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58-1962年间,出现了一个历史剧创作的高潮。如郭沫若的《蔡文 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 《神拳》,曹禺的《胆剑篇》等
历史剧主要内容: 为历史人物翻案;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今人wenku.baidu.com总结历 史经验以警后人;歌颂历史人物
2、1962年后,“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 (1)完全不顾生活真实,一味图解阶级斗争的理念。 (2)矛盾冲突和人物有一定生活基础,但由于错误思潮和揠苗助长,严重损 害了作品的本质真实性。 三、当代歌剧的发展 1、两种倾向:a、 倾向于话剧 b、完全倾向于西方歌剧 2、特征 (1)情节结构倾向于戏剧,具传奇色彩 (2)歌唱、说白与表演并重 (3)音乐大多采用民歌和传统戏曲形式 (4)内容和英雄形象为人民所熟知,便于流传 3、弊端:“戏曲化”成为歌剧的唯一道路
第二十五章50年代60年代新诗 第一节五六十年代新诗概述
1、诗的路向选择:解放区诗歌成为17年诗歌继承的主要传统(原因: 1、40年代社会动荡,社会面临道路的选择,诗必然关注现实生活。 2、党的文艺刊物,文学社团的有意提倡。)
2、新诗“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蒋光慈、殷夫、臧克家、蒲风、艾 青、田间、袁水拍、李季、柯仲平、阮章竞等
第二节 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 名词解释 简答题 )
话剧《茶馆》是老舍先生1957年创作的,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 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 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茶馆》是老舍在新中 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当时中国当 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斗争史诗的性质。 2、青春之歌(名词解释):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
问题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杨沫,于1958年出版。作品概括大量的社会 内容,有着浓郁的抒情笔调,笔墨含情,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从追 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 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证明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个性解 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
b、富于变化的抒情与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统一 。 c、多种诗歌形式的探索 二、战士诗人——郭小川 1、创作概貌:a、政治抒情诗。代表作《致青年公民》; b、叙事诗。如《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 三步曲》; c、表现对宇宙、人生认识思考的抒情诗。《望星空》《团 泊洼的秋天》 2、创作特点(简答题):a、革命激情,战斗精神; b、有深刻哲理性; c、不断探索新体裁,创造新形式。多方面吸取经验,试验多种 诗歌形式,创造了“新辞赋”体。 三、闻捷 创作特点(简答题):a、异域风情的融入,牧歌式的创作情怀。 b、擅长描写色彩鲜明的场面,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 c、避免直抒胸义,常在富戏剧性的人物和情节描绘中,流 露对生活的诗意感受。
结论:1、“我们不能因为反对把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对 英雄人物概念的狭隘理解,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
2、“无论如何不能得出这样的论断:写普通人物的一些光辉的品质 就等于创造了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 ;
3、“区别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否则,可能会导致忽略时代要求于 我们的创造光芒四射的英雄人物的任务”。”
诗人情感、心理的反应,来表现时代和革命b、更多从民间文化中取 得借鉴,在取材上更重视以战争为背景的军队和农民生活的表现,叙 事诗成为他们热衷的形式。 (2) 政治抒情诗 出现原因:(简答题)1. 根本原因是新中国的建立,在诗人心中激起政治豪
情。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会激起无限巨大的热情,从而反映在诗 歌中。2. 中国新诗具有浪漫主义传统,特别是左翼以来殷夫、艾 青和田间等代表的红色诗歌,提供了创作经验。3.以叶赛宁、马 雅可夫斯基代表的苏联作家创作的大量政治抒情诗的示范作用, 提供了供模仿的诗歌创作模式。 特 点(简答题):1. 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这一抒情主 人公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身份出现。抒情主人公不是真实 存在的,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2. 内容上表现为强烈的
第三节 《关汉卿》等历史剧
《关汉卿》——田汉,描写关汉卿为民请命的形象
二十七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散文的两次“复兴“ 第二次“复兴“:发生在60年代初期,
1961年——“散文年“ “专业“作家群的出现 这个时期的散文写作,取材有了扩展。
第三节 李准 茹志娟
一、李准——中短篇小说《李双双》 1、“这个主题上还蕴蓄着更加重大的东西,那就是这一对普通农民夫妻
中的关系变化,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变化。……从写人出发,从写 性格冲突出发,把这两个人换到什么地方都可以。” 2、是民间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二、茹志娟——短篇小说《百合花》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 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第二十四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关于“题材”:1、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 2、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 不同的价值等级 一、题材的等级价值
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生活 “重大”性质斗争,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等“私人”生活 现实的、当前迫切的政治人物,优于已经逝去的历史情景 现代的由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优于“历史”其他事实和活动 对于行动、斗争的表现,优于“个人”情感和内在心理刻画 二、小说体裁的状况 1、受重视的体裁: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和短篇(能迅 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小说 2、形态的单一化趋向 (1)受质疑批判的小说类型: A、通俗小说
“在艺术上,王蒙严格坚持忠于生活的原则,没有把人物简单化、 脸谱化。这对于当时盛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无疑是一个 有力的冲击。 2、关于作品的说明 写作目的:“最初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时,想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写个有 缺点的人物,揭露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一是提出一个 问题,像林震这样的积极反对官僚主义却又常在“斗争”中砸得焦头烂 额的青年到何处去。”
政治观念、社会理想,在情感上表达为一种自豪和喜悦。3.形式 上,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法,修饰出整齐的诗 形,增强诗的气势和感染力。
第二节 贺敬之、郭小川、闻捷
一、贺敬之 1、两类创作:a、表现某种感受的抒情短诗,《回延安》,《桂林山水 歌》,《三门峡-梳妆台》。
b、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诗集《放 歌集》 2、创作概貌:(简答题)a、充沛的政治激情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群众”相结合。 5、普遍的艺术困境 “隐失”的诗人:1、对新诗“传统”的选择所导致的“主流”的“窄化”,将一批诗人
排除在诗界 之外;2、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与此时确立的写作 规范发生的冲突,导致一些诗人陷入创作的困境。
6、十七年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体式 (1) “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解放区诗歌”不同写作路向和诗体样式:a、受新诗的自由体诗的影响,重视从
《百合花》的创作目的: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 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 美。
第四节《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小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1、“《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一篇有重要突破意义的作品。在当代文
学中,它第一次闯进了我们党内、党的心脏——党的领导机关,而且 是党中央所在地北京市的一个区党委机关中所发生的病变。这在讽刺 一位科长、局长已属不易的50年代可以说是一种非凡之举,表现出王 蒙用文学干预生活的惊人勇气。”
第二节柳青 梁斌 杨沫
一、农村题材小说: 1、(1)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要求作家关注那些显示“中国社会”面
貌“深刻的变化”的斗争,而这通常上指的是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 (2)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 要与自己的表现对象(农民)相一致。 2、柳青: 《创业史》 创业史:作者是柳青,于1954年动笔,于1960年6月出版,这是一 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 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 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 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 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 作品“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 ,创 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 ,受到了人们的肯定。
第二十三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60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1、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2、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重视体现历史复杂性的“中间状态”人物 创造,重提文学的“真实性”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1、作品的写作和发表:“文章”开始的最初几年里,除极个别作家仍可 以发表作品外,作家普遍失去写作资格 2、写作方式:组织写作小组 3、域外文化交流:几乎处于隔绝封闭状态
《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使用“反描 法”。还使用了“侧面透露法”,又一特点是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 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 场面和刻画人物。
《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 构,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非常怪异的事件。
(1) 成就 “最突出地表现在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2) “三多三不足”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 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3) 过于理想化 二、革命历史小说 1、《红旗谱》(名词解释),作者是梁斌,于1957年12月出版。它是一
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它所描写的一系列重大事 件,它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斗争方式和历史命运的反映,在十七年文 学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小说所写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农民革命
3、“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派别:胡适《尝试集》开始,包括 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他后来的“转 变”则被肯定)等。
4、(1)这一时期,在诗歌理论和实践上,被反复阐述和强调的是:诗 的社会“功能”,以及诗的写作者的“立场”和思想情感的性质的规定。 (2)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
二十六章50年代、60年代戏剧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1、 当代戏曲改革 1、1949-1957年间,戏曲改革主要历史任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 2、1958-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是京剧现代戏的革命
3、新时期以后,戏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则是戏曲的“戏曲 化”和“特征化”
京剧弊端:虽然增强了戏剧的写实性和现代性,但未能很好地把握“虚”、“实”的 合度与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所以难以完全避免“话剧加唱”的弊病。 2、 当代话剧改革 1、 十七年话剧:a、平缓发展(建国初期) b、黄金岁月(1950年代中后期) c、衰微时期(1960年代前期) 2、“第四种剧本”:(名词解释) 剧作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指 的是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中,除去概念地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 种剧本”之外,涌现出来的“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另一种剧本。 两大突破: a.对“人性”、“人道主义”禁区的突破,大胆描写人的 爱情、情操、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 b.对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禁区 的突破,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 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而揭露、批判性质,或幽默、嘲 讽的小说,其价值、地位则受到怀疑。 B、诗化、散文化小说 C、侧重表现心理活动的作品 :“既未能反映出主要矛盾和主要斗争,
而且又往往不能完全按照客观的真实而加以表现”,在艺术形式上 也“支离破碎,朦胧滞涩”,是一种创作的“错误倾向” (2)主导风格:奔 雄 刚 热 (3)形态单一化的矫正:关于茹志鹃小说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