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一世界,同一天堂——教师即时评价语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浙江省兰溪市李渔中心小学项志春
∙发布时间:2010-09-12 08:53:39点击:353字体大小:大中小
【摘要】审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语的运用普遍存在泛滥、迎合、单调的现象,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准确、灵活、生动、巧妙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语展开讨论,如期能敏锐地捕捉并牢牢把握每一个适当的教学契机,善用、巧用、活用课堂价语,及时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就来审阅直击现状面面观、金玉良言化春雨吧。
【关键词】语文课堂评价语适度
前言:
每次自己上课也好,还是聆听各位专家、同事的课,我总会有意无意的注意自己和他们的课堂评价语。当听到那精妙绝伦的评价语,我会在心里默默地为他喝彩、鼓掌;当听到那值得商榷的评价,我也会像个孩子一样,紧缩眉头,陷入深深地思考。作为一个旁观者都如此,我在想,作为一个评价者又会有何感想呢?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性。《语文教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地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
纵观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平等对话”精神的感召下,激励用语贯穿始终,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课堂上洋溢着活力和魅力。老师们想用这种评价来激励学生,使其重拾信心,全面发展,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语文课堂中就涌现出各种失当的教师评语,造成效率低下和评语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直击现状面面观
回首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在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至今令我怦然心动,但也有许多尴尬的瞬间令人回味…
一、“油多不坏菜”--------曲意迎合的评价语
表象陈述:
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学生在讨论小男孩捡鱼、扔鱼的行为时,有学生说小男孩太傻了时,教师马上肯定,还翘起大拇指鼓励:“很好,这位同学体验得与众不同!很有创意。”
探源归因: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功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合理、适时地评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能进一步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评价不当,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流失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运用充满鼓励性语言”等这些句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于是,在教改“形势”的合围下,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们便满嘴涂蜜,即便是学生的回答离题万里,老师们也会来一句:“很好,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之类的话。在老师“亲切”的“表扬”下,课堂的“生成性”是有了,但因此悖理文本所应有的价值取向却是得不偿失。
二、“不错、很好、你真棒”--------泛滥廉价的评价语
表象陈述:
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想象春雨的色彩。)
师:小朋友,在你们的心目中,春雨是什么色彩的?(学生闭上眼睛,尽情想象)
生:春雨是蓝色的。
师:不错。
生:春雨是红色的。
师:你真棒!想象很丰富。…
探源归因:
有人说:“表扬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奖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提出评价以鼓励为主,出现了大量廉价的表扬,“好“声一片。也许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欣喜若狂,因为他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可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也意识到了,这种常挂在嘴边的即时性口语评价已成为教师的口头禅,不经意间就会脱口而出。很多时候老师听了,都会像案例中的老师那样不加辨析,就大胆地肯定、鼓励,甚至高度赞扬。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语就会产生冷漠感,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势力、批判力锐减,耐挫力也随之下降,是真正的误导了学生。认为只要发言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忽视了对问题的思考,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你就是我的唯一”-------单向单调的评价语
表象陈述:
师:小朋友,冬爷爷它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都喜欢它,你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冬天吗?
生1:冬天可以打雪仗。
师:嗯。
生2:可以堆雪人。
师:哦,你说。
生:…
探源归因:
这样的评价,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评价可言。它不但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不要说去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对于建构一个从认知的考查到行知能力、情感、价值观测试,也就无从谈起了。整堂课下来,教师的对学生的发言时不假思索,简单应付。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冷淡,感到无趣是自然地事情。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创新求变呢?
四、“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可有可无的评价
表象陈述:
一位老师正在上《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师出示江南风景图,问学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1:树木、小河、小鱼…
师:小朋友,你们说他说的对不对啊?
生2:对,还有禾苗、小鸟、青草…
探源归因:
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可能在公开课上比较少见,但在我们的原生态语文课堂里却是屡见不鲜的。这样的评价,看似在征求学生的意见,其实是很多老师的口头禅,这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显得支离破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认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少老师还养成了重复学生发言的不良习惯,教学时间的浪费且不说,学生的素养在老师的重复、啰嗦的语言中不断熏陶,这种不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不扎实,有的是教师备课时未做充分准备,尤其是未能事先预设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以至于上起课来随随便便,语言啰嗦,还有就是有些新教师缺乏经验,上课时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金玉良言化春雨
一、倾注一个“情”字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这里的“倾听”并不仅仅指听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它的内涵意味着教师心里要真有学生,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真正把自己看作是和学生平等的一员,和学生“平等对话”,全神贯注地聆听,并及时作出回应,热情、全面地对每一位学生。
特级教师贾志敏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有一次,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学生哗然。可贾志敏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呢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的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贾老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在贾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让他赢得了自信和愉悦。
二、体现一个“导”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评价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时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提高,特别是当学生有困难或出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作为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负有引导的责任,要充分利用评价语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思维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新奇感;引导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情感中与教材教师产生共鸣感;引导学生在学习深究中经过挫折而获得成功感…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在这方面,不少教师做的相当不错。比如,吴旭春老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朗读训练:“我抬头望了望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