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学校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廖代木
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校
摘要: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关注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形成路径和价值取向问题,要让学生在校本选修的过程中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要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实现专业提升。
主题词:课程开发课程体系精品课程
国际课程论专家菲利浦·泰勒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
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
”綦江南州中学秉承“和谐发展张扬个性”的办学理念,以重庆市规划办“十二五”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组织管理策略研究》为突破口,集中师生智慧,聚合多方资源,初步构建起三维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出《青春街舞》、《快乐篮球》、《趣味物理》等多门精品课程,探索出了一条师生共同发展的特色教育路径,具体做法是:
一、研究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当属改革的核心。
教师为落实课程而教,学生为掌握课程而学,社会为促进课程而评价。
课程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的重中之重,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课程理念的先进性,将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对此,学校有着清醒的认识。
本着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为基点,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根本目的,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培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校本课程的灵魂和生命所在。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中,学校明确要求教师开发课程必须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要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要求教师必须坚守校本课程的正确价值取向:一是目标主导,即学校想做什么。
校本课程要体现学校的“和谐发展张扬个性”的办学理念。
二是需求主导,即学生喜欢什么。
校本课程要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
三是条件主导,即学校能做什么。
这有两层含义:其一,学校想做的和学生喜欢的,最后都还要通过学校的现有条件来实现,即所谓量力而行;其二,学校要根据自身在教
学设施、文化传统、师资力量、社区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来考虑自己能做些什么。
二、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成路径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探索出校本课程开发的两种路径:演绎式和归纳式。
一是基于学校顶层设计的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
基本过程为:理清学校办学理念→整体规划学校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的分类开发。
这种模式以学校层面推动为导向,科任教师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为根本。
我校学科拓展类课程《旅游英语》、《数学思维训练》等课程就是在这种模式下开发出来的。
二是基于草根探究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
基本过程为:教师自发进行课外活动实践→课外活动课程化→确定校本课程整体结构→提炼学校课程文化和特色→确定学校
办学思想→指导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完善。
这种模式是直接基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将实践成果理论化、系统化。
我校兴趣特长类课程《青春街舞》、《智慧围棋》等课程就采用的这种模式。
三、构建较为完备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明确目标,确定校本课程基本框架
学校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个性张扬为目标,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为原则,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每门课程都能起到较好教育作用,达到提升素质、锻造能力的目的。
通过多年开发探索,学校基本构建起兴趣特长类、学科拓展类、科技创新类、生活德育类共四个大类校本课程体系,供教师选择开发。
(二)加强调查研究,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则与范式
一是调研分析。
根据学生需求、教师特长和学校资源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依据。
二是制定方案。
分析调研数据,确定校本课程建设目标、实施原则和课程开发指南,建立和完善有关考核管理制度。
三是组织实施。
通过校本培训和专家指导等方式加强教师培训和指导,按照课程申报、学校审议、形成方案、编写讲义、学生选择、实施教学的工作流程,确保校本课程质量。
四是考核评价。
每期对选课教学进行学情问卷调查,再通过对学校总体方案和管理、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发现不足,及时修改,不断完善。
五是形成成果。
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含上课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案例撰
写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梳理成果,条件成熟的编辑校本教材,学校组织评比奖励,以此树立典型,推广经验。
四、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一)挖掘悠久历史资源,开发地方校本课程
綦江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充分挖掘綦江本土资源,开发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是我校致力开发的精品课程之一。
我校王身伟老师开发开设的《魅力南州——我们从这里出发》就是这样的一门课程。
课程内容包含:南州溯源、红色綦江、美丽綦江、人文綦江、文化綦江等模块。
课程或回溯綦江悠久历史,或展示綦江的三大名片,用綦江丰富的人文资源、历史资源和学校的辉煌历程,激发学生爱区爱校的炽热情感,让学生树立勤奋学习回报桑梓的远大志向。
在实施课程时,老师淡化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活动经历和情感体验,带领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区规划馆、博物馆、工业园区、兰花科技园等地,让学生“研究实践”、“体验探究”和“综合性学习”,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规范德育教育活动,师生同创德育课程
学校将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序列化和校本化,师生联动,共同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系列德育校本课程。
学校将长期开展的学生海量阅读材料收集整理,开发出6本《阅读经典》校本课程;学校开发出《走进南中》和《南中学生礼仪》两门校本课程,每年9月对2000多名入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学校将每周的升旗仪式升格为一节40分钟的德育课程,通过国旗下讲话、课本剧表演、情景剧展示、歌舞小品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全校学生进行精神熏陶和思想教育。
心理咨询教师余颖结合工作室积累的大量心理咨询案例,开发出《真正的教育从心开始》校本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三)打造艺体教育特色,开设艺术校本课程
艺术教育能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体育活动能增强体魄、磨练意志。
学校高度重视艺体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集中全校艺体教师的智慧开发出了系列校本教材。
体育学科组张勇、何春笋等教师大力挖掘篮球文化,开发了校本课程——《快乐篮球》,不但让学生强身健体,而且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拼搏意识。
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快乐大课间》,通过每个年级600多人的集体大型舞蹈学习,让学生掌握一项终生受益的体育项目。
他们在气势恢宏大的大型团体操、华尔兹和太极舞等活动中,挥洒青春激情,展示自信人生。
(四)挖掘科技教育资源,开发科技创新课程
科教兴国,教育先行。
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是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质得以普遍提高的重要途径。
我校面向初高中学生大力开展以信息技术教育为核心的科技教育。
通用技术教师周宏开发了《足球机器人》校本课程,张松开发了《电脑动画制作》校本课程。
在普及机器人的知识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立足学生知识需求,开发学科拓展课程
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将校本课程知识化,将知识课程生本化,是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策略。
许多学科教师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将抽象繁难的理科知识趣味化、文科化、文学化,让学生换一种方式来学习,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如物理学科开发的《生活中的物理》、《趣味物理与应用物理》、《物理思维新疆界》,就是将生活中物理现象、文学作品中的诗词歌赋、影视作品中的魔术表演、物理学史中的逸闻趣事编进教材,大大丰富了物理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领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校本课程开发取得的效果
(一)丰富和完善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缺一不可。
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不仅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新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校本课程建设,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为全面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起新的平台
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方面打破了各校课程一样书本相同的局面,课程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更强,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很好发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反思和以学生活动为情景的教学案例的撰写,使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色教育成果显著
本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价值观,“和谐发展张扬个性”的教学理念得以不断的践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我校高三学生唐生艮赴台湾参加“两岸三地”书法爱好者协
会交流获金奖,并被重庆工业学院破格特招录取;张元超因书法优秀被广西师范大学书法系录取;国家一级运动员何琪睎参加全国运动会获射击铜牌,并被西南大学特招;杜凯文参加美术联考,专业成绩名列首都师范大学第一名。
《重庆晨报》、《香港商报》、新华网、安徽电视台等三十多家媒体以《三名高中生跳街舞获大学特招》为题,在媒体上相继报道了我校选课学生金秋双子、代林莉、雷杉三名因街舞成绩优异被大学免试特招的消息。
《青春街舞》队学生代表綦江参加“重庆市第三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入场表演,2012、2013年分别代表重庆市到西昌和青岛参加“全国万人健美操比赛”均获全国二等奖。
《快乐篮球》队学生代表綦江参加“重庆市第四届运动会男子篮球比赛”荣获全市第四名,学校篮球队已成我校艺体教育品牌。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催生出舞蹈、合唱、文学社等20多个学生社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发展成为“重庆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基地”“綦江县青少年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实践基地”。
诗人说:每一朵鲜花都会绽放,每一个生命终将出彩。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让这种梦想成真。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就是一段师生共享成功、同步成长的美好的历程。
参考文献:
[1] 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2] 胡继飞.找寻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则与范式. 中国教育报,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