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周年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迎国庆60年看城乡巨变纪实文章
![迎国庆60年看城乡巨变纪实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ce87451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5.png)
迎国庆60年看城乡巨变纪实文章标题:迎国庆60年,观察城乡巨变正文:202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回顾国庆60年来的进步和变化,城乡差距的减小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国庆60年来,我国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在城市建设方面,从过去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城市设施数量,都取得了长足的增长。
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信息化的城市管理等成为了城市的新标志。
与此同时,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下,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田耕作方式也发生了革新,传统的农耕方式逐渐被机械化取代。
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使得农村人口愿意留在农村,不再像过去那样蜂拥进城。
随着城乡差距的减小,农村地区也逐渐享受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
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同时,城市的文化、娱乐等资源也向农村辐射,农民在农闲时间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
然而,城乡差距的减小并不是说城市和农村没有差异。
城市仍然拥有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迁徙。
农村地区则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才流失等问题。
因此,城乡发展的均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继续付出努力。
回顾国庆60年来的城乡巨变,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巨大进步,但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的问题还存在。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能够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城市和农村发展带来的机遇和福利。
让我们迎国庆60年,更加关注城乡巨变,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的中国。
从传统农夫到现代农商:新中国六十年农民之嬗变
![从传统农夫到现代农商:新中国六十年农民之嬗变](https://img.taocdn.com/s3/m/c52755d050e2524de5187e41.png)
农 商 的转变 ,深刻 反 映 了六 十年 来 我 国经济 社 会 特 别 是农 村发 展 的 巨大进 步 。当前 , 对城 市 而 言 , 相 较 大 范 围的农 村仍 是 弱势 区域 ,要 实现 全 面小 康 社会 目标 和加 快 现代 化 建设 步 伐 , 就要 把 发展 农 村 经济 、
.
1 5期 ) 2
思想 理 论 双 月刊
市场 经济 体制 的产 生和确 立 ,一些 农 民逐 步树 立 和
明确 了市 场经 济观 念 ,并 开始 有意 识地 通 过市 场 配 置资 源 、以需求 指 导农业 生产 ,又 以新 产 品 引导市
能转 化 成 为现 实生 产 力 。广 泛 开展 各种 形 式 的农 业 实 用技 术 、 业 技 能 、 动 力 转 移 等 培 训 , 动 和 加 职 劳 推
要意 义
推进 新农 村 建设 、 发展 现代 农 业 , 须有 强 大 的 必 人 才智 力 支 持 , 终 要 靠 有 文 化 、 技 术 、 经 营 的 最 懂 会 新 型农 民 , 即现 代农 商 。 因此 , 国农 民由传 统 农夫 我 向现 代农 商 转变 , 解 决好 “ 农 ” 是 三 问题 的关 键 , 系 关
曾 明确指 出 ,我 国农 村 全 面建设 小 康 社会 根 本 在 于
提高农 民素质 。 ( ) 统 农 夫 向现 代 农 商 转 变 , 统 筹城 乡经 二 传 是
作 者 简介 : 郑 雪 , 中共 海 盐县 委 党校 教 师 。
5 6
中 共贵州 省委党校学报21 1( 00 总
个 方 面取得 了举 世瞩 目的成就 ,广 大农村 更 是 发 生 了翻天 覆地 的 变化 。我 国农 民 的生产 从业 方 式 变得 I益多 姿多 彩 , E I 越来 越 多 的农 民逐 渐 转变 为 企业 家 、 乡村 工 人等 现代 农 商 。我 国农 民由传 统农 夫 向现代
【五年级】农村60年巨变
![【五年级】农村60年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e2b88b3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c.png)
【五年级】农村60年巨变近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人们目瞪口呆。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过去,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收入低,发展缓慢。
如今,随着农村工业、商业的兴起,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农村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农民从种地、种菜转向养殖、加工等多元化产业,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发展起了城乡结合部,一些建材、家电生产厂也纷纷迁入农村,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交通状况得到大幅改善。
过去,很多农村只能通过不平坦的土路通往主要道路,交通相当不便。
随着国家的不断投资,农村公路、公交车、乡村客车的建设完善,农村交通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现在,很多农村通高速公路、高铁,交通方式多样化,不再是那个闭塞的农村。
农村教育和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过去,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土木学校、条件简陋。
如今,农村学校数量增加,教育得到了更多的投入。
很多城市的优秀教师也志愿到农村去支教,使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农村医疗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医院、诊所设施齐备,医疗水平不再比城市差,农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
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过去,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空气、水质都不达标。
如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农村环境,推动农村污染治理。
农民对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很多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环境变得干净整洁。
中国农村在过去的60年里发生了巨变。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交通状况改善,农村教育和健康状况明显提高,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中国农村正朝着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迈进。
建国六十年,新农村变化
![建国六十年,新农村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693bba0b0717fd5360cdc6a.png)
建国六十年,新农村变化千万里东风飘絮,六十年农村巨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并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出路。
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建国以来就多次有过类似的概念。
不过,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变化不尽相同。
这个过程是分阶段的,也是连续不间断的。
当前我国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其中的重点难点就是农村。
农村人口有八亿之多,林毅夫说:“如果五六亿人没有现代化的生活,我们就不能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因此,没有实现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实现全社会的小康。
小康源于《诗经》:“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
《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现代化。
在我心目中,所谓乡村小康,简言之:农村生活环境和谐,物质水平提高,精神世界充实。
农村的生活最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平平淡淡。
人们最为关心、最离不开的就是“衣、食、住、行”。
建国六十年来,从爷爷奶奶们衣柜里舍不得扔的那些样式简单而显得呆板,面料多是粗棉布和麻布的短衫、长裤、中山装和列宁装,到父亲那一辈的耐磨耐脏、千篇一律的灰色装、黑色装和蓝色装,那时有一句顺口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农村,无论大人小孩的身上穿戴也尽是丰富多彩、个性时尚,富足之余,偶尔也追求一下品牌服饰。
穿要穿的暖,吃要吃的好。
老话讲“民以食为天”,可见,千百年来,“饮食”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最低标准,从“饮食”的变化中,可以看到建国六十年来社会主义农村的贫富变化。
用食不果腹来形容建国初期时的情形一点也不为过,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粮食匮乏,物质供应紧张,全国实行票证以限制人们的购买力,当时叫“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人们严重营养不良。
新中国60周年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新中国60周年农村生活方式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19dcfd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d.png)
新中国60周年农村生活方式变迁新中国60周年农村生活方式变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史究竟是一部“温暖的记忆”,抑或是一部“苦涩的记忆”对于这样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话题,政府、学界、民间恐怕很难达成一致的看法和共识。
我国官方通常采用“平均数”和“绝对值”的指标来衡量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比如从1949年到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增长了100多倍,农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改革开放前的67.7%下降到现在的43.7%,已经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伟大历史性跨越。
这种“见物不见人”的价值判断所有前题和结论都是预先设定的:即旧中国农民生活是“苦的”,新中国农民生活是“甜的”。
由此得出一个“下溢假设”:只要经济发展了,蛋糕越做越大,农民生活就会好起来,精神面貌自然会好起来,其他一切社会政治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这种机械的、僵化的、抽象的逻辑推理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
因为,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决定作用决不是单向的,统摄生活方式总体变迁的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制约、影响、决定生活方式选择和流变的是一定的价值观和决定其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其一是当下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及特性;其二是来自传统文化的力量。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它既是一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史,又是一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史,但归根结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自然史,是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和谐互动的历史。
然而,建国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沿着革命化、政治化、集体化、城市化的轨迹演变,呈现出不同步、不平衡、不协调的明显特征:即建国后的头30年,农村物质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但农民精神生活比较充实;改革开放后的30年,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但农民精神家园日渐衰败和失落。
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源在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不同步(前者是“先立后破”,后者是“先破后立”),工业化超前发展,城镇化严重滞后,国家在汲取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却没有把农村大量的隐性剩余劳力转移出去,制约了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乡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从贫困迈向小康——建国60年江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从贫困迈向小康——建国60年江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ae7990752ea551811a68706.png)
【 关键词 ] 国六十年 ; 建 农村居 民; 消费水平 ; 发展 变化 [ 中图分类号 ] D 2 . 4 27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7 8 8 (0 9 1- 0 10 10 — 4 7 20 )2 0 4 — 4
( ) 三 十年 江 西农 村居 民收 入 增 长 缓慢 一 前
研 部教 授 。 41
后 实 施 了农 业 税 部 分 免 和 全 免 、 食 直 补 、 粮 良种 补 贴 、 机 具 农
15 9 4年 增加 了 3 . 1 3元 , 均 增 速仅 为 1 4 0 年 . %。 5
‘
j
购置 补 贴 、 资 综 合 直 补 、 繁 母 猪 补 贴 等一 系列 惠 农 政 策 . 农 能
・
新 中 国成立 后 , 民翻身 做 主人 , 脱 了 旧中 国民 不聊 生 、 农 摆 绝 对 贫 困 的悲惨 境 遇 , 过 长期 的努 力 , 西农 村 居 民先 后 经 经 江 历 了脱 离贫 困 , 决 温饱 , 解 步入 小康 的过程 。如 下 图所示 :
建 国6 年来江西农 民人均纯收入 0
j12 ll :f
从 贫 困 迈 向 小 康
经理与践 济论实
驰 ∞
建国6 年江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O
黄毓 哲 , 爱 萍 郭
( 中共江 西省委 党校 经济 学教研 部 , 江西 南 昌 300 ) 30 3
[ 摘
要] 建国六十年来 , 江西省委、 省政府 紧紧围绕 党中央 的各项政策 , 定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领 导全省 制
/
.
6.
3 . 77 1. ‘一 一
6 . 69 9
从人们生活变化看祖国六十年发展
![从人们生活变化看祖国六十年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241c4d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8.png)
从人们生活变化看祖国六十年发展第一篇:从人们生活变化看祖国六十年发展从人们生活变化看祖国六十年发展新中国从刚刚成立时的百废待兴到今天的国泰民安经济雄厚,期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生活水平是越来越改善,我们家的房子从公共宿舍到单元楼,现在又搬进了“小高层”。
家具从原来的“四大件”添加了现在电视、电脑、电话、洗衣机、冰箱……一系列的新型电器。
我们家庭的变化,简直是芝麻开花——节映出共和国六十年的巨大发展。
在我爷爷生活的时代,实行分”来领粮食。
那时耕作,完全粮食紧缺。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错了,别的什么蔬菜、水果、肉粮食根本不够吃,人们只能吃树山上的观音土。
那时的物质非常贫瘠,人们的生活也非常贫困。
后来又出现了一个票证的时代,虽然有了很多的东西,但要想买必须有票。
小到米、面、油条、冰棒,大到羽绒服、自行车、电视机,什么东西都有票。
这项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解决了中国物质短缺的问题,但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进步,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民需求,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了。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久违的春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大改善。
菜市场随时出售各种新鲜的时令蔬菜,在北国的风雪中也能品尝到南疆的鲜美水果。
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便利,各种电器进入家庭“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成为了现实。
各种服饰也多样起来。
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也出现在了大街小巷。
而我出生这个时代,是一个极其发达的时代。
现在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里,用电脑观察全世界,轻轻一点全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都出现在眼前。
磁悬浮火车、高档生活用品、飞机、旅游、网上购物等等各种各样以前不敢想象的名词和事物都出现了。
出国不再是令人神往的事情,已经变成一件平常事了;随着交通的发达,人们生活的富裕,各个地方之间的交流增加了,以前一个人只能在当地生活,现在一个城市里天南海北的人到处都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六十年的历程更加说明了这个真理,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明天更加富强,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农村新变化国庆60周年征文:爷爷和烟
![农村新变化国庆60周年征文:爷爷和烟](https://img.taocdn.com/s3/m/082fc9430508763230121220.png)
农村新变化国庆60周年征文:爷爷和烟新中国成立60年了,60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也说不完。
具体到我们个人,总有一些事情是很难忘的,爷爷和烟,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爷爷是个老烟民了。
从我记事的时候,他就抽烟。
听我奶奶说,爷爷从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抽烟。
那时候他跟大人们一起干活,休息的时候大人们抽烟,也让他学着抽。
时间长了,爷爷学会了抽烟,而且烟瘾很大。
要他不吃一顿饭可以,要是叫他不抽烟,那简直是要他的命。
爷爷抽的烟,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它像一个缩影,让我从中深切感受到了我们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
我没见过“蛤蟆头”烟,奶奶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爷爷抽的烟多是一种我们当地生产的俗称“蛤蟆头”的烟。
把烟叶用纸卷起来,有大拇指那么粗,抽烟人吐出来的烟味很呛人,特别是小孩子,常常被呛得直咳嗽。
那时候,村子里会抽烟的男人都抽这种自己家地里种的烟,卷烟他们买不起。
也许是因为习惯的关系,他们特别喜欢这种“蛤蟆头”烟,说抽着“有劲”、“过瘾”。
卷烟是妇女们才抽的,男人抽卷烟被人看不起。
我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就已经不抽“蛤蟆头”烟了。
他抽一种廉价的卷烟,很便宜,一毛五分钱一盒。
他总和我奶奶说:“抽烟卷没劲儿,还是“蛤蟆头”烟好,有‘劲儿’!”我就问爷爷说:“爷,抽烟卷没‘劲儿’,你怎么不抽‘蛤蟆头’呢?”爷爷“嘿嘿”一笑,“村里的爷们都不抽‘蛤蟆头’烟了,抽那个叫人笑话,好像咱没钱买不起烟卷似的。
”奶奶在一边插话说:“没人的时候,你爷还偷着抽点。
不当着人面前抽了。
”爷爷只是憨厚地笑着,不说话。
其实真像爷爷说的,村里的男人们确实很少抽“蛤蟆头”烟了,那种一进门就直冲鼻子的呛人烟味,淡了不少。
家乡普通村民的生活的变化,从这小小的烟卷就能感觉到。
后来我叔叔调到省城上班,回家的时候很少。
只有每年的春节才回家。
每次都提前就给家里写信,问问家里需要什么,好在省城里买。
那时候,非常流行抽云南产的香烟,烟民俗称“云烟”。
农村60年巨变
![农村60年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5429ea75be23482fb5da4c25.png)
农村60年巨变
我们伟大的祖国华诞60周年的日子,全国人民上下齐欢腾。
我作为祖国的一名小学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同时,我也为家乡的快速发展感到无比的高兴。
以前,农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过的都是苦日子。
现在,农村人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好,纷纷过上了小康生活。
手机、彩电、冰箱、电脑……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东西,一样样成为了现实。
以前,农村给人的印象是又脏又乱。
一下雨,小路便成为了“水泥路”,山上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现在,一提到农村,人们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青山绿水……改革开放,让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现在的农村,要什么有什么,吃的好,穿的好,生活得很幸福;一日三餐吃得那么丰盛,水果也样样都有,这些水果不仅咱中国的,还有外国的;现在的我们穿的都非常时尚…。
我们之所以有这么好的生活,完全取决于祖国母亲的60年发展。
这60年来,祖国母亲经过了多少风雨,经过了多少磨难,但是,她还是坚强的挺过来了。
因为她想用自己伟大的成就来照亮我们的心,照亮我们的路…。
我们祖国的发展让我感受到了政府在安居住房,养老保险,科技创新,等等一些相关领域的宏观政策,特别在去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采取了一些拉动内需的政策,来进一步促进发展。
使人
们的生活有所改善。
我希望我们祖国有更加好的发展,我们家乡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最后,我愿我们的祖国生日快乐,56个民族大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中国60年来的变化
![中国60年来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818fe51b6bd97f192279e982.png)
牛仔裤:现代裤类名称,用一种靛蓝色粗斜纹布裁制的直裆裤、裤腿窄,缩水后穿着紧包 : 臀部的长裤。因其最早出现在美国西部,曾受到当地的矿工和牛仔们的欢迎,故名。牛仔 裤的造型现已成固定格局,一般不分男女均可穿着。
建国初期的居民住宅: 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 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 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 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 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 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 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 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 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 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 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 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现在百姓的饮食
鱼香肉丝 鱼香肉丝是一道常见川菜。鱼香,是四川菜肴主要传统味型之一。成菜具有鱼香味,其味 是调味品调制而成。此法源出于四川民间独具特色的烹鱼调味方法,而今已广泛用于川味 的熟菜中。
木须肉 木须肉:北京菜、东北菜。主要原料,猪瘦肉,鸡蛋,干木耳,黄瓜,油菜。此菜含有丰 富优质蛋白,脂肪、胆固醇较少,一般人群均可适量食用。油菜富含维生素A,木耳含丰 富的钙,磷常食有益于健康。
新中国60年巨变之民生
![新中国60年巨变之民生](https://img.taocdn.com/s3/m/96313d1ec281e53a5802ff61.png)
穿着的变化
如今,品种繁多、款式各异、 如今,品种繁多、款式各异、色彩鲜 艳的各式服装让百姓们多了许多选择。 艳的各式服装让百姓们多了许多选择。
怎样才能填饱肚子?
能吃饱就好
吃什么?怎么吃?
老百姓出行方式的变化
房子的问题
房子的问题
如今,许多 人住高楼了。
生病了怎么办? 生病了怎么办?
新中国60年巨变之民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精 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穿的问题 吃的问题 住的问题 行的问题 看病问题 养老问题
穿着的变化
新中国初期
建设新中国,需要耐 磨耐脏的日常服装。工 装与军装的灰蓝绿自然 成了当时的流行色。
生病了怎么办? 生病了怎么办?
年纪大了可如何是好呀? 年纪大了可如何是好呀?
新中国60年巨变之民生
新中国60年来, 新中国 年来,老百姓的生活普 年来 遍有了巨大的改善, 遍有了巨大的改善,但仍然有少 部分地区生活在贫困中, 部分地区生活在贫困中,许多问 题仍待解决。 题仍待解决。
本文来自网络,请不要使用盗版文档,尊重作者的辛苦劳动,谢谢 我爱朱丹老婆 2010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08我 爱 你 ZDLP Lvdd
中国农村60年发展巨变
![中国农村60年发展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1dd1529bb4daa58da1114aa3.png)
中国农村60年发展巨变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我国农业农村在这60年中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变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近代以来,中国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生产停滞,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
从19世纪40年代起,多少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这一理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得以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也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我国农业农村60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华民族早就认识到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大人民却时时处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困状态中,这种现象到近代愈演愈烈。
194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1318万吨,人均占有量仅为209公斤,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温饱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世代追求,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要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
到1952年,我国粮、棉、油、糖的总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44.8%、193.7%、63.5%、168.1%,人均占有量分别提高了37.9%、179.3%、55.8%、155.3%。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建设、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
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2020年,我国粮、棉、油、糖的总产量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73.5%、245.6%、465.9%、463.4%,人均占有量分别增加了25.2%、151.1%、308.4%、306.7%。
农业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民自身的生活,而且为实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除了农业以外,整个农村经济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是农业生产结构更趋合理。
农、林、牧、渔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80%、3.44%、14.98%、1.58%,转变为2020年的48.35%、3.71%、35.49%、8.97%。
建国62周年衣食住行的变化
![建国62周年衣食住行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37e521fff00bed5b9f31daf.png)
建国62周年衣食住行的变化6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6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
衣:由于收入低,大多数农户都得紧衣缩食,穿代很简陋,一年四季有棉单两季服装的就算富豪了。
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
“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他们那个时期的同龄人都有过的愿望。
爸爸说:“过年时,家里才添一件新衣裳。
”妈妈说:“那时家里孩子多,老大穿小了的衣裳给老二,老二给老三……最后在撕成小碎片当补丁。
”如今,现在的衣服至少一两百元,多套样式和质地都很好的的衣服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漂亮,做工技巧提高了甚多。
食:食品的供应更是让妈妈难忘,买肉凭票是自然的,但绝对没有挑肥选瘦的份儿,更不要说得排上拥挤不堪的露天长队,并要担心轮到自己时还有没有货物可以买到。
因为争购食品引起大人们吵闹甚至是相互抓扯让孩子们惊恐不已,妈妈十几岁时最怕的就是让家长吆喝着去排队,常常在接受这个任务时嘴硬地说“宁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队”。
六七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一块红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点食盐的辣椒面都曾经是分享的零食。
而如今,饭桌上的菜的种类越来越多,想吃什么都可以买得到。
甚至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白米饭,在现在已经是家家必不可少的主食了。
鸡、鸭、鱼肉想吃随时都可以买,甚至是以前从来都没见过的鱿鱼、螃蟹等海鲜,现在也随处可见。
住:在住房方面,30年前一家6口人面积在不到40平方旧泥土房里,一家老小起居在一处十分不便,那时做梦也想要一间面积大一点的房子。
夏天,全家人挤在一个床上,热得受不了;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冬天,全家人都挨在一起,保持温度。
现在,住房是高楼大厦,几口人住在90平方米的房子里,十分方便。
六十年后的农村现状
![六十年后的农村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4141d4f7ff00bed5b8f31d82.png)
六十年后的农村现状一眨眼六十年过去了,这六十年来新中国率领着人民通过艰苦卓越、发奋图强的尽力奋斗,中国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等方面有了天翻覆地的转变,尤其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庞大转变。
六十年被喻为甲子轮回,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年,在收入快速增加的基础上,农村居民已完全摆脱了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状态,前后经历了离开贫困、解决温饱、步入小康和实现富裕四个时期,消费水平大幅全面提升,消费水平大幅全面提升,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深切,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完善,村民生活迎来了跨越式进展的新篇章。
今年我利用国庆假期,走进了我家周围的村落,从“衣”,“食”,“住”,“行”这四方面对村民的生活转变进行了解和调查。
衣:从单调统一到各式各样的名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活水平较低,物质资源有限,农村居民的穿着仅以蔽体保暖为要紧目标。
“大改小、破再补”,很长一段时刻里都是多子女家庭的要紧穿衣方式;“三样衣装、四种颜色”,主宰农村居民穿衣标准近三十年。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市场的不断繁荣和农村居民消费观的日趋改变,服装的面料、样式、色彩搭配愈来愈被重视,穿着消费向成衣化、时装化、高级化转变。
因此当我走进村子时,我就发觉同我差不连年龄的人的穿着和我没有什么区别,有的穿得比我还好。
而且我走在路上时,我的感觉和在城市里走着没上么不一样。
我走着碰到一个80多岁的老大爷,于是我抓住机遇问了他村民这几十年穿着上有什么转变。
老大爷回答道:“几十年前农村人的穿着以灰、土、黑三色为主,布料大多是自家织的老粗布,偶然有人穿件‘涤卡’、‘涤良’之类的衣服,就会引来同龄人羡慕的目光。
后来,农村人在穿着上就‘花花绿绿’了,样式、颜色显现多样化,近几年,全村就再也没有人穿过补丁衣服了。
而且以前农村大部份人都穷的没钱打扮。
现在,经济收入提高了,农人在穿着上也讲究起来,他孙子很多衣服是城市里买,有的乃至几百块。
”从老大爷话里,我了解到村名在穿着上,他们注重的是衣服质量、样式、名牌,已经不在为衣服穿着发愁了,此刻发愁的是他们的衣服太多,而为平常穿什么衣服而发愁了。
建国60周年来农村生活变化
![建国60周年来农村生活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ef19cdea58da0116c1749e7.png)
从土地政策改革看建国60年来农村的变化60年前,我们面临的是今天无法想象的贫穷和落后局面,旧中国没有给新中国留下什么值得骄傲的财富,遗留下来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就是到了国民经济基本恢复的1952年,我国工业水平实际上仍低于1860年的英国、1890年的法国、接近于1910年的俄国。
若按人均水平算,几乎落后于英国200年。
这就是我们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起点。
60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已经远非昨日的中国可比,虽然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遇到过挫折,走过曲折的道路,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更是取得了举世震惊的发展成就。
建国60年农村之变化更是弹指一挥间,60年来通过中国共产党带领几代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越、奋发图强的努力奋斗,中国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等方面有了天翻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年轻人听的最多的恐怕就是:“你们可算是赶上好时候了,你们现在太幸福了”等等话语。
我们就单单从“衣、食、住、行”看一下我国建国60周年后农村的发展情况,然后看一下我国土地政策的相关变化及改革成就的起起伏伏。
一.建国后农村衣食住行的变化:1.衣:从粗布衣到名牌服装小时候经常听姥姥姥爷讲建国初的故事,那时候的他们由于家里孩子多,往往家里兄弟姐妹都能有7、8个孩子,孩子多,没有那么多的衣服穿,那么就会经常出现老大穿完了的衣服给老二穿、老二穿完的衣服给老三穿,依次类推,直至衣服穿烂为止,那个时候所穿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极少能有没有补丁的衣服。
到了80年代后期农村人在穿着上就“花花绿绿”了,款式、颜色多了。
进入90年代后大多数农村已经再也没有穿补丁衣服的了。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农村政策的不断放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越来越好。
穿着上,人们更注重了衣服质量、款式、名牌,已经不在为衣服穿着发愁了,现在发愁的是我们的衣服太多,而为平时穿什么衣服而发愁了。
2.食:从“吃不饱饭”到“三菜一汤”我们的爷爷奶奶大多是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成长的。
建国60年来的乡村面貌的巨大变化
![建国60年来的乡村面貌的巨大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9cda16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8.png)
建国60年来的乡村面貌的巨大变化第一篇:建国60年来的乡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建国60年来的乡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解放前一穷二白的状况出发,开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卓绝的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激情中,我们的祖国一步一步的向前冲,中国立足世界放眼未来,与时俱进。
我国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武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中国成为世界最强国家的可能性是毋庸质疑的。
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下,中国的注意力开始向广大的农村进发,在十几年内全面改革农村的计划和举措势在必行无可抵挡,在这一农村的消亡的转折点之际,党中央伟大战略改革开放和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前提下,中国目前的农村取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进步和发展,这进步和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这改变让农村全面改革的时机成熟,让广大农村得以更高更快的发展。
就让我们在这一巨大改革即将揭开正式序幕的时候用我们的眼睛回望一下这60 年来的乡村面貌的巨大变化。
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笔者来到自己的家乡泗水的田间地头、农户庄院,与农民们交谈交流,从他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的变化中看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喜人变化。
泗水县围绕“超前规划、科学管理,建设新区、改造旧城,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的思路,以大手笔加快城市化进程。
去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6.6亿元,一个“滨河园林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
建设增亮点。
交通建设突飞猛进,相继完成西城区圣源路、内环西路、振兴桥等工程,四纵四横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旧城区人民路、文化路等四条道路罩油维修,327国道城区段、光明路改造竣工通车;城区40条小街巷改造任务完成。
目前,县城道路总长度达64.8公里,人均道路面积8.13平方米。
环境设施建设投资1.35亿元的圣源热电厂工程接近尾声,投资3000万元的城市燃气项目签约,总投资近亿元的城市供水项目、垃圾处理项目、中水回用和污水降磷脱氮项目正在运作。
【五年级】农村60年巨变
![【五年级】农村60年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df4e147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b.png)
【五年级】农村60年巨变随着新中国成立,中国由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国家走向了一个以工业化为主的现代国家。
中国的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农村发展的不够快,但是无论怎样,这60年的巨变可以证明,中国的农村正在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1950年代,中国农村生活十分贫困,缺少食品、医疗和基础设施。
菜园里的西红柿和白菜都是冬天供应的,获得牛奶和肉的方式是杀了家里的一头母牛或是一只母猪。
由于交通运输设备落后,没有保鲜技术,导致大量食品浪费。
很多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这个时期,中国的农村孩子大多得不到教育,只有极少数孩子有机会接受自己的国家资助,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就可以获得上学的机会。
1960年代,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灾难,农村地区受灾最为严重。
持续的自然灾害导致了大面积的荒漠化,而且毁坏了很多耕地和灌溉设施。
此外,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持续,许多学校和其他基础设施被关闭,并限制了信息的传递和流动。
在那个时期,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他们只能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工作,来赚足日常开销。
到了19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探索一种更为灵活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体系。
建立了一个农村改革的体系,这个体系为农民提供了更广泛的机会和更好的收益。
在这个时期,农民逐步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有了更多的经济利益,农村地区开发得也更加完善,教育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和提升都成为了可能。
同时,由于技术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许多地区的传统农业生产变得日益细致化和现代化了。
21世纪,在中国农村持续的改革和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的农村完全的焕发了新的面貌。
大量的农民,收入得到提高,有一些人甚至成为了新兴的小企业家。
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无论是再有基础设施缺乏的区域,还是没有电力的村庄,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许多废弃的土地被拆除,由于对土地的保护和规划,农村地区的山水和环境更加美丽、优秀。
总之,过去60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60周年农村生活方式变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史究竟是一部“温暖的记忆”,抑或是一部“苦涩的记忆”对于这样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话题,政府、学界、民间恐怕很难达成一致的看法和共识。
我国官方通常采用“平均数”和“绝对值”的指标来衡量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比如从1949年到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增长了100多倍,农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改革开放前的67.7%下降到现在的43.7%,已经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伟大历史性跨越。
这种“见物不见人”的价值判断所有前题和结论都是预先设定的:即旧中国农民生活是“苦的”,新中国农民生活是“甜的”。
由此得出一个“下溢假设”:只要经济发展了,蛋糕越做越大,农民生活就会好起来,精神面貌自然会好起来,其他一切社会政治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这种机械的、僵化的、抽象的逻辑推理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
因为,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决定作用决不是单向的,统摄生活方式总体变迁的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制约、影响、决定生活方式选择和流变的是一定的价值观和决定其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其一是当下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及特性;其二是来自传统文化的力量。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它既是一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史,又是一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史,但归根结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自然史,是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和谐互动的历史。
然而,建国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沿着革命化、政治化、集体化、城市化的轨迹演变,呈现出不同步、不平衡、不协调的明显特征:即建国后的头30年,农村物质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但农民精神生活比较充实;改革开放后的30年,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但农民精神家园日渐衰败和失落。
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源在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不同步(前者是“先立后破”,后者是“先破后立”),工业化超前发展,城镇化严重滞后,国家在汲取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却没有把农村大量的隐性剩余劳力转移出去,制约了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乡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正如胡锦涛同志最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必须把‘物的发展’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这一重要论述凸显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整体发展观,对于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和各民族特点的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新型农民生活方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拟对建国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主要特点及其原因进行系统回顾与反思。
一、建国初期(1949~1957年):农民物质生活得到初步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国家主权的完全独立,从此结束了自近代以来一百多年“四分五裂”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一个和平建设的新时代。
在建国后的头3年,我国成功地挫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的军事挑衅和武力干涉,取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场正义战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同时废除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各种特权势力,实现了国家财政、金融、物价政策的统一。
在国内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通过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禁娼肃毒等等一系列社会改造运动,彻底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势力,迅速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
“整个来说,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的确是新中国取得的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这是我国亿万农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得以改善、安居乐业的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从1950年冬季开始到1952年底结束,中国大陆地区(除西藏和新疆外)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7亿亩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他们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这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在土地制度上的一次最重大最彻底最大规模的改革,最深入、最广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使农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由326亿元增加到484亿元,增长了48.5%,粮食总产量由2263.6亿斤增加到3278.3亿斤,增长了42.8%,棉花总产量由889万担增加到2607万担,增长了92.9%,其他经济作物和畜禽产品产量也都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全国平均每个农户收入增加了120元左右,与1949年相比。
增长了3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达到440斤/人,与土改前相比增加了几十斤。
二、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年):农民物质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但精神生活比较充实。
1957年冬至1958年春,我国农村地区掀起了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积肥运动的高潮,“全国投入水利工程建设的劳动力,1957年10月是三千万人,11月是六七千万人,12月是八千万人,1958年1月达到一亿人”,由此拉开了“大跃进”的序幕。
1958年8月中下旬,中央召开“北戴河会议”以后,仅花了短短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全国共建立农村人民公社26576个,入社农户1269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9.1%。
建立公共食堂265万多个,托儿所和幼儿园475万多个,老人幸福院10万多个。
组建民兵师1052个,民兵团24525个,基干民兵4905.7万人,普遍实现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又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性运动,“参加小土炉炼钢的人数从1958年8月的几百万人增加到9月的五千万人,10月底达到六千万人,11月达到九千万人,农村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被抽调到钢铁生产第一线,留下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大都是妇女或老弱病残者,致使这年秋季成熟了的粮食烂在地里,最保守估计全国至少也有一至二成的粮食没有收回,造成了巨大的粮食浪费”。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暴风骤雨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彻底改变了中国几亿农民世代沿袭下来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但由于过分强烈的“外部冲击”和一时泛滥的“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等,结果使过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存环境下的农民无所适从。
紧接着,新中国发生了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按照官方的统计口径“1959年至1961年全国死亡人口为3615万人”,但据一些学者推测“1959年至1961年这三年的非正常死亡人口总数在4000万人左右”。
我国在和平建设年代一下子死亡了这么多人,这是当代世界史上极为罕见的现象。
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单纯追求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三、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8年):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精神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生平。
为此目的,必须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
”根据这个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改善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政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突破了统购统销制度,面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突破了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上来。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每年都要搞一个战略性文件”,及时总结和吸收亿万农民群众在基层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然后再把它转化成为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以此推动农村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年均递增17.71%,其中1982年的年增长率为19.9%,为历史最高。
全国粮食总产量由3000亿公斤上升到4000亿公斤,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这是多年来积聚的生产力集中释放的结果。
从1985年到1988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4年的徘徊局面,但是“乡镇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产值已达二千亿元以上,吸收劳力六千万人,为我国农村克服耕地有限、劳力过多、资金短缺的困难,为建立新的城乡关系,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1978~1988年10年间,乡镇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在全国工业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乡镇企业用于农民分配的资金共为3828亿元,占同期农户净收入增量的75%。
同时,国家还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减免部分农业税,调整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增加农村地区信贷等方面来支持和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
比如,我国农民在1979~1981年3年间,由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涨和减免部分农业税所增加的收入就有520亿元之多,这是建国以后上涨幅度最大、农民受益最多的一次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调整。
总的来说,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经济发展实质是把农业的三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全部留在内部转化了,当时的说法叫做“离土不离乡,就地办工业,就近城镇化”,于是形成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又拉动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促使整个国家出现了“内需拉动型”的增长,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正如邓小平同志生前回忆说:“我们真正干起来是1980年。
1981、1982、1983这3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
198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
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1984年至1988年。
这5年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不仅盖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和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农民家庭。
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