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的美国内政
冷战时代的分裂
![冷战时代的分裂](https://img.taocdn.com/s3/m/230d89c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d.png)
冷战时代的分裂冷战时代(1947年-1991年)是二战胜利后的国际社会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峙局面。
随着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加剧,这种对峙局面逐渐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分裂。
一、政治分裂冷战时期的政治分裂主要体现在两个超级大国及其盟友之间的政治对立和争斗上。
美国在西方国家组成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中扮演核心角色,而苏联则在东方国家结成的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中发挥主导作用。
这两个军事同盟系统的形成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政治分裂。
除了军事对抗外,两个大国还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来影响和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紧张局势。
例如,美国在冷战期间推行了“亚洲防御条约组织”(SEATO)以及其他类似的多边安全协议,以遏制苏联在亚洲的影响力。
而苏联则通过援助亲社会主义政权、进行情报活动以及进行间谍活动等方式来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
二、经济分裂在经济领域,冷战时代的分裂主要体现在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方式对欧洲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以帮助它们恢复战后的经济重建,并巩固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
此举进一步加强了资本主义阵营的一体化程度。
与此相反,苏联则试图通过其拥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来确立对社会主义阵营成员国的控制。
苏联经济模式以计划经济和集权管理为特点,通过对成员国进行经济援助和资源分配来维持其领导地位。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模式本身的弊端和缺陷,以及苏联经济体系内部的腐败和低效问题,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经济困境和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三、军事分裂冷战时代的军事分裂主要体现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以及军事对抗上。
美国和苏联在军事领域的对抗是整个冷战局势的重要方面。
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而苏联也通过大规模的军事建设成为对抗美国的重要力量。
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对抗与全球政治分化
![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对抗与全球政治分化](https://img.taocdn.com/s3/m/d3b6162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a.png)
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对抗与全球政治分化冷战是二战后苏联与美国之间的一场持久而激烈的对抗,不仅影响了全球政治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本文将探讨苏联与美国冷战对抗的起因、影响以及全球政治分化。
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时苏联和美国意识形态的冲突。
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与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战后的世界秩序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争夺。
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方面的差异,让双方不可能进行长期和平共存,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冷战对抗。
在冷战早期,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与苏联之间的摩擦主要集中在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上。
美国推动了诸如北约等军事同盟的形成,以遏制苏联在欧洲的势力扩张。
而苏联则通过帮助共产主义国家扩大影响力,试图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随着时间推移,冷战的对抗逐渐升级。
双方之间的军备竞赛使得冷战不仅在欧洲持续升温,也开始扩大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
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局限于军事,也在政治、经济、技术等领域展开。
苏联和美国的冷战对抗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整个世界分裂为两个阵营,西方与东方阵营,被称为“铁幕”分隔。
这种对立不仅在地理上存在,更是思想、文化、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对抗。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被迫在两大阵营中作出选择,加剧了全球政治的分化。
其次,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对抗影响到了各国内政。
多年的冷战阴影下,各国政府都受到了来自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响和操控。
在某些冲突地区,苏联和美国支持不同的政府或政治力量,使得这些地区动荡不安,饱受破坏和战乱。
同时,冷战也导致了冷战核武器扩散的问题。
苏联和美国的军备竞赛使全球许多国家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各国纷纷加入了核武器俱乐部。
这使得全球的核威胁加剧,世界变得更加危险和脆弱。
最后,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对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合作与发展。
由于两大超级大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角力和争夺,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合作和发展无法得以顺利进行。
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解读美国冷战期间及冷战后的对外政策决策
![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解读美国冷战期间及冷战后的对外政策决策](https://img.taocdn.com/s3/m/82d09113ff00bed5b9f31d10.png)
两 个 时期 美 国的 对 外 决 策 变化 , 最终 得 出 国际 关 系理 论 和 美 国 对外 决 策 过 程是 一组 互 动 的 关 系 。 虽然 美 国 对 外 决 策整 体 主 要 受 传统 理 论 范 式 影响 , 始终 保 持 着 灵 活性 。 但
关 键 词 : 外 决 策 ; 国 ; 实主 义 ; 自由主 义 ; 现 实主 义 对 美 现 新 新
中图 分 类号 : 8 1 文 献 标 识 码 : D7. 2 A
文章 编 号 : 0 6 8 3 (0 9 2 — 1 2 0 10 — 9 7 2 0 ) 2 0 7 — 2
1 冷 战及 冷 战后 国 际大 环境 分析
2 用 国 际关 系理论 分 析和 解读 两 个 时期美 国 的对 外政 策决 策
21 冷 战 时期 . 这一 时 期 美 国 的对 外 决 策 主要 受 到 现 实 主义 理论 的 影 响 ,冷 战期 间 美 苏之 间 的争 霸 实 际上 就 是 双方 以实 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任职期间开始更加积极地遏制苏联的争霸 ,并使 自己 卷入 到 了越南 战 争 当 中 , 就 是 现实 主义 理论 的实 践 : 这 自 身实力决定着拥有权力的维度 。肯尼迪时期还提 出过和 平战略 , 表示要通过外交 谈判 、 协商 、 会议等方式解决国 际争端 。但实际上肯尼迪是披着和平 的外衣做着遏制理 论 的事 情 , 他强 调 “ 将付 出任 何 代 价 , 承受 任 何重 担 , 遇 遭 任何 困难 , 支持任何朋友 , 反对任何 敌人 。约翰逊在外交 ” 政 策 上继 续追 随 了肯尼 迪 的 战略 。
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
![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3dca0de0910ef12d2af9e762.png)
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难点:如何认识冷战的原因和美苏争霸的
影响。
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子目一, 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什么叫冷战?美国为何要发起冷战?目的是什么? 2、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哪些表现?
一、冷战政策
1.冷战的含义
冷 战(军)美苏两大北约组织的建立”阵营对峙 华约组织的建立
美 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 苏 争 第二阶段:(七十年代) 霸 第三阶段:(八十年代)
赫鲁晓夫
肯尼迪
扳手腕的态势反映出 优势在哪一方?
图中两个人物分 别是谁?
1.(2009年芜湖市)1945年5月8日,美国驻
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
冷战的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 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 制”共产主义。
美国为何要实行冷战政策而没 有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呢?
冷战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反共反苏,追求全球霸权。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 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 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 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 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 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 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 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此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 )
A.一战
B.二战
C.冷战
D.科索沃战争
2.(2009年苏州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
期,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的美国总统是 ( )
A.罗斯福
B.杜鲁门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c9ee14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1.png)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几十年的角逐。
为了争夺全球霸权地位,两国相互斗争,不断采取各种外交手段,这些手段不仅上演了一幕幕耸人听闻的国际事件,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美苏外交政策1. 美国外交政策在冷战的初期,美国采取的是遏制苏联的政策,即封锁苏联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
美国制订的主要政策如下:(1)麦克阿瑟政策: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将军负责监督日本的复兴,并协助日本成为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
麦克阿瑟计划在日本实施的政策大量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以期让日本成为一个忠实的美国盟友,同时阻止苏联向日本伸出阴影。
(2)当务之急政策:这是指美国政府在二战后对全球局势的迅速反应和处理。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岁片化和重组部队、安抚盟友、封堵苏联的行动等等,从多方面应对苏联扩张的战略。
(3)反共政策:美国政府实施的反共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苏联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势头。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力图将苏联困于一隅,阻止其进一步扩张。
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朝鲜战争,美国领导了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也以此为契机在韩国建立了一个美国的军事基地。
2. 苏联外交政策在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基调是“反美亲苏”。
苏联政府指责美国干涉其内政、破坏全球和平,因此苏联必须与美国保持戒备和敌对,采取与美国相对抗的政策。
苏联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如下:(1)斯大林主义政策:这种政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所有手段实现宣传、间谍和暴力斗争来揭示和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企图。
斯大林主义政策强调了防御性和反基督教。
(2)新列宁主义政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新列宁主义政策,设法扩大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民间交流,在经济发展方面逐渐舍弃早期的封闭策略,但是在军事上仍然对西方国家抱有敌意。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的对立与冲突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的对立与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1738a60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3.png)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抗,这一局面持续了1947年至1991年的大约四十年时间。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和冲突,不仅在政治、军事领域有所体现,而且影响到了全球范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以及东西方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一、政治上的对立与冲突在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作为两个意识形态极为不同的国家,从政治上存在着对立与冲突。
苏联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强调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而美国则坚持资本主义体制,倡导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
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使得两国无法在政治上达成共识,进而导致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的划分。
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通过争夺盟友、干预内政和进行间谍活动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斗争。
二、军事上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军事对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两个国家都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军事力量,并通过核武器的制造与储备来互相威慑。
这种互相威慑的局面一度使得世界陷入核战争的危机之中,如古巴导弹危机就是冷战期间的经典案例。
虽然没有爆发全面核战争,然而通过军备竞赛和军事干预,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经济上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时期,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经济体系存在明显的对立和冲突。
苏联坚持计划经济,试图以国家计划来调度和控制生产与分配;而美国发展市场经济,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
这两种经济体制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
苏联通过提供援助和经济援助来扩大影响力,而美国则通过自由贸易和国际金融机构来推动自己的利益。
经济上的对立与冲突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加剧了冷战期间的紧张局势。
四、科技上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期间,东西方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也是剧烈的。
苏联和美国都希望通过技术的领先来增加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对抗
![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1e6d731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8.png)
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对抗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调整。
从二战结束到冷战结束的几十年间,美国积极参与了全球的对抗行动,以及通过外交手段与各国进行谈判与合作。
本文将探讨美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对抗的一些重要方面。
首先,美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
苏联的崛起引发了美国的警惕,他们担心共产主义势力可能渗透到世界各地并危及美国的安全利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实施了一系列对抗性的政策和行动。
一种重要的对抗策略是军备竞赛。
美国在冷战期间大力推动军备竞赛,通过增加军事实力来威慑对手,并确保自身的全球地位。
核武器的发展与使用成为这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军备竞赛也导致了世界上最可怕的核武器库存积累,使全球陷入核战争危机的风险。
此外,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封锁和制裁措施来削弱共产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
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实施了所谓的“长臂管辖”政策,即通过所谓的外国腐败行为或违反人权的许多理由对外国实施制裁。
此外,美国还推动了对抗性的全球经济合作组织,如北约和世界贸易组织等,以促使其盟友与其一起对抗共产主义国家。
然而,尽管冷战是一个严峻的时期,美国还是注重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冲突和对抗。
其中一个例子是美国与苏联的外交进展,尽管两国在冷战初期存在严重的对抗,但在后来的岁月里,美国与苏联开始互相尊重和寻求合作。
这一进展体现在两国之间的一些关键协定上,例如《中程导弹条约》和《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等。
此外,美国还通过外交谈判和外交倡导来推动其对抗共产主义的外交政策。
例如,美国通过援助计划和发展项目来支持那些与共产主义挑战相对抗的国家。
这既有经济援助,也有军事援助。
一些国家,如韩国和越南,成为美国盟友并受益于美国的援助。
此外,与共产主义国家的外交对抗也影响了美国的内政。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对内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渗透。
这包括了查尔斯·麦卡锡主义、红色恐慌以及各种形式的反共教育活动。
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和后果
![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和后果](https://img.taocdn.com/s3/m/b133ccc39ec3d5bbfd0a743e.png)
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2010-2011学年第1学期《国际政治学理论》课程论文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和后果学科专业政治学研究生姓名吴昊学号 S********开课教师张卫军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和后果摘要: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对抗苏联,采取了全球范围的遏制战略,这种战略意味着政策的全球化和不可避免的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问题,其结果在今天看来已经显而易见。
那么美国冷战时期到底有哪些政策,这些政策又给今天的时局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冷战美国政策恐怖主义影响21世纪开始,美国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穆斯林世界的敌对一级亚非拉多数国家对美国动机的猜疑。
这些问题许多都是来源于20世纪后半期的美国政策—冷战的意外后果。
传统认为,美国赢得了冷战。
苏联解体以后,国际共产主义已经不再构成威胁,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但为什么美国这样一个“善良”和强大的国家却如此难以发挥世界影响力的问题。
反苏的后果是否造成了今天华盛顿面临的难题?与苏联对抗的主要战场是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国家和正在抵制寡头统治的拉美国家。
美国政策在这些地区得到了许多正面结果,支持了经济发展、人权、冲突解决和多边合作。
自从89年柏林墙倒塌,可选择的未来显然比现在要美好的多。
不过,在攸关美国利益的地区,美国不被看成是自由世界的保护者,而是新的殖民主义者。
在二战后的初期,西欧的共产党得到拥有核武器的野心勃勃的苏联的支持,既是政治威胁,也是军事威胁。
苏联获得东欧对美国民意有深远影响,没有哪届政府可以置之不理。
大西洋联盟国家启动并支持反苏政策的行动是可以理解的。
新独立国家领袖的左派言论和苏联对这些国家的支持被看成是共产主义持续前进的证明;在美国人看来,民族主义和苏联国内的共产主义混为一谈。
为了应对这种威胁,北大西洋公约和杜鲁门主义的遏制理论扩展到亚洲和拉丁美洲。
围堵成为全球政策的目标。
当时的战略思想家把全世界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棋局,但这种行为的后果至今仍影响深远。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522a8b3d1f34693daef3ee0.png)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在世界上获得了全面优势地位,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十多年来,美国凭借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科技实力,利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机会,挟美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大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建立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一、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1、首先,美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明显优势地位驱使美国向全球扩展其霸权统治。
战后国际系统中权力结构的变化,使美国相对权力地位提高,与其他大国之间的权力差距加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欲望空前膨胀,急于谋求建立由它主宰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新秩序”。
2、其次,美国近年来“新经济”的强劲发展,为美国霸权膨胀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1991年3月至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率、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运行最佳期,从而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3、第三,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创造了机遇。
由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超强地位和对于世界经济组织的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
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中自由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展、资本流动加快、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组织作用加大的机会,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在谋求经济扩张的同时,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1、首先,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
美国的全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
2、其次,“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解读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62339cbb14e852459fb5715.png)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遏制思想作为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对外政策贯穿于战后美国政府的各个时期,虽然每届政府对遏制思想的态度不同、理解方式不同、运用该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遏制思想都毫无疑问地影响了冷战时历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遏制思想的产生遏制思想是1946年由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首先提出的,但从大的背景而言,遏制思想则是二战结束后初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凯南自二十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对苏认识之结晶。
从当时大的环境而言,随着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相继投降,美国人在如何处理对苏关系上产生了分歧。
副总统华莱士、国务卿贝尔纳斯等人认为战时同盟虽有芥蒂,但是仍旧可以继续,他们主张保持与苏联合作关系,对苏联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国际问题上寻求苏联的合作,通过美苏协商重建战后国际的秩序。
而以海军部长福莱斯特、总统军事顾问李海上将、副国务卿格鲁和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等人则对苏联战后的意图与行为表示怀疑,认为寻求与苏联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他们主张以实力为后盾,以经济为筹码对苏联施压,遏制其扩张主义倾向,对其采取强硬态度,迫使其遵守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
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美国决策层日益感到需要有对苏联问题熟悉的人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分析,并对美国的对苏战略做全面的规划。
史密斯学院教授爱德华•威利特、国务院苏联问题专家查尔斯•波伦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情报委员会等众多专家和机构对苏联的行为动机以及美国的对策做了相应的阐述,但都未能切中要害,因而他们的建议未能被决策层所采纳。
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乔治•凯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战后初期美国对苏政策的起草者。
1946年2月,时为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的凯南接到国务院的一封电报,要求其对苏联不愿意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
凯南便将自己的对苏认识和想法写成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发回国内。
斯塔尔报告百科
![斯塔尔报告百科](https://img.taocdn.com/s3/m/8ba0718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8.png)
斯塔尔报告百科1. 简介斯塔尔报告是由美国冷战时期的政治学家斯塔尔(Cardinal Merrill W. Starl)所撰写的一份重要报告,于1950年公开发布。
这份报告的宗旨是对美国政府进行了全面而严肃的思考和评估,旨在帮助美国政府更好地应对冷战时期面临的挑战。
斯塔尔报告被广泛认为是对当时美国政府内政外交的重大影响,其内容涉及了国内经济、外交政策、社会状况等众多领域。
报告的发布使得斯塔尔一举成名,成为当时美国政治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2. 冷战时期的背景斯塔尔报告的撰写和发布正值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
冷战时期是指二战后期至苏联解体(1947年-1991年)间,美苏两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对抗和竞争。
美国政府在冷战期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因此需要一份深入研究分析的报告来指导政策和行动。
3. 斯塔尔报告的内容斯塔尔报告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3.1 国内经济报告在国内经济篇章中详细分析了美国经济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战略:报告指出美国应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工业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等。
•教育系统改革:报告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大教育投入和改革课程内容、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等建议。
•社会福利改革:报告指出社会福利政策需要全面优化和完善,以提高人民的福祉和生活水平。
3.2 外交政策报告在外交政策篇章中提出了美国应对外国以及苏联的外交策略。
其中包括:•遏制苏联扩张:报告认为,应采取坚决的立场制止苏联的扩张势力,并加强与盟国的合作。
•支持盟友:报告强调要巩固和维护美国的盟友关系,并提出加强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建议。
•促进民主:报告主张通过推动民主制度和价值观,来对抗共产主义。
3.3 社会状况报告还触及了美国社会状况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建议。
其中包括:•人权问题:报告强调人权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少数族裔和妇女权益的建议。
预习笔记 知识点 习题(附答案)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6课《冷战》
![预习笔记 知识点 习题(附答案)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6课《冷战》](https://img.taocdn.com/s3/m/018fb7fbaf1ffc4fff47ac4d.png)
第16课《冷战》预习笔记一、冷战的发生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1947年,美国总统要求国会拨款援助希腊、土耳其,杜鲁门宣称美国会带领所有“自由国家”抵抗“极权政体”,这个政策被称为“”。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同盟关系破裂,开始。
1947年,马歇尔提出“”,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二、德国的分裂1948年,计划将三国占领区合并,单独建国。
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封锁西柏林,英法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爆发。
1949年,通过谈判,双方解除封锁。
1949年9月,成立;一个月后,成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和华约对峙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成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军事同盟成立。
至此,两大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对峙,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正式形成。
第16课《冷战》知识点一、冷战的发生冷战: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在演说中,他把世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传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回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冷战经济方面政策: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经济方面)的一重要步骤。
德国的分裂分区占领德国:德国法西斯垮台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西德、东德: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1949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预习笔记 知识点 习题(附答案)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6课《冷战》
![预习笔记 知识点 习题(附答案)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6课《冷战》](https://img.taocdn.com/s3/m/067cf5c63c1ec5da51e27002.pn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冷战》预习笔记一、冷战的发生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1947年,美国总统要求国会拨款援助希腊、土耳其,杜鲁门宣称美国会带领所有“自由国家”抵抗“极权政体”,这个政策被称为“”。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同盟关系破裂,开始。
1947年,马歇尔提出“”,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二、德国的分裂1948年,计划将三国占领区合并,单独建国。
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封锁西柏林,英法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爆发。
1949年,通过谈判,双方解除封锁。
1949年9月,成立;一个月后,成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和华约对峙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成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军事同盟成立。
至此,两大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对峙,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正式形成。
第16课《冷战》知识点一、冷战的发生冷战: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在演说中,他把世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传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回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冷战经济方面政策: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经济方面)的一重要步骤。
德国的分裂分区占领德国:德国法西斯垮台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西德、东德: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美苏冷战
![美苏冷战](https://img.taocdn.com/s3/m/fa2aae6125c52cc58bd6be5a.png)
一:什么叫冷战?冷战开始、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答:1:二战胜利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称“冷战政策。
2:开始的时间、标志:1947标志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苏美“冷战”的开始结束的时间、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二:冷战的目的:为了称霸世界冷战的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的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三:冷战表现在哪三个方面?政治方面: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苏美“冷战”的开始,经济方面:美国提出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军事方面:1949年建立了北大西洋组织军事方面。
四: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形成、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答:1:美苏两极格局。
2:形成:政治方面: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经济方面:美国提出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军事方面:1949年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1955年,带领东欧社会主义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3:两极格局形成、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形成:1955年华约的成立。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五: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点:1: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美苏关系即紧张又缓和,优势在美国。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2::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1979年苏军占领阿富汗)3:20世纪80年代: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六:1: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2:美苏争霸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3:美苏争霸的影响:危险世界的和平和安全,给美苏两国带来经济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尼克松上台背景
(一)走向“滞胀”的美国经济
新政以来,国家干预程度的不断加强,尤其是60年代美 国政府的常规性赤字财政政策与膨胀性货币政策,到60年 代中期以后,造成通货膨胀发展的严重后果。这种通货膨 胀与经济停滞并驾齐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滞胀”现象。
(二)美国两党政治中保守主义趋势的加强
美国自由主义的社会经济改革在60年代后期逐渐陷入困境, 美国两党政治中保守主义的趋势加强。共和党人开始寄希 望于建立一个保守主义的多数派政治联盟,它将包括部分 蓝领工人、南部白人、中下层中产阶级,以及中西部和极 西部传统的共和党选民。这就是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公开 争取的所谓“沉默的多数”。
二、向贫困宣战和经济机会法
(一)儿童和青年教育计划
(二)职业训练和再训练计划 (三)社区行动计划
内容:
1、进一步扩展了贫困计划,试图解决 富裕社会的贫困问题 2、继续促进民权立法,试图缓和日益 尖锐的种族矛盾 3、扩大联邦对教育和卫生领域的干预, 使社会福利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965年约翰逊宣誓就职场景 4、加强了城市更新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
长期赤字财政政策
在1961年面临老挝局势,猪湾惨败,柏林危机 时,肯尼迪曾多次要求国会增加国防开支,同时产 生增税的想法。就在这一年预算局发现1962年将会 出现69亿美元的赤字。1962年初肯尼迪反对减税的 做法使得国内失业率上升,股票市场下跌,为了防 止出现衰退,他不得不在6月宣布实行减税政策。此 后他致力于推行长期减税法案。在他在世之时,国 会尚未通过这项法案,但是他做出的这一决定标志 着战后美国政府从补偿性财政金融政策走向长期赤 字财政。这是新政式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 展。
一、越南战争的升级动摇了资产阶级 自由主义改革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二、“伟大社会”的衰弱和资产阶级 自由主义改革的局限性也是分不开的
理查德·米尔豪 斯·尼克松,美国第 37位总统。1972年2月 访华,打开了两国关 系的大门,成为访问 新中国的第一位美国 总统。1972年6月17日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 迫辞职。
二、尼克松政府的经济政策
(一)“姑且一试”计划
内容: 1、从约翰逊最后提出的联邦预算中削减开支40亿 美元。 2、不再延长肯尼迪总统为刺激私人投资在1962年 实行的投资税优惠,并严格审查各种免税项目财政部和 联邦储备委员会密切配合,紧缩货币。 结果: 不仅未能抑制住通货膨胀,反而触发了战后美国第 五次经济危机。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两症并发,滞胀现 象在美国初露苗头。
1950年代初,以美国参议 员麦卡锡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和 政治投机分子,大肆渲染“共 产主义的威胁”,以调查“政 府中的共产党人”为幌子,肆 意进行人身攻击,捕风捉影、 无中生有、造谣诽谤,无所不 用其极。严重践踏了公民的自 由民主权利,破坏资产阶级民 主制度。
约瑟夫·麦卡锡
(三)经济政策
1、抑制通货膨胀:削减预算,大幅度减少军费开 支, 减少货币供应量;是实行物价管制。 2、解决工人罢工问题、否决《塔夫脱一哈特莱法》 3、制定《1946年就业法》 4、“布兰南计划”
(二)赤字财政和新经济政策 1、赤字财政政策:
过程: ①1971年1月4日,尼克松在电视演说中向全国公开宣 布,他要用赤字财政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 ②同年1月22日,尼克松在国情咨文中要求国会接受 他提出的扩大开支的充分就业的预算。 ③与此同时,联邦储备委员会在伯恩斯主持下,把 1972年货币供应量猛增9%。
约翰逊在美国经济实力增长、科技迅速、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进一步加强的历史条件下,企图通过国家的力 量适当调整各个阶级和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从政治 上缓和社会矛盾,从经济上适应科技革命对劳动力在 生产提出的新的要求,从环境上解决工业化社会日益 严重的污染问题,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长治久安的所 谓“政治一致论”。 ------------《美国通史》
二、推行的政策
(一)经济方面
①艾森豪威尔在财政政策上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在 货币政策上,主张通过货币自由市场实现健全美元, 反对对物价和工资实行直接管制。上台后,取消了 战时物价与工资管制。 ②将战时的国家财产和国有企业廉价出售给 私人垄断组织,加速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发展。
(二)社会福利
1、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范围,把过去末享受保险待 遇的几百万人纳入老年和遗属保险计划,失业保险 的范围也有所扩大 2、支持修建公共住宅和援助萧条地区 3、成立新的内阁部门—卫生、教育和福利部
它巩固和扩大了罗斯福“新政”的成果。 “公平施政”就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处 境,提高了他们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地位。 程度不同地解决了战后诸多的社会问题,“为战后二 十多年美国国内政策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自由主义改良运动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的作用
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国内政
一、60年代初美国面临的困境
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苏裁军谈判破裂,美古关 系迅速恶化等影响美国霸主地位。
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和物价上升,黄金外流 严重,出现了经济危机。
黑人运动不断高涨,种961年1月20日开始到1963年 11月22日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 市遇刺身亡为止。他是在美国 颇具影响力的肯尼迪政治家族 的一员,被视为美国自由主义 的代表。在他总统任期内的主 要事件包括:试图废除联邦储 备委员会、猪湾入侵、古巴导 弹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太空 竞赛、越南战争的早期活动以 及美国民权运动。
(二)民权方面: 1963年提出民权法案
内容:禁止在对州际商业有影响的公共设施内实行种族歧视, 授权司法部长在黑人或家长由于缺乏办法或担心报复而不去抵 制公共教育中的种族歧视时,可以主动发起诉讼反对种族隔离。 补充了广泛授权对任何实施种族歧视的计划或工作停止联邦拨 款内容。 影响:这是战后美国政府提出的范围最广,内容最自由主义化 的民权立法建议,因而获得民权运动和自由派的支持。
(三)科技方面: 支持太空计划,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
影响:宇航事业的发展带动60年代美国科学研究多方面的突破, 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三代机的出现于遥感技术的应用,构成了第 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也刺激了经济 的发展。
约翰逊时期-------美国内政
一、1964年减税法与民权法
国会于1964年6月通过民权法
1945—1953:杜鲁门政府的“公平施政”
哈利·S·杜鲁门 “密苏里的小人物” 美国第33任总统 “意外”总统
Harry S Truman
一、杜鲁门面对的美国国内形势
自由派和保守派、民主党和共和党、行政部门和 国会、民主党内部各派系,各种斗争交织。 军队迅速复员、军事订单大量缩减、就业压力巨 大、通货膨胀加剧、房荒问题特别严重。 劳资矛盾加剧、罢工运动高涨、黑人争取平等权 利的斗争日益高涨。
结果:
这种凯恩斯主义的赤字开支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 策,使美国经济形势在1972年明显好转。这年第4季 度,美国经济的年增长率达到11.5%。
二、肯尼迪的内政政策
(一)经济方面:
1、1961年采取了结构主义的反衰退措施
结构主义:扩大就业,通过社会和教育改革,特别是职业训练和 地区重新开发这些措施来缓解美国社会面临的问题。
2、采用工资—物价指标反通货膨胀 3、推行以减税为核心的长期赤字财政政策
1961年反衰退措施
肯尼迪的反衰退是在健全财政政策和相对物价稳定范围内 的反衰退,采取了结构主义的反衰退措施。也就是有限度地扩 大开支,同时辅之以有限廉价的货币政策。在肯尼迪向国会提 交的经济复兴与增长计划中就有这样的法案:重新开发萧条地 区;增加社会保险金并鼓励提早退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扩 大最低工资法的实施范围。这些类似于艾森豪威尔在1958年采 取的温和的反危机措施,但是肯尼迪在利用货币政策反危机上 有所创新。以往联邦储备委员会在公开的市场活动中只购买政 府短期证券,而肯尼迪与联邦储备委员会达成协议,他们会购 买财政部发行的长期证券,防止长期利率的上升,以此来刺激 经济。同时为了防止资金外流加剧国际收支逆差,政府和联邦 储备委员会采取措施防止短期的贷款利率下降,实行了双重利 率政策。这些政策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三)农产品价格支持与土地银行计划
1、艾森豪威尔在1952年竞选时曾作出保证,继续 实行民主党人的价格支持政策,甚至表示要实现完 全平价。但他上任后,提请国会通过1954年农业法, 采取灵活平价的方式逐步降低平价比率。 2、1956年又袭用新政的土地银行汁划,鼓励农民 休耕,加强联邦政府对耕种面积的控制。此外,艾 森豪威尔还继承并扩大了对农业研究计划、农村电 气化管理局的联邦援助、向美国在校儿童供应牛奶、 发行免费食品票证。这个农业贸易发展和援助法, 从解决价格支持政策带来的国有农产品大量屯积人 手,实际上扩大了联邦政府对农韭和包括社会福利 在内的其他领域的干预。
(四)艾森豪威尔与麦卡锡主义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麦卡锡不仅通过对所谓“共 产主义渗透”的调查,扰得美国朝野上下不得安宁, 而且粗暴干预行政、外交和军队事务,与共和党政府 的矛盾遂日渐加深。但是,在适应战后拎战形势和党 派斗争需要上,艾森豪威尔与麦卡锡并无实质性分歧。 因此,艾森豪威尔不仅对麦卡锡的种种倒行逆施姑息 迁就,而且采取一系列行动来表白自己在防止“共产 主义渗透”上的坚定性。结果,与杜鲁门政府一样, 对麦卡锡主义的得势,起了姑息甚至推渡助澜的作用
二、“公平施政”纲领的出台
开始标志:1945年9月6日,21点纲领
正式出台:1949年1月5日,“公平施政”口号
从此,“公平施政”就如罗斯福的“新政” 一样,成为杜鲁门政府内政纲领的标志。
三、“公平施政”的内容
(一)完善宪政制度和改革政府机构
1、扩大总统权力:立法建议、否决权、外交权等 2、完善总统任期制和继任制:批准宪法第22条修改案、 新的《总统继任法》
约翰·F·肯尼迪 John F. Kennedy (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
1960年1月2日肯尼迪宣布参加竞选。他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 的演说中提出了“新边疆”的纲领性口号:“不论我们是不是在 寻求‘新边疆’,‘新边疆’已是既成事实......未知的科学和 空间领域,未解决的和平与战争问题,尚未征服的无知与偏见的 孤立地带,尚无答案的贫困与过剩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