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下午好!
本节课是主题二函数中《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前期准备、开发设计两个阶段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在前期准备阶段,我将分别从数学内容、课程标准、学情、重难点、教学方式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数学内容分析:用函数观点理解方程和不等式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本节课通过梳理初中数学所学的二次函数与方程的相关内容,理解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f x=,函数值不为零
之间的关系,即当函数值为零时即对应为方程()0
时即对应为不等式。未知不等关系的问题通过相等关系来化归,体会数
学的转化思路。本节课借助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提升直观想象素养,能
正确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来提升数学运算素养。
课程标准分析:通过用函数观点统一理解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的联系,逐渐学会利用函数思想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利用函数方
法,借助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直观展示,得到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
程序性步骤。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分别学习了一元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及其图象,同时也熟练的掌握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但是对它们以及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还没有
深刻的理解,在他们的头脑中函数、方程、不等式都是模糊的,通过这节课
的学习能让学生真正的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化性,知道可以用函
数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重点提升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素养。重难点分析:理解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者关系
教学方式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整节课通过围绕“植树”的情境,开发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引导学生发现方程与不等式间的关联。
接下来对开发设计阶段进行说明:新课改前,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由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指向数学的核心素养,因此本节课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构建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发展数学抽象素养(水平二)。
2、能够在关联的情境中,借助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发展直观想象素养(水平二)。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得出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程序性步骤,发展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二)。
评价目标
1、“四基”、“四能”
通过函数图象被x轴分割成几部分的直观,借助一元二次函数零点区分出方程与不等式。会由函数零点解出对应的不等式。感受到函数对应的方程与不等式,会用相等研究不等。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四基,提高四能。
2、核心素养达成
让学生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感受函数值的变化过程中经历的不同状态。形成转化思想和化归思路,体会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性,发展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素养。
3、学科和社会价值观视角
通过合作探究,展示,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通过数学直观,让学生更好的感悟事物的本质。
教学思路
1、从函数观点看方程。重点会结合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实根
的存在性及实根的个数,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
2、从函数观点看不等式。重点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
不等式的解集的端点值可由其对应方程中得出,得到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程序性步骤。
评价思路
通过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进而得到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程序性步骤,对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思维习惯、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阶段: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
一、情境与问题
情境引入、定向导学
在植树节,班上组织学生去城市绿化带植树,这个绿化带是长比宽多6 米的矩形。假设树苗株距已经给定,提供的树苗恰好能栽满面积为40平方米的空地。
(1)写出绿化带剩余面积y(平方米)与绿化带长x(米)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
出对应函数的图象。
(2)当矩形绿化带长为多少时,树苗刚好栽满面积为40平方米的空地?
学生完成这两个问题,发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
学生构造一元二次函数并作出相应的函数的图象。抽象出一元二次函数与
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即当函数值为0时,即对应为方程,教师通过方程
的根引出零点的概念;本节课将通过该情境的设计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由学生的自主观察、交流、探索、归纳,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联,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和直观想象的核心素
养。通过发现问题并转化为数学问题,知道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与
作用。
二、 知识与技能
概念引入
函数的零点:一般地,如果函数()y f x =在实数α处的值等于零,即()0f α=,则α叫做这个函数的零点,在坐标系中表示图象与x 轴的公共点是(),0α点。 说明:(1)函数的零点并不是点。
(2)函数()y f x =的零点就是方程()0f x =实数根,亦即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本环节由教师给出概念并解析
设计意图: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在关联的情境中抽象出一般的数学概念。知道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能够理解和构建函数和方程之间的联系,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有效训练
求出下列二次函数的零点
269y x x =-+ 21y x x =-+ 2(0)y ax bx c a =++≠
本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交流。通过展示、归纳、类比得出一般方程的零点。教师从学生逻辑推理、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由于情境问题中的函数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因此这里我分别设计了图象与x 轴有一个交点和没有交点两种情况。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感知,为学生提供思维方法与策略的引导。能够了解运算法则,正确进行运算,在运算过程中,能够体会运算法则的意义和作用,发展数学运算素养。通过归纳、类比,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发展逻辑推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