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最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总体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从总体上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客观条件:1 物质经济条件—工业革命
2 政治阶级条件—三大工人政治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主观条件:1社会科学基础:三大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 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努力
标志:1848年2月,马、恩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特征:1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整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践性创新性):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科学性与革命性):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第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第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理论意义:第一,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它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常碰到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
唯物主义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定义: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索复写,摄影和反应。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2、第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关系):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直到人的思维一切都运动。)
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关系):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二,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
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 对立统一规律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4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
性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
重要意义: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精确化。
2、适度的原则要注意掌握分寸,“过犹不及”。首先要注意把握关节点。
3、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
4、渐进与变革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要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结合起来
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意义: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
同一性原理: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表现: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原理: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表现:1,矛盾双方之间的差异性
2,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限制
3,矛盾一方力图统治另一方
4,矛盾一方力图消灭另一方
方法论原理意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
(1)对立
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统一
第一,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
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和体现普遍性。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义:1.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2.这一原理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基本内容
(第一)在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第二)在每一个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