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巴中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

一、调查时间:2012年7月——2012年8月

二、调查地点: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

三、概述: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幅员面积12325平方公里,辖三县一区。全市具有丘陵、中山、低山等地貌,最低海拔208m,最高海拔2507m,地形多样,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年平均降雨量1117.9mm,年平均日照462.1小时,无霜期长达272天。土地植被保护较好,有利于中药材的生产和种植。巴中市共有植物类药材1 500余种,动物类药材50余种,矿石及其他类药材20余种,中药材品种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在国家规定的364种重点中药材中,巴州区内有280种,中国药典收集的580个主要品种之中,巴中有316种,中国药典收载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药名录中巴中就有36种,通常收购经营的400余种中药材巴中就有280种,中药材年蕴藏量近6万吨。其中,大宗常用中药材80余种,名贵中药材10余种,稀少中药材8 0余种。巴中素有“药材之乡”、“生物基因库”的美称,主要盛产金银花、川明参、银耳、杜仲、天麻、虎杖、栀子、猪苓等上千种中药材,其中通江银耳、南江金银花闻名全国。

近年来,巴中市中药产业持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四、中药材种植与开发前景:

中药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防病、治病、保健的物质,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基础。随着中药饮片、中成药用量的不断增加,对中药材的需求量也必将大幅度上升,很多中成药生产企业大力发展原料药材生产基地,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我国中成药生产企业较多,所需原料药材绝大多数靠从市场购进,因此,发展既与市场需求接轨,又能形成产业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是发展我市经济,帮助农民增收的重大项目。

五、中药材种植的现状:

我市中药材大多数品种是以野生为主,自古就有百姓上山采药的传统习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山采药的人是越来越多,很多品种都能形成批量上市销售。据调查,全市一年采收野生中药材大约上千吨,如天麻、夏枯草、霪羊合、乌贝子等。由于采挖过度,使野生的中药材资源逐渐匮乏。

虽然我市采收野生中药材占据了中药材市场的一定份额,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内外中药材市场的需求,还必须种植大量成片的中药材以满足中药材市场的需求。这样就促使在我市形成了无数中药材成片种植基地。据调查,2011年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单品种中药材

基地主要有:川明参、金银花、栀子、虎杖、猪苓、银耳、杜仲等。其中巴州区渔溪镇积累了川明参种植的丰富经验,常年种植5000亩,产量约2000吨以上,带动该片区农户规模化种植总面积近1万亩,年产川明参3000多吨,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南江县大河镇、兴马乡、赤溪乡等历年盛产金银花,种植20万亩,投产8万亩,年产金银花30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1亿多元。巴州区平梁乡青包山村建有栀子种植基地400亩,年产栀子约5万斤,产值近10万元,带动该片区农户规模化种植总面积达2000亩,实现产值30多万元。巴州区南阳乡成片种植虎杖约60亩,年产虎杖2万斤,产值约10万元。南江县沙坝乡草坝村建有猪苓种植基地700亩,现还未投产。南江县的“三木”药材每年产量也有上百吨。前几年,巴中市的中药生产加工初具规模。全市有中药生产企业一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三家,以普瑞药业和正华药业为代表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被列为全市重点培

育的“十大龙头”企业和“20户”亿元企业。正华药业已被列入全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五户“五亿元”企业之一。普瑞药业和科伦药业于2011年分别通过国家GMP、GSP认证,普瑞药业形成了年处理原生药材500吨、生产固体制剂5.1亿片(袋、粒)的规模。科伦、百顺、百顺三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年加工中药饮片700多个品种近100万公斤。

据调查,2011巴中市中药材产值突破4亿元。今年,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地道中药材,发展生物制药产业,打造“秦巴药乡”品牌。巴中出台了《巴药发展行动计划》,力争建成川东北规模最大的

中药材种植基地、重要的中药生产加工基地和秦巴中药物流集散中心。预计到2015年,全市新增中药材重点品种面积20万亩,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

六、巴中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中药产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优势品种不明显,存在“三低四缺”,即生产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缺乏品牌优势、缺乏规模优势、缺乏市场优势、缺乏生产优势等。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生产管理粗放。我市中药材品种多,但自然存量少,在中药材品种引种、选育上和发展布局上,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在药材栽培上缺乏技术支撑,种植方式零星分散,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低。

二是规模化程度低,地道药材产量不大。虽然野生中药材品种不少,但大多生长在荒山野岭,山高路远,生长分散,不便于采收,加上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除少数品种外几乎无人采摘。一些珍贵的资源品种不能得到充分保护,优质中药材缺乏种植推广。现有的集中种植规模也较小,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品种杂乱,产量较小。

三是标准化程度低,中药材品质不高。在我市,国家《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GAP)推进缓慢,药材质量难以保证。如南江金银花虽已有一定规模,但由于品种基源复杂,未进入《中国药典》,属地方传统的药食两用品种,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局限。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地道药材品种或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地产药材品种。少数种植基

地虽初具规模,但管理跟不上,离GAP规范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是产业化程度低,中药材产业效益不高。由于技术人员缺乏,加之生产工艺和设施设备相对落后,中药材生产加工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是龙头带动弱。中药材生产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缺乏大企业、大资本、高技术的有效介入,尚未引入全国知名的大企业来巴开发,缺少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的拉动。全市唯一1家通过GMP 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和3家中药饮片加工厂,由于企业规模小、改制不彻底、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能力不强,对中药原材吞吐量小,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动力量弱。

六是市场信息缺。企业和药农对市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的中药材资源状况、天然药物工程技术最新成果、中药产业技术水平、大型知名生产企业的需求等,缺乏整体资讯资料,获取的信息往往不全面、不准确、不详实,增加了中药材种植的盲目性。一些经营药材的个体户获取的信息更窄,收购资金有限,受眼前利益驱动,能赚钱的就收购,数量多了就压价,起不了市场的导向作用,更谈不上带动作用,甚至出现“烂市”、“缺市”现象。

七是发展速度慢。尽管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起步早,历史悠久,但是近几年来,周边市和外省发展步伐加快,发展势头咄咄逼人,如果再不奋起直追,我们的资源优势将会丧失贻尽,这块药材富集地将会因为没有市场准入证而被淘汰,将直接影响到我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步伐,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