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说明问、证明论点等而引用或参考他人已公开发表的知识成果所做的必要标注。
一、正确使用参考文献的重要意义
(一)体现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研究具有传承性,任何一项学术成果几乎都是在他人已有的成果之上经过不断提高获得的,而参考文献的标注正是起到联接新、旧科研成果的桥梁、纽带作用。
准确规范地使用参考文献能够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二)有益于维护知识产权,保护作者及他人著作权。
正确使用参考文献使作者成为维护著作权的第一人,在引用他人学术成果时,既能防止侵权行为的无意识发生,同时又维护了他人的著作权,体现了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三)有利于审稿人评定稿件质量。
审稿人作为相应学科的优秀科研代表,对该领域的进展情况有大量的资料储备,在审阅稿件时,通过标注的参考文献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在他人已公开发表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哪些实质性研究,同时,又可通过参考文献的数量、类型、与作者研究内容的相关程度,包括综述性论文中引用外文资料的比例等衡量作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审稿人评定稿件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四)可提高编辑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由于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更多是从自身研究需要出发,对参考文献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深,使得参考文献的使用不规范。
因此,对于每一篇拟发表的论文,都需经编者之手加工处理,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核对参考文献引用的位置、正文中出现的顺序及著录项目是否准确、无遗漏。
作者完整、正确的引用文献可极大提高编辑工作者工作效率,将更多精力用于编辑加工文章内容。
(五)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
参考文献作为论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作者借鉴,读者往往在阅读后,有时也会对其中所引用的文献资料进行更详细的查阅。
因此,准确无误地引用参考文献详细信息,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作者、编辑工作者在参考文献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一)作者方面。
部分作者不清楚参考文献的作用,导致其只是为了拼凑篇幅,简单将其罗列在文后,或有的作者将“参考文献”与“引用文献”弄混,怕别人认为自己是抄袭他人成果,对于自己论文中参阅、引用的文献“只引不注”o C23另有部分作者不了解参考文献的具体规范要求,如标注位置、著录文献的取舍、各类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等。
(二)编辑工作者方面。
大多数编辑对参考文献的正确使用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在编辑加工时,能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核对。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受出刊时间限制,不能仔细核对每篇参考文献的出处;另一方面是受版面限制,未从论文本身需要看问题。
在文献取舍上,编辑只与作者稍做沟通,就将文献直接作删除处理。
当参考文献作为作者所论述观点的重要依据时,此时将其删除,会使论证失去根基,严重影响论文的可信性,从而影响论文的学术质量。
三、如何正确使用参考文献的主要原则
(一)取舍原则1、只引用最新、最全、最有价值的文献科学研究的传承性要求对所引参考文献的出版时间给予限制,越是最新的成果越能涵盖以前发表的科研成果,能够反映前沿水平。
同时,所引文献中关于教科书、普通常识性知识不必引用,只著录与作者研究内容紧密相关、专业领域的文献,可以是相同意见,也可是不同看法,只要对文章论述有重要帮助就需采用。
文献尽量搜集全面,包括各种类型、不同语言的出版物。
建议研究类论文参考文献数量在10篇以内,综述类文章则应控制在20篇左右。
2、只引用公开发表的一次文献公开发表的文献在相关学术领域已通过专家的审阅,因此,能够保证其权威性及正确性,更具说服力。
同时,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献,有利于编辑核对及读者查阅使用,提高信息使用率。
一次文献是指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始文献,它与转引文献有根本区别,后者是直接引用他人文章中摘引的文献。
为了维护参考文献的真实性、准确性,除非作者亲自阅读过,一般不引用转引文献。
(二)著录方式参考文献常用的标注方式有两种: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
第一种方式在我国普遍采用,因此,这里重点介绍。
顺序编码制即按正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
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根据具体引用需要,以角标形式置于引文右上角或行文中。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则将各文献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非连续序号间用“,”分隔,连续序号间用“一”连接。
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
(三)引用方式哺1、直接引用:直接引用指直接引用参考文献的原文,这种引用方式比较直观,因此已被大多数作者所熟悉、认同。
2、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即不直接引用原文,而是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某些观点或实验方法。
由于这种引用方式隐含在正文中,易被作者忽视或误认为此种引用方式不必标注。
由于这类引用其学术含量高,是作者和他人论文的精髓,因此更应标注清楚,明确区分作者与他人的科研成果。
3、文后引用:文后引用是指作者对论文中所引用的他人成果不做详述,仅做总结性提示,而著者及具体出处等信息参见文后。
此种方式在节省篇幅的同时,可为读者和审稿人提供更多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
以上三种引用方式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序号分别标注于直接引用内容的句末、正文引用的作者名后和总结性提示语句后。
4、著录格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术成果转载率、增进对外联系,一般公开发行的各类期刊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均依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规范》执行。
这样的著录格式有利于提高各类期刊在期刊评价中的地位,因为《规范》对各入编期刊在该库中的被引证情况做出的文献计量报告包括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主要指标,它是以参考文献中各中文期刊被引频次及其年代分布统计为数据基础的。
正确使用参考文献,不仅需要作者多了解文献所起的重要作用,更需要我们广大编辑工作者不辞辛苦,多向作者介绍科技论文参考文献使用规范中不断更新的内容,在编辑工作者与作者共同努力下,尽量缩短我国期刊规范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