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学

茶文化学
茶文化学

茶文化学

第一章茶文化概述

一、茶文化的含义及研究内容

“一切由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现象均称为文化”

1.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作为载体,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情感、爱憎等思想观念的各种文化形态之统称

2.茶文化的组成:物质文化(以茶为载体)、精神文化(茶道茶艺)、制度文化(茶税制度、茶马互市、榷茶制度)

3.茶文化的性质(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1)社会性

饮茶是人类一种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陶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生活的各层面

老百姓“粗茶淡饭”王公显贵嗜茶文人墨客爱茶佛教“禅茶一味”

(2)群众性(广泛性)

茶文化是一种范围广泛、雅俗共赏、受者众多的大众文化

(3)民族性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无论属于农耕文化或草原文化的民族,几乎都有饮茶的习惯。并在长期生活中,每个民族都形成自己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白族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藏族的酥油茶(宁可三天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客家擂茶,三生汤(生茶生米仁生姜)、纳西族“龙虎斗”(茶加白酒)、武夷山三道茶(迎客茶—岩茶、留客茶—红茶、祝福茶—红茶﹢桂花﹢金桔)

(4)区域性

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由于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风情的影响,中华茶文化从开始就具有区域性的特征(饮茶方式有清饮、调饮)

4. 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的起源与原产地;人类饮茶方式的发展与变迁;中国茶业对外传播及世界茶区的分布;茶的种植与加工发展历史与演变;茶及茶具的品饮与鉴赏;中国与世界各地之茶俗;茶与社会、宗教、哲学、文艺、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内容

二、中国茶文化发展阶段及重要历史事件

茶从发现到被加以利用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茶主要是以其实用价值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其作用。当人们把饮茶当作一种精神享受,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功能时,茶文化即开始形成

(世界四大产茶国: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

(古代:琴棋书画诗曲茶;现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

(一)萌芽时期(神农时代——秦汉、南北朝时期)

“槚,苦茶”——人类对茶的最早记载

茶主要是被当作祭品、菜食、药物、饮品

(二)形成时期(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饮茶习俗已由长江以南扩展到长江以北和塞外边疆,成为举国之饮。

世界上第一部茶学和茶文化专著——《茶经》,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传统茶学

唐代:茶始有字,茶始作书,茶始销边(边销茶以黑茶为主),茶始收税

西北与中原茶马交易

茶叶征税;国家专卖(安史之乱之后)

佛教盛行,文人爱茶

唐:顾渚贡茶——顾渚紫笋(“急程茶”浙江早)

(三)兴盛时期(宋明)

饮茶之风也更加普及。上流社会嗜茶成风,连皇帝也常以茶来招待群臣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国唯一帝王撰写的茶论

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宋:建立建安贡焙,龙团风饼是贡茶的代表(精致)

宋代,“斗茶”其实质是评比茶叶质量和点茶技艺的一种方式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蔡襄,《茶录》,黄儒《品茗要录》

茶馆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茶叶成为交换战马的战略物资,茶马互市

明:散茶(团茶、饼茶没落,散茶成为主产茶类)

饮茶方式改变,出现壶泡杯饮,盖碗杯盏,紫砂壶应运而生

明末清初时,中国制茶技术有较大的创新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的六大茶类(白茶出现时间最早)

(四)曲折迂回期(清朝)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要列强的殖民统治、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全国经济、文化的萎靡不振,我国的茶叶生产倒退,茶产业跌入低谷,这种衰落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为止清代可以说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

茶楼茶馆遍及乡村街市

时间在1616——1911年,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前清和晚清两个时期。前清时期,茶叶外贸发展很快,茶叶大量销往世界各地,随着销售的发展,茶叶生产也随之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茶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茶文化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茶文化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五)蓬勃发展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茶产业发展迅速,一度沉寂的中华茶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1989年在北京首次举办了“茶与文化展示周”活动,1990年10月第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茶艺馆的兴起(茶艺表演、茶业影视艺术兴起)

茶文化系统理论的研究

茶文化节、茶会活动、饮茶习俗的挖掘,展示

国际性茶文化研讨组织的成立

三、你认为茶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一)茶文化将与各种商业文化结合得更加紧密

茶文化与休闲文化、旅游文化、茶馆文化和品牌文化、产品文化相结合,不但会促进茶叶经济等的发展,同时也可带动茶文化自身的发展。未来茶文化将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各种文化交融互动,将使茶文化呈现更加国际化综合化的态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华茶文化将同世界各种文化,包括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茶文化交流、碰撞,在吸收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不断创新、升华,逐渐形成一种更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茶文化

(三)茶文化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茶在改善人际关系、调剂个体身心平衡、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等方面亦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茶文化的研究走向深入,创新成为发展茶文化的主题

将吸引更多的学科的优秀人才进入茶文化研究领域,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合作,将使茶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茶文化的创新与传播,网络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茶文化和现代网络文化相结合,将催生新的茶文化形态的出现。现代高新科技,为茶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这些都将对未来茶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新的茶文化形态的出现,将为传统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章中国茶的认识

一、中国茶叶概况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茶区辽阔,品种繁多

技术精湛,品质优异

传播广泛,和平使者

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1)中国起源说

(2)印度起源说

(3)原产于中国和印度

(4)原产东南亚有野生茶的各产茶国

(5)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交界的无名高地

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云南、贵州、四川):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云南省勐海县巴达乡大黑山密林中的巴达大茶树

我国西南地区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接壤,茶树向西南方向传播到这些东南亚国家。在印度北部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实际是由缅甸流传过去的

茶树从原产地传入南北不同地区后,由于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改变了,适应环境的结果,使得茶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新陈代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进过几千年的变异,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茶树品种

茶从食用、药用到饮用

从采摘利用野生茶,发展到人工栽培;从最早的生产和消费中心巴蜀地区,逐渐传播到了全国

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52%,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茶叶出口量约占世界茶叶总出口量的五分之一

中国四大茶区:西南茶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

海绿茶:中国日照、韩国宝城、日本静冈

福建茶情: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茶叶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茶叶市场占有率占全国三分之二

福建省主栽品种:福云6号(名优绿茶闽东)、铁观音、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建水仙、毛蟹、黄旦、白芽奇兰(漳州平和)、本山等

在福建推广较多:台茶12号—金萱、台茶13号—翠玉

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团茶—龙团凤饼(宋)—炒青散茶(明)—六大茶类(明末清初)—再加工茶—综合利用

二、六大茶类品质特点及关键工序

1. 常用茶叶分类法

依生产季节分为:明前茶、雨前茶、春茶、夏茶、六月茶、秋茶、白露茶、冬茶等

依贸易通路分为:内销茶、外销茶、边销茶、侨销茶

依产地分为:西湖龙井、武夷水仙、闽北水仙、安溪铁观音

依茶树品种分为:铁观音、大红袍、本山、金萱

依茶叶发酵程度分为:不发酵茶类(绿茶)、部分/半发酵茶类(白茶、青茶/乌龙茶等)全发酵茶类(红茶类)、后发酵茶类(黑茶类)【茶叶发酵是茶叶中的儿茶素类藉由茶叶自身的多酚氧化酶的催化进行氧化作用,使无色的儿茶素类氧化缩合,形成茶黄素,茶黄素再氧化缩合形成茶红素】

依工艺分为:炒青、蒸青(恩施玉露)、烘青

依地理位置分为:高山茶、岩茶、洲茶、外山茶

2. 六大茶类的品质特点及加工工序

(1)绿茶类:清汤绿叶,带板栗香或豆香,滋味鲜爽,有收敛性

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①炒青绿茶:西湖龙井

②烘青绿茶:黄山毛峰(安徽)

③晒青绿茶:常用来作黑茶

④蒸青绿茶:恩施玉露(日本以蒸青绿茶为主)

(2)黄茶类:黄汤黄叶,干茶带黄,香气清纯,滋味爽口

鲜叶→杀青→揉捻→焖黄→干燥

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四川)、霍山黄大茶(安徽)

(3)白茶类:成品茶灰绿,满披茸毛,毫香显露,滋味清甜

鲜叶→萎凋→干燥

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白茶饼

(4)青茶(乌龙茶)类:茶叶外观上呈青褐色或砂绿色,天然花果香浓郁,滋味醇厚,回甘,绿叶红镶边(红点)

鲜叶→萎凋→做青(摇青及静置)→杀青→揉捻(包揉)→干燥

武夷岩茶(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安溪铁观音

(5)红茶类:红汤红叶,甜香(焦糖香),滋味甜醇

鲜叶→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

小种红茶、闽红三大工夫

(6)黑茶类:香气陈香,滋味陈醇回甘,干茶色泽黑褐或油黑

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毛茶)→蒸压→成型

湖南黑茶、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三尖、三砖(伏砖、花砖、黑砖)

3.茶的品赏:茶的名之美、形之美、色之美(外形、茶汤)、香之美和味之美

茶五品:目品、鼻品、口品、耳品、心品

茶色:干茶的色泽、茶汤的汤色、叶底的色泽

第三章茶具文化

一、茶具发展历程及每个时期的茶具代表

西汉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是有关“茶具”的最早记载

《荈赋》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宋,蔡襄《茶录·论茶器》

宋徽宗赵估·《大观茶论》

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十二先生”指:韦鸿胪(茶笼)、木待制(臼、槌、杵)、金法曹(茶碾)、石转运(茶磨)、胡员外(瓢)、罗枢密(罗合)、宗从事(茶帚)、漆雕秘阁(茶托)、陶宝文(茶碗)、汤提点(汤瓶)、竺副帅(茶筅)、司职方(茶巾)

茶具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简陋到精巧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所使用的茶具,是由当时的茶具生产水平、饮茶的方式与习俗、

明代以后,散茶流行,斗茶不再时兴,散茶沸水直接冲泡的方法,使明代茶具走向简化(1)景瓷宜陶(宜兴紫砂壶:乌龙茶、红茶可用紫砂壶冲泡,更易突出其特点)

(2)出现“小茶壶”,成为泡茶的主要工具;茶盏的形和色发生变化

(3)茶洗《茶谱》中提到饮茶前要先“洗茶”

现代,不但种类和品牌繁多,而且质地形状多样

原始兼用早期茶具,形制完备的唐宋茶具,构造精巧的明清茶具,异彩纷呈的现代茶具二、茶具的分类(五大名窑)

陆羽《茶经·四之具》

(一)从茶具的质地上分: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轻巧美观,色泽光亮,能耐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仿古瓷、嵌白银等品类〕、竹木茶具〔取材容易,做工简易,轻便实用〕、金属茶具(金银茶具、锡茶具〔存放茶叶,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铜茶具)、不锈钢茶具、玻璃茶具〔质地透明,观察汤色、叶形态,易破碎,传热快、易烫手〕(二)从茶具的用途分:(1)泡茶器——泡茶过程的主体器皿(茶壶、茶盏、盖杯、三才碗)

(2)盛茶器——茶海(茶盅、公道杯)、茶杯(若深杯—白色品茗杯)、品茗对杯(闻香杯和品茗杯)

(3)煮水器——潮汕炉、玉书煨、酒精灯炉、随手泡、电磁炉

(4)辅茶器——茶通(茶道六君子)、茶船、茶盘(奉茶盘)、茶车、茶托、赏茶碟(茶荷)、盖置、茶罐、茶滤器、茶巾、茶洗、水注、水方、水盂

宋代著名的窑口有五处,即官窑、哥窑、定窑、汝窑和钧窑

(1)官窑:名窑之首,“紫口铁足”

(2)哥窑:浙江龙泉,胎薄质坚,纹片装饰

(3)定窑:河北曲阳县,以生产白瓷为主

(4)汝窑:河南宝丰,“官窑汝瓷”,釉色滋润,手感如玉

(5)钧窑:青中带红的紫红色釉

三、紫砂壶艺

宜兴(宜陶之地—“陶都”),丁蜀镇—陶瓷工业基地

明代,供春,“供春之壶,贵于金玉”

明清时期紫砂茶具的造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几何体的造型;第二类是自然形象造型;第三类叫筋纹型

“四名家”:董翰、赵梁、元畅、时朋

“壶家妙手称三大”: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

清代,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陈鸿儒)、杨彭年

“茶房四宝”:玉书煨、潮汕炉、孟臣罐、若深杯

惠孟臣:孟臣罐,以朱泥小壶闻名

陈鸣远:梅干壶、束柴三友壶、南瓜壶

陈曼生:书画壶(文人壶)

由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曼生壶”

当代:顾景舟、蒋蓉、朱可心、徐汉棠、徐秀棠、裴石民等

紫砂泥,属于含富铁的粘土—石英—云母类型,主要分为紫泥(主要原料,含量多)、红泥和绿泥。紫砂原料可塑性好、冷热急变性好、传热慢,通过调配可烧成不同色彩

茶壶的基本结构:壶盖、壶嘴、壶把、壶身、器足

(1)壶盖:嵌盖、压盖、截盖

(2)壶嘴:直嘴、弯嘴根部的水孔:单孔、网孔、球形孔

(3)壶把:端把壶、横把壶、提梁壶

(4)壶身:几何形壶、自然形壶、筋纹形壶、书画壶

(5)器足:捺底、圈足(加底)、钉足

“光货”:以不同几何形体作为艺术造型,主要有圆形壶、方形壶、直筒壶等

仿真壶“花货”:取材于自然界中的瓜果、花木、虫鱼、鸟兽等形象

茶壶的功能选择:

①三平:壶口、流口、壶把三点一线,把、流与壶身的夹角45o,大于45o重心不稳

②出水功能:壶嘴出水流畅,不打水花、不飞溅

③断水功能:流出的水能马上回落

④禁水功能

⑤盖的严密性:间隙小于0.5mm

⑥听声:声音清脆悦耳者为先

⑦闻:有无异味、火烧味或人工着色的怪味

养护:

①(新壶)与茶叶同煮,清洗、通风、自然阴干

②日常养护:用茶巾(养壶笔)沾茶水、热水均匀搓擦壶身各部位

③以茶养壶

④泡完茶后,及时清理茶渣

⑤长期不用紫砂壶,彻底清洁晾干后,密闭储藏;重新使用前用沸水淋洗

⑥忌:不用洗洁精和硬刷;忌沾到油污,不慎沾到应马上清洗,避免留下油痕

紫砂壶的特点:

①色彩丰富

②适合茶性(具有保温、聚香、保味的作用,茶味越发醇郁芳馨)

③富有生命力(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润)

④造型丰富,可塑造性好,易造型

⑤热稳定性好,可放温火上炖烧

紫砂壶的评价鉴赏:

①泥:泥的优劣,色泽要“润”,手感“细而不腻”

②形:样式最丰富

③工: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

线须曲则曲,须直则直

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

④款:款识

⑤功

第四章茶道、茶艺

一、中国茶道的含义及精神内涵

喝茶三种境界:得味、得韵、得道

茶道:①饮茶之道

②修身养性的手段

《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茶道考释:①唐,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者》

②唐,封演《封氏闻见录》

中国茶道的内涵:和、静、怡、真

(1)文人(雅士)茶道,重在“茶之韵”

(2)僧侣茶道,重在“茶之德”

(3)宫廷(贵族)茶道,重在“茶之珍”

(4)大众(百姓)茶道,重在“茶之味”

茶道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具有东方特质,道是东方人的哲学,只有东方人才能在饮茶中悟道

②有悠久的饮茶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积淀(茶道是茶文化)

③成熟的茶艺

④品茗之中有明确的精神追求

⑤形成固定的有特色的饮茶集团和茶文化圈

(1)茶道与儒家:①融入了中庸和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②注重礼仪的重要性,以茶交友

(2)茶道与佛教:①茶禅一味—佛家茶理

②促进传播,形成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

(3)茶道与道教:①融入“天人合一”思想

②融入道教长生观“苦茶,久食成仙”

二、日本茶道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1.日本高僧最澄禅师于元年(805)回国时带回茶籽栽种于日本滋贺县大津市比睿山东麓的日吉神社境内,该地遂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2.日本僧人空海在日本全面地传播了从中国所学的制茶和饮茶技艺

饮茶在日本的最早记录为《空海奉献表》

3.永忠,促进喝茶之风在上流社会普及,成为日本上流社会最高的精神享受

4.荣西,日本茶祖,日本陆羽

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是日本第一部茶书,为以后日本茶道的普及提供理论依据,为日本茶道的发展作出贡献

5.茶道创立的重要人物:村田珠光、武野绍瓯、千利修

(1)村田珠光:茶道的根本是清心,和、敬是珠光的茶道思想

(2)武野绍瓯:茶道之先导者,在庄重的茶道中加入艺术要素

(3)千利修:茶道集大成者,提出日本茶道的四谛“和、敬、清、寂”

6.日本茶道的三个时期:平安时代(饼茶煮饮法)、镰仓时代(末茶冲饮法)〔日本茶道完成草创时期〕、江户时代(叶茶泡饮法)

7.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和、敬、清、寂”

(1)和:人的相处之道,提倡和平相好

(2)敬:尊敬长辈,敬爱朋友、晚辈,相互承认,有礼有节

(3)清:洁净清净,心平气和

(4)寂:气定神闲,达到最高的境界

8.茶道的内涵:茶室(举行茶道的场所)、茶庭、点茶技法

茶室:是茶道的主要建筑,是茶人修行的道场,一般不供人欣赏(绿化、小径、洗手钵)9.茶具:风炉、茶釜、茶碗、水勺、茶勺、茶刷、茶巾、绢巾、浓茶小罐、茶罐囊、釜盖承、清水罐、污水罐、香盒、茶具架

10.布局:贵人席、客人席、点茶席、踏脚席、往来席、小入口、茶道口、壁龛

日本茶道用花

环境幽雅、布置简朴

茶道品茶分为“轮饮”和“单饮”

11.点茶过程以赞赏茶品、欣赏茶具、反复行礼、反复擦洗茶具为特点

12.茶道“四规”:“和、敬、清、茶”

“七则”: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

三、中日茶文化异同点

(一)茶文化的起点不同

中:从民间到宫廷

日:从上流社会到民间

(二)茶文化的发展动力不同

中:随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化

日:随中日文化交流加深而形成

(三)品茗艺术所追求的目标不同

中:重在品赏茶叶的色、香、味、形

日:重在点茶程序、艺术性、技艺考究、茶具选择、环境布置、主客之间礼法

(四)茶文化团体的组合方式不同

中:地域化产生特色茶文化,各地茶文化团体以地方特色亮相(百花齐放,雅俗共赏)日:千利修点茶技法规范、普及日本、长久不衰(一枝独秀)

四、中国茶艺的类型与特点

来源:1977年由娄子匡教授为主的台湾茶爱好者提出

含义:将品茶作为生活的艺术,偏重生活的艺术享受,讲究礼节、方法、器具,注重茶叶的色香味鉴赏及人际间关系。通俗地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茶艺的六要素:茶—好,水—洁,器—精,艺—佳,境—美,人—和

茶艺类型与特点:生活(休闲)型茶艺、经营型茶艺、表演型茶艺

民族型、宫廷型、地方型、寺院型、少儿型、科普型

(1)唐代的煮茶法: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

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

陆羽、常伯熊

(2)宋代的点茶法:点茶选用饼茶

主要程序有: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温杯洁具)→调膏→点茶→品饮

五、工夫茶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工夫茶茶艺:工夫茶最早指武夷岩茶

陆廷灿《续茶经》1734年

袁枚《随园食单》1786年

俞蛟《潮嘉风日记》1801年

工夫茶是特指乌龙茶独特的泡饮方式,它讲究冲泡技法,品饮方式独特

始于清朝中叶的嘉庆年间;晚清开始,泛指乌龙茶的冲泡法,流行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工夫茶“茶房四宝”:潮汕炉、玉书煨、孟臣罐、若深杯

工夫茶泡饮的主要程序:(1)备器:干湿分开

(2)煮水:水质清泉为上,水温初沸为佳

(3)温壶烫杯

(4)置茶

(5)温润泡:便于香味发展

(6)冲泡:悬壶高冲

(7)刮沫淋壶

(8)温洗杯:控制出茶时间

(9)运壶、干壶:避免余水滴落

(10)匀汤、分茶

(11)奉茶、品茗

(12)再冲泡、续品味

工夫茶的特点:(1)茶多水少:茶水比1:22

(2)泡饮次数多:3—5次,多者7—10次

(3)现泡现饮:泡时短

(4)沸水冲泡:现沸100℃

(5)讲究冲泡技法:温壶烫杯(清洁;提高杯身温度),高冲低斟

(6)品饮方式独特:品赏为主,小口啜饮

六、茶道与茶艺的区别及联系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因茶艺而得道)

第五章陆羽与《茶经》

一、《茶经》的基本结构内容

1.陆羽(733—804),一名疾,字鸿渐,字季疵,自称桑竺翁,又号东岗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

2.《茶经》涉及知识面广,是一部茶学百科全书

3.茶经的基本结构,共7000余字,分为上、中、下三卷,分十章,上卷3节,中卷1节,下卷6节

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茶树的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二之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的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饼茶制造的工序,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

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9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选择流动缓慢的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

六之饮:谈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了饮茶的方式方法

七之事:叙述了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

八之出:评价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并将每个茶区所产的茶叶按品质高低分为上、中、下、又下四个等级

九之略:论述了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二、陆羽《茶经》的贡献

1. 陆羽对茶学的贡献

(1)著述《茶经》创立了中国的茶道

(2)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3)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4)树立精行俭德的精神

2.《茶经》对世界的贡献

(1)研究茶树的起源与发源地

(2)与现代科学制茶理论与实践相吻合

(3)系统总结茶的类别以及茶的功效

(4)中国茶道、茶艺的典范,使饮茶在中国普及成俗,极大地拓展茶叶消费

(5)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开创茶学学科

第六章茶事、茶俗

一、无我茶会的基本方法与精神

茶会、茶宴均指用茶来招待客人的聚会

最早出现:三国时期

正式茶宴:唐

①以茶代酒的文人雅集

②宫廷茶宴(唐“清明宴”,乾隆“千叟宴”)

茶会:①指用茶水和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集会

②指茶人们聚集在一起以交流茶艺心得为主要内容的集会(无我茶会)

茶宴:用茶叶和各种原料配合制成的茶菜举行的宴会,以吃茶菜为主,供应上等好茶,并有专门的茶艺人员服务

1.无我茶会的由来与发展

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创立、推广

1980年起投身茶艺事业,在台湾茶业巨子李瑞河的支持下,创办“陆羽茶艺中心”

1990年,提出创立“无我茶会”的设想,并组织学员进行具体实践

同年12月,在台湾举办了首届国际无我茶会

1991年3月,分别用中、日、韩、英4种语言出版了《无我茶会》一书

同年10月,武夷山“幔亭无我茶会”

1992年11月,日本,第三届国际无我茶会

1993年10月,韩国,第四届国际无我茶会

2. 无我茶会的基本方法

独特之处:没有固定坐席,依自然地形而设

没有统一茶叶、茶具和冲泡方式,由参与者自行决定

每个人都是茶会的主人也是茶会的客人,既要自己泡茶给别人喝又要喝别人泡的茶

所有参与者都一视同仁、一律平等

基本流程:(1)准备工作:在茶会举办前,书面公告有关事项;场地选择。提前安排好座位号码,编排多用封闭式(首尾相连式);茶与用具:茶叶自备,一壶一盅四杯,保温壶,奉茶盘,茶巾,坐垫等

(2)报到,抽签入场

(3)铺席备具

(4)茶具观摩与联谊

(5)到了约定时间,各人开始泡茶

(6)奉茶、品茗

(7)冲泡第二、三道茶

(8)收具、清理

3. 无我茶会的精神:无尊卑之分(抽签决定座位)

无报偿之心(奉茶至左,饮茶自右)

无好恶之心(以超然心情欣赏每人的茶叶)

求精进之心(力争泡好茶,精益求精)

无流派之心(茶具形式与泡法不拘)

遵守公共约定(无指挥与司仪,自觉遵守约定)

培养团体默契(席间不语,体现团队律动之美)

4. 无我茶会特点:自带茶具、茶叶、热水,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品茗

二、背诵两首茶诗并理解其涵义

1. 茶诗

特点:①数量多题材广

②形式多样风格不一

③影响深远,佳作连篇

茶诗萌芽于晋代,兴盛于唐宋,元明清余音绕梁,至今不绝于缕

(一)两晋南北朝茶诗

孙楚《出歌》、张载《登成都白莬楼》、左思《娇女诗》、王微《杂诗》

(二)茶诗繁荣始于唐代中期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茶诗

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皎然所写与陆羽有关的诗就有十多首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元稹:宝塔体诗——《一字至七字诗·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皮日休、陆龟蒙

(三)宋元

内容包括了点茶、斗茶、制茶

范仲淹:《斗茶歌》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回文茶诗:记梦回文二首

杨万里:《饮湖上初晴后雨》

(茶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梅尧臣、欧阳修黄庭坚、陆游

(四)明清及现代

徐渭、文征明、郑燮、周亮工《闽茶曲》、郭沫若《赞高桥银峰茶》、陈毅《梅家坞即兴》2. 茶联

描写以茶为主题的对联,无横批,由上下两联组成,讲究平仄、对仗和艺术韵味

包括名联、雅联、趣联、回文联、特色联等

(1)名联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郑清之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陶陶居

(2)雅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郑板桥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郑板桥

(3)趣联

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陶行知

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4)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天然居

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

(5)特色联

入店闻香即忘返,出门回味又思来

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北京老舍茶馆

明月清风本无主,品茗谈心别有天——李清照

名人、名茶联现代茶联

3. 茶事小说

(1)古代茶事小说

《红楼梦》提到茶事265处,堪称中国古典小说中写茶的典范

老太君——老君茶

贾宝玉——神仙茶

林黛玉——龙井茶

妙玉论茶

(2)现代茶事小说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分为《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三部,以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精神

《茶人三部曲》是一部全面深入反映近现代茶业世家兴衰历史的小说鸿篇巨制,小说因此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老舍《茶馆》

4. 茶歌

一是以茶为主题的音乐,二是为茶而伴的茶艺音乐

《卢仝茶歌》、江西民歌《请茶歌》、《采茶舞曲》描述春季采制龙井的情景

杨钰莹《茶山情歌》、宋祖英《古丈茶歌》、毛阿敏《铁观音》、韩红《茶马古道》、蒋舟《茶醉》、《白芽奇兰》、《绿萱茶歌》

《闲情听茶》:《茶雨》、《乌龙八仙》(铁观音、凤凰单枞、水金龟、白毫乌龙、永春佛手、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听壶》(鸡头壶、大彬壶、睡翁壶、束竹壶、薄胎粉彩壶、南瓜壶、树瘿壶、孟臣壶)、《奉茶》、《清香满山月》、《香飘水云间》、《桂花龙井》、《一筐茶叶一筐歌》、《茶雨》《茶道》

三、掌握中国茶俗8个

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联姻,以茶交友

东北、华北——花茶

江南一带的江苏、浙江——绿茶

华南、西南——红茶

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乌龙茶

(一)闽南潮汕工夫茶

(二)广州早市茶

(三)四川盖碗茶

(四)藏族酥油茶

大叶粗茶压制的砖茶(普洱茶),酥油,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食盐,鸡蛋等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消除疲劳;消除油腻,生津止渴

(五)白族三道茶

“一苦,二甜,三回味”

①将大理产滇青茶烘烤、煮沸

②下关沱茶,红糖,乳扇,核桃,置茶、烤茶、煮茶

③苍山雪绿茶,蜂蜜,炒米花,花椒,核桃仁,椒,姜,桂皮

(六)客家擂茶

湖南、广西、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

擂茶,别名“三生汤”(新鲜茶叶、生姜,生米仁)

(七)纳西族龙虎斗

白酒+茶叶

四、了解韩国茶礼、欧美茶俗、非洲茶俗

1. 韩国茶礼

韩国茶礼的发展

(1)新罗时代的饮茶方法是采用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

(2)高丽时期,早期的饮茶方法承唐代的煎茶法;中后期,采用流行于两宋的点茶法(3)朝鲜李朝时期,煎茶法和点茶法同时并存

韩国茶礼的精神内涵:“中正”的茶礼精神

宗旨:“和、敬、俭、真”,“和”,即饮茶人须具有善良之心地;“敬”,即彼此间相互敬重、礼遇;“俭”,即生活质朴、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诚,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

韩国茶礼:按名茶类型划分,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4种

(1)迎宾

(2)温茶杯

(3)沏茶

(4)品茗

2. 欧美茶俗

英式下午茶

特有的文化氛围,独特的、精美的茶具,精美的佐茶点心

3. 非洲茶俗

以喝绿茶为主,在饮用时总要在茶叶里加入少量的红糖或冰块,有的则喜欢加入薄荷叶或薄荷汁

附:茶与自然

茶树属于山茶科(还有油茶、山茶花)

树型分乔木型、小(半)乔木型及灌木型(铁观音茶树—灌木型)

树冠有直立状、披张状及半披张状

茶叶叶面分布着网状叶脉,主脉明显直射顶端,叶缘锯齿状明显,且锯末端有褐色点,叶面富含腊质,芽及嫩叶有银白色茸毛

茶树性喜温暖湿润,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18~25℃之间,年降雨量1800~3000毫米;喜好酸性土壤;喜欢漫射光

茶文化学习心得感悟例文

茶文化学习心得感悟例文 茶文化学习心得感悟例文茶文化学习心得感悟范文一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茶文化学习心得感悟范文二因为各种原因结缘茶艺,让我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机缘巧合之

下,我获得了跟龙龙老师学习茶艺的大好机会。通过为期半个月 的学习,本期的茶艺学习已经告一段落,在这半个月的时间,我 对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通过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在丰富了 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充实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华文化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 都密切相关。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 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在还没有学习茶艺之前,我只 懂得绿茶.红茶.茉莉花茶.龙井茶等少数的几种茶,并且除了茶名之外我什么都不了解。然而当我听到美丽大方的龙龙老师的讲解 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窄小,也知道茶分为六 大基本茶类绿.红.白.黄.青.黑。除此之外,还有它们复杂的加工工艺让我大感茶的复杂以及深刻的内涵,这些都蕴藏着高尚的品质。了解了茶的加工工艺和品饮过程之后,也知道了所谓的茶香 醇厚是怎么个感觉,更加坚信懂茶的人肯定是个气质高雅的人。 因此也立志做个优雅之人。努力认真学习这门课茶艺课。在体验 茶香.茶味之际,我不禁感叹茶的奥妙和精深的内涵。在科技发达.工作繁忙的当今社会,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泡上一泡清茶,品味它苦中带甜,饮后回甘的滋味,闻一闻它清淡怡人的香气是 何等的沁人心脾。佛家有曰茶禅一味。每每把生活比喻成茶,清 清淡淡,苦中有甜,自然而美好。又有一说法人生如茶,品茶犹 如品百味人生。当品味到甘.甜.苦.涩等味道各异的茶的时候,我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茶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

茶文化概论-任务00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茶文化学是研究人们在种植、加工、营销、饮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现象的一门学科。 A. 经济和消费 B. 物质和工艺 C. 艺术和竞技 D. 文化和社会 2. 茶艺就是泡茶技艺和()的简称。 A. 绘画艺术 B. 音乐艺术 C. 品茶艺术 D. 戏剧艺术 3. 茶道是人们在()过程中所应遵循之道。 A. 种茶 B. 制茶 C. 品茶 D. 卖茶 4. 茶道是茶艺的灵魂,是茶文化的()。 A. 核心 B. 辅助 C. 前提 D. 结果 5. 茶德是品茶道德之简称,它是茶道精神的()。 A. 概括 B. 补充 C. 描述 D. 根据 6. 《茶经》说:“茶之为用,为饮最宜()之人。” A. 谦虚谨慎 B. 勇敢善战 C. 精行俭德 D. 文质彬彬 7. 唐朝论述品茶道德的文章《茶十德》的作者是()。 A. 陆羽 B. 皎然 C. 张又新

8. 提出“廉、美、和、敬”茶德精神的茶学专家是()。 A. 陈椽 B. 王泽农 C. 张天福 D. 庄晚芳 9. 主张“和、敬、清、寂”茶道精神的国家是()。 A. 韩国 B. 中国 C. 日本 D. 泰国 10. 茶俗是民间长期自然形成的主要与()相关的文化现象。 A. 种茶 B. 买茶 C. 饮茶 D. 售茶 11. 古代的茶宴是以()为主要饮料的宴席。 A. 酒 B. 糖 C. 茶 D. 可乐 12. 现代的茶宴还有以()入菜制成精美的菜肴。 A. 茶 B. 鱼 C. 肉 D. 酒 13. 茶会是以()为主要形式的聚会。 A. 饮酒 B. 聚餐 C. 喝咖啡 D. 饮茶 14. 根据文化学研究,文化的内部结构有()层次。 A. 三个 B. 二个 C. 四个 D. 五个 15. 茶文化的结构分为物态、制度、行为和()四个文化层。 A. 心态 B. 科学

茶忆赏析课的心得体会

茶道之我见 王晓刚 222011602023107 动物医学系 2011级畜牧兽医方向2班 在写我的体会之前,首先很感谢我们的茶艺赏析课老师,她是我见过的最有礼貌最传统的老师,第一次看到她就觉得她很平易近人,在上了她的课后更觉得她对茶的认识比我想象得要深入得多。 我是重庆人,品茶, 我是个外行,只是在一些书中看到,中国饮茶习俗在唐煮宋点之后基本成形, 现代流行的,撮茶法, 即把茶叶放入有盖或无盖的大杯子中, 多次冲开水饮用, 一直到色淡为止。虽然也讲究泡茶的水质、水温、器具和茶叶品种,但是注重茶的实用功能, 如不喝凉茶,不喝隔夜茶,不空腹饮茶等等, 而不是其艺术功能。至于中国人讲究不同的季节饮不同的茶, 那是纯粹形而下的物质区分, 如春饮花茶, 升发阳气; 夏饮绿茶, 生津止渴; 秋饮青茶, 辛凉益肺; 冬饮红茶, 御寒保暖。 事实上,我对茶的了解很少很浅,之所以报这门选修,对茶有种莫名的感触,在翻看选修表时,无意看到茶文化这三个字,心中便泛起一丝丝的涟漪,说不出为什么,很毅然而然的就报了。 中国人谈心性, 从来不会执迷..喝茶没有时间与季节的限制, 不论雪夜古寺.. 春来茶馆.. 夏日亭台,还是秋月江心, 只要愿意, 随时可以提壶泡茶以茶会友本是雅事, 需要环境, 还要气氛。然而, 雅、俗是个很可疑的词语, 如果总是喜欢借物发挥, 雅有时是伪雅, 俗倒是真俗。两相比较, 正如..伪君子不如真小人一样, 今人许多故作姿态的风雅之举, 反不如市井巷陌的粗茶本色..至于弄成了一种负担, 整日为这事担忧, 就像寄禅以诗偿债那样, 雅事就成了俗事了..所以, 千万不要把喝茶弄成阳春白雪的样子, 就像李少红把充满生活气息的红楼梦搞得人鬼不分,戏画不分, 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犬, 堕入大俗大恶了。 我喜欢茶,但但不会品茶,不会欣赏茶,这是我在上这门课前自己觉得自己对茶的看法,可是,后来我才发现,自己连茶是什么都不清楚,真的很惭愧。 我以为,茶叶,就是树叶在机器加工后的产物,茶水,就是,水与茶叶的结合品,或许,茶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品茶可以修身养性,殊不知,从一杯茶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品出人性的美丑。 时常在想:人来到这世上,为了什么?该如何?能如何?时常有些郁闷。在泡茶时突然想到:人这一生岂非正如茶叶,而生活则是一杯白开水,泡茶时,茶叶在水中翻腾上下,岂不正如人这

2011年茶文化学复习

第一章茶文化简史 第一节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树原产地的不同学说: (一)中国起源说 (二)印度起源说 (三)原产于中国和印度 (四)原产东南亚有野生茶的各产茶国 (五)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交界的无名高地 第二节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我国的先民们在神农时代就已经发现并开始了茶的利用。茶的利用经历了从食用到药用再到饮用的演变过程。汉朝时,茶开始作为饮料,魏晋南北朝时,由于佛教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特殊行为方式,加速了饮茶风习的传播。到了唐代,随着茶业生产在巴蜀的兴起和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茶成了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饮茶遍及大江南北,塞外边疆。到了宋代民间饮茶之风大盛,宫廷内外,到处“斗茶”。为此,朝廷重臣蔡襄写了《茶录》、宋徽宗赵佶也沉缅茶事,写就《大观茶论》洋洋数千字。 第二节茶叶分类与花色品种

第三节茶的成分与保健功能 蛋白质(20%~30%):主要是谷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精蛋白水分氨基酸(1%~4%):已发现26种,主要是茶氨酸、天门冬氨酸、 谷氨酸 (75%~78%)生物碱(3%~5%):主要是咖啡碱、茶叶碱、可可碱 酶:主要是氧化还原酶、水解酶、磷酸酶、裂解酶、同分异构酶 有茶多酚(24%~36%):主要是儿茶素,占总量的70%以上 机糖类(20%~25%):主要是纤维素、果胶、淀粉、葡萄糖、果糖茶树鲜叶化有机酸(3%左右):主要是苹果酸、柠檬酸、草酸、脂肪酸 合类脂(8%左右):主要是脂肪、磷脂、甘油脂、硫脂和糖脂干物质物色素(1%左右):主要是叶绿素、胡萝卜素类、叶黄素类、花青 素类 (22%~25%)芳香物质(0.005%~0.03%):主要是醇类、醛类、酸类、酮类、 酯类、内酯 维生素(0.6%~1.0%):主要是维生素C、A、E、D、B1、B2、B6、K、H和肌醇 茶叶皂素 水溶性部分(2%~4%) 无机化合物 水不溶性部分(1.5%~3%)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的五百多种化学成分,很多都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所以说,茶并非单是生津解渴的饮料,更是一种具有多方面的保健功效的保健饮料。“四抗、三降、二预防、一增一减”。 1、抗疲劳作用: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茶叶碱和可可碱等生物碱类,这些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使人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感,提高工作效率。 2、抗衰老功效: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维生素E都是强抗氧化剂,对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因此,可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3、抗菌消炎作用:试验证明,茶叶中的咖啡碱和儿茶素对大肠杆菌、伤寒和肺炎菌、流行性霍乱和痢疾病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饮茶对痢疾、肠炎、慢性肝炎、肾炎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4、抗辐射功能:茶多酚、脂多糖、维生素C、维生素E等对人体具有抗辐射能力。在高辐射、氧气少的情况下,茶叶可以补充维生素和维持身体机能。 5、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血脂含量高,会使得脂质在血管壁上沉积,因而引起动脉粥状硬化和形成血栓;茶叶中的儿茶素具有降血脂的作用,而且,饮茶可使血液稠粘度下降,因而也具有预防血栓的效果。 6、降血糖,防治糖尿病:茶叶中的儿茶素及杂链多糖类化合物,都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最近日本科学字从茶叶中提取出一种水溶性杂链多醣化合物,进行了100名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实验,结果显示,对患者的血糖值、尿糖值等有明显下降效果。 7、降血压,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是人类,尤其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血钠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茶叶中富含的钾易溶于热水中,钾可促进血钠的排除,因此饮茶具有防高血压的功效。 8、预防癌症:茶叶中含有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儿茶素等物质,具有一定的防癌和抗癌作用。 9、预防龋齿:茶叶之所以能预防蛀牙,原因之一是茶叶中的氟元素的含量较高。茶树是一种富含氟元素的植物,尤其是老叶中含有很高的氟元素。饮茶所摄入的氟元素可以达到预防龋齿的效果。除了氟素外,茶叶中的多酚化合物由于对链球菌具有强的杀菌作用和抑制不溶性葡聚糖的合成,因此和氟素共同构成综

茶艺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茶艺与茶道学习心得体会 茶艺与茶道学习心得体会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 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篇二:茶艺心得体会 茶文化体会感悟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万千世界,人生百年,宛如浮云;若非宿缘,岂能相遇?”在茶文化课上,终于看到大益八式的现场表演,课上短短的几十分钟让我们以益之韵之大益八式感受中华茶道的博大, 也品味人生海阔天空的淡然,下面就说一下我自己的一点感 受和心得。大益八式”给人的是一种静心享受的过程,重在一个“慢”字,讲究动作的轻柔、优美、连贯。大益八式分为洗尘、坦呈、苏醒、洗尘、养成、身受、分享、放下。洗尘实际上是指茶道演习开始时身与心进入一个干净的境界过程。即包括入礼、礼拜宗师、礼拜客人等步骤;坦呈指向一个动作,即将茶席铺开,在茶席上摆布茶具的动作。这里的坦呈有两层含义,一是待客之坦白诚恳,二是茶具的呈现、展示。苏醒是指在泡制过程中“温杯洗具”的过程。这一过程,茶具的温度得以提升,可以使茶具里面的能更好地施展色、香、味、型的特点;法度,是指取茶,所谓量不在多,适度就好,正是取舍有度,知足常乐,动作上要求轻柔;养成是茶汤冲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对水温有着严格的要求,水温的掌握对茶性的展现极为重要,前面几式均是为此做铺垫;身受,它是茶者品茗感悟一杯茶的过程,先己后人,益己利人这是茶道所提倡的;之后是分享和放下。在这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一杯好茶不是说出来也不是写出来的,还是要动手泡出来的。所谓的凤凰三点头、悬壶高冲等等,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工。中国茶道文化是一种包

茶文化心得体会带你去看不一样的茶文化

茶文化心得体会带你去看不一样的茶文化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含和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下是由关于茶文化心得体会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经过这几次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学习,我对茶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也大大的提升了 __茶的浓厚兴趣,了解到中国茶的文化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历史意义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文化不是我们一时就可以了解的,所以需要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的探索,通过这次的听课,也 __茶的分类,地域的分布,还有一些简单的识别,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浅层的了解。还欣赏了茶艺的表演。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绿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其代表性的分别是绿茶:龙井、碧螺春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红茶:金骏眉、丘山小种黑茶:普洱,青茶:铁观音、冻顶乌龙黄茶: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茶的地域分布也是非常的广泛的,不同的区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吴觉农等根据茶区的自然条件、茶农的经济情况、茶区的分布面积大小及茶叶产品的不同种类,在1935年提出,将全国划分为外销茶、内销茶二大类,13个产茶区,即外销红茶5个茶区(祁门红茶区、宁州红茶区、湖南红茶区、温州红茶区、宜昌红茶区)、外销绿茶2个茶区(屯溪绿茶区、平水绿茶区)、外销乌龙茶1个茶区(福建乌龙茶区)和内销茶5个茶区(六安绿茶区、龙井茶区、四川茶区、云南普洱茶区和其它茶区)。这一划分是根据各种条件综合提出的,所以对近代茶叶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和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影响茶的不同的原因还有受栽培历史、劳力、 __、技术力量、交通运或、饮茶习俗、生活水平等影响。 说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紫砂壶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2、瓷器茶具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学生:许杨 (园艺园林学院茶学一班班级,学号200941736108) 摘要:我国的茶馆文化历史悠久,茶馆是茶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在这种条件下茶馆文化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茶馆文化理念也更深刻的透到人们心中。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茶馆的分析、对茶馆文化功能的演变以及各地茶馆风格的阐述,期待中国茶馆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茶馆;文化;起源;发展;派别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茶馆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 ,这是唐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的一种观点。茶馆的产生和兴盛以饮茶之风的盛行为前提,在茶馆初步形成之前,是漫长的饮茶发展史。 1.茶馆文化的历史渊源 1.1古代茶馆文化 在茶作为药用时,由于茶叶产量低价格昂贵,它只限于贵族、富豪使用。随着茶叶种植、生产和饮用相对普及后,茶才可能成为普通民众的消费之物。一开始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不是茶馆而是茶摊,自唐朝开元年间,在许多城市已有煎茶,卖给茶的店铺,只要投钱,即可自取随饮。 公元780 年,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从此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已形成一定的气势,茶馆已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但茶馆并未普及和完善。从发展阶段上可以这样归纳: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时期。从此,茶馆正式在中国包括城市乡镇的土地上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并发展为全国性、商业性、集体性的饮茶场所。唐代的茶馆主要以卖茶为主,设备简单,这个“土店”,很可能

茶文化学后感

茶文化学后感 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等,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使我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鸟龙茶)和白茶。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绿。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在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茶道。 所谓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这其中对于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这一项是对我感触最深的,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喝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通过这一次的学习了解,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 现在的让我对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茶文化有了兴趣。这几天我脑海里多次出现过一个画面,那就是我想像着有一天,自己能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个环境优雅,静谧的地方,用好茶具,正确的方法泡上好茶,然后我们一起品茗、畅谈人生。希望自己这个想法有一天能实现!

茶文化内容分为哪几个层面

茶文化内容分为哪几个层面 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 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制(《旧唐书.文宗本纪》)宋 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自 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 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 加限制,多方盘剥。 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 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 “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 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 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 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 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

茶文化心得体会

茶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中国茶文化学习心得 中国茶文化论文这个学期选了中国茶文化这门选修课,使我对我国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又多了一份了解,对中华文化多了一份热爱,对我们中华民族多了一份敬仰与骄傲。在品味中国茶文化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进深与源远流长。 摘要: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而茶文化指的是茶的人文科学,即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既是茶树发源地,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中国茶文化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内容广泛,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茶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清茶一杯”,“客来敬茗”,既有物质上的享受,又“精行俭德”,陶冶情操。代表高雅朴实的民族风尚。 关键词: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传统文化内涵形成与发展茶道 正文:

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 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它使人们感到清爽,令神经活跃,得到喜爱。茶作为一种饮品,发起于神农氏时期,重闻于周公旦,发扬于宋唐时期,推广于明清,它的地位出一种生活实用食物进化为人们拿它品赏并体会意境,到现在为止,有三千年的历史。茶及茶文化的开启与兴盛是中华文明的一项载体,它不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 茶文化的弘扬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现代茶文化方兴未艾。近20年来,中国茶文化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 1. 茶文化历史文物古迹不断发现而得到保护 近20年来各地的考古调查发现、挖掘出土的有关茶的文物、古迹不断有报道,例如:在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御用的金银茶具,在浙江长兴顾渚山,发现了唐代贡茶院遗址、金沙泉遗址和一些茶事摩崖石刻。在福建建瓯,发现并考证了记载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80字全文。在河北宣化出土的古墓中发现有辽代的古茶具和不少有关煮茶、奉茶、饮茶的壁画。在云南镇沅千家寨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大片的野生茶树群落,这些考古发现,对研究茶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纷纷建立 这些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的建立,为弘扬中华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开展国内外茶文化学术交流与研讨,推动茶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各种茶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频繁开展 1989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1990年在杭州联

学习中国茶文化的感悟心得

学习茶文化的感悟心得 周婷婷因为假期正好要备三年级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相约茶礼感受中华文化),之前我对茶文化的认知少的可怜,所以我大量的查阅了有关茶艺方面的资料,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通过学习,我对茶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现将我读后的一些感悟心得总结如下: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等,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使我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在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茶道。所谓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是茶文化的灵魂。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这其中对于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这一项是对我感触最深的,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喝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通过这一次的学习了解,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 现在的让我对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茶文化有了兴趣。这几天我脑海里多次出现过一个画面,那就是我想像着有一天,自己能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个环境优雅,静谧的地方,用好茶具,正确的方法泡上好茶,然后我们一起品茗、畅谈人生。希望自己这个想法有一天能实现!

@茶文化研究 教学大纲

《茶文化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7210862 课程性质:素质拓展平台课程选修课程:茶文化研究总学时数:3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合专业:艺术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茶文化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基本掌握茶的基础知识,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熟悉一定的茶道知识。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1、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综合地表现了人们对人生、自然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对陶冶人们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其茶道、茶艺都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3、掌握茶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茶道和茶艺的基本技能。 三、理论与技能教学的基本要求 1、对茶的基础知识概念比较了解; 2、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掌握; 3、对中国茶道的文化基本掌握; 4、对茶艺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 四、教学学时分配数 五、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的 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对茶文化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只有学习好茶文化史才能更好的学习茶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茶文化的的产生时期及各时期的艺术特征。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茶文化的出现 一、汉代文人与茶结缘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但若论其缘起还要追溯到汉代。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开始喜好饮茶的大多是文化人。王子渊、司马相如、赵飞燕、张载,以文学家、学问家、政治家的气质来看待茶,喝起来自然别是一种滋味。这就为茶走向文化领域打下了基础。尽管此时茶文化尚未产生,但已露出了好苗头。 二、两晋南北朝的奢靡之风与以茶养廉 茶文化产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便是一个明显的佐证。 三、两晋清谈家的饮茶风气 四、南北朝的宗教、玄学与饮茶风尚 第二节陆羽《茶经》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一、唐代茶文化得以形成的社会原因 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二、茶圣陆羽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茶文化感想

话茶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总觉得和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一起喝茶品茗,谈笑风生,那画面定是质朴,却又是生活最原始而又幸福的旋律。 ——题记一直对茶有种莫名的热衷,不知所起,却一往而深。但是,对茶的认识却是比较浅薄、零碎的。看到茶文化这门课,心中不禁泛起丝丝涟漪,说不出为什么,就欣欣然的报了。果然,它给我很多惊喜:首先是我们的老师,她是我见过的最恬静温婉的老师,在上了她的课后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茶方面的知识,满足并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而且老师淡雅、静默成诗的内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茶文化》这门课程,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茶,还有礼。自从现在慢慢学习茶文化,了解茶艺,开始明白茶的韵味:静谧,但又充满活力;平淡,但又有着无穷的智慧。一开始,茶叶只是小小的干枯状,当热腾腾的水注入茶杯之中,茶叶升腾起来,慢慢散开自己的叶子,再缓缓沉淀下去,散发出醇香浓郁的芬芳。如人,起初,我们都还很单纯、懵懂的,渐渐的我们走出了校门,踏入了社会,经过职场的磨练,我们告别了昨日的青涩,日渐成熟起来。同时,年轻的我们又对明天充满了无尽的期许,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努力奋斗,我们倾尽所有的力量,做最好的自己,我们要发挥我们的光和热,尽情的在人生的画纸上挥毫泼墨,演绎绚烂的色彩!很难想象,只是简单的一杯茶,却是对生活的领悟与沉淀!

茶,从古至今,历久不衰,我想,主要原因是,茶不仅仅是饮水,更是一种艺术,一门关于人生的独特哲学。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手握一盏杯,嘴角浅抿,闭目凝神,茶香四溢,心清神爽,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会带人们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在袅袅的茶香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嚣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你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茶文化》这门课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称之为“苦茶”。寓意是“做人要能吃苦,或有吃苦的准备,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是历经各种磨难,才能成就大业。”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寓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是啊!人生莫过于如此!这是我们都懂的道理,但要真正去体会时,又有多少人明白个中的哲理? 是的,不是每个人都懂。而今物欲横飞,思潮泛滥,信仰紊乱,

浅谈中国茶具的演变(茶文化学)

武夷学院 《茶文化学》课程论文 1

摘要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古人告诉我们,好茶需要好水来诠释,泡好茶则需要好茶具陪衬。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具自成一体,成为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具用器考究,说它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点也不为过。习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熟悉和了解茶具。合适的器具可以让你的茶各归其位。比如:泡绿茶用玻璃杯,泡花茶用盖碗,而乌龙茶要用全套的功夫茶具。因为茶具不仅可以衬托出茶汤的色泽,更对茶汤滋味和香气有影响。古往今来,但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注重品茶韵味时都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用好好的茶具,犹如红花绿叶,相映成辉。 知堂老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中国茶具由粗到精,由繁到简,由单一功能到多重功能演变,它融会了汉魏晋南北朝的朴拙、唐宋的精美、元青花的异彩、明清的繁复。茶具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化、经济、技术水平和人们审美观点,浸润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茶具;演变;发展;茶文化

Abstract Water is the mother of tea, tea machine as the father. The ancients tell us, good tea need good water to interpretation, the tea is in need of good tea set background. In China's tea culture, tea set, tea culture become an organic whole oneself become an inalienable important component. Tea set with device fastidious, say it for tea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little too much. Acquisition of tea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s familiar with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 set. Appropriate instruments can let your tea every man to his position. Such as: bubble tea in a glass, bubble scented tea, and oolong tea with tureen with full set of kung fu tea set. Because tea set can not only serves as a foil to the colour and lustre of tea, the tea flavor and aroma has influence. Through the ages,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 in tea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 flavor is emphasize "pot add tea, tea pot art interest increase value", think good tea with good tea set, like safflower greenery, exterior design. Know don the old man said: "tea when in WaWu paper window, spring green tea, with simple but elegant ceramic tea set, with two or three drink half, the idle, is worth ten years of dust dream". Chinese tea set from coarse to fine, by numerous to Jane, by a single function to the multiple functions, it represent han,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plain elegant, yuan blue and white the reason fo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heavy and complicated. Thousands of years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 in China reflects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culture, economy, technology level and people's aesthetic view, infiltrates the broad and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heritage. Key words:Tea service; Evolution; Development; Tea culture

茶与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茶与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茶文化学习体会 中国茶的发源地,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宜兴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与茶及与茶有关的事物有所接触,然而对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所知寥寥,一直以来我将茶文化当成茶与茶壶的简单结合,这次通过江大MBA胡老师的教导及示范,虽然只有两次课的时间,但仍让我收获良多,在学习茶道、品尝香茗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修养。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

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古代众多的茶 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紫砂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饮茶的一种使用器具,又是 具有实用性的艺术品,因茶而兴。随着茶艺兴起,品茗玩紫砂之人日增,没有一把上好的紫砂壶,再配上绝好的茶叶,这一切就都缺乏了底蕴和信服度。这是文人雅士对茶文化和紫砂壶文化的理解。爱茶者与赏茶之士可在把玩紫砂壶之间,细品那幽幽茶香,感受那份静谧惬意。紫砂壶是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正是 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和平、超世脱俗”,加上宜兴紫砂壶具有“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实用优势,一跃成为饮茶的主要用具,而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的紫砂壶文化也就成为了茶文化的一种标志。

中国茶文化心得体会(共2篇)

中国茶文化心得体会(共2篇) 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上完茶文化后,我感触良多,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对茶文化的课更是兴趣极高,很高兴也很幸运可以选到一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茶道知识并能了解人生道理的课。 就快毕业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样,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广大,但是有抱负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一种叫三味茶的少数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样,必须经过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懒懒散散,毫无上进,没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没有作为的,作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要有大学生的优越感,凡是要从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后的甘甜。 茶道是一门学问,在古代,古人一对茶道的礼仪就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处事一样,严谨得体,高贵典雅,学习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对自己文学方面很有帮助的古文知识,从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茶道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一

种人生道理。 茶的一生也同样像人的一生,必须经过很多的荆棘与曲折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茶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用平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对困苦与艰难,也要用一种淡定,宁和的心态对待,用修养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这个学期的茶文化课上完了,以后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接触有关茶道的,现在学到得知识将为我以后奠定基础,我会紧跟老师教导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来面对的社会,好好生活,坚强做人! 猜这篇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对你应该有所帮助。 中国茶文化心得体会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