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但以往人们较侧重对儒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道家没有教育思想。实际上,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实施着其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道家思想亦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道家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积极意义已在文献〔1 〕中论述,故有关内容本文从略)。

一、自然无为,顺应时势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它内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特性,人类必须遵循这一特性,以之作为基本的行为原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以下凡引此书,省略书名)在这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顺应时势,而不主观妄为,才能获得成功,这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对此,秦汉时期新道家的作品《淮南子》、《吕氏春秋》作出了更为明确的阐释。《淮南子》说,无为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告诫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这就告诉我们,只有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务实中求应变,在应变中求进取,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功立业,不断走向成功。

这些主张对于我们自觉地转变教育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不能只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象牙之塔”,而要更加贴近社会现实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承担责任,为解决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出谋划策。又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打破大学以培养少数“精英”为己任的传统目标,与社会生产和经济过程相结合,培养出能适合社会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人才。这就要求有关领导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革。但迄今为止,传统教育还以其强大的惯性在教育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步伐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故重温道家所提出的顺应规律、顺应时势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思想上更自觉地顺应时势,认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承担起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种人才。

二、“各便其性”,宽容兼收

由自然无为的原则出发,道家又提出了物各有宜,顺应本性的思想。庄子认为,万物有其特性,不同的个体各有自己的本性和长处,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保持各自的特性。他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庄子·至乐》)这就是说,鱼有水才能生存,而人在水中却要被淹死。他们相互各有特性,好恶本来就不相同。因此,先圣充

分认识到他们各自的差异性,因其特性而用之。《淮南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强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品质和处事的特点,“轻者欲发,重者欲止……”(《泰族训》)。人的才智各有差异,各有所用:商汤、武王虽然是圣主,但却不能像熟悉水性的越人那样,驾着小舟浮游于江湖之上;伊尹虽然是贤相,但却不能像惯于游牧的胡人那样,驾驭烈马,驯服野马;孔子、墨子虽然学问博通,但却不能像山居之人那样,在草木丛生的崎岖山路上攀登。因此,应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培养人才、任用人才,使他们“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齐俗训》),使他们自由地发挥各自的长处。

与顺应个性、因材施教的原则相联系的是宽容的气度。既然物各有性,物各有宜,那么,就应该宽容不苛,接纳各种人才,兼收不同的思想。故《老子》又告诫人们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七章)。《淮南子·主术训》亦强调应该充分认识不同人才各自的特性,使天下之才“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无可弃者”。这就是说,高明的人能够以宽容的胸怀理解和接纳各种人物,善于因顺各人的特性而施教,故能够教育和拯救不良者,使人尽其才,而无被遗弃之人;能够顺应物情,使物尽其用,而无被遗弃之物。

这种人各有性、因材施教、兼收并蓄、宽容不苛精神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长期以来,我们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安排和管理上实行一律化的要求,以一个模式培养各具特性的教育对象,以一种标准衡量和评价各具特长的人才,不顾教育规律而主观妄为,人为地进行强制教育,从而阻碍着学生发展各自的本性和优势,不利于培养创造精神,更不利于拔尖人才的成长,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埋没了在某些方面不足但又在另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才。重温道家“各便其性”,因材施教的训诫,或许能帮助人们走出误区,这些主张充分肯定了主体价值活动的多元化倾向,是充满辩证法的智慧之言,它启示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各种不同类型教育对象的特点,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让学生多元发展。

道家倡导的因性而行、宽容兼收的思想正与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是现代教育所应有的四个支柱,而所谓“学会发展”就是强调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所谓“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强调要教育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和相互依赖性,学会在共同活动中与人合作共处。这体现出现代社会向教育提出的新任务。纷繁万端的大千世界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丰富多样的个性和人生,不同的个体有着各自的长处和特色,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铸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形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各自特点。尊重并宽容地对待这一切,这是衡量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吸收道家智慧,充分认识和发挥各自的特性,以此指导人的生存和发展,无疑有助于充分满足主体的能动意识和创造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动个体的发展和完善,进而加速中华民族从异质文化中吸收新鲜血液,吐故纳新,融会中西,再造民族文化的辉煌!

三、超越传统,勇于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