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筑设计总院结构专业设计统一技术措施(2003年版)_部分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影响,截面延性受下述五大因素影响:

1) 体积配箍率和箍筋强度及构造形式; 2) 核心区砼的强度;

3) 按核心区计算的轴压比;(保护层削落) 4) 柱纵筋配筋率和强度;

(新西兰规范当柱纵筋配筋率 时,轴压比不限制. 为砼圆柱体抗压强度)

)85.0//(15.0'

−≥c y f f ρ'

c f 5) 柱的截面形状. 圆形截面柱的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优于矩形柱

8.2五大因素是互相影响的.目前规范只对轴压比提出要求,并只考虑箍筋和芯柱纵筋对轴压比影响,导致柱断面按轴压比决定,纵向筋按规范构造配筋,柱截面过大反而降低截面延性的不合理现象.试验结果说明,柱周边纵筋配筋率和强度及柱断面形状对轴压比影响不能忽视.

表1-3 考虑纵筋作用的界限破坏轴压比提高值

纵筋种类 I 级 II 级(d ≤25) III 级

砼强度等级 C30 C40 C50 C30 C40 C50 C30 C40 C50

2 0.102 0.078 0.065 0.096 0.0740.061 0.092 0.071 0.058

3 0.153 0.117 0.098 0.145 0.111 0.092 0.138 0.105 0.087

纵向配

筋率(%) 4 0.205 0.156 0.131 0.192 0.148

0.123 0.184 0.142 0.116

表1-4 矩形和园形截面柱界限破坏时的轴压比

II 级(d ≤25) 纵筋种类

I 级

d ≤25 d=28~40

III 级

矩形截面0.994 0.89 0.9 0.86 轴压比

圆形截面

1.24 1.12

-- 1.08

表1-5 ρs -ρmin =1%的界限破坏轴压比提高值:

纵筋种类 I 级 II 级(d ≤25) III 级

砼强度等级 C30 C40 C50 C30 C40 C50 C30 C40 C50 提高值

0.05 0.039 0.033 0.047 0.036 0.03 0.046 0.035

0.029

9. 现浇梁板结构梁负筋配置问题[17]

9.1 震害调查说明, 现浇梁板结构梁很少出现梁端塑性铰破坏.原因是梁板共同作用, T 形梁的负屈服弯矩比矩形梁提高达30%,导致强梁弱柱.即按矩形梁计算的负筋配筋过大. 9.2 应考虑T 形翼板筋对负弯矩的承载力的影响(负筋面积增加,内力臂加大)

梁断面内负筋=(矩形梁计算配筋-每侧6倍板厚范围内平行梁轴的板内上下筋面积;) 美国ACI 规范: [翼板宽每侧8倍板厚或梁跨1/10]min 10.楼盖设计优化问题[17]

10.1 降低楼盖重量和楼盖结构高度有重大的技术经济效益; 10.2 楼盖体系的优化估算汇总表

楼盖体系 楼盖分体系

适用跨度(m)

初设板厚跨比

估算公式

非预应力 4.5~7.2 δ=1/30~1/36 不带平托板 均布面荷w 预应力 7.2~10.5 δ=1/45 非预应力 6.0~9.0 δ=1/40~1/46 平板体系

带平托板 托板厚h ≥2δ, 托板宽Δb ≥2h 预应力 10.5~13.5

δ=1/50

M c0=2/3×(15wL 2)/8 M cm =1/3×(15wL 2)/8 M 0=2/3×(05wL 2)/8 M m =1/3×(05wL 2)/8

非预应力 L 长=7.5~10.5 L 短=4.5~6.0

δ=1/36~1/45

单向板梁 L 长/L 短≥1.5

预应力 L 长=12~21.0 L 短=6.0~9.0

常规梁h b =(1/16~1/22) L 长;b b ≥0.5h b 宽扁梁 h b =(1/20~1/25) L 长;b b ≤2.5h b

b b ≤b

c +h b

双向梁板 L 长/L 短<1.5

梁板共同作用:(1)按板边梁无变形的简化法计算板的结果应修正;(2)初设可取梁承受该方向2/3弯矩,跨中2/3板宽承受1/3弯矩;(3)梁断面内负筋=计算配筋-每侧6倍板厚范围内平行梁轴的板内上下筋面积;否则梁的负屈服弯矩将提高30%,导致强梁弱柱.

非预应力 L 主=6~8.1 L 次=9~12 取L 边=0.85L 内或 L 悬=(0.25~0.3)L 内

δ≥1/36L 次

h b 主=(1/18~1/12); h b 次≈ h b 主b b 主≥b c ; b b 次=(1/3~2/3) h b 次次梁@2.4 ~4.2m

主次梁体系 矩形平面,短跨主梁,L 主/L 次≥0.65~0.7适宜

预应力 L 主=9~12 L 次=13.5~18 强边支时(21~36)

非预应力 L=9~12 梁板体 系

双向密肋;近似方形柱网;柱顶板加厚同肋高

预应力 L=12~21

δ=80~120mm 方形板2.1~3.6

肋梁高=(1/22~1/30)L 肋梁宽=200~400mm

有边支承梁时,边梁要抗扭弯刚度大

平面桁架

桁架跨高比12~20

桁架组合楼 盖

空间桁架 刚度大,自重轻,适用大跨度

桁架跨高比20~40

正交网架两向跨度为L 1(短跨)和L 2(长跨),交点变形相等W 1L 13=W 2L 23; W 1=W 2(L 2/L 1)3

附注: 1.φ15.24的f ptk =1860低松弛钢绞线,由7根φ5线绞成,名义直径φ15.24;截面积=7×0.785×52=139mm 2;每米重=1.1kN/m.;.当张拉控制预应力=0.6f ptk 时, 略大于于一根φ25的II 钢筋的承载力. 2. 后张法的结构自重荷载应全部由非预应力钢筋承受;

3. 每吨φ15.24的1860低松弛钢绞线综合价1.5万元/吨

11. 关于高位转换剪力墙结构的几点结论[17]:

1) 转换层升高使结构周期和振型略有变化,但变化不大.但当转换位置刚好与高振型最大振幅位置重合时,高振型影响加大。

2) 转换层升高对顶点位移、总层剪力和总倾覆力矩的影响不大;但在框支剪力墙和落地剪力墙之间的剪力分配有较大变化;转换层附近楼层的剪力传递会出现突变,楼板受较大剪力; 3)转换层上一层可能出现层间位移角突变;但转换层升高不会使突变加重;调整相对的上下刚度是关键。

4)加强转换层以下的结构刚度,有利于减小框支部分层间位移的绝对值,也有利于减小和缓和剪力分配的突变程度。

5)高位转换结构,减小上部结构的重量和刚度,减小转换层本身的重量和刚度,对改善内力变化影响明显。

6) 强度设计时,转换层上、下三层宜按弹性膜楼板计算。 7) 框支柱的最上层和最低层应全层密箍。

12.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问题[17]

12.1 基础方案选择要考虑的问题:

12.1.1 上部结构竖向分体系的荷载传递特征及地下室使用功能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