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 文化语用原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言语行为而言,分寸准则是对和的保证。分寸 即‘度’,是话语影响力的可接受范围,这个范 围是由典型的汉语文化信念所确定的人际关系框 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君子[温、良、恭、俭、 让]、男女社会分工、角色、交际规范等)和个人 行为规范[规矩]来决定的。同时,‘分寸’也是 ‘防止’或‘杜绝’纷争的机制。如果个人行为 和言语处于文化允许的范围之内,那么,他是守 规矩的;也是有分寸的。如果他既能不超越文化 确定的界限,又能有效地利用其微观的尺度/规矩/ 规则来建构积极地互动情境、使之有利于个人目 的的实现,那么他算是‘很好地把握了分寸’。
每一种文化语用原则都是以一定的核心 命题而出现或展开的。核心命题是该文化 的精神在言语交际中的体现,同时也是该 文化对于其成员进行言语互动、实施言语 行为、理解和解释话语时的总的指导原则。
比如,汉语文化以和为其主要的指导原则(礼之 用,和为贵—孔子)。“和”涉及多种文化侧面 及需要: 1、家庭的兴旺来源于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和睦;2、 夫妻之间的和睦带来全家的幸福;3、 邻里之间 的和睦带来社区的繁荣和稳定;4、 国与国之间 的和平对整个世界的进步和发展都是很重要的。5、 心态平和、和颜悦色;6、 性情温和;7、中和, 不走极端、中庸、适可而止、不钻牛角尖;8、 前后一致、形神一致(押韵合拍)、高低错落有 致;9、天地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调和;10, 不相冲(男女在八字上的‘和’),等等。
文化语用原则是主流文化观念(设定)的语用化 或语境化。 文化语用原则的根本使命:对于具体语境中 的互动者而言,它是要指引或调节话语建构中的 意向信息表面化/符号化的形式,使之不仅要合理 (情境理性)、合适(可以接受),而且更要有 效地传递意向;对于话语接受者,它要提供有效 的参照,使话语在最相关的情境中获得最相关的 解释,即使说话者所表达的言语行为(直接的或 是间接的)以最省力的推导方式就能得到所期望 的识别和领会(经济地、关联地解释)。
通俗地说,它要能指引说话者说出最能影
响听话者的话语,同时,它也要能指引听 话者在接受话语的一瞬间就能深刻地感悟、 把握话语作为特定文化情境中的特定行为 (而不是别的行为)的信息,并做出最大 相关度的反应。因此,这里必然涉及到文 化的一般原则以何种形式实现与具体情境 的信息对接的问题,也就是文化原则适应 语用或语境需要的问题。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顺序)是‘自上而
下’、‘从大到小’,因此,‘和’从宇 宙、到天地、到社会人伦、到国家、到团 体、家庭、个人都是‘弥合’差异、消除 分歧、整合力量、寻求整体进步和发展的 关键机制。尽管汉民族也主张‘厚德载 物’,即把物质利益的追求建筑在高尚的 道德修养和品行之上,但是,这条原则的 适用范围远不及‘和’所涉及的‘广度’ 和‘深度’。
因此,“合作”既是一种文化信念,也是
个人的一种文化理性,更是人际交往的原 则和言语行为的原则。“合作”的基本设 定可以使人们把彼此交往中那些看似不合 作的话语当作特殊的‘合作’行为,来推 导其特殊意向。这就是“合作原则”的文 化心理基础。
文化语用原则是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信念、 态度的高度浓缩和体现,但并非一一对应。 谈到文化,人们常常把它与民族/种族联系在 一起。虽然这样做不无道理,但文化、尤其是基 于语言类型的文化和种族是不一样的。一种文化 可能是一个种族的,也可能为多民族/多种族的人 民所共享,比如汉语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英 语文化等,因此,当人们谈到某一文化的特征时, 总是想当然地以该文化的主流信念系统、价值观、 态度等为参照系,而并不去顾及该文化的那些微 观的构成成分。这是一个基本出发点。因此,凡 是建构一种文化的语用原则,离开了主流文化所 优选的核心信念、价值体系和典型态度,是不可 能产生可操作的一套基本原则和推导规则的。
文化语用原则
——语用原则的文化特性
语用原则
是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遵循的、言 语共同体共享的、指导言语行为建构和话 语理解的、具有相当强的心理认同度的信 念总和。
在话语建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真实情
景中的人们是否遵循的是一套普遍的语用 原则,还是遵循不同的语用原则?主流的 语用学者们更多的关心哲学语用学的‘合 作原则’、‘礼貌原则’、‘新格莱斯主 义的三原则’、以及认知主义‘关联原则’ 和泛交际主义的‘交际原则’等同一脉络 激发的原则,而不太关心真实互动中的情 况。那么,究竟是一种普遍的语用原则在 引导着交际中的说听双方的推理活动,还 是多种原则在同时或分别起作用呢?
例如:
胡梦茵近乎呻吟地问:“刘会云怎么办?” 李敖说:“我会对她说的。” “你怎么对她说呀?” “我会告诉她:我爱你还是百分之一百,但 现在来了一个千分之一千的,所以请你暂 时避一避吧?” (章晓明《李敖和他的女人们》)
李敖虽为狂人,放荡不羁,却也是一个不
折不扣的中国人,因此,当他面对两难时, 显然懂得如何把握分寸:既不得罪在场的 人,且让她更开心;也不得罪不在场的人, 其实,百分之一百,千分之一千,表面上 不一样,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善于把 握说话的分寸,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左 右逢源,使人际关系朝着亲文化的方向发 展,使文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二、文化语用原则的结构
文化语用原则是一个以文化核心设定为 纲、以情景设定为目的三重结构:文化共 同体核心设定(关于本共同体内部人际交 往的普遍原则)、体现核心社交原则的准 则、情景特定的文化语用原则(体现核心 设定的精神、聚焦特定情境的互动—指导 与规范交往行为及其解释)。
文化语用原则的核心命题及推导
例如:
—李敖在门口徘徊着,小姐问李敖:“先生 您贵姓?我好通知周先生。” —李敖说:“没有贵。李敖。” (大陆人常说“免贵姓……”或“鄙性……”)
也许人们会以为这是一个公式化、礼节性
打招呼和回应,其实,这只是其一,而且 是表面的认识。 礼节是形式还是目的?礼节背后更为深层 的原因是“和”的原则。“和”—人际和 谐的交际气氛—是有利于共同体存在、繁 荣兴旺的。尊人有利于人和、贬己(李敖) 同样有利于人和。因此,文化语用原则是 为语境需要的或情境话语解释力的原则。
这里显然和西方人讲的‘礼貌原则’、甚
至是‘面子’理论并不完全吻合。因此, 许多学者指出,语用原则的文化限制---文 化特定的语用原则作为普遍原则的来源和 对立体, 是需要研究、却又没有得到很好研 究的课题。
一、文化语用原则及其渊源
文化语用原则是和普遍语用原则不尽相 同的、带有特殊的文化语境适应能力和指 派的原则,它是具体文化语境中的人对一 般的‘正常的理性人’的进一步定义和诠 释。
比如,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带
有极其鲜明的彼此矛盾、冲突、容忍、竞 争等特点,为了在一起生活、相安无事、 社会积极进步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必须 强调平等、个性、规则与合作。没有平等 就会出现歧视、持强凌弱;没有个性就不 会有特色、创新力和竞争力;没有规则就 会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无序;没有给予规 则的合作,就没有文化凝聚力的产生。
从语序上看,汉语文化‘先长后幼’,不可颠倒。 从个人而言,长幼各有自己的典型化形象(样 子):不能为老不尊(长者);更不能目无尊长 (幼者)。因此,年轻人在长者面前总是毕恭毕 敬,很少直接反驳、批评、顶撞他们,即便是后 者有什么不是(这也是间接言语行为的文化心理 根源),顶撞行为也不受鼓励,因为它会导致顶 撞者吃亏;当然,长者是文化价值的代表,必须 使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产生模范的作用,使之体现 文化的价值,因此,出自长者的言行是不容怀疑 的,长者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观察 到,在汉文化语境中,长幼之间的对话,长者的 提问,无论问得多么直接、触及对方面子/隐私, 幼者总会予以回答。违反原则,就会招致‘不 敬’、‘不孝’的恶名,影响到日后的人际交往。
至于文化系统内部可能存在的亚文化差异
(地域、阶层、行业、族裔、性别等), 可以概括为情境特定的、与总的文化原则 基本一致、或至少不相冲突语用原则。比 如说,“和”是汉语文化的一条基本原则, 因为‘和’是中国人多民族大融合、大一 统、大团结的表现,是文化‘亲和力’的 重要体现方式。“和为贵”、“和气生 财”、“家和万事兴”等重要文化信念的 浓缩。因此,许多具体的情景原则都可以 与“和”的原则联系起来,或为“和”做 出贡献。
作为汉语文化的‘核心’信念和价值观、
人际交往的核心文化态度,‘和’的核心 命题是:和、勿争。这个命题包含了两个 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即两条下位‘准则’: 1、要‘和’;2、不要‘争’(纷争、冲 突、争议、争辩)。也就是说,一切有利 于‘和’事情、话语、行为都是为汉语文 化语境所倡导和鼓励的、允许的; 一切可 能导向‘纷争’、损害‘和’的事物、倾 向性、话语、行为都是要力图避免的、不 受鼓励的、需要制止的。
文化语用原则来源于特定的文化共同体。 首先,它是文化共同体长久共享的一套信念、 价值观、态度等的衍生物。长期生活在同一共同 体的人们,共享着一套关于周围世界、彼此关系、 个体行为等的信念。比如,太阳是什么?月亮是 什么?地球是什么?中国人认为,太阳是男性的 (太阳公公、阳刚),月亮是女性的(月亮婆婆、 阴柔);雷是雄性的(雷公),闪电是雌性的 (电母),这种信念显然和中国人对自然世界的 朴素的观念有关,因为,太阳、雷击被认为是主 动的、原发的、进攻性的;而月亮和闪电则分别 是被动反映的、引发的、接受和包容性的。因此, 在汉语对联文化中,太阳必须对月亮(日—月)、 雷公对电母,才算工对。
文化信念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共同生活经
历中逐步形成的关于周围世界、社会活动、 人际交往、彼此行为、个人行为等的设定 (cultural assumptions), 这自然包括言语 行为的设定:该说什么,不该说说什么 (quality and content); 该怎么说,不该怎 么说(manner –how); 怎样理解他人话语、 哪些话语是文化优选的,哪些是避选的, 以及说话和行动的关系等等。
勿争,是从另一端来对‘和’进行维护。
勿争,不是否认纷争的存在,而是指面对 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纷争的态度。1、尽 量避免纷争的出现(比如,说话要和气、 讨论问题要多以商量的口吻,措辞不要尖 刻,遇到利益冲突要善于避让,不要固持 己见,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等);2、一旦 出现纷争,要尽量忍让,不要使矛盾升级, 第三者要站出来劝解,使矛盾双方大事化 小、小事化了,最好能破镜重圆,言归于 好。因为,争执必然导致分裂,使文化共 同体内部离心力增大,造成‘不和’,给 敌人以‘可乘之机’。
因此,在汉文化语境中,如有二人发生争
吵,互不相让,冲突就要升级为肢体争斗 时,就会有第三方站出来,要双方“都别 说了,冷静冷静”,或“每个人都少说一 句。” 如遇某人说出可能会引起矛盾的话, 就会有人阻止他“你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 巴!”。
情景特定的文化语用原则
核心的文化语用原则既是文化共同体成 员日常交际活动的一般性指导原则,又是 建构和解释具体会话情景中的、以需要为 理据的特殊原则的最终原则。换言之,文 化核心语用原则投射到情景需要之上,就 会派生出‘情景化的文化语用原则’。
G.N.
Leech (2005)举了一个汉语例子, 说的是:邀请—婉拒—再次邀请—再次婉 拒—三请……最后接受。这是汉语文化的 典型互动方式,其中第一回合的邀请和婉 拒于双方都具有试探性,在特定情境中, 请人吃饭为情境所至,而非一定是真诚的; 对方收到邀请,自然也明白,如果一口答 应,显然违反了‘谨言慎行’的原则,给 人以随便的负面印象。谨慎原则是一个做 人的普遍原则,中国人相信少说多做,口 是一个危险的通道(病从口入、祸从口 出),只有谨慎小心,才能驶得“万年 船”。
跨文化语用学者Kesckes
Baidu Nhomakorabea
(2005) 教授举了 一个例子:一个日本学生到他(Kesckes) 办公室,进去以后,教授自己坐下了,学 生却一直站着,教授感到很奇怪,按西方 人的想法,学生可以自己找个位子坐下来, 可是在东亚文化圈内,‘师道尊严’‘尊 师重道’,老师不让学生坐,学生是不敢 坐的,所以,不仅仅是个学生懂不懂间接 言语行为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设定的原 则是否在起作用的问题。
比如,汉民族的‘尊老爱幼’就是‘和’
的原则对‘长-幼关系’的投射。在处理长 幼关系时,1、尊长:要以‘尊敬’的方式 来和年龄长于自己的所有人说话;2、不能 顶撞长辈[与自己父母年龄相近、高于自己 父辈年龄或辈分、年龄或辈分高于说话者 自己;3、关心和爱护在年龄和辈分上低于 说话者自己的人(爱幼);4、不欺负年龄 或辈分低于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