、荻灰(草木灰)等分煎合…”可去黑痣.起到“食肉”作用的主要物质是()
A.碳酸钙B.熟石灰C.碳酸钾D.苛性钾
55.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中的丹砂是红色的硫化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汞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B. 丹砂在空气中灼烧发生了分解反应
C.水银在空气中继续加热有生成硫化汞
D.水银温度计打碎时,要用硫磺粉盖住水银
56.葛洪是我国晋代著名炼丹家,曾在我市葛山修道炼丹多年.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一书中记载:“以曾青(曾青即硫酸铜溶液)涂铁,铁赤色如铜.”该记载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其基本类型是()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57.周辉《清波杂志》卷十二:“ 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用以浸铜,铸冶是赖。

虽乾溢係夫旱涝,大抵盛於春夏,微於秋冬。

古传一人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

这里的“胆水”是指 A.FeSO4溶液 B.CuSO4溶液 C.氨水 D.NaCl溶液
58.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石漆,高奴县石脂水,其浮水上,如漆。

采以膏车,极迅;燃灯,极明。

”,文中“石脂水”指的是
A.甘油
B.乙醇
C.醋酸
D.石油
59.《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A.氯化物B.合金C.硫化物D.氧化物
60.我国宋代《梦溪笔谈》记载的有关科学知识中有255条科技史实.部分如下:
①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亦化为铜.水
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不可测.
②取精铁煅之百余火,每煅称之,一煅一轻,至累煅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轻.
上述科技史实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有()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6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欲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中的某些分析正确的是()A.“洧水”完全燃烧产生的烟可代替松墨用于书写
B.“洧水”完全燃烧时热值(单位质量的可燃物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比甲烷高
C.“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D.“洧水”完全燃烧比不完全燃烧的焓变要大
62.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在我国广州成功举行,盛况空前、气势恢宏的开幕式让我们至今记忆犹新.本届亚运会的点火仪式更是别出心裁:利用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爆竹来引燃主火炬.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其配方为硫磺、炭粉和火硝(即硝酸钾),且三者的质量比为4:9:6.点燃黑火药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C+S+2KNO3═K2S+N2↑+3X↑,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应为CO2
B.上述反应中并未生成大气污染物,故燃放烟花爆竹不会导致大气污染
C.上述配方中硫、碳和硝酸钾并未恰好完全反应
D.通过溶解、过滤、结晶等操作,可从黑火药中分离出硝酸钾
63.据新华社电2009年12月5日零时20分,一辆装载黑火药的江西籍大货车行驶至京珠高速湖北段时起火爆炸,造成现场4人死亡,高速路面严重损毁.黑火药爆炸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NO3+3C+S═K2S+N2↑+3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生成55 g K2S转移电子数为6.02×1023 B.S和KNO3均为还原剂
C.反应过程中氮元素被还原D.CO2为还原产物
64.我国古代化学制造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是()
A.生产石油、天然气、沼气B.制井盐、烧碱、盐酸
C.造纸、制黑火药、烧瓷器、青铜器D.制塑料、玻璃、黑火药、指南针
65.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黑火药为硝酸钾、硫横和木炭的混合物,黑火药发生爆炸的反应式为:
2KNO3+S+3C K2S+N2↑+3CO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黑火药爆炸的反应中,硝酸钾为氧化剂,硫磺和木碳为还原剂
B、在黑火药爆炸的反应中,当有1molKNO3反应时,转移电子的总物质的量为5mol
C、三种反应物可以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的晶体,三种生成物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晶体
D、在K2S晶体中,K+与S2-电子层结构相同,但K+半径大于S2-半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