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文艺理论与传统理论观点根本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的文艺理论与传统理论观点根本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文学——心理学。强调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强调性本能。他开拓了从人的心理和历史研究文艺的先河。
传统的理论如影响深远的柏拉图的迷狂说和灵感说如距离说等,都是从文学的角度,创作的角度,最多发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作品的关系上来说。
当然,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发现,文艺主要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强调文学与精神的关系。弗洛伊德一说,更从人的最深层的意识活动来发掘作品的意义,是文艺理论史上的一个大跃进。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三种基本欲望(三元欲),即保证自身安全的欲望、食欲和性欲。同时,他提出人心理的三个层面,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他认为心理问题某些欲望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想要释放却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而三元欲中,弗洛伊德研究最多的就是性欲,他也认为性欲是造成人类心理问题的最重要欲望,很多心理问题都是性欲被压抑得不到满足造成的。
这固然在当时是个全新的视角,但很多人都认为他将性欲的作用过分地夸大了。我认为,人的大部分心理问题离不开群体作用,即社会环境,单纯靠分析性欲很难解决所有问题。当然,价值判断只能由每个人自己来作。
荣格:
荣格的标志性思想是“集体无意识”,人的精神结构由外而内分为这样几个层次:意识、前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祖先通过遗传密码为我们留下的精神遗存,虽然在日常状态下我们感受不到它,但是它却具有强大的力量,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我们;而且这种“无意识”之所以被称为“集体”,就是因为它不是个体性的,它不是影响某一个人,而是会影响到所有的人,至少是这个种族里的所有的人。
集体无意识
荣格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由于集体无意识可用来说明社会的行为,所以荣格的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意义。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除这四种原型之外,荣格的“自我”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型,它包括了潜意识的所有方面,具有将整个人格结构加以整合并使之稳定的作用。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有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曼达拉,意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表现为人类力求一种整体的统一。
柏拉图的文艺观:
柏拉图承续:了古希腊哲学求真的科学传统;他发展了苏格拉底揭示矛盾、借助辩证法最终认识抽象真理的方法,这也是他教育的方法论。真善美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光辉,其教育目标是培养理想的,掌握了真理的治国者。教育过程从知识体系到教育对象是一个阶梯的、逐步去粗存精的过程,这个教育过程中,真理通过人对世界的逐步认识而彰显,人通过对真理的靠近而成为理想的人。
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阶段性、实践性,以及男女平等观对西方近代教育学制和课程设置影响巨大,并影响了全世界。尤其是对教育内容的设计上,对人类认识自然、推动思维深化上有直接的贡献。在今天,这仍然是要坚持的。当然,柏拉图主张贵族政治和精英教育,这不可避免地落后了;他主张国家对教育者及教育内容进行监督,以及关于什么是好文艺,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等问题,在历史上曾有被专制权力恶意利用的后果。
孔子开创了西周以来在日常生活中发掘性与天道内蕴的儒家传统,在春秋时代祭祀文化向礼乐文化的转变中,孔子升华了礼乐文化的人本意义。其教育活动立足于个人的成人历程,以本心修养为开端,不离开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活动,孔子的教育可谓是终身教育。虽然孔子也提出了学习的阶段性,但在“仁”的目标下,立身、做事、成人等环节本质上是不分开的,这都形成了体“道”为特色的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孔子是要通过教育,最终在个人道德觉悟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情理和谐的伟大理想。
孔子主张民本的君主政治和“有教无类”的大众教育,理想的统治者是道德觉悟的理想人。柏拉图的理想统治者是经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柏拉图在教育上对国家权力予以了厚望,而孔子则是中国第一位开私学的教师,他打破三代以来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转向了对个体道德觉悟的追求。这种私学之风对中国文化惠泽深远。
两位哲人的教育思想,各具光辉,他们都以真善美为教育的最高理想,都落实于人的精神塑造和真理追求。虽然对于真理的认识有别,但无高下之分。面对今天科学与道德明争、求真与求善暗斗的现实教育,吸收二人教育思想中的科学和内省精神,对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实现是有巨大裨益的。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
首先来理解一下希腊哲学中的“人文精神”吧:
1.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2.广义指的是始于欧洲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言之,即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文精神存在的价值。
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认为知识即美德。
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也指的是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的压抑。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主张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文艺复兴活动悄然兴起,由于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只得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人文主义是在于关注社会、研究人;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维护的多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前者是后者思想斗争的工具。
批判显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