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讲义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120b126137ee06eff918f4.png)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一讲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一讲](https://img.taocdn.com/s3/m/78b908a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d.png)
中药药理学第一讲一、课程介绍中药药理学是一门研究中药在人体内发挥药效的学科。
通过学习中药药理学,可以了解中药的药效、药效机制、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效:中药在人体内发挥的疗效。
–药效机制:中药在人体内产生药效的机制。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中药之间、中药与西药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
–药动学: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2.中药药理学的原理–中药多效性原理:多种活性成分共同作用,产生多种效应,以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整体性原理:中药以整体的形式应用,相对于单个成分具有更好的疗效。
–中药辨证施治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
三、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方法–细胞实验:通过体外培养细胞,观察中药对细胞的影响。
–动物实验:通过给动物服用中药,观察中药对动物体内生物的影响。
–临床实验:通过人体临床试验,观察中药对患者的疗效。
2.文献研究方法–查阅中医经典著作,了解中医药的药理学理论。
–阅读相关的中药药理学研究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四、中药的药效与药效机制1.温通散寒药–药效:温中散寒,活血通络。
–药效机制:通过温中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改善寒湿内停、气血不畅的病理状态。
2.解表药–药效:发汗解表,散风清热。
–药效机制:通过发汗解表、散风清热的作用,促进体内湿热邪气的排出,达到解表的疗效。
3.补虚药–药效:益气养血,健脾养胃。
–药效机制:通过益气养血、健脾养胃的作用,改善气血不足、脾胃功能不佳的病理状态。
五、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是指中药在人体内与西药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六、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效、药效机制、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的学科。
通过学习中药药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在人体内发挥药效的过程,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https://img.taocdn.com/s3/m/12861ac3ad51f01dc281f1ff.png)
什么是学科
一般是指在整 个科学体系中 学术相对独立 理论相对完整 的科学分支
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 称,又是教学科目设 置的基础
38
什么是重点学科
从纵导的、 发挥关键作用 的学科。
从横向看,重点 学科是在同一学 科中,条件占明 显优势,学术水 平在全国领先的 学科,其发展可 带动、推动相关 学科的发展。
50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改善 寒凉药、 滋阴药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温热药、 助阳药 滋阴药
动物实验: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 温热药
改善
寒凉药 温热药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单胺类神经递质 兴奋 抑制 NA DA 5-HT
大鼠痛阈值 和惊厥阈值
大鼠脑内 TH活性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寒证模型
寒凉药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48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热证 寒证
32
二、三十年代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吴宪( H Wu ) 在生化和营养方面有出色的研究。他在哈佛留学期间 对血糖分析方法有重要改进,回国后研究蛋白质变性 达世界领先水平,他的妻子严彩韵和助手刘思聪等参 与这些工作。
33
药理学家陈克恢(K K Chen)于1923到 1925 年在协和医学院药理系短期工作。他从 中药麻黄中提取和研究麻黄素,其中对麻黄素 的药理作用是他成名世界药理学界的工作。他 的发现是中国药学家对世界的一个贡献:一般 西方现在日常用的感冒药里都有他研究的药物 成分。 1925 年后他再到美国学医而获医学博 士学位。以后,成为美国大药厂礼莱药厂的研 究部主任和美国药理毒理学会理事长,而他最 34 有名的工作是他在协和做的。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fec7e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1.png)
4 剂量个体化的未来趋势
展望药物剂量个体化在中药发展中的重要性 和前景。
《中药药理学课件》
探索中药药理学的奥秘,了解中药对人体的作用与反应,探讨传统中药与现 代医学的结合。
中药药理学的概述
1 药用植物的历史
追溯中药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以及中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2 植物药物分类
介绍常见的中药分类以及每种分类的主要药物。
3 药理学基础
解释药物对机体产生效应的原理和机制。
4 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
探讨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探索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如生物 碱、黄酮类等,并解读其药理作 用。
常用药物
现代研究
介绍中药中常见的药物,如黄芩、 黄连等,并探讨其药理作用。
介绍现代科学方法在研究中药化 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应用。
中药的药效学特点
多靶点作用
探讨中药对机体的多个靶点产生的综合效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代评价方法
探索现代科技在中药药效评价中 的应用,如细胞实验、分子生物 学技术等。
方法比较和选择
分析不同方法的优劣并指导合理 选择适用的药效评价方法。
中药的药物剂量问题
1 个体差异与剂量调整
探讨中药在不同个体中剂量调整的原则和方 法。
2 药物剂型的选择
介绍不同剂型对药物剂量的影响和适用情况。
3 毒副作用的剂量关系
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1
药物相互作用的类型
2
介绍药物相互作用的不同类型,如药物
增强作用、药物拮抗作用等。
3
药物相互作用的原因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4601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f.png)
了解个体对中药毒性的敏感 性差异,讨论如何个体化用 药以提高安全性。
探索药物相互作用对用药个 体化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差 异的影响。
传统中药组方与现代研究
传统
研究古代中药组方的历史和 疗效,探讨传统组方在现代 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作用。
现代
了解现代对传统中药组方的 研究,探索现代科技和实验 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药材质量和保存
深入了解药材的采集、加工和 保存,讨论如何保证药材的质 量和有效性。
中药药物代谢和药动学
1
药物转化和排泄
研究中药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了解药物转化和消失的机制。
2
药物血浆浓度
探讨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变化,以及药物血浆浓度对药效的影响。
3
个体差异
了解个体差异对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影响,讨论个性化用药的潜力。
《中药药理学课件》
探索中药药理学,了解中药的历史、分类和特点,掌握中药的药效和药理作 用,认识中药的制药技术和质量控制。
中药的历史和发展
1
悠久历史
追溯中药的漫长历史,了解中药在古代的应用和发展。
2
改革与创新
探索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如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3
国际影响
了解中药在国际医药领域的地位和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趋势。
中药的分类和特点
四气五味
介绍中药分类的基础元素,包括中药的 性味、归经、功效以及适应症。
药材特征
研究中药的外观、气味和质地,了解不 同药材的特点及其用途。
化学成分
深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探讨不同成分对人体的影响和药理作用。
中药药效和药理作用
1 改善免疫力
探索中药对免疫系统的 影响,了解中药增强人 体免疫力的作用机制。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a95a3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e.png)
目录
• 中药药理学概述 • 中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药药理学概述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 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旨在探讨中 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的一门学科。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药药效的特异性
02
中药的药效往往针对特定病理过程,验证其疗效及其机制具有
挑战性。
中药安全性评估的难度
03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其安全性评估相对困难。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结合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 学科,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
现代技术应用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深入挖掘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 机制。
临床试验的优化
完善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提高中 药药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中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加强与国际药理学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的国 际认可和应用。
中药临床价值的挖掘
深入研究中药在常见病和重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 值,提高其在全球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炎药理 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中药与 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中药抗炎的协同作用和耐药 性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炎药物 提供理论支持。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进展
01 02 03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概述
中药药理学课件及讲义分享
![中药药理学课件及讲义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ffbfcd2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7.png)
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
1
毒性源
什么情况下,中草药成分会变得有毒?我们将探讨什么因素会导致成分的毒性。
2
毒性检测
中草药毒性如何检测?我们将简要介绍毒性检测的一些方法和标准。
3
剂量调节
中草药治疗是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质量的。我将讨论如何调节剂量和确保安全性。
中草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
中药与西药
中草药在与现代药物(例如抗生素 和抗病毒药物)配合时可以起到很 好的互补效果。
中草药中的成分如何与人体 的受体相互作用,产生药理 效应?
中草药不是单一成分,而是 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的成分。 我们将探讨它们如何相互作 用,产生治疗效果。
中草药研究的工具与技术
成分分析工具和技术
我们将介绍用于分析中草药成分的 显微镜、化学试剂等工具和技术。
动物实验技术
动物实验是研究药效和毒性的重要 手段,我们将了解如何进行高质量 的中草药动物实验。
中药药理学课件及讲义分 享
中草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理学是了解它们如何在人体中起 作用的关键。在这个课件和讲义分享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草药药理学的各 个方面。
中草药物质基础
1 主要成分
2 药物与受体的作用机制 3 多成分的相互作用
中草药的主剂生产工具和技术
掌握中药成分制剂生产工具和技术 对中草药药理学研究至关重要。
中草药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心血管疾病
中草药在治疗高血压、冠心病 等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的应 用。
防癌与减肥
中药可以作为防癌、减肥药物, 其治疗效果受到广泛关注。
神经系统疾病
中药在缓解神经系统疾病方面 具有悠久的历史,包括抑郁症 和睡眠障碍。
中草药研究需要审慎、科学的方 法、合同的生产制造方法等。
中药药理学课件讲义
![中药药理学课件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920a3d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7.png)
2 层次分析方法
介绍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层 次分析方法,包括系统生物 学和网络药理学。
3 个性化中药疗法
展望个性化中药疗法的发展趋势,以及中药药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前 景。
中药药理学课程总结
总结中药药理学课程的重点和要点,以及对未来学习和实践的展望与启示。
中药药理学课件讲义
学习中药药理学概述,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以及现代中药的现状。
中药药理学概述
深入讨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基本药理特点,解析中药在人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效关系
1
复杂药理机制
探讨中药的复杂化学成分与药效之间的
活性成分鉴定
2
关系,以及它们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机 制。
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个性化治疗
了解中药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个 性化应用,以及中药与西药的结 合治疗。
调节免疫系统
探讨中药在调节免疫系统方面的 独特作用,以及对免疫相关疾病 的应用。
中医治疗原则
介绍中医理论中的治疗原则,以 及中药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这 些原则。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前沿与展望
1 现代技术应用
介绍中药中常见的活性化合物的鉴定方
法,包括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
3
药性解析
探索不同中药药性的形成原因,包括寒 热温凉等特性的作用机制和应用。
中药的质量管理和安管理的标准制 定过程,包括药材的选择、 贮存、加工和质量控制。
毒性评价与安全性分析
探讨中药中毒性成分的评价 和安全性分析,确保中药的 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质量控制技术
介绍中药的质量控制技术, 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和指纹 图谱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PPT演示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9b77f8d5bbfd0a7956739c.png)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26
中药药理学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27
中药药理学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机体
中药药动学
8
中药药理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1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中药药理学
各论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药
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收涩药
驱虫药
外用药 2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三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六章 中药复方药理 第七章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28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止血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中药药理学课件讲义
![中药药理学课件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f37a46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9.png)
中药药理学课件讲义一、中药的定义与分类中药是指以天然药材为基础,通过药用部分的提取、加工和制备,运用中医药理论来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
按照药材的不同特征和性能,中药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等几大类别。
二、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要点1.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所产生的主要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学科,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体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 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研究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中药的安全应用十分重要。
三、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1. 动物实验:通过对小鼠、大鼠和猴子等动物进行实验观察,研究中药的药理学作用。
2. 细胞实验:通过对细胞进行实验观察,了解中药对细胞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3. 体外药效学实验:通过分离、纯化和鉴定药物成分,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四、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1. 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近年来,有许多研究发现中药对多种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研究人员逐渐揭示了中药的作用机制。
2.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3.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确保中药的安全性,才能更好地应用中药。
五、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1. 中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方面的应用:中药在治疗慢性疾病、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 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中药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应用。
3. 中药的发展前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可以进一步发挥中药的优势和特点。
六、总结中药药理学是对中药药效、安全性和作用机制等进行研究的学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药,推动中药的发展和创新。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一讲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一讲](https://img.taocdn.com/s3/m/8544c15ee45c3b3567ec8b3a.png)
验证中医药理论和方剂学的科学性 深化和发展中药的功效 修正和完善中医药理论的不足
举例“甘草能解百药毒”的研究
甘草解毒的机 理
1、 甘草甜素
水解
甘草次酸 + 葡萄糖醛酸
结合
含羟基和羧基 的有毒物质
形成
无毒物质
排出体外
2、含皮质激素样物质,可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力。 3、可提高肝细胞内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强解毒作用。
PTCM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
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基础药理学和 临床药理学的科学术语,及它们的实验方法
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
三、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及目 的
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促进中医药理论进步;
3、中药新药开发;
4、中西医结合。
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麻黄的平喘作用: 物质基础: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等。
狭义:有形之痰即呼吸道分泌的痰液
广义:无形之痰即水湿停聚于体内的各种病证 心-------- 心悸、神昏、癫狂、失眠 四肢------麻木、疼痛 咽喉------梗噎
目前只重视对呼吸道祛痰作用 的研究,而对呼吸道外由“痰 浊”引起的证的作用研究很少
4.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应在中药原 药材、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不同层次上进行, 才能接近中药理论,全面而合理地说明中药功
药进行。
4、单一成分、组分与全方配伍的差异:
传统:复方,综合效应 现代:提取分离不同成分,再进行实验
中药有的成分或组分基本上可以代表全方或 全药的某一方面的作用(麻黄碱平喘、青蒿 素抗疟),但某些成分与全方配伍不同(乌 头碱与四逆汤对心脏的毒性)。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5269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d.png)
这是一份精选中药药理学的PPT课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理学 知识。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基础以 及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第一章 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来源及分类
探索中草药的起源和不同的分类方式。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
学习如何鉴别中草药的真伪和纯度。
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了解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中草药的常见污染物及检测方法
了解中草药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检测方法。
第二章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对生物体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和影响。
中药对生物体的剂量依赖性 中药对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了解中药对剂量的依赖性以及剂 量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不同脏器中的选择性 作用。
第三章 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
1
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可能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
的机制。
探索丹参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保护作用及
其研究进展。
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探索黄芪在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及相
成果。
研究金樱子在肿瘤治疗中的抑制作用和 潜在机制。
总结与展望
1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 2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3 小结
展方向
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
景
对课件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展望中药药理学领域未来
并强调重点。
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理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前
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十八反、十九 畏、有毒、无毒等。其核心是四气五味。
第一节 中药四气(四性)的现代研究 “四性”指寒、热、温、凉(寒>凉,热>温)性质相同, 程度不同。 四性的现代研究,主要从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 统、内分泌系统、代谢(能量代谢)功能等影响进行研究。
3. 现代中药药理学发展三个时期: 20世纪20~40年代: 1923年陈克恢对麻黄的研究。 50~80年代:筛选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药物,结合中医 理论与治疗法则研究,为中药药理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90年代后:单味中药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进一步阐明 复方的多效性的多成分多靶点的概念。 1982年王筠默教授编写了第一本中药药理学教科书。正 式列入高等院校药学专业的专业课和中医专业的基础课。 1989年开办中药药理专业和随后的硕士、博士点,大大 地促进了中药药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中药 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一、古人对药物作用及作用机理的探索 “神农尝百草”始于四千年前,是对中药药理的初步实 践。 “法象药理”模式,始于宋,盛于清,宋徵宗赵佶《圣 济经》卷五,取名“药理篇”提出:“物生而后有象,象而 后有滋,物物妙理,可得而推” 。
精品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 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材。 机体:人体、动物体、微生物体。
3.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温热性的补阳和补气药,人参、鹿茸等。
甲状腺轴:促进甲状腺素↑, T3、T4↑
丘脑-垂体-胸腺轴:增强胸腺功能(免疫)↑ 肾上腺皮质轴:ACTH↑17-OHCS↑ 性腺轴:促性激素作用,性激素↑
寒凉补阴药可使上述亢进功能恢复正常。
4.对代谢的影响(能量代谢) 温热药和助阳药:提高垂体-甲状腺和细胞膜Na+、K+ATPE及耗氧量,促胞内ATP分解,cAMP增加,使cGMP/cAMP 比 值恢复正常(寒证和阳虚患者cGMP增高)。寒凉药相反,如 生地、知母、黄连等。 5.对心血管、病原体等影响 温热药:加快心率、升高血压。 寒凉药:作用相反,多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认识 中药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其味与化学成分和 药理作用关系。 辛:含挥发油。发汗解热,改善循环,促进消化等。 酸:含有机酸、鞣质。止血、止泻、抑菌、抗炎等。 甘:糖类、氨基酸、维生素。补养人体,提高免疫和抗 病能力。 苦:含生物碱、苷类。抗菌、强心、导泻、平喘等。 咸:含碘和无机盐。软坚散结、通便等。
第四节 归经的现代认识 中药的归经理论:是指中药对某一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 用。 1.中药归经与药效学关系 如归肝胆、肠经的药物对 肝、胆肠的药理作用相吻合如平肝(抗惊厥和泻下药等)。 2.中药归经与药动学关系 归经与药物在脏腑经络中 分布,不尽相同。这与现代对中医脏腑经络的认识有关。 3.中药归经与微量元素和受体关系 微量元素与组织 的亲和力如铜、铁、锌富集于肝;附子归心经与β1有关。
二、中西医药学发展和转归 1. 医学 公元前4—3世纪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文集与中 国黄帝内经几乎同时问世。 公元二世纪 西医向地中海沿岸转移,在古罗马开花结 果。而中医在黄河流域已有长足发展。 公元七世纪 我国中医药学达到相当成熟程度,政府颁 布了第一部药典《唐、新修本草》。 公元十六世纪 李时珍完成了著名的《本草纲目》。 公元十七世纪 西医新理、无毒的现代认识 古人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急性毒性(过量) (1)中枢神经系统 鸟头、士的宁等生物碱。 (2)心血管系统 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 心苷。 (3)呼吸系统 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 中药升降浮沉有二个含义: 1.作用趋向与药理作用 升浮:作用上行向外。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 表症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 沉降:作用下行向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 理作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 2.质地轻重: 升浮:多为花叶质轻。 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
一、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TCM)用现代科学 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of TCM)是研究中药 及其化学成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二、学科任务: 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依据,认识和理解中药 理论的内涵,阐明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3.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本质。 4.研发新药。承担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评价新药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促进中西医结合。同时也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 化。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强,痛阈和惊厥阈降 低。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如附子、干姜、肉桂。寒 凉药则相反。 2. 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 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β羟化酶(DBH)活 性,促进儿茶酚胺(CA)生成, 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cAMP; 降低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如附子、干姜、肉桂。寒凉(滋阴)药则相反。
2. 药学 1804年 德国药师Sertuner从阿片中提取吗啡。 1909年 Ehrich合成了砷矾纳明治疗梅毒。 1935年 Domek 发现了磺胺的抗菌作用。 1940年 英国Florey在Fleming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青 霉素,使药学得到 飞速发展。而中医药学从李时珍的《本 草纲目》之后漫长的300年中,几乎无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