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政策制定者是否应当受到限制)【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章政策制定者是否应当受到限制
一、概念题
1.微调(fine-tuning)
答:微调是指政府在宏观调控中,针对经济运行中的小冲击、小波动而相机地作出轻微的政策调整以保持产出和失业恒定的政策行为。
微调是针对经济运行中所发生的较小波动,为防止较大波动的出现而在宏观调控政策及其目标变量上不断地加以小幅度相机调整的政策操作。
通过宏观经济的微调,一方面增强了经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起到对经济危机防微杜渐的作用。
由于经济中经常发生的是较小的波动,如果对这些较小的波动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就会酿成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经常地、及时地用小的政策变动来消除经济中的小波动。
微调中应注意政策的时间一致性,前后出台的政策要求做到逻辑一致,不存在内在矛盾。
微调可以是财政政策,也可以是货币政策。
在进行微调时要尽量缩短政策时滞,以便更好地稳定经济。
凯恩斯主义认为,微调政策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中对稳定经济都有积极作用;货币主义者认为,微调政策在短期内有用,但因政策本身的多变和不稳定性,在长期中不仅无用,反而会破坏市场经济本身的稳定机制。
在现实的政策操作中,诸多大型的宏观计量模型对于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测有时大相径庭,因此如何精确地把握微调的力度和方向是进行微调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2.最优控制(optimal control)
答:从广义上讲,最优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和常用方法是动态规划、最大值原理和变分法;其主要工具是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和贝尔曼动态规划。
最优控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被控对象数学模型已知且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寻求一个最优控制规律(或最优控制函数),使系统从某一个初始状态到达最终状态,并使性能指标(泛函)为极大或极小,即使控制系统的性能在某种意义下是最优的。
从狭义上讲,最优控制是指经济学中用于设计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最佳控制方法。
这种方法最初是为控制和引导火箭而开发的,后来逐渐被用于设计宏观经济政策。
但是现代经济学家意识到:毕竟经济与机器有根本的不同,经济是由人和企业组成的,经济主体会试图预测政策制定者将会做什么,因而不仅对目前的政策、也对未来政策的预期做出反应。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视为政策制定者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一种博弈(game)。
这样,在考虑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的工具将不是最优控制理论(optimal control theory),而是博弈论(game theory)。
3.博弈(game)
答:博弈指各个具有不同利益的决策者,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做出自己决策的行为和过程。
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大类型,一般的博弈多指非合作博弈。
如果一个博弈中的参与者能够联合,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并且这种协议是可以强制执行的,则为合作博弈;如果不存在这样一种协议,博弈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是独立地从个人理性出发,选择那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行动或者对策,则为非合作博弈。
相应地,研究合作博弈的理论,称为“合作博弈论”;研究非合作博弈的理论,称为“非合作博弈论”。
根据参与者行动的先后顺序,博弈还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如果一个博弈中的每
个参与者必须同时选择行动,或者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何种具体行动,则该博弈是静态博弈;如果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则该博弈是动态博弈。
根据参与者对有关其他参与者的类型特征、对策及收益等信息的掌握情况,博弈又可以划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如果每个参与者的类型特征、对策和收益均为共同知识,即每个参与者都知道它,并且也知道其他参与者知道它,则该博弈是完全信息博弈,否则为不完全信息博弈。
将以上两种分类结合起来,对于博弈论的研究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其中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所创立的基本概念及其最优解的一般规则是研究其余三种类型博弈的基础。
4.最优控制理论(optimal control theory)
答:最优控制理论是指研究如何选择控制变量,并设计出使政策目标值为最大(或最小)的最佳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其着重于分析使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条件和综合方法。
最优控制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空间技术的推动下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苏联学者JI.C.庞特里亚金1958年提出的极大值原理和美国学者R·贝尔曼1956年提出的动态规划,对最优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线性系统在二次型性能指标下的最优控制问题则是R·E·卡尔曼在60年代初提出和解决的。
解决最优控制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古典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和动态规划。
到目前为止,最优控制理论在经济学上具有广泛应用。
5.博弈论(game theory)
答: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指研究具有不同利益的决策者,其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如何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理论。
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是经济人,即人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总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者、行动、信息、对策、收益、结果、均衡。
参与者,是博弈中通过选择对策或者行动,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主体;行动,是参与者在博弈的某个时点的决策变量;信息,是有关博弈的知识;对策(或策略),是参与者在给定的信息下的行动规则,它规定参与者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收益,指每个参与者从各种对策组合中获得的利益;结果,是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所有东西,如均衡对策组合、均衡行动组合、均衡收益组合等;均衡,是所有参与者的最优对策的组合。
研究合作博弈的理论,称为“合作博弈论”;研究非合作博弈的理论,称为“非合作博弈论”。
一般认为博弈论的创立是以冯·诺依曼(Neumann,John von,1903~1957)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1902~1977)1944年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为标志。
现在经济学家所讨论的博弈论,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论。
6.战略互动(strategic interactions)
答:战略互动在本书中特指政策制定的主体(政策制定者)与客体(其他经济主体,如公众和企业)之间行为策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经济学家所说的“博弈”,也是指博弈者(players)之间的战略互动。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战略互动可以表述如下:战略互动是宏观政策效应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是政府政策和公众预期的相互作用。
一个政策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它是否会发生作用,不仅取决于它如何影响目前的变量,而且取决于它如何影响对将来的预期。
这同样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一种博弈,即两者之间的战略互动。
7.博弈者(players)
答:博弈者又称“参与人”或者“局中人”,是指博弈论中选择行动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如厂商、政府、国家。
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范畴里,博弈者是指政策制定者和经济中的参与者。
每个参与者的目标是通过选择行动使自己的效用极大化。
8.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
答:时间不一致性又称“动态不一致性”。
政府的一项未来政策,假设没有任何新的有关信息的出现,对于政府来说,在初始的制定阶段是最优选择,而在后来的执行阶段(新的信息出现)就不再是最优选择了,政府改为选择其他的最优政策,这种情况被称为“动态不一致性”。
例如,政府认识到,过高的税率会打击私人部门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而使税基缩小,实际征收到的税收并不多;而较低的税率会刺激私人部门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而使税基扩大,实际征收到的税收会较多。
因此,政府在今年宣布,明年将实行低税率政策。
如果私人部门相信了政府的这一承诺,扩大了明年的生产活动,使其创造的财富(含税基)增加,这时,对于政府来说,再提高税率已不会影响税基的大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际税收。
因此,政府放弃了曾做出的实行低税率的承诺,转而实行高税率政策,这成为政府的最优选择。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认为,由于政府执行经济政策能力的不完善性,经济政策与实际经济运行之间存在着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由于各个时点的约束条件不同,政府事先认为的最优政策,如果影响了人们对政策的预期,通常在事后的执行中会产生偏差。
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针对当前的经济状况所制定的政策,到真正实施有一段时差,此时经济
状况已发生了变化,原先制定的政策到那时就不会停留在最优状态。
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政策,但如果政府经过重新考虑选择的最优政策与最初的最优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仍会形成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
因为当公众形成了政策预期,他们就会根据预期改变自己的对策,也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样就会迫使政府不断修正自己的政策,造成政策的不稳定。
因此,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主张以规则代替相机抉择。
如果政策不是按可信的规则,而是相机抉择的话,最终执行的可能会产生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而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存在会使政府失去信誉,因而政府利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会大大降低。
9.政治经济周期(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答:政治经济周期是指西方国家政府为了有利于赢得选票而制定的经济政策所引起的经济波动。
政府为在选举中获胜,往往在选举前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
选举后,为防止这种繁荣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或弥补财政赤字,只能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
政治性商业周期的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①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工具;②选民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③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
10.消耗战(wars of attrition)
答:消耗战在本书中特指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博弈,具体是指各方都希望另一方能够放弃,结果导致政策制定拖延时间太长,代价太大的情形。
消耗战博弈,通常导致的结果是当一方停止后,另一方多持续一段时间后也会停止,因为另一方会认为他比这一方多取得一定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