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一体化的“融合”与“适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课程一体化的“融合”与“适合”
作者:王建光
来源:《中国德育》2018年第02期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每一所学校都必须回答的三个根本问题。博兴县实验中学在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以德育课程设计一体化的“融合”和德育课程实施一体化的“适合”为切入点,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地域特色的育人路径。
融合:德育课程一体化的设计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育理应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起到统领作用。所谓统领就是学段衔接、跨界跨学科育人目标相生共长的融合,体现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一体化的顶层设计。
1.课程设计一体化的深度融合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走过了基于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全课程的阶段,即学校课程的1.0版;走过了基于教师个性特长增加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数量的阶段,即学校课程2.0版。自2013年起,学校聘请山东省课程中心的专家,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文化理念开始了校本化课程实施的顶层设计,初步构建起核心素养课程谱系,即学校课程3.0版。该谱系在制度层面,强化全员参与的大课程观,突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其内容包含五大板块:“学生发展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本化课程,“教师个性课程”主要是突出教师个性、特色的师本化课程,“学校理解课程”主要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之后所推出的课程,“教学运作课程”主要是基于教师教学实践开发的教学方法类课程,“家校合作课程”主要是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实现学校与家庭良性互动的课程。该谱系在内容层面,软化学科边界,突出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重视体现学科融合的主题式、项目式课程学习,初步形成了“走进自然科学、走进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季节课程、节日课程已成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的全学科课程;绳舞飞扬、校园收藏、神奇的布贴画、太极扇、英语课本剧、科技创新、剪纸等已经成为市、县精品课程。
2.教学设计一体化的深度融合
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学校走过了基于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站稳课堂的达标课堂阶段,即课堂教学1.0版;走过了基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和“儿童中心”教学观的魅力课堂阶段,即课堂教学2.0版;走过了基于名师成长、形成示范性个性化课例的精品课堂阶段,即课堂教学3.0版。2013年以来,学校结合新教育实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价值追求,聚焦“全人”教育,以“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师成长在课堂、学生成长在课堂”为宗旨,推出“幸福课堂”建设
工程,即课堂教学4.0版。从“全面发展的人”出发,立足核心素养的培育,把“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学得怎么样”作为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初步形成了“德育统领、单元整合、双线推进”的学科课堂模式群,实现了知识内容单元整合、立德启智双线推进。在2017年山东省中小学德育优秀课例评选中,学校教师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德育素养,在全省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有九人获得山东省一等奖。
3.评价设计一体化的深度融合
学校成立了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整合了原来分散在教务处、德育处、体卫艺办公室的考核评价职责,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对学生的评价重点是基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业成绩、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行为习惯、社团参与、实践创新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学业成绩方面,把师生的发展性指标作为重要内容,实施“阶梯合格法”评价。对课程实施的评价重点是基于国家标准提出的博兴县实验中学标准,评价对象涵盖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德育课程、艺术课程,坚持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等级和描述性的方式,将团队与个体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考核,促进了各学科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深度解读和课程方案的落实。对教师的评价目的是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学校制定了《博兴县实验中学教师多角度评价实施方案》,除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职业道德以外,还设立了孝敬父母奖、教子有方奖、绿叶奖、特长奖、主人翁奖、实中风采奖等20多个奖项,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进行评价与奖励。如果我们经常用尊重、欣赏和包容的眼睛看待学生和老师,校园就会成为制造温暖并传递温暖的地方。
适合: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实施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适合”不仅是指适合当下,而且应该适合未来。突出“育人本位”的德育课程一体化着眼于适合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具体实施层面更加适合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实际。学校把“国家标准、国学根基、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作为实施策略,不断提高德育课程一体化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适合度。
1.适合国家标准
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的高质量实施。各学科课程标准,连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三爱三节、红色基因、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技术、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研学旅行等方面的单项文件,都是国家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跨界、跨学科整合课程的根本依据。比如:学校把语文课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了校本课程“积累、传承、发展”;把品德课与“人生规划”课程相结合,开发了“公民素养课程”“理想信念课程”和“责任培养课程”三门校本课程。学校在语文课教学中开发了“个性化阅读”;在英语课教学中开发了“领略实中文化”;在数学课教学中,开发了“玩转数学”;在地理课教学中开发了“巧手绘山河”;在生物课教学中开发了“生命的色彩”等校
本课程。这些课程共同的指向是“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共同的特点是适合学校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把握和有效践行。
2.适合地域特点
德育课程一体化要与县域文化特色相结合,凸显乡土人文特色,让红色基因生根、家国情怀落地。博兴县有全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红色堡垒村、革命暴动遗址;县域内有南水北调、胶东调水、引黄济青等水利工程,有流经县域的黄河、小清河、支脉河,还有麻大湖湿地;博兴县还是汉孝子董永的故乡,是山东吕剧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北方佛教文化比较发达的区域。学校把综合实践类课程与博兴的红色文化、孝文化、戏曲文化、佛教文化、水文化进行整合,形成“红色研学、传统文化研学”两条研学路径,重点打造六大研学课程,内容包括:到博兴县烈士纪念园感受渤海革命历史教育,到吕剧发源地和董永故里探究传统文化,到陈户烈士纪念祠追寻瞻仰英烈战斗遗迹,到高度红色党支部追溯老区精神渊源,到黄河、小清河、麻大湖湿地探寻黄河文明与湖水文化,到京博控股感受现代企业文化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同时,学校还开发了“董永与孝文化”“吕剧艺术”“佛教与人生”“美丽的‘三河两水一湖’”等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内心浓浓的乡愁、乡恋。
3.适合生命成长
德育课程一体化的落脚点是促进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成长。德育要从“心育”开始,要在孩子心中埋下信仰的种子。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五级关爱”(五级分别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家组、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年级心灵关爱站、班级心理委员与宿舍心灵使者)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分年级实施的系列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师生家长的高度认可;通过向家长、教师海选“你认为孩子成长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把征集的问题分类,再向全体家长、教师征集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从中选出经验丰富的家长和老师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分年级、分班级开设“家长课堂”,大大提升了家长的育人水平。在推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方面,学校的课程超市已有6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每周二、周四下午第三节课是学生走班的时间,学生既可以选择课程,又可以选择教师,满足了学生自由选择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可选择的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尊重差异、悦纳不同、协同发展的育人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深知,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更需要科研支撑。目前,学校已经组建了15个德育科研小组,编写了“埋下信仰的种子—博兴县实验中学德育主题必修课”,重点打造理想信念、公民素养、生命教育、责任培养四类课程的实施方案。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上,博兴县实验中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践行,能让每一位师生遇见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