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美对生活丑的重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与时代 2003.8下 11
随笔
SUIBI
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力量具 有否定意义的东西。一般说来,生活中的 丑总是引起人们的厌恶、不快、难受等否 定性的情感反应。生活丑的存在形态可概 括为两种:一是侧重于外在物质形式的自 然丑,一种是侧重于具有社会内容的社会 丑。但不论哪一种丑,都是人们在生活中 所要极力摒弃的东西。它们既不能离开自 然,自然是其物质基础,又不能离开社会, 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这一角度 说,丑也是一种价值,一种负价值。所以, 丑必须依赖于人,依赖于社会。
弃丑的成分,着力表现其美的一面。山林 的美质特点,那么,人们的审美情趣将会
中的老虎、草丛中的赤练蛇,人们见了都 更加丰富多采。
会惊恐不堪、毛骨悚然,是丑的。但是,老
参考书目
虎的凛凛威风、斑斓的皮毛,赤练蛇扭动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
的曲线,这些又都是美的。所以,在画家 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商务印书馆 1980
物进行对照式的表现,使美的显得更美, 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而且也通过这一形
从而使丑显现其负价值。18世纪法国启蒙 象,寄托着对善良人格价值目标的追求。
思想家、文学家狄德罗说:“完整的美令人 由于从丑重构的美具有上述特殊性,因
生厌,如果在非常完美的脸上有那么—个 此,要感受此类艺术作品的美,除了须要
痣,或一个小的欠缺,这样的美就更使人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外,还必须具有较高
对生活丑的重构
文 / 张新伟
美学研究成果以及艺术家们的创作实 践告诉我们:不仅生活中的美能成为艺术 作品表现的对象,而且生活中的丑也同样 能进入艺术领域,并在作品中重构为艺术 的美。对于前者,人们比较容易理解,对 于后者,人们的认识则并非那么一致。诸 如生活丑为什么能重构为艺术美?怎样重 构?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边,畸形靠近优美。”这需要艺术家在深刻 审美理想、主观情感的不同,尤其是采用
认识生活丑的本质,把握其隐含的美学价 的创作方法的不同,其主观美质特点亦各
值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审美理想、思想感 有异。一般地说,采用“抑丑扬美”的方
情渗入其中,美才能得以显示。再次,化 法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其美质具有显露、
生活丑为艺术美,更需要较高的艺术技 平直的特点。对于此类艺术作品,审美主
艺术美是指人通过艺术技巧、艺术方 式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的美。就其内容来 说,它是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美以及 丑进行的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就其形式来 说,它是艺术家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 (语言、声音、动作、线条、形体等)的自 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体 现一定生活内容的艺术形象。艺术美来源 于客观现实生活,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 艺术美熔铸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情 趣,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因此,艺 术美具有主观与客观因素相统一的特性。
外形十分丑陋的人作为模特儿创造出来 那个外形丑陋、内心阴险狡诈、冷酷毒辣,
的。
运用卑鄙、血 理查。对这一艺术形象,审美主体则需要
观条件,在把丑作为表现对象进行艺术创 理性分析才能把握其美的因素。理查饱尝
造的过程中,还须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实 被人歧视、侮辱的痛楚,因此,善良的人
由于生活丑是一种负价值,艺术美是 主客观的统一体,所以,艺术家可以把丑 作为一种载体,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 美情趣进行加工创造,将其重构为艺术作 品中的形象。
二、艺术美对生活丑的重构 生活丑重构为艺术美须要有一定的客 观和主观条件。从客观条件方面看,生活 丑并不全都在同一平面,而是有层次和程 度区别的。根据生活丑的自身性质和文艺 欣赏的特殊性,生活丑可分为两大类:一 是可接受型,一是不可接受型。所谓可接 受型,指的是进入艺术领域后不会或较少 给欣赏者生理、心理方面造成厌恶感的生 活丑。所谓不可接受型,指的是超越了欣 赏者生理、心理方面可接受性限度的生活 丑。一般地说,前者可以重构为艺术美,而 后者则不能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 从主观方面看,可接受型的生活丑, 也并非毫无条件地都能作为各种艺术的表 现对象,其间还要受到艺术形式特点的制 约。一般说来,形象具有间接性特点的语 言艺术作品,在描写此类丑的时候,可以 不受或较少受限制。而直接作用于欣赏者 感官的听觉或视觉艺术,在表现此类丑 时,则是有条件的。因此,化生活丑为艺
术美,要有较强的把握各种艺术形式特点 使人们不但不觉得这类形象可恶可怕,反
的能力。其次,还需要较强的洞察力,善 而感到他们比那些“正人君子”可爱十倍。
于挖掘丑的社会意义。丑作为一种价值、 三、生活丑重构为艺术美的美质特点
一种社会现象,当然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意
由生活丑作为表现对象创造出的艺术
义。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丑就在美的旁 美,因作家、艺术家认识的角度和倾注的
创造的“猛虎图”等艺术形象中,丑不复 年版
存在了,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的只有
(2)《罗丹艺术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审美的愉悦。
社 2000 年版
(三)托丑寄美。所谓“托丑寄美”,指
(3《) 狄德罗美学著作选》 人民文学出
的是在表现那些不易找到美的生活丑时, 版社.
一方面深入挖掘其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
流连忘返。”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个“丑” 的审美素质。
已经不同于一般的生活丑了,它已具有美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生活
学意义的美了。
是美丑同在的,艺术创造必然会涉及生活
(二)抑丑扬美。所谓“抑丑扬美”,是 中的丑。只要创造者能把握住化丑为美的
指在表现那些丑美俱有的对象时,极力摒 条件和方法,欣赏者能把握住丑重构为美
由于追求审美精神和艺术教育必然与 现实相对抗,这种行为常常成为一种偏执 的、孤独的行为,而我们知道,杰出艺术 家中时有偏执和孤独发生。于是同样,当 代社会中也是要么追求诗性生存的人与他 人格格不入,要么是审美态度向现实态度 妥协。极端艺术教育者很可能处于一种孤 独的境地,而接受艺术教育的人也必然看 到了向他描述理想天国的人在地上的尴尬 地位,他便很难不受这种现实体验的影 响。因此,在艺术和审美教育突然地、孤 独地降临个体的情况下,现实性地、有效 地解决个体的审美拒绝是很困难的,因为 并不存在这样的一种解决审美拒绝的审美 生态。建立一种良好的审美生态,需要建 立一种普遍的、长期的艺术教育传统,潜 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存品质和审美态 度。人们只有先接受诗,然后才有与诗的 相遇和共存。但所谓先接受诗,实际上仍 然是一个悖论。一个接受诗的人,是一个 被预设的人,而这个人是被强行制造出来 的,他首先要被强行给予诗,但也要能强 行进入诗中,因为艺术接受与艺术创造本 来是一体化的,而这种不可见的相互共生 是水滴石穿、日新月异地进行的,它证明 了早期的和长期的艺术教育的有效性和必 然必性。
一、生活丑与艺术美的界定 长期以来,美学家们对生活丑与艺术
美的本质作过多方面的探索,并提出过各 种各样的意见。有人认为,丑是自然的一 种属性,适宜可以产生美,不适宜则会变 成丑;也有人认为,丑是技巧不成功的表 现。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现实中丑的事 物时,把“丑”看作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社 会属性,并从历史的发展中说明丑的根 源,指出生活中的丑和卑鄙、虚伪、腐朽 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告诉我们,生活 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在感性形式
巧。19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艺术 体只须通过感性认识即可获得美感。运用
家是一个魔法师,他全凭着那根点金术的 “以丑衬美’和“托丑寄美”的方法创造出
魔杖,把奇丑的畸形变成美妙绝伦的艺术 来的艺术美,美质则具有含蓄 / 隐晦的特
品。”他的著名雕塑《欧米哀尔》,就是用 点,如莎土比亚的历史剧《理查三世》中,
面又倾注主观美好的东西,将美的价值熔
铸于丑,从而使丑具有审美价值。如在《聊
作者简介:张新伟,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副
斋志异》中,由于作者把痛恨黑暗社会、满 教授。
怀悲愤的情感和对理想社会、良好的道德
风尚的向往和追求,寄托在妖精狐怪中,
编辑:李 艳
1212 BEAUTY & TIMES
践证明,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达到对艺 格价值就成了他追求的目标。他的卑鄙、
术美的表现,这是化生活丑为艺术美的奥 丑恶的行为,是对不公正的人格价值的报
秘。具体地说,有如下三种方法:
复,隐含着对善良人格价值目标的追求。
(一) 以丑衬美。所谓“以丑衬美”,指 莎翁刻画这一形象,不仅是为了批判封建
的是在艺术创造中,把丑的事物与美的事 君主,谴责封建集团间的血腥战争,表达
升,当这种诗意被拒不接受时,那些施行 诗意的个体就变成了自我化和孤独化的个 体,而诗意提升也被宣告无效。这种近乎 无效的审美和艺术追求,在荒化的审美生 态中发生。悖论之处在于,现实比审美更 强大,我们无法以审美去超越现实,但却 必须去超越现实。唯一可能比现实更强大 的,恰好是在现实面前显得十分无用的艺 术,只有艺术可以不受现实的实际控制, 它以想象超越现实、创造现实、包容现实, 因而艺术既要经受现实的围困,又要从现 实中突围而出,施行艺术教育成为使人摆 脱现实困境的矛盾性出路。
作者简介:徐肖楠,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人 文学院教授,硕导。
编辑:豫 民
生活中的丑能进入艺术领域,并重构为艺术美。生活丑重构 为艺术美须要有一定的客观和主观条件,采用以丑衬美、抑丑扬 美、托丑寄美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可以达到对艺术美 的表现,从而创造出丰富多采,具有美质特点的艺术形象来。
论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