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差异性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资本、劳动和制度因素及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各因素特
别是要素集聚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及贡献程度的差异性。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4—2768(2012)09一ool8一02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发展水平的 地区差距问题一直是理论界所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近年 来,我国中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差异日 益扩大,更加引起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以往关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多数是从新古典增长 理论出发,致力于从资本投入的变化、人力资本的禀赋、产业结 构的效应、地理区位的影响、政府政策和制度的作用等多方面 来解释地区差异的原因,认为之所以产生地区差距,是因为这 些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如果消除或缩小这 些区域差异就有可能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均衡增长。然而,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尤其是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之问并 没有出现理论预期的结果,区域经济增长的极化现象尤为明 显。面对非均衡增长的经济,将空间因素排除在外显然缺乏足 够的解释力。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改变以往的研究区域经济 增长差异的视角,将要素的空间集聚因素引入区域经济增长的 研究模型之中,建立一个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新框架。 就无从谈起,可见要素集聚是最基本的集聚层次。所以,在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时,与其将产业集聚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 素,不如直接将要素集聚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因为 要素集聚是集聚经济效应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来源,是集聚经 济的本质所在。 集聚经济不仅是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源 泉,更是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追赶先进国家和地区的 有效战略工具。由此看来,区域要素集聚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 济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概括为资本、劳 动、制度和综合要素集聚程度。
ij品五1面函面’写i五1忑忑面i再五i百;ii丽
Y 3 37734 802966 4.22502 5 43000 3 18799 160477 3 77474 446623
do鹎noteran孵Cau9eK
d㈣tGm”舻rCau辩L
Y
Cause Y
46522
1.56107
10 8818
公式(1)中各项指标的内涵与数据来源说明如下: 1.Y为总产出,即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基础数据来源 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并且将各省GDP按 照各自的1990年不变价格进行换算,得到各省的不变价GDP, 然后分区域加总,便分别得到东、中、四部GDP。 2.K为资本存量。本文采用近似的资本形成总额作为资本 存量的数据,因为资本形成总额可以反映出实际参加经济活动 的资本量。将各省资本形成总额按照其资本形成总额指数进行 价格换算,将其调整为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数值,然后将 其按区域加总,从而得到各区域1990年不变价资本形成总额。 3.I,为劳动所得在总产出中占的份额。本文采用历年从业 人员数作为历年劳动力使用指标,将各省每年从业人数按区域 加总,得到各地区每年从业人数指标。 4.I为割度要素。本文以非国有化率、市场化程度、市场化 收入分配占GDP的比重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指标的主成分作 为制度要素。其中非国有化率主要体现在工业领域,即是非国 有工业的总产值(或增加值)与全部工业总产值(或增加值)的 比值;市场化程度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自筹投 资和其他投资三项指标的比重;市场化收入分配占GDP的比 重,反映经济利益分配市场化份额的大小;对外开放程度用进 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度量。这些制度要素指 标的原始数据取自全国和各地区的统计年鉴和经济年鉴,然后 根据各指标的含义分别计算出各地区的数值,再利用sAs统计 分析软件分别求出各地区四个要素指标的主成分,并将其作为 各地区的制度要素。 5.G为综合要素集聚水平。是在分别计算各地区资本要素 集聚度、劳动要素集聚度、技术要素集聚度和制度要素集聚度 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将 各地区四个要素集聚度指标换算为各地区的综合要素集聚指 标。其中资本要素集聚度是根据资本存量指标的业绩指数(业 绩指数是某地区单位GDP所需要使用的资本量)、人均资本、 地均资本三项指标计算的主成分指标;劳动要素集聚度就是就 业人口密度;技术要素集聚是在将各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 R&D经费支出、专利授权(公开)数三项指标作为技术要素代 表性指标的基础上,先分别计算三项指标人均数的主成分和地 均数的主成分,再用两个主成分的几何平均数作为该地区的技 术要素集聚指标;制度要素集聚是在计算出各地区非国有化 率、市场化程度、市场化收入分配占GDP的比重和对外开放程 度的四个要素的人均主成分和地均主成分的基础上,再用两个 主成分的几何平均数作为该地区的制度要素集聚指标。
譬:华+“等书竽竹竽硒竽
』
(4)
n
^
L
f
L,
这样,叮以得到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
【收稿日期】2叭2一01_09 【作者简介】米娟(1 963),女,经济学博士,沈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苏星宇,男,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
18
万方数据
资本贡献度=“等/等
煎霪雾霪霪霍霪
1|{_iij。簿_}!游I|!壤j)游;词r-|题≤iiI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差异性分析
米娟1,苏星宇2
(1.沈阳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4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872) 【摘 要】 文章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索洛增长方程,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增长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方法一般采用索洛增长方程。它的基 本原理是从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建立经济增长与各 因素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在前文分析基础上,这里建立的经 济增长模型为:
y=A(f)K鼍胪PG6 (1)
一、理论框架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要素投入,从 而认为资本、劳动、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它对经济 增长的研究是基于制度给定的理论假设来分析经济增长。这是 因为作为经济增长背景的市场制度的基本结构已经成熟而且 相对稳定。但是对于制度转型和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增长 而言,制度因素始终是一个无法舍掉的重要因素。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区域生产要素,而区域生产要 素始终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不断流动的生产要素总会在某个 地区汇集形成要素集聚,或者说集聚意味着生产要素在一定空 闾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集中。要素集聚就是各生产要素通过 人类的经济活动集聚在某一特定区域,从而产生集聚效应,促 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众所周知,产业集聚是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同时也是影 响区域经济增长进而使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产 业集聚主要表现为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地变 化,并日益集聚于个别地区。可见,产业集聚形成的背后推动力 量就是要素集聚,如果没有基本生产要素的集聚,产业集聚也
Idoe8notGra“聆rCause
Y G Y
87880
doe¥notCmn躬rCau8eL
d㈣呲Gml雠rCauafY
6 72859 3 10624 2f37785
000863
007285 005904
26886, 505743
2.85968
d洲tGmn肝rCa啪G
a04813
006I“
由表1检验结果可看出,各地区的资本存量、劳动力因素、 制度因素和要素集聚都是GDP的解释变量。 利用Eviews 3.1对回归方程(3)进行回归计算,分别得到 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回归方程。 东部地区回归方程为: LnY=一0.8428+0.6243LnK+0.3757Ln“0.1 106LnI+
Biblioteka Baidu
其中,y代表总产出;K代表资本存量,指数理代表资本的 产出弹性;L代表劳动投入,指数口代表劳动的产出弹性;,表 示制度要素主成分,7表示制度要素的产}n弹性;G表示综合 要素集聚水平,6表示要素集聚的产出弹性;A代表技术进步, 也称效率系数,衡量现有技术的生产率,是一个大于。的参数。 对公式(1)取对数,转化成多元线性回归形式来求解,见公 式(2):
K Y L Y
d㈣“;mn嚣rCau8e
do㈨ot
GmnEer
…,一 ““…”“一8
中 4.62823
6 43177 4 36252 4.95232 5
部
0、02638 0.00995 0.03103 002180 0.01314
西
43.0596 6 l】960 3
部
0 0053l 0.0828l 0 06759 0 24963 003819 015137 0.02439
表1
劳动力贡献度书等/学
制度贡献度=y竽,等
要素集聚贡献度书兰婪L/兰;} b J
(7) (8)
各地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
东 部
008527 0.01237
O 05416 003128 009528 0 00204 006836
技术进频献度:l一(仅等/学书竽/等+7竽/学+ 占等/等)
(9)
0.0218 0.0444
0.5623
O.5326 0.4302 O.4518 O.1872
O.1006
0.1590 0.1 186 0.3044
lnl,产lnA+alnK十卢h止。+yln五十乱nG。 (2)
如果指数“弗=1,则公式(2)可简化为以下形式: (3) ln(列£;)=l烈+“ln(x托。)l}讪1£硒lnG; 将相应数据代入,可得到各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再利用 索洛剩余法进行因素分析,从各个变量的相对变化来观察经济 增长速度与资本存量、劳动力、制度要素和要素集聚以及技术 进步之间的关系,变形后的增长速度方程为:
(5) (6)
献度在地区上的差异性进行深入解析。 在各地区面板数据的分析中,以LnGDP为被解释变量, LnK、LnL、LnI、LnG为解释变量,首先进行cranger因果关系检 验,以说明各变量与GDP之间的可解释性,然后进行加权最小 二乘法估计,以得到各地区的回归方程。 各地区的e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LnY=一O.0693+0.6325LnK+O.3675IJIlL+O.0971T|nI+ 0.0568LnG
(14) (15)
写成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Y=一O.0693K“”TP”I“M1c0“
根据上述回归方程的计算结果可看出,要素集聚对各地区 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首先从产出弹性来看:东部地 区最大,达到o.1864,而西部地区最小,只有0.056 8,东部地区 是西部地区的3-3倍,表明东、西部地区的要素集聚水平和集聚 能力差距很大。其次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现将各区域 要素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进行整理,见表2和表3。
表2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度计算表
三、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根据三个地区的划分,采用1990~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 别研究各地区资本存量、劳动力变化、制度因素和要素集聚对 GDP增长的影响,特别是对要素集聚对GDP的影响程度和贡
(下转第54页)
万方数据
得到U的二级评判结果:曰=形×R=(0.1720,0.2802,0.0799,
0.1864ImG (10)
写成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Y=一0.8428K“…Lo”掣06G01“
中部地区回归方程为:
LnY=一O.5121+O.6426LnK+O.3574LnL+O.0639ImI+
0.1378LnC
(11)
(12) (13)
写成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Y=一0.5121Kn6426L0姗140639G01朔 西部地区回归方程为:
0.0923,0.1638,0.1142,O.0976)×
0.4158 O.3092 O.130l 0.3501 0.3787 0.0561 O.0547 0.0720 0.1354 0.1883
0.1119
0.1405 0.0566 0.0947 0.151 1 0.0863 0.1831
0.1004 0.1272 0.1949 O.2175 O.1878 0.2078 0.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