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分析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克己爱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3.体会本文选材特点,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他克己爱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体会本篇深沉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其实,说到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请同学们先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先生然后起来分享。
学生自由说。
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
刚刚两位同学都是从鲁迅先生的作品入手来介绍鲁迅先生的,鲁迅先生冷峻、严肃、不苟言笑……是的,但是这并不是鲁迅先生的全部。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位受过鲁迅先生帮助和扶持的女性作家的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走近鲁迅,感受鲁迅。
二、作者简介
1、PPT出示萧红一生大事记: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
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过渡语:萧红的一生是坎坷的,但就在这坎坷的一生中,曾有一个人带给了她“温暖与爱”,就像一束光一样,照亮了她的人生之路。这个人,就是鲁迅。
2、萧红与鲁迅的交集
1934年,萧红与萧军一道来到上海,此时,萧红23岁,鲁迅53岁,大萧红整整30岁。
与鲁迅交往虽然只有短短的20个月,可他俩的交情却非浅。萧红能深夜十二点还在鲁迅家聊天,可以跟许广平一起包饺子。萧红与萧军吵架,她的倾述对象不是同为女性的许广平,而是鲁迅。聊天聊得太晚了,鲁迅总要许广平送萧红回家,并叮嘱说要坐小汽车,还要许广平付车钱。
鲁迅刚去世时,萧红写不出回忆鲁迅的文字。她在1936年11月9日致萧军信中说:“关于回忆L(指鲁迅)一类的文章,一时写不出,不是文章难作,倒是情绪方面难以处理。本来是活人,强要说他死了!一这么想就难过。”1938年,萧红情绪的波澜稍有平息后,为我们撰写了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字。
三、自学探究(环节一)
1.PPT出示问题和学习提示:
○1本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情分析:这是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从整体阅读的思路出发,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利于后面进入细节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把握)学习提示:1.浏览课文,圈画文中关键词句。
2.概括内容,批注在课本上。
2.学生浏览课文,自学探究。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4.教师总结:本文共写了以下几件事:○1鲁迅先生的笑声;○2看电影坐车;○3备纸烟;○4忘我工作;○5鱼丸事件;○6鲁迅先生病重;○7明朝会;○8鲁迅先生的临终时光。
四、小组合探(环节二)
1. PPT出示问题和学习提示:
○1.结合文中事例,梳理总结本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
○2.朗读鲁迅先生深夜工作至天亮、海婴连喊“明朝会”两小节,谈谈你的感受,说说哪些地方最动人。
学习提示:1.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你的看法。
2.有感情地朗读第2小题中的两小节,重点品味描写句的表达效果。
3.汇报成果。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4.教师总结:
鲁迅先生的形象:(鲁迅先生的笑声)平易近人、(看电影坐车)体恤他人、(备纸烟)克己待人、(忘我工作、鲁迅先生病重、鲁迅先生的临终时光)敬业、(鱼丸事件)认真严谨尊重孩子、(明朝会)慈爱。
鲁迅先生深夜工作至天亮、海婴连喊“明朝会”两小节:第一小节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指出其作用,体会鲁迅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风貌;第二小节引导学生注意鲁迅三次回答海婴及“挣扎”一词,让学生体会“爸爸是个聋人哪”一句背后的悲凉。
5.学生齐声朗读“全楼都寂静下去……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6.总结:是的,正是因为鲁迅先生的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才使得他在文学、翻译文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
毛泽东曾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7.结语:鲁迅先生去世以后,有许多人写文章怀念鲁迅先生,可是,唯独本文被称为纪念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是“最独特隽永、最生动传神、最富有人情味”的传世佳作。那么,这篇看似流水账,近乎罗列的文字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文学地位呢?我想,这与本文的选材时分不开的。
五、师生共探(环节三)
1. PPT出示问题和学习提示
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3.教师明确:本文在选材上撷取生活琐事来刻画鲁迅,更真实、更直观、更有趣味,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虽然是琐事,但是始终围绕着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牺牲休息、疏于保健,于积劳成疾之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克己待人”的精神风貌这个中心来写,达到了“形散神不散”的写作效果。
六、学后感受
1.谈一谈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与同桌交流分享收获。
3.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七、总结
(结语)我们通过鲁迅先生的作品了解了他严肃、冷峻、不苟言笑的一面,今天,我们又通过别人写鲁迅的文章来了解了他平易近人的一面。是的,阅读让我们收获成长,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在长长的生命之河中,书籍就像我们的一位挚友,静静地就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让我们多去阅读吧!最后,让我们引用《窃读记》中的这样一句话来结束本节课:“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