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ato (428/7 - 347 B.C.)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hilosophers of all time. A type of love (Platonic) is named for him. We know about the famous philosopher Socrates through Plato's dialogues. Plato i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idealism i n philosophy. His ideas were elitist, with the philosopher king the ideal ruler. Plato is perhaps best known to college students for his parable of a cave, whi ch appears in Plato's Republic.
柏拉图【1】(公元前428 / 427 - 347年)是所有时代里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
他以一个爱的类型的名字(柏拉图Plato)来命名自己。
我们是通过柏拉图的对话来了解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
柏拉图被称为唯心主义哲学之父。
他的思想是带有那种哲学家之王完美统治者的精英式的。
柏拉图或许是由于其在《理想国》【2】中的洞穴喻【3】而在大学生中享有盛名。
译注:
【1】柏拉图[Plato]:
原名阿里斯托赫莱斯(Aristocles)。
(428/427,希腊雅典或埃伊纳~348/347BC,雅典)
希腊哲学家,其学说和著作成为西方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族十分显赫,父亲自称是雅典最后一位国王的后裔,母亲与公元前404年寡头恐怖政治的极端派领袖克里蒂亚斯和夏尔米德斯有亲属关系。
柏拉图(此名意指他额头宽,后亦指他知识广博)从幼年即认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死后,他从雅典逃到麦加拉,在以后的12年到处旅行。
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不久创立著名的哲学学校,称为学园,并在那里教过亚里士多德。
他以苏格拉底的生活和思想为本,发展出深刻而浩瀚的哲学体系(参阅柏拉图主义[Platonism])。
其思想包含逻辑、认识论、玄学各个方面,但许多基本的动机是道德的。
其思想见于众多的对话中,其中苏格拉底大多起主要作用,如申辩篇、普罗塔哥拉篇、美诺篇、会饮篇、理想国、智者篇、提麦奥斯篇和法律篇。
参阅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
【2】《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
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
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
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
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3】洞穴喻: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比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
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
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
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
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
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
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
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
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
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
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译者:王士杰
基提翁(Citium)的芝诺(Zeno)或埃里亚(Elea)的芝诺(Zeno)
由雅典学派拉斐尔绘制,维基百科所提供
Zeno is the greatest figure of the Eleatic School.
芝诺是埃里亚学派中最伟大的人物
Diogenes Laertes says that Zeno was a native of Velia, the son of Telentagoras and pupil of Parmenides. He says Aristotle called him the inventor of dialectics, and the writer of many books. Zeno was politically active in trying to get rid of a tyrant of Elea, whom he managed to take aside -- and bite, possibly taking off his nose.
第欧根尼·拉尔修斯(Diogenes Laertes )说,芝诺是维利亚(Velia)人,是Telentagoras 的儿子和巴门尼德的学生。
第欧根尼·拉尔修斯还说,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称他是辩证法的发明者和很多书籍的作者。
芝诺在政治上积极地试图摆脱埃里亚的暴君,他把暴君弄到一边,然后去咬他,他可能咬掉了暴君的鼻子。
Zeno of Elea is known through the writing of Aristotle and Simplicius (A.D. 6th C.). Zeno presents 4 arguments against motion which are demonstrated in his famous paradoxes. The paradox referred to as "Achilles" claims that a faster runner (Achilles) can never overtake the tortoise because the pursuer must always first reach the spot the one he seeks to overtake has just left.
埃里亚的芝诺是通过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辛普里丘(Simplicius)(约为公元6世纪)的记述而闻名于世。
芝诺曾提出过4个论点来反对运动【1】,这在他的著名悖论中得到论证。
被称为“阿基里斯”悖论声称,更快的跑步者(阿基里斯)永远也不能追上乌龟,因为追赶者始终必须首先要到达他所要争取超越的目标,可是在追赶者到达目标的原来所在地时,这个目标已经离开了【2】。
译注:
【1】他以提出了四个关于运动不可能的悖论而知名。
他创造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的理论。
他认为世界上运动变化着的万物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东西是巴门尼德所谓的“唯一不动的存在”,所以“存在”是一而不是多,是静不是动。
阿基里斯公元前5世纪,芝诺发表态了著名的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悖论:他提出让乌龟在阿基里斯前面1000米处开始,并且假定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
当比赛开始后,若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设所用的时间为t,此时乌龟便领先他100米;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0米时,他所用的时间为t/10,乌龟仍然前于他10米。
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米时,他所用的时间为
t/100,乌龟仍然前于他1米……芝诺解说,阿基里斯能够继续逼近乌龟,但决不可能追上它。
【2】原文为the pursuer must always first reach the spot the one he seeks to overtake has just left. 我的理解是the spot 是reach的宾语,the one he seeks to overtake has just left.是一个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spot,在此定语从句里,he seeks to overtake 又是一个定语从句来修饰主语the one,留下的主要成分是the one has just left。
has just left意义为“刚刚离开”。
例句Unfortunately, my dad has just left.真不巧,我爸爸刚走。
阿基里斯要追赶的目标是乌龟,可是在追到原来乌龟的地点时,乌龟已经已经离开了。
显然这个悖论是错误的。
请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研究。
可是我认为N.S. 吉尔的这句话,也讲得很妙。
译者:王士杰
1811年由弗朗西斯科·海耶兹所画的亚里士多德画像。
共有领域,由维基百科提供
undefined
Aristotle (384 - 322 B.C.)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estern philosophers, a student of Plato and teacher of Alexander the Great. Aristotle's philosophy, logic, science, metaphysics, ethics, politics and system of deductive reasoning have been of inestimable importance ever since. In the Middle Ages, the Church used Aristotle to explain its doctrines.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 - 322年)是最重要的西方哲学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希腊的征服者,马其顿国王及将军)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逻辑学,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演绎推理系统至今仍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在中世纪,教会使用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来解释他们的教义。
译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BC,斯塔伊拉~322BC,哈尔斯基)
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
其父曾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祖父的御医,他是柏拉图的学生,后来在柏拉图学园任教20年。
约公元前342年返回马其顿担任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到雅典开办自己的吕刻昂学校。
他与柏拉图哲学最大的不同点是:不需要假设一个超然而单独存在的理念领域,能知觉事物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著作丰富,现存的作品包括:《工具篇》、《论灵魂》、《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可马亥伦理学》、《欧德摩斯伦理学》、《动物志》、《政治学》、《修辞学》和《诗学》等,其他在自然历史和科学方面的作品也很多(大部分在公元前1世纪时首度刊印)。
他把哲学论题划分为伦理、物理和逻辑三方面。
对他而言,逻辑是研究每一论题所必需的。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四因: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并主张一个永恒不动的原动力(神)是物理的必要元素。
在伦理学方面,他主张对人类(或任何东西)有益的是达成他们的目的或功用,也就是所谓的目的论。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被公认是西方哲学的创建者,而他对后来的西方科学和哲学有巨大的影响。
译者:王士杰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