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d8b0a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5.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认识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领悟其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领悟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谈谈对他的印象。
2.简要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创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分享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具体事例说明。
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讨论其成因。
3.请同学们谈谈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理解,你认为他代表了哪一类人?四、讨论小说主题1.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二、分析小说艺术特色1.请同学们从小说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其艺术特色。
三、深入解读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深入挖掘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作品细节中寻找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如何避免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
3.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2.在分析小说艺术特色时,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更具针对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部小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2dd53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4.png)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透过社会环境品赏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小说的文体特点等。
2、学习本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对阻碍社会发展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同学们好!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变色龙》,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称他为“变色龙”,因为他趋炎附势,随“势”而变——一个穿着警察外衣的沙皇政权的忠实奴仆。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契诃夫,看看他又给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文学形象?一、整体感知:(3分钟)1、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感知作品思路。
学生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课文塑造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2、释题:课文的题目,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要讲述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中心语是“人”,修饰中心语的有“装”“套子”。
那么,这个人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走入小说中去探个究竟。
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尝试给别里可夫画像(要求画像前不看课本前的彩图)。
三、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7分钟)1、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分析课文,思考教师引导分析:小说讲究三要素:典型人物、生动的情节、真实而典型的客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别里可夫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的这三要素有何关系呢?2、生快速地默看课文,分析、发言,教师归纳A、分析“套子”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提示:外表装束处处用套子隐藏;思想行为时时用套子约束——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等,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套子。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3860f0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1d.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领会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3)通过情感态度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注。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 小说中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2. 对作者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关注人性的深度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激发学生兴趣:展示一些关于沙皇专制制度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
b.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题目:讨论“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题目的含义。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b.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a.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态度评价a. 让学生结合小说内容,评价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b.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关注人性的意图。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
2. 请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个类似“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例子,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装在套子里的人(人教版高二语文优秀教案) doc
![装在套子里的人(人教版高二语文优秀教案) doc](https://img.taocdn.com/s3/m/f74e8230f78a6529647d53f4.png)
2、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三巨匠。
2、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养成比较阅读的思维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深入体会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社会背景与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养成的必然联系。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注意比较结构安排和《祝福》的不同之处。
2、第二课时,师生共同研读小说的结尾部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一形象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关于契诃夫。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1)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2)第二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3)第三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死开端:准备结婚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高潮:交锋结局:婚事告吹3、作者为什么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婚事之前,要花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4、请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的特点?二、总结与引申别里科夫的“套子”到底是什么?有何象征意义?三、作业布置思考:课后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四、板书设计套子具体表现:衣、住、行思想(语言)象征意义:保守、腐朽——专制、禁锢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别里科夫的爱情故事2、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以下问题:(1)、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
为什么?(2)、分小组比较华连卡和别里科夫的性格(3)、分析故事的结局3、“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d0c45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d.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综合日常生活实际,结合教学任务需要,设计一节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主题、人物性格及情节展开等方面的综合阐述,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小说主题、人物性格及情节展开等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文学鉴赏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认识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审美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情操和品格,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领悟和对人生的体验。
二、教学内容1.小说主题的综合分析。
2.对小说人物性格的深入解读。
3.对小说情节展开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导读、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本中的信息和潜在主题。
2.案例分析法:通过学生分享、分组讨论等方式,分析和评价小说情节,并进行反思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3.组合授课法:通过讲授、问答、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综合方式,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Step 1. 导入1.通过引入“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
如:“我们是否都曾经有过没有自由的感觉?我们是否都曾经有过要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的经历?”2.通过分享学生的经验和想法,引导他们从自身出发思考小说的主题。
Step 2. 学习1.了解小说的背景、作者、作品和出版历史。
2.依据小说节选,分组讨论小说主题,如“适应与自由”、“人性的外表与内涵”等。
3.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如“丁巳”、“春夏”、“秋冬”等。
4.探讨小说情节展开的过程和演化趋势,如“主人公的自我追寻与文化、生活环境的关系”。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0a20e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3.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梳理: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的特点,以及他如何努力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却因为现实的变化而死亡的故事。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以及他的悲剧命运。
3. 主题思想探讨:探讨小说对当时俄国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作品所表达的作者对人性的关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
2. 阅读指导: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对人物形象有初步的认识。
3. 情节梳理: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引导学生关注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变化。
4. 人物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看法。
5. 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阅读其他描写类似主题的小说,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对比分析两者在情节、人物、主题上的异同。
2. 电影欣赏: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导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作品,对比文字和影像的差异。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小说内容,发挥想象,为别里科夫设计一个不同的结局。
人教版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四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d3b3750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c.png)
人教版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四篇)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名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传统教学往往按故事的时间顺序用两课时的时间从头讲到尾,这种教法费时多且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中,一个好的课堂切入点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可打破小说时间顺序,设置情景,从别里科夫的葬礼切入,设置悬念,然后抽丝剥茧,层层分析,最后再回到葬礼,首尾圆合。
[教学目标]1 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2 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1 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2 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明确(学生回答):(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3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可是他为什么能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三、继续探究,总结普遍意义1 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2 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3 如果我们略去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人哪些启示?明确: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四、品味语言,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1 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诵读相应的段落(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问:在这段对话中,二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总结出来并找出关键句给大家读读吗?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2 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向旧势力斗争3 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五、迁移延伸,警示后世之人让我们再回到葬礼上暮色四合,送葬的人渐渐四散离去我们发现别里科夫的墓碑上还没有墓联和墓志铭为警示后人让我们为别里科夫写一副墓联或一则墓志铭吧学生写作后在班内交流:披套而生,何苦;郁闷而终,何必在封闭的套子中忧郁而活,在忧郁的套子里无奈而死活在过去的套子中躲避现实,死在崭新的精神下大快人心装在套子里的人物,躺在坟墓里的时代六、小结(师生齐读)致别里科夫沉重的希腊文压弯你的躯壳,愚蠢的沙俄大衣,裹住一个没有血肉的灵魂权柄的黑伞能遮蔽太阳的光辉么?岸然的大盖帽,也难掩住伪君子的面影你的墨镜全然滤去春天的色彩,塞耳的棉花却敌不过飞鸟的齐鸣你有嘴,只会念叨残喘的文告,而你的双脚,永远永远在污泥辙印中踽踽独行你活着是一只口袋,妄图将世界塞进你的套子;你终于死去遗憾那一杯黄土没能埋葬你那游荡的幽灵!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c7773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b.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丰富的情节、生动的语言使学生阅读小说时容易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忽视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本文教学重、难点如下: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多媒体辅助教学;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认知规律,安排如下教学步骤:1.首先做一试验,用一塑料袋将一学生的头包裹起来,之后让他谈谈感受。
学生会说很闷或者很想从袋子里出来等,由此导入新课。
(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2.介绍作者契诃夫。
(目的是丰富文学常识)3.速读课文,梳理情节。
(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4.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点拨法、情境法、讨论法完成。
)议一议:“作品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在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时,大量笔墨都集中在描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上,以及对别里科夫外表、生活惯及思想性格的描摹上。
作品刻画了一个封闭落后、胆小多疑、愚昧保守的封建卫道士形象。
找一找:“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运用这些神态描写有什幺好处呢?刻画了别里科夫封闭落后的性格。
“两个事件中,你们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是哪些?”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幺好事?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
为什幺这些语言突出呢?因为这些语言直接影射出了别里科夫愚昧保守的性格。
想一想:“作者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幺?”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对比法完成。
小说人物的塑造自然离不开典型环境的烘托,所以别里科夫的形象离不开深刻的社会根源,这就需要联系作家的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https://img.taocdn.com/s3/m/2e6b728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7.png)
教师反思与改进
教学内容反思
回顾本次教学过程,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深度,是 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改进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增加互动 环节、引入多媒体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个性化教学探索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探索个性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 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文化背景阅读
提供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反映 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THANK YOU
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导入内容
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风格, 同时简述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思考小
说的主题和意义。
新课学习
• 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文本,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新课学习
学习步骤 阅读小说文本,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积极性以及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情况。
学生反馈
学习收获
通过课后调查或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对于《装在套子里的人》这 篇小说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学习困难
询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教师提供针对性的 帮助和指导。
教学建议
鼓励学生提出对教学方法、课堂氛围、作业安排等方面的建议,以 便教师改进教学。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
新课学习
探究小说主题和意义,理解作者的创 作意图。
学习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学生展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欣赏小说艺术手法,包括情节安排、 语言运用等。
2024年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
![2024年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daf6cae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2.png)
2024年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2. 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主题,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3. 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梳理: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别里科夫的人生经历,把握小说的故事脉络。
2. 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描写别里科夫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3.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重点1. 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
2. 小说主题的探讨。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别里科夫复杂的性格特征。
2. 如何让学生从小说中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别里科夫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3.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文本2. 参考资料:有关别里科夫人物分析的论文、小说背景资料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契诃夫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激发学生兴趣。
2. 学生自读小说,理解情节,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总结其特点。
4. 分享讨论成果: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体现作者批判现实社会的部分,讨论小说主题。
八、教学反思1. 课后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九、课后作业十、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及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思考深度、表达能力及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给予综合评价。
十一、扩展阅读与研究1. 推荐学生阅读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社会批判意图。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5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5c9e6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3.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是高中阶段必修教材中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和必修3中的小说单元侧重学习体裁特点、鉴赏人物形象不同,本单元侧重理解小说的主旨,以及品读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因此,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出发,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应以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为最终目的,并穿插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2、《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小说的总特点是:运用幽默挖苦的手法和各种细节描写,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那个社会的各种病态,鞭挞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
本篇也不例外,契诃夫用挖苦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揭露了沙皇专制的反动腐朽。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便成为那些害怕新惹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开展的这一类人的代名词。
因此,由课文本身的特点可知,本课的教学可以以剖析人物形象为主线,围绕着别里科夫的生活历程做纵向的分析,联络别里科夫所处的环境及与之有关系的人做横向的分析,以此自然引出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二、教学目的1、理解契诃夫及本文的写作特点。
2、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3、正确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认识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以及“装在套子里的人”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典型意义。
4、学习领会作品中的幽默挖苦手法和细节描写。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
2、深化把握小说主题。
3、赏析契诃夫的挖苦艺术。
四、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策略高二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必修3中小说单元的根底上,对小说的体裁特点以及相关鉴赏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具有较活泼的思维才能和承受新知的才能;但是另一方面,受人生阅历和思想深度的局限,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人和事的外在表现,而不能就人物的本质和作品的主旨作更深化地考虑和理解。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c11ca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3.png)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提高文学素养。
2.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恐惧。
3. 学习小说中的讽刺手法,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3. 探讨作者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别里科夫逃避现实生活的原因及其心理特征。
2. 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将作品中的讽刺手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相关问题。
3.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恐惧。
4. 讽刺手法探讨:学习小说中的讽刺手法,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将作品中的讽刺手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其他现实主义作品的异同,探讨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2.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观看改编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影视作品,分析其对原著的忠实程度和改编技巧。
3. 举办文学沙龙: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解读和心得。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其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d8be0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a.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能够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讽刺手法、人物描写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批判精神。
(3)教育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讽刺手法、人物描写等。
2. 教学难点:(1)别里科夫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
(2)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分析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的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小说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3)解析人物形象,重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2)运用讽刺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 阅读契诃夫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
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别里科夫现象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掌握程度如何?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何改进意见?4.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素养是否得到提高?5. 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批判精神是否有所增强?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b3db5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e.png)
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认识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提高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基本情节的把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2. 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法:课堂上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深入剖析小说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家契诃夫及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小说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4. 案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典型片段,剖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地复述小说的基本情节,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剖析小说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展现出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针对学生的困惑,可通过案例分析、课外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其他契诃夫的作品,如《小公务员之死》、《万卡》等,以加深学生对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9fc23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3.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课程背景本次教学的课文为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属于科幻小说。
本篇小说中采用了类比手法,将人与机器做了一个类比,表达了人的意识逐渐由机器代替的隐喻。
教学目标1.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深入探讨科学思想。
2.掌握分析科幻小说的方法,分析科幻思想。
3.理解作者使用类比手法表达科幻思想的用意。
4.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
教学方式1.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观看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中的情节,提高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和对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认识。
2.多媒体课件展示:通过PPT展示有关《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文学特点、主题等内容。
3.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深入探讨小说中的科幻思想,并针对小组探究不足之处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调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
4.互动问答: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采取短时间内轮流回答问题、现场点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以“写一篇科幻故事”的任务作为课堂结束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既体现了科幻小说的特点和主题,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是对本次教学的一个小结。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科幻思想。
2、理解作者使用类比手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对人的意识的描写。
2、对人与机器关系的思考和探究。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科幻小说的文学特点和分析科幻思想的方法,更是通过小组合作、互动问答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和文学素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幻思想的内涵和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表达。
总结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方式及实现效果,从兴趣导入开始系统讲述教学过程,并重点强调了科幻小说类的分析方法、科幻思想的意义等方面的知识点。
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https://img.taocdn.com/s3/m/7f4c1cd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b.png)
【教学设想】《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历经数次语文教材变迁后依然顽强存活的经典老课文,也是人教版必修五中唯一的外国小说。
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其具有深刻宏大的思想和多元的解释,该文既具备经典小说的文学鉴赏性,又具备现实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作为一篇优秀外国小说,它能补充俄国文学知识、丰富写作技巧、警醒学生成长,它能为外国小说教学提供好的借鉴。
而这样经典的作品依然经历着在换汤不换药的模式化教学,教师们不自觉成为了“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了小说教学的“套子”里,按部就班地梳理小说结构、分析小说人物、概括小说情节和主题。
诚然,小说教学无法脱离其叙事性、虚构性的文体特点,但其教学方法理应与时俱进,增添新的趣味与精神。
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提出“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笔者以学生的课堂对话为主要教学方法,以问题探究和情境引导为主要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对话、小组探究等教学活动。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在必修3中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小说,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小说认知,并且在前一课中继续巩固学习了小说的相关知识,为本课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打下了基础。
本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相距甚远,学生对理解小说主旨、内容和表现手法有一定困难。
基于此,笔者将运用对话教学法设计本课,共设计课前导读、课中研读和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旨在言语对话与精神对话的交相作用下促进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良性互动,达成学生语言素养与文学素养的双向提升。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第一,课前导读——为对话创设条件。
对话活动的开展贯穿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课前的准备尤其必要。
除了教师用心备课外,占学习主体地位的学生也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初步掌握小说内容。
当然,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教会学生预习。
学生的预习工作包括:阅读课文及助读系统、练习系统,完成基础练习;边阅读边圈注,圈注重点字词句及标注疑惑之处;在印象深刻或喜爱的句子旁写下感悟;在文中写明难以理解或质疑之处;自行查阅作者、背景等相关知识,在书中做好必要记录;阅读学案上的知识补充,做必要勾画和思考。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多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06de4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4.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揭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固化、人性的束缚和命运的无情。
本课程将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深入探讨作品背后的深刻含义。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事件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小说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的看法第二章:小说背景与创作特色2.1 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契诃夫的生活年代、家庭背景、文学成就等分析契诃夫的创作动机和文学特点2.2 小说的人物关系描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推动情节发展2.3 小说的情节发展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分析重要事件的作用探讨小说情节对主题的揭示和凸显第三章:人物分析3.1 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矛盾和心理困境探讨别里科夫的形象意义和社会寓意3.2 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分析小说中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探讨这些人物对主题的贡献和衬托作用第四章:主题探讨4.1 社会阶层的固化与束缚分析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阶层矛盾和束缚探讨别里科夫为代表的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无奈和挣扎4.2 人性的困境与挣扎分析小说中人物的人性困境和心灵挣扎探讨作者对人性的批判和关怀第五章:教学实践与反思5.1 课堂实践分享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写作等实践成果分析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过程,总结教学效果5.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第六章: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6.1 文学鉴赏的方法与技巧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情节分析、人物解读、主题探讨等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深入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6.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应用讲解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和重要性分析小说中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批判第七章: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7.1 口头表达的技巧与训练介绍有效的口头表达技巧,如清晰表达、逻辑思维、观点阐述等组织课堂讨论,提供机会让学生练习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7.2 写作训练与反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读后感、短文写作等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第八章: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8.1 小说中的社会现象与现实生活分析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如阶层固化、人性束缚等探讨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8.2 小说对个人成长的启示分析小说中对个人成长的思考和启示,如追求自由、面对困境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如何应用这些启示第九章:综合测试与评价9.1 测试内容的设置与评价标准设计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测试,包括选择题、问答题、分析题等制定评价标准,包括对知识掌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估9.2 测试结果的反馈与改进分析学生的测试结果,提供反馈和建议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收获与总结回顾整个课程,总结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强调《装在套子里的人》在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价值10.2 课程展望与拓展建议展望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研究重点解析本文档为“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多篇)”,共包含十个章节。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范文五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16af4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2.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范文五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教学目的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教学方法点评、研讨教学过程一、讲析第二部分。
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1: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讨论归纳: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
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
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2: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
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
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3: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
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二、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730071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1.png)
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认识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艺术手法,理解其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套子”这个词吗?它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2)简要介绍小说背景及作者。
2.初读课文,感知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初步印象。
3.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2)讨论:别里科夫为什么被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4.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哪些独特的艺术手法?(2)讨论:小说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5.深入理解主题(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讨论:小说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揭示了哪些社会问题?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如何避免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
四、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课文,分析别里科夫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会其性格特点。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形象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激励。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小说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别里科夫的行为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讨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物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在套子里的人(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契诃夫的生平及成就;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作用;4、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其含蓄之美。
[教学重、难点]1、把握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探讨其时代意义;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与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风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
他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90年代是他创作的全盛期。
这时期由于他到沙皇流放犯人的库页岛去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统治的罪恶,作品的批判性日益加强。
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契诃夫天生有强烈的幽默感。
这种幽默感同各种生活现象碰撞并展示其本质,就产生一种有审美价值的笑。
契诃夫的笑的艺术是随着他的思想和创作的不断成熟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谈论契诃夫的小说艺术,不能忽视他的笑、他的幽默和讽刺。
列夫托尔斯泰称赞契诃夫是“第一流的幽默作家”。
契诃夫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艺术描写的客观性。
他自己说过:“简练是才能的姊妹。
”他的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很少有抽象的议论。
他善于用不多的文字来表现深刻的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称契诃夫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家”,而且还说:“我撇开一切虚伪的客套肯定地说,从技巧上讲,他,契诃夫,远比我更高明!”二、问题研讨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从这些套子中,你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衣着打扮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有形的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耳朵封套子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装在套子里闭生活习惯坐马车支起车篷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职业上:教古代语言,喜欢歌颂过去(怀旧)无形的套子思想上: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论调上: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胆小、多疑)2、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背景提示: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处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
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别里科夫就是作者在这种典型环境下刻画出来的典型人物。
点拨: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一方面是“性情孤僻”,但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其所受的教育使得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的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3、被“套子”禁锢的是否就别里科夫一人?明确: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别人在街上拿出书来行走,他要干涉,看到教师骑自行车他会气得直哆嗦,等等,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沙皇卫道士的代表。
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装进套子里,而且也要把别人装进套子里,想要拖住前进的步伐。
4、大多数老师是“有思想”“很正派”,受过民主思想的陶冶的人,别里科夫只是“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两种人的对立却总是以后者的胜利告终,为什么?点拨:首先是社会因素,在沙皇专制政府严酷的统治下,正直、善良、思想进步的人们受到各种钳制,使他们难以同强大的专制机器(包括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专制卫道士)抗争;其次是个人因素,在反动政府的高压政策下,即使追求自由、进步的人们,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带有某种奴性,使他们的抗争很软弱,往往屈服于社会压力,容易向黑暗政治妥协。
当时俄罗斯革命的不彻底性就是明证。
5、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点拨: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19世纪90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
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
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
三、能力拓展假若你是一名医生,别里科夫是你的一个病人,你该怎样在病例卡上填写他的症状、病因、病源、病害?示例--症状:六神无主,心慌意乱,没精打采,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怕出乱子病因:受现实生活的刺激和惊吓;胆怯,憎恶现实,仇视新生事物病源:沙皇专制制度,奴性心理病害:辖制了别人,送了自己的命四、课堂小结在沙皇专制统治下,出现了大批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他们不仅把自己装进“套子”里,而且还时时处处干涉、阻碍别人的发展、进步,他们是专制制度的忠诚卫道士。
“别里科夫”也成为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因害怕进步、畏惧发展而把自己装进“套子”的别里科夫,并认识到了他所造成的危害,那么,别里科夫是不是由始至终都绻缩在“套子”里不曾出来呢?不是的,这样的人,甚至差一点儿就结婚了!那么,这场婚事是怎么来的,最终又如何收场呢?二、问题研讨1、作者是如何在“婚事”情节中刻画别里科夫形象的?情节神态语言心理性格漫画事件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难堪极了保守骑自行车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落后当面交锋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愚昧2、“促狭鬼”画的一张漫画具有怎样的讽刺意义?点拨:(1)讽刺别里科夫躲避现实生活,落后保守;(2)讽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却又要恋爱结婚,滑稽可笑。
3、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为什么也会幻想“恋爱结婚”?他那躲藏在“套子”最深处的一个猥琐、可鄙、堕落的灵魂最终发生改变了吗?点拨:别里科夫的确曾经动过钻出套子的心思。
华连卡快乐开朗、活泼可爱,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切的女人,她那出自于乌克兰晴朗田野间的美好个性曾经打动了别里科夫。
我们试想:那样一个抑郁自闭、猥琐胆怯的“套中人”竟然也想去尝试一些改变,走出旧日单身生活的套子,由此可见美好人性的力量!只可惜别里科夫猥琐灵魂的人性闪光太短暂、太微弱了,他始终都没能走出自己的心理阴影,反而变得更加虚弱、疑虑和恐惧起来。
4、别里科夫的死因是什么?(大胆进行合理想象,不求统一答案)5、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点拨:在结婚这个问题上,别里科夫暴露出了他从未有过活人感情的灵魂。
这样一个人见人怕的别里科夫,居然害怕结婚,并因此事而丧命,说明他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还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由此也表现出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谴责和鞭挞。
6、如何认识柯瓦连科与华连卡这两个人物形象?点拨:这姐弟俩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说、敢想、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
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表示那种反动庸俗性格的消亡,但是,柯瓦连科姐弟的出现,却给人以希望。
特别是作者把别里科夫的一滚一死,同这姐弟俩的一推一笑联系起来,这便预示了新生活的力量。
三、小结文章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
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其根源就在于有反动政府的统治作为他的后台。
但就个人而言,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因为和众人格格不入而孤僻一生,最终孤独地死去。
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四、艺术鉴赏1、夸张手法(1)夸张人物性格本身。
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2)夸张人物的作用。
别里科夫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
2、讽刺艺术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生活中落后事物的一种手法。
讽刺要突出描写对象所具有的逆情悖理、荒谬可笑的特征,使其无可隐蔽,以达到批评、谴责的效果。
(1)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2)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
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3、弦外之音契诃夫的小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往往不是由作家直接描绘出来的,而是从作家高超的叙述暗示出来的。
他的小说始终贯穿着一种大于表面描写的蕴意深厚的弦外之音。
如课文最后说:“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一段告诉我们,沙皇专制统治不被推翻,腐朽的思想不被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
要消灭这种套在套子里的胆小保守的人,就要消灭适合他们生存的制度。
任何一个时代,胆小、保守都是要不得的,应该勇于开拓创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潮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五、拓展延伸有学者认为任何人的性格和命运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运,只不过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格和命运凸显出来而已。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何尝没有别里科夫的“套子”,又何尝没有别里科夫那样装在套子里的人!请你发表一下“套子”之我见。
(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当引导)六、布置作业1、结合《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一个课本剧;2、请以“别里科夫结婚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