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 语文 第1课 古诗词三首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e2857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c.png)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学会3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3、初步感受“渔歌⼦”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体会这⾸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教学⽅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法:⾃读⾃悟、⼩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歌景交融( 7 分钟) (⼀)好语积累: 师:出⽰词语(1) 学⽣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来形容什么的? ⽣:回答 师:出⽰其他⼏组 ⽣: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师就考考⼤家,就读了这⼀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汇报 师:总结并⿎励。
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样⼀边读⼀边往了脑海⾥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才会提⾼的快。
(⼆)激趣导⼊: 师:播放歌曲:《渔歌⼦》 师:你从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家念出⼏句吗? ⽣:试着背出 师导⼊:刚才这⽀歌,可不是⼀⾸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初读正⾳感知品味( 10分钟 ) 1、解题 师:板书课题 (渔歌⼦【唐】张志和) ⽣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不仅是词的题⽬也是词牌名,所以这⾥的“⼦”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渔歌⼦》是写什么的? ⽣:回答 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9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bbe3a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5.png)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9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1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01560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5.png)
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1.认识“徐、篱”等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个字。
2.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3.结合注释结合注释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1.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晓》《咏柳》……) )2.2.引出诗题引出诗题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诗题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读写“宿”字。
“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适当提醒。
) )3.3.解释诗题解释诗题解释诗题::根据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师点拨::新市新市,,地名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意思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再齐读诗题。
再齐读诗题。
4.4.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词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教学设计_4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词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教学设计_4](https://img.taocdn.com/s3/m/63716d61fe4733687e21aa98.png)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出示名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学生读,理解。
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洞庭美景。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板书《望洞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范读古诗,要求: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看洞庭湖的?你从哪个字看出来?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3) 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4)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3、背诵古诗。
五、总结六、作业:背诵、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望洞庭湖面-白银盘君山-青螺。
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445b4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0.png)
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材简析】《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
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
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设计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6a092e25c52cc58bd6be5a.png)
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3dc4a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1.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内容和意境。
2.掌握诗歌中的词语或成语,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
3.培养学生对田园风光的欣赏能力,激发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优美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朗读出《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把握诗歌的意境。
2.难点:理解古文诗的语言特点,认识并理解古代田园生活的风俗习惯。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老师版教材和学生课本。
2.课堂录音或音响设备。
3.准备分发诗歌的抄写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在黑板上写下“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让学生猜测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题材。
2.朗读诗歌请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注意语调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讲解诗歌解释诗歌中的生字和成语,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含义,并注意诗歌的格律和修辞手法。
4.讨论交流让学生就诗歌中的田园风光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感受自然景观,激发对自然的喜爱。
5.课堂练习布置练习作业,让学生背诵诗歌或撰写感想,巩固课堂学习。
五、教学反馈1.结合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澄清学生的疑问。
六、课后拓展1.鼓励学生自行查找与田园风光相关的古代诗词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和比较。
2.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农田或乡村,感受现实中的田园生活,激发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以上是针对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2023年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优质课教案
![2023年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b4243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6.png)
2023年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优质课教案➢课时目标1.认识“徐、疏”2个生字,会写“宿、徐、疏”3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古诗的大意,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图上的景色有哪些,这让你想起了哪首诗?2.学生试背《小池》。
3.你们知道《小池》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
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1.学生齐读诗题。
2.学生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3.解题。
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1)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意思。
(2)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徐”;“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徐公店”就是一位姓徐的人开的客店。
(3)诗题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姓徐人家的客店。
4.再读诗题。
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吧!5.简介写作背景。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
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家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诗人,触发了诗人的诗兴。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自由读诗,借助拼音把字读准,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指导书写会写的字。
3.把字词放到诗词中,再次正确流利地读诗。
四、图文结合,初读感知1.了解景物。
(1)自由朗读后交流: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
(2)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指导:杨万里在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篱”(篱笆)“树”“儿童”“黄蝶”“菜花”(油菜花);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
3.再读诗句,指导读通顺。
五、理解诗意,渐入诗境1.结合课文插图,说一说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
课件展示:()的篱落()的小径()的儿童()的蝴蝶()的菜花()的树设计意图:通过词语搭配练习,让学生对诗中景物有所感知,为后文体会作者的描写作铺垫。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453a4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9.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篇古诗文。
这是辛弃疾所作,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农村景象。
全诗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诗中的关键词有:茅檐、小溪、青草、翁媪、锄豆、织鸡笼、亡赖、相媚、醉里、吴音、亡赖、无赖、最喜、溪头、卧剥、莲蓬。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大意,了解诗文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大意。
2.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朗读感悟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文。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诗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好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印象。
然后播放《清平乐·村居》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文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解释诗文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心情。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如“茅檐”、“小溪”等,理解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教案(含3课时)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教案(含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f616d5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e.png)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教案(含3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1.古诗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其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诗词的背诵和朗诵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引导学生珍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
二、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1.古诗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歌整体意境。
2.掌握古诗的朗诵技巧,让学生能够流畅朗诵古诗。
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教会学生正确的朗诵方式,让诗歌更具表现力。
五、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古诗内容、课后练习等;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古诗朗诵;3.图片或视频素材:可以辅助学生对古诗中的意象有更直观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上课前准备:播放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音频,让学生先感受整体意境。
2.听课讲解:老师解读古诗中的每个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3.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朗诵古诗,纠正朗诵错误。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学生自主背诵古诗,然后抽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2.分组朗诵: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分组朗诵古诗,增强学生合作精神。
3.练习:老师讲解古诗中的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古诗。
第三课时1.朗诵比赛:安排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诵者。
2.创作:鼓励学生根据古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诗歌或小作文。
3.总结: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堂评价1.通过学生的朗诵表现和深度理解,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八、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做课后笔记;2.要求学生根据古诗的意象创作作品,写一篇小作文或一首诗歌。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讲解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dc9e4b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d.png)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讲解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包括《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和一首词。
以下是详细讲解:一、教学目的:1.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春之歌》的课件。
2. 学生:绘画用品及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很多诗人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来歌颂它、赞美它。
你知道哪些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呢?能背给大家听吗?(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诗句。
)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古诗是《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和《清平乐·村居》。
(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1. 自由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互读古诗,相互纠正字音,自由地吟诵古诗。
3. 再读古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 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1)《宿新市徐公店》:理解篱落、疏疏、径深、树头等词语的意思,并正音:“无处”的“无”读“wú”,不读“wǔ”;“不深”的“不”读“bú”,不读“fǒng”。
感知诗意: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但新的枝叶还没有长出来,儿童们欢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但蝴蝶飞入金黄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诵读古诗:边吟诵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2)《四时田园杂兴》:理解昼夜、耘田、绩麻、各当家等词语的意思,并正音:“桑阴”的“阴”在这里读“yìn”,不读“yīn”;“耘田”的“耘”在这里读“yún”,不读“yín”。
感知诗意:白天在田里锄草,晚上回来搓麻线,男的女的都各有各的家务劳动担子。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d5c3b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9.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诗歌,感受古诗之美;2.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能描述故事情节;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歌描写的对象;4.能够初步体会古代文人情感表达方式,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读诗歌。
二、教学准备1.《古诗三首》教材相关课文;2.录音机、音响设备;3.打印好的《古诗三首》文本;4.图片、PPT等辅助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音响设备播放《静夜思》原声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
2. 学习《静夜思》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静夜思》,学生跟读;2.理解诗意:结合图片展示,学生讨论诗歌描写的景色,增进理解;3.默写训练:让学生尝试写出《静夜思》的几句诗句,检验理解程度。
3. 学习《春晓》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春晓》,学生跟读;2.情感表达:让学生思考诗歌中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开展情感交流;3.听课后感:学生用简短语言描述自己的春天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2.诗歌背景: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增加诗歌的历史感;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认为的诗歌意义,各小组报告。
5. 总结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品味和理解古诗的韵味,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默写《静夜思》的前两句;2.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3.谈谈你对《登鹳雀楼》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情感体验和实际应用,学生在诗歌中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开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表达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积极,但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诗歌的理解和背景知识,提高诗意理解的深度。
以上是本次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诗三首》。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公开课 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公开课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b7a043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b.png)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能够朗读并理解《1、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内容。
•能够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能够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修辞意识。
二、教学内容《1、古诗三首》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部分,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XXX、XXX、XXX(待补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朗读《1、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内容,并能初步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感悟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学习古诗(15分钟)1.老师朗读古诗,学生跟读。
2.分段解读古诗内容,讲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分组讨论古诗中的重要词语和修辞手法。
三、课文赏析(15分钟)1.学生依次朗读古诗,展示个人感悟。
2.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并展示讨论成果。
四、课文理解(15分钟)1.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2.针对问题展开探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内容。
五、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概括学生的收获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下一次教学我会着重在提问与讨论环节加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意蕴。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所学古诗中的一首,写一篇感想并交到班级,力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以上就是《1、古诗三首》古诗教学设计的全过程。
愿每位学生在此次课程中都能收获知识和感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fd6f7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1.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能够背诵《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3.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二、教学重点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中的诗意风景描写。
2.把握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素材、录音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入诗词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学习诗词:通过逐句解读,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义。
3.背诵诗词:分段进行诗词的背诵,重点在于把握节奏和韵律。
4.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注重情感表达和语调转折。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互相背诵古诗词,加深印象。
2.音韵训练:通过音乐、打击乐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3.朗读比赛:组织朗读比赛,激发学生表现欲,提高朗读水平。
4.总结:对整节课进行回顾,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朗读《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2.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词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准备一段演讲,分享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引入古诗词,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朗读和背诵环节中,学生的表现积极,但有部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层含义方面还需加强。
未来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开展更多情感培养和意义探究的教学活动。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为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 古诗词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教学设计_3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 古诗词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教学设计_3](https://img.taocdn.com/s3/m/0aa1a0c0941ea76e58fa0495.png)
《望洞庭》【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水平。
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仅仅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
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bb1c95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7.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能够朗读《古诗三首》。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4.认识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道理。
二、教学准备1.板书准备:相关古诗内容和注释。
2.课件准备:配合古诗内容的PPT或图片。
3.教具准备:音响设备。
4.学具准备:学生课本、学生笔记本或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引入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同时解释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引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部分:学习古诗文字及背景知识1.老师朗读《古诗三首》,解释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品读和理解。
2.分组让学生读诗、思考诗的含义,进行讨论。
3.通过小组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的意境。
第三部分:思考与感悟1.引导学生发表对古诗的感悟和领悟,促进学生对古诗哲理的思考和探究。
2.与学生共同分析古诗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增进学生对于古诗的审美意识。
第四部分:巩固与拓展1.设计有趣的小练习或活动,如填空、选择题等,检测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情况。
2.鼓励学生扩展阅读其他古诗,拓宽诗歌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词汇积累。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古诗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同时,我还会加强对于古诗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和欣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也意识到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帮助我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案模板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9篇
![教案模板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9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b4783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8.png)
教案模板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9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1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2c241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2.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的背景故事;2.能够正确朗读古诗词,体会古人的生活情感;3.能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感受古代诗人的创作意图;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的意境;2.朗读和背诵古诗词,体验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中的交际困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心情;2.通过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谈论“宿”字的意思,引导学生了解宿舍或住宿的概念,并带入古代人宿店的情境。
学习1.播放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2.解释古文中的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3.分段逐句解读古诗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4.同学们几人一组,合作演绎古诗词,展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拓展1.通过图片展示古代客栈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想象作者的生活境况;2.与学生分享古代旅行文化、客栈生活的风俗习惯,扩展学生对古代生活的认识。
归纳结合古诗词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古人生活方式与现代的异同,并思考古诗词对自己的启发。
五、课堂讨论1.你认为古诗词中的“新市徐公店”是怎样的一个地方?2.如果你是古人,你宿店时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3.你觉得古诗词中的“宿店”情景和现代旅行有什么区别?六、课后作业1.背诵《宿新市徐公店》古诗词;2.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宿店体验的文章,展示在课堂上。
以上是本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理解古诗词之美,感悟古人文化的魅力。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古诗词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古诗词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0e747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62.png)
第一单元【单元内容概述】【单元核心目标】1. 在活动体验中,能根据要求提取语言文字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初识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语句。
2.在阅读的引领下,能写出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注意用关键语句表达情感,将自己的快乐融入习作,写出乐园“乐”在哪里。
【单元任务群目标】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认识2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26个词语。
2.朗读并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卜算子·咏梅》。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能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想象体会句中的画面和情境。
3.能认真倾听,记住别人话语的要点,并准确转述。
4.能读懂书面通知要求,根据对象进行转述。
5.能联系语境,展开联想,选择词语说一说乡村或城市生活。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推荐阅读:《春种秋收》《像风一样奔跑》。
2.实践活动:(1)让学生亲身走进乡村,感受生活的美丽景致,培养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2)根据通知要求及对象正确转述。
【单元任务群设计】1 古诗词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乡村生活独特、迷人的景致,丰富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能根据课文描绘的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思维能力:学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审美创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关键语句表达情感的,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前解析】本课由三首古诗词构成,前两首分别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及杨万里的名作。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选自《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共有六十首,全诗都是写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
诗句浅近通俗,却意境悠远。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整首诗给人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ac8fa3f8c75fbfc77db2fb.png)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
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古诗词三首 2 1.认识2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词三首》。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优美的句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5.自主阅读《三月桃花水》,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乡下人家 2 天窗 2 三月桃花水 1 习作 21.转述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把“我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1.朗读入意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先引导学生熟读诗词,再借助文字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2.想象入情境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再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入情入境。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宿新市徐公店》▶课时目标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
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
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
(出示朗读的节奏)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教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读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描写了什么?(篱: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荫。
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感觉非常有趣)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
(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蝴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
(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
)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
(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对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爸妈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宿新市徐公店田园春光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赞美春色儿童追蝶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了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
(《村居》《所见》……)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在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读通诗文。
(注重纠正字音)2.注意节奏。
(1)听范读。
(出示课文朗读)(2)自主练习朗读。
(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老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
(读注释)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
(农家忙)3.朗读节奏。
(出示朗读的节奏)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句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
指名说。
(加强对诗意的理解)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
请看南宋翁卷《乡村四月》。
(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5.有感悟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悟地背诵给父母听。
五、板书设计第三课时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
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
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
读的时候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
“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
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
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老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
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
(生练习读)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词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的图画。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
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人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双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
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
生一起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
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怎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师小地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稻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
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
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
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
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