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木兰诗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8a62b2e2bd960591c67700.png)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六、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20bb7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0b.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背景、内容和它所体现的家国情怀、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品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木兰诗》的学习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方式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他们积极地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花木兰这一角色的形象非常感兴趣。通过分析诗句,他们逐渐理解了诗中的修辞手法和生僻字词。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解释,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看到他们恍然大悟的表情,我觉得这一部分的教学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诗词仿写:学生可能缺乏仿写经验,不知道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创作,教师应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仿写技巧。
举例:在讲解生僻字词时,教师可以列举“戎装”一词,解释其意涵,并让学生尝试用这个词造句,加深理解。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可选取“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这一句,引导学生识别对偶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在诗句中的作用。在感悟文化内涵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在仿写环节,教师可以提供示例,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创作。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木兰诗》的背景和基本内容。《木兰诗》是一首描绘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叙事诗,它体现了家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女性的英勇形象,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8c2d2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d.png)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详细解读《木兰诗》的内容,分析木兰形象的特点,以及她所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和孝道。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课文主旨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木兰诗》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内外主动探究、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朗读演练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性格原因或者是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话题,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成果分享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不仅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联系实际生活,提出有深度的见解。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学生一些口头表达和展示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课文知识详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课文知识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0f065af0975f46527d3e1ad.png)
6.十二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军书十二卷)
今义:指序数十二。
一词多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市
动词,买。(愿为市鞍马)
名词,集市。(东市买骏马)
2.贴
名词,文告。(昨夜见军帖)
动词,通“贴”,贴上。(对镜帖花黄)
3.将
动词,扶持。(出郭相扶将)
名词,与“军”连用,将领。(将军百战死)
4.机
名词,织布机。(不闻机杼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课文知识详解
成语
1.磨刀霍霍
2.扑朔迷离
考题例析
1.(2015•山西中考)下列古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
B.《木兰诗》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C.《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以动写静,使山河人格化。
8.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10.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C.开展“护苗行动”,创建书香校园,让师生浸润书香的环境里以书为伴,尽享天伦之乐。
D.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重蹈覆辙,引发人们对传统礼义更深层次的思考。
解析:1.此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答案是D。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讴歌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此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答案是B。B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A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此处可改为“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C天伦之乐: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此处用错对象。D重蹈覆辙: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贬义词。此处不合语境。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d2a0e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1.png)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件《木兰诗》是一首古代长篇叙事诗,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而归的故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歌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以及文化背景的介绍。
一、教学内容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章节:第8课《木兰诗》内容:诗歌的朗读与解析,了解花木兰的英勇事迹,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木兰诗》。
2.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花木兰的勇敢和忠诚精神。
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古代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朗读与背诵,花木兰形象的分析。
难点:诗歌中的古汉语词汇理解,艺术手法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木兰诗》的文本内容、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手法解析等。
2. 纸笔:用于学生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木兰从军》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2. 朗读:学生齐读《木兰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花木兰的勇敢和忠诚。
4. 练习:学生随堂练习,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5.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木兰诗》2. 花木兰:勇敢、忠诚3. 艺术手法:比喻、排比、对偶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木兰诗》。
2.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
3. 收集其他有关花木兰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课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木兰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艺术手法的分析上,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花木兰的文学作品,如《木兰辞》、《花木兰传奇》等,了解花木兰的形象在文学中的演变,感受不同作品的艺术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章节:第8课《木兰诗》内容:诗歌的朗读与解析,了解花木兰的英勇事迹,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8课 木兰诗
![第8课 木兰诗](https://img.taocdn.com/s3/m/93c90d0f0b4e767f5acfce98.png)
鞯:马鞍下的垫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 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 十年归。
字词解释: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 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 越过一座座的山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 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 还故乡。
第四自然段: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 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 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 将士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九死一生, 十年后才回来。
第五自然段:回来拜见皇上,皇上坐在举行 大典的朝堂上。给(我)记了很多次功,赏 赐的财物很多很多。皇上问(我)要求什么, 木兰不愿意当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 送我回到故乡去。
⑥合家欢聚
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本诗为什么 要如此安排?
替父出征(详写) 征战沙场 (略写) 凯旋受封(详写) 辞官回乡(详写)
原因:1、突出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 爱国,勇担大任的性格。 2、略写战争残酷,详写回乡团聚,隐含 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第3自然段写“东市……西市……南市……北 市……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唧唧 机杼 军帖
jiān yān jīu
uò
辔头
tuò
鸣溅溅 燕山 鸣啾啾 戎机
zhuāng zhuó tiē bàng
朔气 金柝
zǐ bìn
红妆
著
帖花黄 傍
姊妹 云鬓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 杼声,惟闻女叹息。
字词解释:
唧唧:织布机的声音
惟:只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8课《木兰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a9bf4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0.png)
-诗句深层意义解读: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如“十二年归来不知雁字家书”,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可能在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时感到困难,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木兰诗》所传递的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创作背景及历史价值探讨;
6.相关文化知识拓展:如“花木兰”故事在我国的流传及影响;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二、பைடு நூலகம்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木兰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形象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理解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木兰诗》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赞颂花木兰勇敢、智慧、忠孝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事迹,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内容。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绘等,理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讲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关山度若飞”的夸张表达,增强学生对文学表达技巧的认识。
第8课木兰诗课件
![第8课木兰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89a1f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f.png)
第8课木兰诗课件第8课木兰诗课件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想: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1、诗歌诵读: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cd9287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d.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木兰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诗意、文学特色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汲取木兰精神,勇敢面对挑战。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1.知识与技能:
a.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木兰诗》,理解诗意。
b.学生能够分析《木兰诗》的文学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c.学生能够掌握诗中重点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木兰诗》的背景及寓意。
-突破方法:通过讨论、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木兰的情感变化。
b.古代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感到陌生,难以辨识和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对比现代文中的类似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修辞手法的特点和应用。
c.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了词汇和句式的含义后,仍然难以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读写活动中。
d.小组合作探讨《木兰诗》的背景及寓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07e29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7.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木兰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勇敢担当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木兰诗》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可能是因为对主题认识不够深入。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应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更多背景资料,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激发他们的思考。
4.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和操作性。在本次课程中,诗歌朗读和小组讨论活动较为成功,但仍有一些学生显得拘谨。今后,我可以在实践活动环节增加更多趣味性和操作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5.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木兰诗》的文化背景和词语释义掌握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对吃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需要在课后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6.课后反馈和总结至关重要。在课程结束后,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及时给予解答。但感觉自己在总结环节还可以做得更好,今后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总结,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3.培养家国情怀:通过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4.提高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愿。
5.发展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表独立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基本内容、韵律、修辞手法以及文化背景。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扬木兰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木兰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ebcd9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c.png)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木兰诗》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木兰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忠孝精神。
2.词语解析: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织纴”、“戎机”、“关山”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能力。
3.句子翻译: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技巧。
4.强化审美鉴赏:感受古文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花木兰的忠诚、勇敢、智慧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品格。
6.增进团队合作: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掌握:《木兰诗》中的文言文词汇,如“织纴”、“戎机”、“关山”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理解:学生往往对文言文词汇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其含义。例如,“织纴”一词,需要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辅助,帮助学生理解其指代的是织布的动作。
-句子翻译技巧: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是学生的难点,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百战”和“十年”并非实指,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背诵的片段。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花木兰品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二单元第8课李明哲《木兰诗》教案评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二单元第8课李明哲《木兰诗》教案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d94a8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6.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木兰诗》所传递的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文学背景、诗歌结构、韵律特点以及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木兰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木兰诗》的学习充满了热情。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我成功引起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得相对顺利,但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讲解诗歌结构时,我采用了图示和示例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起承转合的构成。同时,通过朗读和对比,他们也逐渐感受到了《木兰诗》的韵律美。然而,在关键词句解析环节,我意识到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情境教学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词句背后的意义。
c.主题思想的内化:将诗歌的主题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教学策略:设计情境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感悟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原文及译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e8e10110661ed9ad51f3fb.png)
《木兰诗》原文及译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木兰正对著门织布,发出唧唧的声音。
突然听不到织布机的声音,只听到女儿的叹息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问女儿正在思念什麼问女儿正在回忆什麼木兰回答说:“女儿没有思念什麼,女儿没有回忆什麼。
只是昨晚看见徵兵的文书,知道君王正在大规模的徵集士兵;徵兵文书十二卷,每一卷中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我愿意替父亲去购买鞍鞯马匹,从此代父亲出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到东市买骏马,到西市买马鞍缛垫,到南市买马笼头,到北市买长鞭。
早晨才告别父母离开,傍晚就住宿在黄河畔,没有听到爷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溅溅的流水声;天刚亮才离开黄河,傍晚就驻扎在黑山头,没有听到爷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敌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赶赴万里的战场,执行军事任务,如疾飞般度过重重关塞与山岭。
夜裏,北方的寒气中传来阵阵打更的梆子声,月亮的寒光照在铁甲战袍上。
将军战士经历了许多的惨烈战役,十年后终於凯旋归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回来见天子,天子高坐明堂。
依照所记的功勋升到极高的职位,赏赐成千成百得多。
可汗问她想要什麼“木兰不要当高官,希望陛下借我日行千里的精壮骆驼,送我回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8课《木兰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6e0d6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e.png)
8.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二Hale Waihona Puke 核心素养目标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木兰诗》,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边塞诗歌文化,领悟木兰精神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木兰诗》的基本背景和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古代边塞诗歌。它体现了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木兰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木兰的形象和诗歌艺术特色,以及如何表达作者对木兰的赞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8课《木兰诗》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8课《木兰诗》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木兰诗》的来源、创作背景及作者郭茂倩的相关信息。
2.诗歌朗读与节奏划分: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木兰诗》,掌握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修辞手法的效果。
-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深入领悟《木兰诗》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情境教学、互动讨论、小组合作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并掌握《木兰诗》的核心知识。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5551b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4f.png)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木兰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木兰精神的理解逐渐深入,能够将这种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提问和启发思考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分析诗中的典型修辞手法,如“关山度若飞”中的夸张手法,强调其表现力;
-引导学生思考木兰形象所体现的价值观,如勇敢面对困难、忠诚于国家等。
2.教学难点
(1)对《木兰诗》中文学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深入解读木兰形象,挖掘其精神内涵;
(3)联系实际生活,将木兰精神融入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举例:
-针对修辞手法的难点,可以通过对比、举例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பைடு நூலகம்读木兰形象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如从家庭、国家、个人成长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理解;
-对于木兰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以结合社会现象和实际案例,让学生感悟到木兰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难点内容进行反复讲解、示范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探讨木兰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通过学习木兰勇敢、智慧、忠诚、孝顺等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ae323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8.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教案一.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北朝民歌,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诗歌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十年,凯旋而归,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
诗歌以“木兰是女郎”这一戏剧性因素构成情节上的悬念,以“木兰恢复女儿身”这一戏剧性因素构成情节上的突变,在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中,表现了木兰的勇敢、智慧、坚强、机智、善良、纯朴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这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木兰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勇敢、智慧、坚强、机智、善良、纯朴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木兰的优秀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氛围,感受诗歌的魅力。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标注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中国古代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木兰诗》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同时,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8课 木兰诗(共35张)PPT课件
![第8课 木兰诗(共35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d4ad125fbfc77da369b115.png)
栏目导航
对 镜 帖 花 黄 :“帖”通“贴”。 出 门 看 火 伴 :“火”同“伙”。
栏目导航
【实词】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旦辞爷娘去 策勋十二转 对镜帖花黄
栏目导航
忆,思念。 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旦,早晨。 策勋,记功。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栏目导航
【虚词】 惟闻女叹息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火伴皆惊忙 安能辨我是雄雌
栏目导航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 ) 燕山( yān )
辔头( pèi ) 金柝( tuò)
戎机( róng ) 朔气( shuò )
胡骑( jì ) 红妆(zhuāng)
战袍( páo ) 唧 ( j ī ) 机杼( zhù )
倩 (qiàn ) 溅 ( jiān ) 姊 ( z ǐ ) 云鬓( bìn ) 霍霍( huò )
栏目导航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品析】 对此句的解释歧义向来就很多。有人就认为“问”的人是
父亲,也有人认为是母亲,还有人说是叙事者;“答”者应该 就是木兰本人了,但是也有人认为是叙事者的自问自答。“诗 无达诂”,任何解释只要自圆其说就可,而且,古典诗歌的魅 力正在此。总而言之,这几句诗以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木兰为了 替父从军而完全抛却个人小儿女感情的崇高精神和可贵品格。
栏目导航
【顶针】
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 句子头尾相联,上递下接,这种修辞手法就叫顶真,也叫 作顶针。它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格之一。运用顶真,可以使 文章条理清楚,叙事严谨,在一些童话故事中还能够增强 幽默感。例如本课中的“归来见天子,天子坐名堂”用的 就是这种修辞手法。
戎 róng 【投笔从戎、兵戎相见】 戍 shù 【戍边、戍守边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e17520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7.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及原文《木兰诗》课文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
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
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
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七下语文第八课课堂笔记
![七下语文第八课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74a4b4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b.png)
七下语文第八课课堂笔记《七下语文第八课课堂笔记》一、课文简介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的第八课,名为《木兰诗》。
这是一首古代中国的叙事诗,讲述了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诗中描绘了木兰的勇敢、智慧和孝顺,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二、重点字词1. 唧唧复唧唧:形容叹息声。
2.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3. 机杼声:织布机的声音。
4. 惟闻女叹息: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5. 愿为市鞍马:希望去买马和鞍,意为愿意出征。
6. 旦暮来而而归:早晚就要回来了。
7. 朔气传金柝:北方寒气传来打更的声音。
8. 赏赐百千强:赏赐了很多财物。
9. 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高官。
1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三、重点句子1.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描述木兰在家的生活,表现出她的勤劳和孝顺。
)2.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强调木兰的决心,准备出征。
)3.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描绘出征路途遥远,表现出战士们的艰辛。
)4.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绘边疆的寒冷和战士们的坚毅。
)5.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表现战争的惨烈和战士们的英勇。
)6.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描绘战后赏赐的丰厚。
)7.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木兰不图名利,只希望回家的心情。
)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她的勇敢、智慧和孝顺。
诗中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和战士们的英勇,同时也赞美了和平生活的美好。
全诗主题深刻,情感真挚,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 课《木兰诗》基本知识点练习与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 课《木兰诗》基本知识点练习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3cc6faec3a87c24028c4b4.png)
8 木兰诗一、积累运用【课前预习】1.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可汗.(hán) 机杼.(zhù) 燕.山(yān)朔.气(shuò) 金柝.(tuò) 胡骑.(jì)傍.地(bàng) 鞍鞯.(jiān) 阿姊.(zǐ)云bìn(鬓) pèi(辔)头雄cí(雌)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朝代)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乐府”是古代官府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
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基础提升】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旦.辞爷娘去旦:早晨(2)唯.闻女叹息唯:只(3)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做..(4)朔.气传金柝朔:北方十二转策勋:记功(5)策勋..卷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6)军书十二..(7)赏赐百千强.强:有余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5.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阿爷.无大儿古义:父亲今义:爷爷(2)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3)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4)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5)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今义:表转折6.解释下列多义词。
市:①东市.买骏马市:集市②愿为市.鞍马市:买帖:①昨夜见军帖.帖:文告②对镜帖.花黄帖:同“贴”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冰冷的铠甲。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8.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勤劳、善良淳
机智、勇敢、刚
朴、谨慎
毅、忠孝两全
古代杰出的巾帼英雄形象
热爱国家、渴望和平
课堂小结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 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 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 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一环节:
朗读大比拼
规则:男、女同学各朗读课文中的一段,朗读整齐,声 音洪亮,字音和情感把握准确的一方胜出。
第二环节:
词句抢答
规则: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向对抗组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句,回答得既快又多又准确的一方胜出。
注意字词句意思:
当户 惟 策勋 强
可汗 郭
朔气 扑朔
市 迷离
金柝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 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jiān yān
鸣溅溅
燕山
jīu róng shuò
鸣啾啾 戎机
朔气
tuò
金柝
zhuāng
红妆
zhu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著
tiē
bàng
帖花黄 傍
学生齐读,梳理情节:
决定从军 踏上征程
停机叹息
沙场征战 比喻赞美 辞官还乡
荣归故里
讨论朗读的情感基调:
决定从军——苦闷犹豫 踏上征程——凄婉坚定 沙场征战——悲壮豪迈 荣归故里——欢乐喜悦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 冷的月光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 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第三环节:
人物赏析
规则:讨论木兰的形象。要求用“我从
中读
出木兰是
的人”的句式来说。分析得准确且全面
的一方胜出。
不唧 闻唧 机复 杼唧 声唧 ,, 惟木 闻兰 女当 叹户 息织 。。
—勤劳孝顺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愿”— 勇敢坚毅 忠孝两全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 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黄河流水声,但闻燕山胡 骑鸣啾啾。
——儿女情怀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 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 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 民歌,也是一首叙事诗,与《孔 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 的“双璧”。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用四个字概括每段的情节。
读准字音——
Jī
唧唧
zhù tiě kèhán ānjiān pèi
征途之遥 生活之苦 战斗之多 时间之长 战况之烈
——勇敢坚强的 英雄气概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 ——不慕荣华富
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 贵,热爱和平生活。
里足,送儿还故乡。
双雄
兔兔
傍脚
地扑
走朔
,,
安雌
—
能兔
机 智 、 谨 慎
辨眼 我迷 是离 雄; 雌 ?
既有女儿情怀 更具英雄气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