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件总论
合集下载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675d8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0.png)
透热、养阴活血的作用。
清热解毒剂
用于治疗三焦火毒证,如黄连 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具有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
清脏腑热剂
用于治疗五脏六腑火热证,如 龙胆泻肝汤、清胃散等,具有
清泻脏腑实热的作用。
祛湿剂
燥湿和胃剂
用于治疗脾胃湿滞证,如平胃 散、藿香正气散等,具有燥湿
运脾、行气和胃的作用。
清热祛湿剂
方剂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
桥梁作用
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
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对古方、验方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创制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中药新药。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将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用于治疗湿热内蕴证,如茵陈 蒿汤、八正散等,具有清热利 湿、利尿通淋的作用。
利水渗湿剂
用于治疗水湿内停证,如五苓 散、猪苓汤等,具有利水渗湿 、通阳化气的作用。
温化寒湿剂
用于治疗寒湿内蕴证,如真武 汤、实脾散等,具有温阳健脾
、化气行水的作用。
治风剂
疏散外风剂
用于治疗外风所致病证,如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等,具有疏散外风、通络止 痛的作用。
汉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学体系,使方剂学形 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宋金元时期
政府组织编纂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同时出现了“金元四大家”等各具特色的 医学流派,促进了方剂学的进一步发展。
晋唐时期
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方》 等著作丰富了方剂学的内容,推动了方剂 学的发展。
清热解毒剂
用于治疗三焦火毒证,如黄连 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具有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
清脏腑热剂
用于治疗五脏六腑火热证,如 龙胆泻肝汤、清胃散等,具有
清泻脏腑实热的作用。
祛湿剂
燥湿和胃剂
用于治疗脾胃湿滞证,如平胃 散、藿香正气散等,具有燥湿
运脾、行气和胃的作用。
清热祛湿剂
方剂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
桥梁作用
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
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对古方、验方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创制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中药新药。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将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用于治疗湿热内蕴证,如茵陈 蒿汤、八正散等,具有清热利 湿、利尿通淋的作用。
利水渗湿剂
用于治疗水湿内停证,如五苓 散、猪苓汤等,具有利水渗湿 、通阳化气的作用。
温化寒湿剂
用于治疗寒湿内蕴证,如真武 汤、实脾散等,具有温阳健脾
、化气行水的作用。
治风剂
疏散外风剂
用于治疗外风所致病证,如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等,具有疏散外风、通络止 痛的作用。
汉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学体系,使方剂学形 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宋金元时期
政府组织编纂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同时出现了“金元四大家”等各具特色的 医学流派,促进了方剂学的进一步发展。
晋唐时期
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方》 等著作丰富了方剂学的内容,推动了方剂 学的发展。
方剂学课件最新完整版pptx
![方剂学课件最新完整版pptx](https://img.taocdn.com/s3/m/6e8f695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d.png)
THANKS
制剂质量标准
对制剂的外观、性状、含量、微生物限度等进行规定。
检测方法标准
制定中药及其制剂的检测方法,如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等。
06
方剂学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概 述
国内外方剂学研究现状比较
研究方法
国内注重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国外则更侧重于临床试验和 数据分析。
研究领域
国内在中药复方、经典名方等领域研究深入,国外则关注于植物药 、天然药物等领域。
三仁汤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等,用于湿 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03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应用探讨
麻黄汤类方解析及临床运用
麻黄汤的组成与功效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
外感风寒表实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禁忌症包括体虚外感、表虚自汗及 失血者。
对于胆囊炎引起的胁痛、 腹胀、恶心等症状,四逆 散可疏肝理气,缓解症状 。
胃溃疡
四逆散可用于治疗胃溃疡 ,能促进胃黏膜修复,缓 解胃痛、胃酸过多等症状 。
血府逐瘀汤现代应用举例
冠心病心绞痛
01
血府逐瘀汤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改善心肌缺血,缓解
胸痛、胸闷等症状。
脑外伤后遗症
02
对于脑外伤后遗症引起的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血府逐瘀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用 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等,用 于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
清热药性能特点及应用举例
性能特点 苦寒清泄,主入气分或血分
能清解里热、湿热、热毒等
清热药性能特点及应用举例
方剂学PPT课件 方剂学总论绪论
![方剂学PPT课件 方剂学总论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d0837a138bd63186bdebbc18.png)
作用:通过宣发肺气,开泄腠理毫毛,调畅营卫,并引动人 体正气向上向外驱邪,使人体微微汗出,肌表之邪随汗而解。
适应证:外感六淫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初起 等见恶寒发热等表证者。总之,凡是邪在肌表或病邪由里达表, 需要透邪外出的病证均可用汗法,以达到解表﹑透疹﹑消肿﹑ 止痛﹑止痢之功。
9
分类:主要分辛温法﹑辛凉法。但根据病邪兼夹的 不同以及体质之异,汗法常配合其它治法运用,故又有 扶正解表﹑化饮解表﹑理气解表以及透疹解表等治法。
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以清除里热。
适应证:里热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气血两燔证、 脏腑热证以及暑热证等。
分类:清气法、清营法、凉血法、气血两清法、清热解毒法13、
清脏腑热法、清虚热法以及清暑法等。根据邪气兼夹之不同以及 病情虚实之异,清法又常与其它治法同用。其中,热为阳邪,最 易伤阴,大热又易耗气,故清法最常与补气、养阴法配伍运用。
6
近现代时期:《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 载方96592首,分11个分册,1800多万字。汇集了古今方剂研究 成果,是学习、研究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
7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八法的涵义及其适应证。 2﹒熟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学研究的内容: 治法 组方配伍规律 临床运用规律
1
2、方剂学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 (1)方剂是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之一。 (2)方剂学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 要组成部分。 (3)方剂学是基础理论过渡到临床的桥梁学科。
3、学习方剂学的主要任务 (1)掌握治法、组方的原理和配伍规律。 (2)学会分析方剂和运用药物组成方剂。 (3)掌握一定的代表方,初步学会运用方剂。 4、学习方剂学方法与要求 (1)具体方剂学习分三级要求:①掌握:要求掌握
适应证:外感六淫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初起 等见恶寒发热等表证者。总之,凡是邪在肌表或病邪由里达表, 需要透邪外出的病证均可用汗法,以达到解表﹑透疹﹑消肿﹑ 止痛﹑止痢之功。
9
分类:主要分辛温法﹑辛凉法。但根据病邪兼夹的 不同以及体质之异,汗法常配合其它治法运用,故又有 扶正解表﹑化饮解表﹑理气解表以及透疹解表等治法。
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以清除里热。
适应证:里热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气血两燔证、 脏腑热证以及暑热证等。
分类:清气法、清营法、凉血法、气血两清法、清热解毒法13、
清脏腑热法、清虚热法以及清暑法等。根据邪气兼夹之不同以及 病情虚实之异,清法又常与其它治法同用。其中,热为阳邪,最 易伤阴,大热又易耗气,故清法最常与补气、养阴法配伍运用。
6
近现代时期:《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 载方96592首,分11个分册,1800多万字。汇集了古今方剂研究 成果,是学习、研究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
7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八法的涵义及其适应证。 2﹒熟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学研究的内容: 治法 组方配伍规律 临床运用规律
1
2、方剂学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 (1)方剂是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之一。 (2)方剂学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 要组成部分。 (3)方剂学是基础理论过渡到临床的桥梁学科。
3、学习方剂学的主要任务 (1)掌握治法、组方的原理和配伍规律。 (2)学会分析方剂和运用药物组成方剂。 (3)掌握一定的代表方,初步学会运用方剂。 4、学习方剂学方法与要求 (1)具体方剂学习分三级要求:①掌握:要求掌握
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59e8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6.png)
痹症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现代制备工艺发展趋势
机械化与自动化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注重人与自然、社 会的和谐。
辨证论治
根据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灵活运用四诊合参, 确立治则治法。
知常达变
掌握疾病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调 整治疗方案。
方剂学在辨证论治中作用
确立治则治法
01
根据病情制定相应治则治法,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包括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序贯用药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
注意事项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用 药安全、有效。
案例分析:成功避免禁忌
1 2 3
案例一
患者因感冒就医,医生开具处方时注意到患者正 在服用另一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及时调整用 药方案,避免了不良后果。
案例二
01
新技术应用
如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膜分离等。
02
03
制剂创新
研发新型制剂,如缓控释制剂、靶向 制剂等。
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剖析
药材质量控制
炮制工艺控制
制剂过程控制
成品质量检验
确保原料药材质量符合 标准。
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 操作。
对制剂过程进行全面监 控,确保产品质量。
对成品进行全项检验, 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现代制备工艺发展趋势
机械化与自动化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注重人与自然、社 会的和谐。
辨证论治
根据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灵活运用四诊合参, 确立治则治法。
知常达变
掌握疾病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调 整治疗方案。
方剂学在辨证论治中作用
确立治则治法
01
根据病情制定相应治则治法,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包括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序贯用药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
注意事项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用 药安全、有效。
案例分析:成功避免禁忌
1 2 3
案例一
患者因感冒就医,医生开具处方时注意到患者正 在服用另一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及时调整用 药方案,避免了不良后果。
案例二
01
新技术应用
如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膜分离等。
02
03
制剂创新
研发新型制剂,如缓控释制剂、靶向 制剂等。
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剖析
药材质量控制
炮制工艺控制
制剂过程控制
成品质量检验
确保原料药材质量符合 标准。
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 操作。
对制剂过程进行全面监 控,确保产品质量。
对成品进行全项检验, 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方剂学课件1总论 26页
![方剂学课件1总论 26页](https://img.taocdn.com/s3/m/dd268cb7b9d528ea81c779a5.png)
05.11.2019
课件
8
8 《和剂局方》: 9 《伤寒明理论》: 10 《普济方》: 11 《中医方剂大词典》:
05.11.2019
课件
9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 以法组方、选方、类方,、释法
05.11.2019
课件
10
三、治疗大法
二、现代剂型: 冲剂: 片剂: 糖浆剂: 口服液: 注射剂:
05.11.2019
课件
21
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
1、数量规格:
2、服法:
3、有毒方服法:
4、小儿服法:
5、昏迷患者服法:
6、服药时间:
7、宜忌:
05.11.2019
课件
22
度量衡 a秦代、汉代、汉唐和现代差很大 b原方比例3:1 c隋唐以后差别不大 d不带括号的是原方用量 e带括号的是参考用量
3名词:①经方②时方③成方④禁方
05.11.2019
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6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起源:《针灸甲乙经》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 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三个阶段 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时期------两汉到清末阶段 较成熟时期----解放后几十年
05.11.2019
课件
7
方书
1《五十二病方》: 2 《皇帝内经》: 3《伤寒杂病论》: 4《备急千金药方》 《千金翼方》: 5 《外台秘要》: 6《圣惠方》: 7 《圣济总论》:
八法:
1、来源:论病之情,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字统 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2、含义:
中医方剂学-方剂总论PPT优选课件
![中医方剂学-方剂总论PPT优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813768f111f18583d05a92.png)
2.适应证:里寒证。
3.分类:根据里寒证的程度和寒邪的部位不 同,分为:a.温中祛寒——治里寒证;b.回 阳救逆——治阴盛阳衰、阳气将亡;c.温经 散寒——治寒在经脉之证。
2020/10/18
11
■清法
1.含义:是通过清热、泄火、解毒、凉血等方 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 法。
2.适应证:里热证。清法的运用范围很广, 尤其常用于治疗温热疾病。
3.分类:a.清气分热——治热在气分;
b.清营凉血——治热入营血;
c.清热解毒——治热盛成毒;
d.清脏腑热——治热在脏腑;
e.清虚热——治阴虚发热证。
2020/10/18
12
■消法
1.含义: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 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解的一 种治法。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重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020/10/18
16
三 方剂的组成
(一)组方原则
佐药:有三种意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直 接治疗次要的兼证,如麻黄汤的杏仁,银翘散中 的桔梗和芦根;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 烈性,如十枣汤中的大枣,九味羌活汤中的生地、 黄芩;
2.适应证:里实证 3.分类:寒下;温下;润下;峻下逐水。
2020/10/18
9
和法
1.含义: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来达到疏解 邪气,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2.适应证: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肝脾不和;胆 胃不和;寒热失调;表里同病等。
2020/10/18
10
■温法
1.含义: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 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3.分类:根据里寒证的程度和寒邪的部位不 同,分为:a.温中祛寒——治里寒证;b.回 阳救逆——治阴盛阳衰、阳气将亡;c.温经 散寒——治寒在经脉之证。
2020/10/18
11
■清法
1.含义:是通过清热、泄火、解毒、凉血等方 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 法。
2.适应证:里热证。清法的运用范围很广, 尤其常用于治疗温热疾病。
3.分类:a.清气分热——治热在气分;
b.清营凉血——治热入营血;
c.清热解毒——治热盛成毒;
d.清脏腑热——治热在脏腑;
e.清虚热——治阴虚发热证。
2020/10/18
12
■消法
1.含义: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 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解的一 种治法。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重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020/10/18
16
三 方剂的组成
(一)组方原则
佐药:有三种意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直 接治疗次要的兼证,如麻黄汤的杏仁,银翘散中 的桔梗和芦根;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 烈性,如十枣汤中的大枣,九味羌活汤中的生地、 黄芩;
2.适应证:里实证 3.分类:寒下;温下;润下;峻下逐水。
2020/10/18
9
和法
1.含义: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来达到疏解 邪气,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2.适应证: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肝脾不和;胆 胃不和;寒热失调;表里同病等。
2020/10/18
10
■温法
1.含义: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 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2024版方剂学全套课件
![2024版方剂学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59c25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8.png)
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清虚热剂
青蒿鳖甲汤
由青蒿、鳖甲(先煎)、细生地(酒洗)、知母(生)、丹皮组成,主治温病后期邪伏 阴分证。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清骨散
由银柴胡(醋炙)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组成,主治肝肾阴虚虚 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烦躁口渴舌红少苔脉细
苦微渴。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 梗、甘草、芦根,主治风温初起,表 热轻证,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 渴。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 穗、淡豆豉、桔梗、甘草,主治温病 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 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症见憎寒壮热、 头项强痛、肢体酸痛。
方剂学全套课件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解表剂 • 清热剂 • 祛湿剂 • 祛暑剂 • 温里剂
01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方剂定义及分类方法
方剂定义
方剂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适 当的药物和剂量,按照一定的配伍原 则和方法制成的药剂。
分类方法
方剂可以按照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临 床分科、剂型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 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 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 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 舌淡苔白、脉细弱。
05
清虚热剂
青蒿鳖甲汤
由青蒿、鳖甲(先煎)、细生地(酒洗)、知母(生)、丹皮组成,主治温病后期邪伏 阴分证。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清骨散
由银柴胡(醋炙)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组成,主治肝肾阴虚虚 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烦躁口渴舌红少苔脉细
苦微渴。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 梗、甘草、芦根,主治风温初起,表 热轻证,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 渴。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 穗、淡豆豉、桔梗、甘草,主治温病 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 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症见憎寒壮热、 头项强痛、肢体酸痛。
方剂学全套课件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解表剂 • 清热剂 • 祛湿剂 • 祛暑剂 • 温里剂
01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方剂定义及分类方法
方剂定义
方剂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适 当的药物和剂量,按照一定的配伍原 则和方法制成的药剂。
分类方法
方剂可以按照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临 床分科、剂型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 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 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 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 舌淡苔白、脉细弱。
05
方剂学总论 ppt课件
![方剂学总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f28dce02768e9950e738b9.png)
2、代表方:是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些医学 流派或者一些医学大家,在理论上创新的同时,相应 临床上产生的,代表这种理论的典型的方剂。
象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集中反映了李东垣 “甘温除热”治法。
又比如象朱丹溪的大补阴丸。集中反映了他学术 思想方面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补阴学派的思 想。 3、常用方:是经过很多年临床运用中被公认的,确定 有效的方剂。
20
六、明清时期 (明代侧重在方药共融发展,药方发展中互相 影响。清代又走向由博返约 规范整理。) 21
七、近现代时期 (方剂学更加快速发展时期)
1.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 为杰出代表。
2.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3.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4.中药新药的研究与生产。
22
②专指《黄帝内经》和仲景之方。
③专指仲景之方
2、时方:仲景之后的各家之方。
3、成方:成熟、完善、有效、医书有载的,并为后世医家所公认的
方剂。
4、禁方(秘方):秘而不传的方
10
11
12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学习要求: (1)了解方剂学发展每一历史时期的时
代特点; (2) 从先秦开始,到近五十年分为七个
八法之间的关系:即清代·程钟龄在它的代表作《医学心悟》中所言: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30
依据八纲推导八法的思路
31
八法的含义:1、汗法:
32
2、吐法:
33
3、下法:
34
4、和法:
35
5、温法:
36
6、清法:
37
7、消法:
38
8、补法:
39
40
41
第三章在教学大纲安排里面,基本上是属于三类内容。三类内容是属 于提示的。主要靠自学。
象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集中反映了李东垣 “甘温除热”治法。
又比如象朱丹溪的大补阴丸。集中反映了他学术 思想方面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补阴学派的思 想。 3、常用方:是经过很多年临床运用中被公认的,确定 有效的方剂。
20
六、明清时期 (明代侧重在方药共融发展,药方发展中互相 影响。清代又走向由博返约 规范整理。) 21
七、近现代时期 (方剂学更加快速发展时期)
1.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 为杰出代表。
2.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3.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4.中药新药的研究与生产。
22
②专指《黄帝内经》和仲景之方。
③专指仲景之方
2、时方:仲景之后的各家之方。
3、成方:成熟、完善、有效、医书有载的,并为后世医家所公认的
方剂。
4、禁方(秘方):秘而不传的方
10
11
12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学习要求: (1)了解方剂学发展每一历史时期的时
代特点; (2) 从先秦开始,到近五十年分为七个
八法之间的关系:即清代·程钟龄在它的代表作《医学心悟》中所言: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30
依据八纲推导八法的思路
31
八法的含义:1、汗法:
32
2、吐法:
33
3、下法:
34
4、和法:
35
5、温法:
36
6、清法:
37
7、消法:
38
8、补法:
39
40
41
第三章在教学大纲安排里面,基本上是属于三类内容。三类内容是属 于提示的。主要靠自学。
方剂学总论【27页】
![方剂学总论【27页】](https://img.taocdn.com/s3/m/cdd2dd7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b.png)
3.八阵:见于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其将方 剂“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固、
因”。
4.以主方归纳分类方剂:始见于明代施沛之《祖 剂》。
5.综合分类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 之《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以治法(功 效)为主的分类法,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 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 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消 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和急救良方 共22剂。
度,去渣取汁,以供服用的液体制剂。
* 汤剂的优特点:
·吸收快;
·疗效迅速;
·运用灵活;
·能兼顾到个体的特殊性。
整理课件
23
b.散剂:指将处方药物加工碾成细末,并干燥、混匀
以供临床应用的一种制剂。可内服或外用。
* 散剂的优特点:
·吸收较快;
·不易变质;
·节省药材;
·携带方便;
·容易控制剂量,尤宜小儿服用。
整理课件
6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由陈师文等编 著,载方788首(通行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由政府编修的“成药典”。
*《太平圣惠方》 :宋代王怀隐奉诏编撰,载 方16834首。
*《圣济总录》 :宋赵佶撰,载方约近2万。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代医家成无己编 著。旨在分析20首伤寒经方,是中医药学史 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著作,开创了 “方论”研究的方法。“方之有解,始于成 无已”(汪昂语)。
整理课件
5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伤寒杂病论》:乃东汉末期张仲景所著;载方314 首。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创融理、法、方、
药于一体,被誉为“方书之祖”。 *《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著,载方验、便、廉。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 *《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著,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 是作辑迭工作的常用底本。
方剂学课件-1总论-幻灯片
![方剂学课件-1总论-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62ddfc4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7.png)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25
组成变化
1. 药味加减的变化 2. 药物配伍的变化 3. 药量加减的变化 4. 剂型更换的变化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26
⒈药味加减的变化
是在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
病情的变化,加入某些与病情相适 应的药物,或减去与病情不适应的 药物,亦叫“随证加减”。
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治纯热证时,于寒剂中少加热药,以行散之,以免凝闭郁
遏之患,如左金丸之用吴茱萸。又如为避免病势格拒,寒
药热服,热药寒服,亦反佐之意也。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24
使:
Guide
有两个含义
①调和诸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
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甘草;
②引经药,即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如八正散中的灯心草。
方剂中蕴涵有丰富的有关中医辨证论治的 理论和经验,前人传留下的大量方剂则是这 些理论和经验的信息载体。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17
中医不同学术流派 的学术经验主要集 中在其所创立的方 剂中。
方剂的创制反映了 制方者在特定知识背景下,
结合临床实际, 对既有理论和经验的
某种发挥和创新。
一首方剂是一个 医家的学术精华
伤寒论 金匮要略
113 262
314
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 一体,是方书之祖。
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集价廉易得, 有效之方,以 供急救之用
6
孙
思 邈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5000余首 2900左右
唐以前方剂之总结
外台秘要 唐·王焘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总论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16bb4bb4482fb4daa48d4b7c.png)
复习思考题
1、名词术语解释:方剂学、方剂、治法、八 法、七方、十剂、轻可去实、通可去滞、 剂型、散剂、丸剂。
2、试述治法和方剂的关系。 3、简述方剂组成的目的。 4、何谓方剂的组成原则?试述其结构及各自的
涵义。 5、方剂为何要变化?如何变化? 6、熟悉方剂学发展史上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
义。
*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托名黄帝、歧伯
编著;载方13首。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书中有关辨证立 法、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理论, 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著; 载方314首。既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 作,又首创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誉 称为“方书之祖”。
*清法:
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 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应于 热证、火证、热盛成毒以及虚热等证。
*温法:
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 得以消散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脏腑的陈 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 气衰微等。
*消法: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 以及驱虫的作用,使气、血、痰、湿、 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 一种治法。
二、常用剂型简介
a、汤剂:指将处方药物加水适量,加 热煎煮到一定程度,去渣取 汁,以供服用的液体制剂。
* 汤剂的优特点: ·吸收快; ·疗效迅速; ·运用灵活;·能兼顾到个体的特殊性。
b、散剂:指将处方药物加工碾成细末, 并干燥、混匀以供临床应用 的一种制剂。可内服或外用。
* 散剂的优特点: ·吸收较快 ·不易变质;·节省药材 ·容易控制剂量,尤宜小儿服用; ·携带方便。
* 说明:
方剂学1总论精品PPT课件
![方剂学1总论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f7318987c24028905fc323.png)
下——指荡涤胃肠,泻下大便以攻逐在里的
病邪;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15
和——指和解表里的寒热或调和脏腑的功能; 温——指运用温热的方药以治疗寒证; 清——指运用寒凉的方药以治疗热证; 消——指运用有消导和散结作用的方药以治疗
气、血、痰、食、湿、火等所结成的病 邪;使之渐消缓散;
补——指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不足。
方剂学课件
13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
就是依据治法进 行合理的恰当的 组方或选方。
药
就是选用适当的 药物组合成方。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方以药成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14
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指解表发汗,开泄腠理,调和营卫以
祛散在表病邪;
吐——指运用催吐方药,引起呕吐,从而解
除停留在胸膈之上病邪;
方剂学课件
5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方剂的历史悠久,是在用单味药治病的 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认识到几味 药配合治病的疗效高于单味药,于是便逐渐 形成了方剂。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6
历代著名方书简介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的方书,载方283首。
成书于春秋战国,载方13首。
伤寒论 金匮要略
113 262
方剂学
Formula-ology
主讲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1
第一章 概 述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 法和方剂的理论、组方规律 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2
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临床辨证之进行治疗的主要措施。 辨证是施治的基础,运用方剂或组方用药 是施治的主要环节,方剂的组成与运用正 确与否,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
病邪;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15
和——指和解表里的寒热或调和脏腑的功能; 温——指运用温热的方药以治疗寒证; 清——指运用寒凉的方药以治疗热证; 消——指运用有消导和散结作用的方药以治疗
气、血、痰、食、湿、火等所结成的病 邪;使之渐消缓散;
补——指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不足。
方剂学课件
13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
就是依据治法进 行合理的恰当的 组方或选方。
药
就是选用适当的 药物组合成方。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方以药成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14
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指解表发汗,开泄腠理,调和营卫以
祛散在表病邪;
吐——指运用催吐方药,引起呕吐,从而解
除停留在胸膈之上病邪;
方剂学课件
5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方剂的历史悠久,是在用单味药治病的 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认识到几味 药配合治病的疗效高于单味药,于是便逐渐 形成了方剂。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6
历代著名方书简介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的方书,载方283首。
成书于春秋战国,载方13首。
伤寒论 金匮要略
113 262
方剂学
Formula-ology
主讲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1
第一章 概 述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 法和方剂的理论、组方规律 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2
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临床辨证之进行治疗的主要措施。 辨证是施治的基础,运用方剂或组方用药 是施治的主要环节,方剂的组成与运用正 确与否,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元时期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开后世方论
之先河,首次依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是第 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
2020/7/27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
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倡导 辛凉解表、泻热养阴为治疗热病的原则。为后世温病学派的形 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寒凉派
2020/7/27
下法
定义:通过泻下通便,是积聚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 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除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立法依据:“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至真要大论》)
适用范围: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 结痰停饮等。
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立法依据:“热者寒之”、“治热以寒” 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2020/7/27
补法
定义:通过补益、滋养人体的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 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 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立法依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劳者温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 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020/7/27
温法
定义: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 络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立法依据:“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素问至真要大 论》) 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清法
定义: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泄火解毒等作 用,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 法。
2020/7/27
如何做到“精”?
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 功,并学会把哲学的思想运用于工作 学习中。 其次,要有高超的医术,丰富的临床 经验。 最后,要勤于思索,勇于探索,即使 身处逆境仍坚持科学。
2020/7/27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特质,尤 其是我们医学,要彻底体会这种特 质,没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不 足以奏效的。这种养成期越长,对 我们日后的持续成长就越有帮助!
2020/7/27
热爱我们的职业, 做一名“苍生大医”。
2020/7/27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 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 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 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 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 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 一心赴救,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方剂
方剂学
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 肤科为主)
283首方,用药242种
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 熨等外用剂型。
2020/7/27
方剂临床运用 已初具规模
春秋-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
载方13首 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甜酒) 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 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南北朝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载方140首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南北朝北齐徐之才《药对》将药物分成10种, 至宋代赵佶《圣济经》将方剂分成10种,为后
人按治法分类方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0/7/27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 翼方》
共载方7300余首,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成就, 记载了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医论、医方、诊 法、针灸、导引、按摩、食养等内容。
适用范围:(脏腑、阴阳、气血)各种虚证
2020/7/27
消法
定义: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消除体内因气、 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 癥块的一种治疗方法。
立法依据:“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逸者行 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消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行气、活血、祛痰、消食、利水、驱虫 狭义:消食
2020/7/27
治法: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订的治疗方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从历史的发展看,先有方,后有法。 2、从临床辨证论治来看,“方从法出,以法统 方” ,方从属于法。 3、方与法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治法是组 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2020/7/27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提出制方理论: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2020/7/27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载方314首。创
造性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被誉为“方 书之祖”。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辑入便、效、廉之单
方、验方。如“取青蒿一握,绞取汁,尽服之” 治疟。
合
学 • 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生命科 科学
2020/7/27
第二节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方剂的起源 二、方剂的理论基础 三、方剂数量的积累 四、治法理论的发展 五、制方原理的阐释 六、方剂的现代研究
2020/7/27
萌芽期:原始社会——夏、商、周
单味中药
(单方)
多味中药(复方)
汤液为 方剂诞 生奠定 基础
2020/7/27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载方297首,后经多
年的多次重修,增补至788首,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圣济总录》载方近2万首,是又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内早的儿科专
著。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妇科
专著。
2020/7/27
祝同学们都能经过自己的努 力,成为真正的精诚大医!
2020/7/27
唐王焘《外台秘要》收方6000余首,引录
大量医学著作,是研究唐以前医学的重要 文献。
宋翰林医官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 书,载方16834首,既继承了前代医学成 就,又总结了当代医学经验,是一部临床 实用的方书。
2020/7/27
“七方” 大: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 小: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邪轻浅的轻剂。 缓: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需长期服用的方剂。 急: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 奇:单数味药组成的方剂。 偶:双数味药组成的方剂。 重(复):两方或数方组成的方剂。
治法的形成与发展
1、《内经》中最早提出治法。 2、《伤寒杂病论》进一步充实了治法。 3、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明确提出治法,
将诸多治法概括成“八法”。
2020/7/27
二.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 八法”,他在《医学心悟》中 说 :“ 论 病 之 源 , 以 内 伤 外 感 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 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 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 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2020/7/27
消法和下法都能治疗有实邪,二者的区别 如下:
下法
消法
病位: 肠胃
脏腑、经络、筋肉
病势: 急迫
较缓
作用: 急攻速下 渐消缓散
虚实: 形证俱实 虚实夹杂
结果: 排出
消失
2020/7/27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按病证分类:《五十二病方》 、《伤寒杂病论》 按组成分类:“七方” 按主方分类:《祖剂》 按治法分类:“十剂”、“八阵”、“二十二剂” 综合分类法:本教材
2020/7/27
辨证 ? 辨病
中医学
现代医学
?
望闻问切
中医
病 态 信 病人 息
西医
问触叩听 辅助检查
病因病机 证
方药;针灸;推拿等
治法
措 施
方 案
人
药物;手术;理疗等
病
病因病机
方 案
措 施
治法
病人
病因病机
证候表现
证
(自诉及诊察)
辨
证
论
治
方剂
中药
治法
方剂学 具有基础和临
床的双重属性 • 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 综 • 沟通中医和中药
又称作“方证对应”。
2020/7/27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 部分。
“辨证”,即根据疾病所表现的证候,分析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 位等。 “论治”就是在辨证清楚的基础上,对该病确 定恰当的治疗方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 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方剂总论
第一章 绪 论
2020/7/27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中医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 照组方原则,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 定适宜剂型及用法,最后完成药物的治疗处方。
治法 用法
处方 方剂 剂型
方法
剂量
每剂药量 每日剂量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 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
张从正(张子和)《儒门事亲》详细介绍汗吐下三法运用,主
张“治病应着重在祛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用 药多重寒凉,偏攻慎补。——攻下派
李杲(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 强调“人以
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火为元气之贼”。 主张温补脾胃以抑阴火。 ——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格致余论》、《丹溪心法》认为“阳常有
2020/7/27
习题
1、我国现存载方量最大的古籍方书是( ),载方( )首。
2、在中医学史上,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于一 体的医著是( )
之先河,首次依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是第 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
2020/7/27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
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倡导 辛凉解表、泻热养阴为治疗热病的原则。为后世温病学派的形 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寒凉派
2020/7/27
下法
定义:通过泻下通便,是积聚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 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除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立法依据:“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至真要大论》)
适用范围: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 结痰停饮等。
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立法依据:“热者寒之”、“治热以寒” 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2020/7/27
补法
定义:通过补益、滋养人体的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 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 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立法依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劳者温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 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020/7/27
温法
定义: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 络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立法依据:“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素问至真要大 论》) 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清法
定义: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泄火解毒等作 用,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 法。
2020/7/27
如何做到“精”?
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 功,并学会把哲学的思想运用于工作 学习中。 其次,要有高超的医术,丰富的临床 经验。 最后,要勤于思索,勇于探索,即使 身处逆境仍坚持科学。
2020/7/27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特质,尤 其是我们医学,要彻底体会这种特 质,没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不 足以奏效的。这种养成期越长,对 我们日后的持续成长就越有帮助!
2020/7/27
热爱我们的职业, 做一名“苍生大医”。
2020/7/27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 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 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 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 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 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 一心赴救,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方剂
方剂学
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 肤科为主)
283首方,用药242种
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 熨等外用剂型。
2020/7/27
方剂临床运用 已初具规模
春秋-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
载方13首 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甜酒) 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 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南北朝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载方140首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南北朝北齐徐之才《药对》将药物分成10种, 至宋代赵佶《圣济经》将方剂分成10种,为后
人按治法分类方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0/7/27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 翼方》
共载方7300余首,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成就, 记载了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医论、医方、诊 法、针灸、导引、按摩、食养等内容。
适用范围:(脏腑、阴阳、气血)各种虚证
2020/7/27
消法
定义: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消除体内因气、 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 癥块的一种治疗方法。
立法依据:“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逸者行 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消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行气、活血、祛痰、消食、利水、驱虫 狭义:消食
2020/7/27
治法: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订的治疗方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从历史的发展看,先有方,后有法。 2、从临床辨证论治来看,“方从法出,以法统 方” ,方从属于法。 3、方与法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治法是组 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2020/7/27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提出制方理论: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2020/7/27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载方314首。创
造性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被誉为“方 书之祖”。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辑入便、效、廉之单
方、验方。如“取青蒿一握,绞取汁,尽服之” 治疟。
合
学 • 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生命科 科学
2020/7/27
第二节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方剂的起源 二、方剂的理论基础 三、方剂数量的积累 四、治法理论的发展 五、制方原理的阐释 六、方剂的现代研究
2020/7/27
萌芽期:原始社会——夏、商、周
单味中药
(单方)
多味中药(复方)
汤液为 方剂诞 生奠定 基础
2020/7/27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载方297首,后经多
年的多次重修,增补至788首,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圣济总录》载方近2万首,是又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内早的儿科专
著。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妇科
专著。
2020/7/27
祝同学们都能经过自己的努 力,成为真正的精诚大医!
2020/7/27
唐王焘《外台秘要》收方6000余首,引录
大量医学著作,是研究唐以前医学的重要 文献。
宋翰林医官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 书,载方16834首,既继承了前代医学成 就,又总结了当代医学经验,是一部临床 实用的方书。
2020/7/27
“七方” 大: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 小: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邪轻浅的轻剂。 缓: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需长期服用的方剂。 急: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 奇:单数味药组成的方剂。 偶:双数味药组成的方剂。 重(复):两方或数方组成的方剂。
治法的形成与发展
1、《内经》中最早提出治法。 2、《伤寒杂病论》进一步充实了治法。 3、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明确提出治法,
将诸多治法概括成“八法”。
2020/7/27
二.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 八法”,他在《医学心悟》中 说 :“ 论 病 之 源 , 以 内 伤 外 感 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 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 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 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2020/7/27
消法和下法都能治疗有实邪,二者的区别 如下:
下法
消法
病位: 肠胃
脏腑、经络、筋肉
病势: 急迫
较缓
作用: 急攻速下 渐消缓散
虚实: 形证俱实 虚实夹杂
结果: 排出
消失
2020/7/27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按病证分类:《五十二病方》 、《伤寒杂病论》 按组成分类:“七方” 按主方分类:《祖剂》 按治法分类:“十剂”、“八阵”、“二十二剂” 综合分类法:本教材
2020/7/27
辨证 ? 辨病
中医学
现代医学
?
望闻问切
中医
病 态 信 病人 息
西医
问触叩听 辅助检查
病因病机 证
方药;针灸;推拿等
治法
措 施
方 案
人
药物;手术;理疗等
病
病因病机
方 案
措 施
治法
病人
病因病机
证候表现
证
(自诉及诊察)
辨
证
论
治
方剂
中药
治法
方剂学 具有基础和临
床的双重属性 • 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 综 • 沟通中医和中药
又称作“方证对应”。
2020/7/27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 部分。
“辨证”,即根据疾病所表现的证候,分析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 位等。 “论治”就是在辨证清楚的基础上,对该病确 定恰当的治疗方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 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方剂总论
第一章 绪 论
2020/7/27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中医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 照组方原则,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 定适宜剂型及用法,最后完成药物的治疗处方。
治法 用法
处方 方剂 剂型
方法
剂量
每剂药量 每日剂量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 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
张从正(张子和)《儒门事亲》详细介绍汗吐下三法运用,主
张“治病应着重在祛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用 药多重寒凉,偏攻慎补。——攻下派
李杲(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 强调“人以
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火为元气之贼”。 主张温补脾胃以抑阴火。 ——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格致余论》、《丹溪心法》认为“阳常有
2020/7/27
习题
1、我国现存载方量最大的古籍方书是( ),载方( )首。
2、在中医学史上,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于一 体的医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